任法融道長論養生,神形相守,魂魄交會,自然長生

任法融道長論養生,神形相守,魂魄交會,自然長生


宇宙之間,大千世界,森羅萬象,芸芸眾生,其事業取向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追求,是生存。人們在一世中不但追求生存,而且還希望在生存中愉快健康地生活。


自古以來,人們探討養生之道的極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價值的是道教。道教的養生之法,起源於黃老,歷史久遠。廣成子授黃帝以長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莊子·在宥》)


上段是高道廣成子傳授與黃帝的養生之法,而黃帝就依這一養生宗旨而成正果,同時根據他修煉成功之法,將修煉境界分為三等,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雖有三種之不同,但均以順應天地陰陽之運度為宗旨,以食慾有節、起居有常、絕情去欲,使形與神俱(和)為中心思想。


到了春秋時代,老子仍遵依廣成子傳授黃帝“守一處和”這一養生理念,進一步在其著作《道德經》中闡述了養生之道。如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在這裡當神魂講,“魄”作精氣與身形講,這與《內經》中講的“故能形與神俱”是同一道理。常人思慮過甚,七情逞狂,六慾放蕩,使人神志紊亂,魂不守舍,心腎不交,陰陽失調,所以老子讓人神形相守,魂魄交會,自然長生。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和),以降甘露”,此處講的甘露是指不大不小的細雨,故稱甘露,是由天地陰陽相合(和),才能降細雨,滋潤萬物。《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芸芸眾生,都在“和”的情理中生息,所以“和”是自然界唯一的真常之道。它最有生命力,所以稱做“常”。


人們知道“和”這個真“常”之情理,才算體悟了真正的養生之道。如能常使人身中陰陽(元精與元神、心神與形體)抱一而不離,到此境界,自然日益增強本身生命。道教中人按照黃老以陰陽和諧及清靜身心的這一養生宗旨,撰著了龐大的經典文獻,如號稱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中,將人身之元精與元神合凝一意比喻相愛,也始終貫穿著“和”這一宗旨。到後來多少修煉丹經或以坎離抽添作比,或用水火既濟作喻,或以嬰兒奼女作論,以及龍虎相須、神魂精魄、鉛汞合凝等,都屬假名易號,殊途同歸,均指人身的陰陽(元精與元神)相合而言。這一理念是養生的唯一宗旨,故在道教經典中常出現這類論述。如《早壇·功課經》中講的:“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仍突出了神與形不脫離與精氣相守的重要性。


到北宋時期,張紫陽真人著作了一部丹經《悟真篇》。其書說:“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丹經不解生。”沿至南宋時,重陽祖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又有發揮,而創立全真派。他將修煉功法,用一首詞作了概括:“大道長生門戶,幾個醒醒覺悟,鉛汞緊收藏,方始凝神澄慮,心慕,心慕,便趨蓬萊仙路”。既然使人身元精與元神合凝,是唯一修煉方法,那麼,用什麼方法能使人身的元精與元神融合呢?必須掃除諸妄念,一念真誠才能達到此境界。所以道教經典中先後將除情去欲的這一方法列入至要位置。前人恐其修煉者不重視,故列入必讀功課之內,讓修煉者早晚誦而持之。


早課《清靜經》講:“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同時又在《護命妙經》強調說,要“清靜六根,斷諸邪障。”《生天得道真經》中也說:“能屏眾緣,永除染著,外想不入,內想不出,於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眾苦罪源,悉皆除蕩。即引太和真氣,注潤身田,五臟六腑,心目內觀……乃節飲食者,驅遣鬼屍,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這一段講得更具體。


下邊再講具體的操作功法。


任法融道長論養生,神形相守,魂魄交會,自然長生


1先用大道“無為”與“自然”的運動法則給自身創造一個和緩、寬鬆自如的環境。


無為與自然的法則意義何在?例如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均在陰陽升降、進退伸屈、消息盈虛中自然而然呈現出雷震風動、日暄雨潤、日之陰晴、月之圓缺、人之悲歡離合。萬物的聚散、四時運度、寒暑交替;萬物的長生、收藏,都是自然形成的。其中無有任何主觀意志、感情私心的有意作為。道的運動法則應於人身就是時時處處,在日常生活處事中,必須順從天道的自然法則。


符合人們的自然常性,不宜自我突出、超常越份、任意妄為、鋒芒太露、故意造次、節外生枝、奸詐詭異、魯莽粗躁、悖理徇私、冒然進取、急功近利、注重感情、偏用私心、主觀意志。以上動態都是違背大道的“無為”與“自然”的運動法則,無形中給自己造成時局背扭,環境緊張,人情乖戾,心煩氣躁。

因此必須遵循大道的“無為”與“自然”的運動法則。


在日常處世為人的方面,時時順從天道自然運行之道,隨著人們的自然常情,對人與物保持謙虛、柔和、慈祥、善良。心中無存任何毀傷事物的心態動機,如此日久,在無形中給自身創造一個寬鬆自如、祥和安靜的環境。人如能常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生息,自然心曠神怡、心態平和、情志清泰,不求長生,自然長生。以上是談在日常處世交往方面,遵循大道“無為”與“自然”的運動法則,給自身創造一個方便養生的好環境。


任法融道長論養生,神形相守,魂魄交會,自然長生


2掃除諸妄念,給自身的天真本性建立一個常清常靜的境地。


《道德經》說:“常無慾以觀其妙”。


《清靜經》中說:“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到此境界,人之靈臺自然乾淨,自身之“天性”自來歸宿,“元神”歸位。


任法融道長論養生,神形相守,魂魄交會,自然長生


3調和飲食。


《黃帝陰符經》中說:“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丹經中也常說:“調和飲食小接命。”由此可見,上古仙真在養生過程中將調和飲食作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調和飲食的具體方法如何?


1、飲食有規律,不可過量,是食常忍三分飢。


2、五味均勻,生熟相宜。


3、晚飯少食為佳。


任法融道長論養生,神形相守,魂魄交會,自然長生


4調息。


現將調息之法例舉如下:


1、《道德經》第六章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十章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2、《玉皇心印經》中說:“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生根。”


3、《呂祖百字碑中》說:“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4、《百句章》亦講:“無念方為靜,靜中氣自平。氣平息乃住,息住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


5、其他丹經中常講:“呼吸竅孔透天機”,呼吸日久似斷,真氣息息歸根,無為之中空又空,似乎無蹤無影。


由此可見,上古仙真在養生之道上具體操作功法都注重調息,最後調息到由有到無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到此境界,人身呼吸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正是後天氣接先天真氣。到此境界,人身魂魄自交,水火既濟,龍虎相制,精神相聚,性命合凝。有關道教的養身之道,自古迄今,千經萬典,汗牛充棟,均以此為最高級、最為正確的修煉理論。真可謂“清靜真一為不二法門”。如漢時祖天師遵依這一妙法,絕棄後天的七情六慾,以致元精與元神二者合凝,達到性功的最高境界,證果成真之後,呈現出無窮的神功妙用。


如“祈晴禱雨濟世界,治病驅邪救眾生”等不可思議的道妙。朝野欽崇,功德無量,門弟遍佈。故闡立了正一法門,道教由此而振興天下。沿至金元之際,祖師王重陽以三教合一的理論為基礎,仍遵循“性”(陽)“命”(陰)雙修為宗旨,創立了全真派。隨後,登真成仙者不可勝舉,道教又得到了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