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經濟"扭曲下,談談莆仙戲的艱難"求生之路"

莆仙戲出現在大眾視野裡的機會,遠比京劇、黃梅戲、越劇、評劇以及越劇五大戲曲劇種少。但它作為一個地方的劇種,又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卻一直活躍在興化地區,備受當地人的喜愛。在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崇,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莆仙戲在近年卻出現萎靡的現狀。

莆仙戲俗稱興化戲,形成於福建興化地區(今莆田、仙遊),發源於唐朝,立足百戲的基礎上,於宋代發展成形,其表演方式及唱腔融會貫通了南宋時期的戲曲藝術,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由於莆仙戲迄今保留不少宋元南戲的音樂元素,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方言的隔閡導致劇種的推廣受到了極大的阻礙。此外,在現代社會中,經濟發展和文化差異性導致莆仙戲的"戲曲經濟"強烈扭曲。商業的惡性競爭導致多數民間劇團為了經濟效益捨棄了莆仙戲原有的劇種特色,隨意添加了京劇、越劇、黃梅戲等其他劇種的旁枝末節,使莆仙戲在慢慢喪失它極具特色的表演水平,莆仙戲的鮮明的劇種特色和優秀的藝術傳統正在流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所以面對具有千年文化底蘊的莆仙戲的消亡,搶救、繼承和發展莆仙戲是有必要的,是保護非物質遺產的重要關鍵。

在

一、方言化的小眾性,對莆仙戲推廣的阻礙

近年來,文化發展的急劇變化使莆仙戲原有的強大的持續發展能力受到了制約,其數百年保留下來的鮮明劇種特色在慢慢消散,面臨被其他戲種同化的危險,成為"雜劇"。莆仙戲的戲種小,戲曲唱詞又為莆仙話,極具地方色彩的方言讓外鄉人面臨著聽不懂的尷尬難題,導致演出的基礎性脆弱,群眾流失度高。

1、方言的演唱方式,導致觀眾群體的流失

一方面普通話的推及使得興化方言衰弱,學校教育讓新一代年輕人追求標準的普通話,慢慢放棄學習興化方言。莆仙戲的演唱語言是興化方言,語言的障礙使得觀眾數量的減少,學習莆仙戲的人數也在減少;另一方面莆仙戲造型老舊、劇本俗套、劇情進行緩慢,年青人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和高科技娛樂產品,更為豐富的娛樂休閒方式是他們不願意看莆仙戲的最大原因。目前,莆仙戲的觀眾群以老年群體為主,但是近年廣場舞的普及和社區老年演唱會的流行,有一大部分老人選擇這兩種娛樂方式,放棄了枯燥的莆仙戲,明顯的是這兩種娛樂方式更受到中老年人的喜愛與參與。

在

2、傳播的困難性

莆仙戲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莆仙戲和其他民族文學、傳統舞蹈、民間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依靠口頭傳承為主要載體的"動態"資源,而不是一種靜止不變的文化形態,具有"再生"功能並且需要再不斷"再生"中發展與傳承的寶貴戲曲文化遺產。莆仙戲由於語種小,受眾的範圍小,普通話普及對興化方言的不斷削弱,導致依口頭傳承方面受到極大阻力,群眾欣賞理解難度增大,從而使莆仙戲的傳承面臨困難。加之,如今處於文化全球化的高速時代,各種文化交織碰撞,許多年輕人更樂意享受通俗、快捷的流行文化,極少人會關注古老的傳統文化,導致莆仙戲傳播難度加大,進一步阻礙了莆仙戲的傳承與發展。

3、得到的關注小

莆仙戲屬於地方方言劇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語言晦澀難懂,自然關注度小,甚至許多人聞所未聞,關注度極低。

即使2011年底,仙遊鯉聲劇團曾帶著《白兔記》驚豔法國,作為"巴黎中國戲曲節"受邀的唯一縣級劇團,獲"最佳傳統劇目獎",但獲此殊榮的鯉聲劇團並未在莆仙地區得到廣泛的關注。雖然有報社、電視臺等媒體報道,除極少數老人以及從事莆仙戲有關工作者會有所關注以外,極少有普通群眾會關注。

在

二、"戲曲經濟"的扭曲

1、演出目的多為民俗活動

莆仙戲的主要演出一種是"菩薩戲"(或"佛生日戲"),"菩薩戲"是指演給菩薩和神靈的謝神祈福戲,莆仙戲是莆仙人祭奠的一種重要方式,多在菩薩的生日或佛的生日舉行,最隆重的是農曆二月初二、十二月十六這兩個日期。另一種是在春節期間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增添喜氣,在許多農村會特別找民間演出戲團來當地演戲。元宵節的遊燈結束後,也會有莆仙戲的演出。在興化地區有一種特有的民俗活動便是"做十",即男女在年滿五十虛歲時,或者每次逢整十歲時,都會在正月裡舉行過壽的活動,這種過壽活動可以維持整整一個正月的時間。一般在新年的初三這一天,會有過壽的主人會請劇團演戲。

在

2、民間演出戲團的混亂性

據調查統計,目前莆仙地區民間職業劇團有112個,未經登記辦證的臨時季節性劇團20多個。從業人員3500多人,每團平均年演出場次約為550場(含午、夜場)。莆仙戲民間劇團的廣泛性導致劇團演出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隨意地將京劇、黃梅戲和流行歌舞放入莆仙戲中,把臉譜、服飾和音樂唱腔弄得不倫不類,更有甚者,將網絡流行詞彙加入戲詞中增添"時代氣息"。這些原因使得莆仙戲逐漸失去自身的特色。民間的劇團由於場次多,導致排戲時間短,藝術質量更是難以得到保證。

3、戲曲演出市場的惡性競爭

由於管理上的無序性,沒有有效的合同制約,好演員通常是被一些民間劇團以提高報酬待遇等種種手段進行"挖角",所以演員的更迭現象在許多劇團經常出現,導致劇團不穩定,出現了大量的糾紛案件,在劇團的經營者方面也不願意

花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培養演員。隨著演員報酬的不斷提高,但戲金卻是一再降低,一些經濟實力不濟的劇團為了維持生計,不惜以低價競爭演出市場,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部分劇團面臨解散的危險。一些劇團甚至冒名頂替冒充水平較高、聲譽較好的劇團,包括國辦專業劇團的名稱演出,以欺騙手段佔有市場。凡此種種,造成演出市場的混亂現象。

在

4、黑中介的猖獗

從事中介的人員氾濫,且自身文化素質低下,沒有良好的藝術欣賞水平,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在未經批准而私自經營,為劇團選擇的劇目往往是往往通過不正當手段,如控制戲劇源頭和壟斷某一地區的演出市場,對劇團的演出進行重利盤剝。在黑中介的干預下,任意抬高介紹費,而這介紹費一般是要提成10—15%,同時每月還會向劇團強行索要"帶班費",而這種 "帶班費"高達3000元。

三、"脫化"是戲曲藝術發展的必然要求

王國維曾說道: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也",誠然莆仙戲雖然是地方劇種,但依舊從屬於戲曲的共性,"歌"、"舞"、"故事"以及"演戲"都是戲曲的基本要素,莆仙戲自身帶有方言小眾的侷限性,幾年來經濟發展下"戲曲經濟"的扭曲化,讓莆仙戲的韻味大打折扣,"脫化"成為戲曲藝術發展的必然要求。

"脫化"一詞出自於明代李贄的《與焦弱侯太史書》中:"昨閱《近溪子集》,深嘆此老日進一日,脫化如此,故知人不可以無年也決矣",

其意思簡單而言是發展變化之意,在莆仙戲中"脫化"則意味在熟練掌握傳統戲曲技法的基礎上,加以提升和創新的行為,讓戲曲的藝術層次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和境界。

在

1、"脫化"應當以劇情為主要導向

戲曲也是演故事,劇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務於劇情發展的"脫化",可以讓劇情發展更加順暢,同時營造出比文學本身更具感染力的情景和氛圍。背離劇情的莆仙戲改革必然會被社會現實所拋棄,立足於莆仙地區日常生活的劇本創作才符合莆仙戲的傳統要求,添加具有時代性的新精神進行劇情"脫化",讓舞臺效果和藝術內涵得以提升,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生活,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現存的莆仙戲劇目種類大致有傳統劇目、傳統劇目改編、新編歷史劇、新編古代劇、現代戲這五大類。傳統劇目是最能保留莆仙戲表演精華的最佳手段,現存的傳統劇目是最多的,也是最能表現出莆仙戲原有風貌。常見的莆仙戲"脫化"應該是排演新戲和創新傳統劇目,莆仙戲傳統劇目改編最著名的是《春草闖堂》。在保留傳統劇目精華的同時,去其糟粕將符合民族戲曲藝術的內涵加入到劇本中,以符合現代人的精神需求。

在

2、"脫化"要前後呼應,不能操之過急

莆仙戲是一門傳統的綜合藝術,文化內涵歷經千年的積澱而在一方舞臺得以綻放,其藝術形式又是相對固定的,地域文化色彩十分厚重。莆仙戲以地道的民間氣息,得到當地民眾的認可,又因戲曲的美感讓世界所認可。方言的小眾性在一定程度上侷限了對劇情的瞭解程度,但音樂是不分國界的,在觀眾眼裡極具地域特色的莆仙方言是戲曲的固有的藝術模式,任何有關於莆仙戲的改革、創新,都不能繞開傳統方言形式的保留問題,不能給觀眾造成陌生感。"脫化"不是一味地拋棄,而是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嘗試創新,前後呼應。

正如青年人看愛日本原聲動漫,難道每個人都聽得懂日語,瞭解其中的內涵。字幕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語言不通的問題,原聲可以更好地瞭解原作中的韻味。莆仙戲在某種程度而言,與日本的動漫發展路程是一致的,利用字幕來彌補方言上的侷限,將其"脫化"為一種優勢,使得觀眾沒有失去原來的熟悉感,再增加新的藝術內涵,從而使得莆仙戲繼續蓬勃發展。

在

結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了一方文化。古老的莆仙戲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莆仙地區典型的文化代表,歷經千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日,是中國戲曲界的一大瑰寶。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生活中,不該只有物質的享受,精神文明建設依舊重要,進一步做好莆仙戲的繼承和發展工作,讓莆仙戲在"脫化"中完成涅槃重生,讓莆仙戲能夠得以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