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八國聯軍只破壞圓明園而不破壞故宮?

程泉走天涯vlog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即南京條約,繼而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給其新的侵略權益。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戰爭方式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佔據圓明園。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燬圓明園。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八國聯軍只破壞圓明園而不破壞故宮?

首先、圓明園是皇家休閒娛樂的地方,而故宮則是一個王朝的根基。

雖然圓明園和故宮都代表著清朝的皇權,但事實上這兩種有很大的區別。圓明園對於皇宮貴族來說僅僅是一個玩樂的地方,而故宮則是清朝皇帝辦公的地方。燒掉了圓明園清朝還是可以正常運轉,如果燒掉了故宮,那麼清朝丟掉的就不僅僅是面子了,還有朝堂的秩序。英、法兩國政府都不希望清政府垮臺,故八國聯軍儘量避免不破壞故宮。

其次、圓明園的價值更高。

八國聯軍來中國的目的就是搶錢,如果說在那個時代中國什麼地方的寶物最多,那好無異味,一定是圓明園。圓明園作為皇家園林,裡面存放的寶物不計其數。故宮裡面雖然寶物也多,但還是比不上圓明園的寶物數量。從這一點上,八國聯軍更願意去搶一個富裕的地方,因此,圓明園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選擇,故宮則逃過一劫。


中國人文歷史徽鑑


這個問題莫名其妙,圓明園並不是八國聯軍燒的,而是英法聯軍乾的。為什麼很多人稀裡糊塗的問,還有人亂七八糟的答。

英法聯軍是1860年,八國聯軍是1900年,中間相差40年,都打到了北京,皇帝也都跑出了,而且慈禧都參與了,只不過頭一次跟著老公(咸豐皇帝)跑,第二次是帶著養子(光緒皇帝)跑,這種倒黴事兒都被慈禧碰到了,這真是夠少見。不同的是,1860年是咸豐皇帝折騰出來的事情,回來時老公沒了,慈禧發動政變掌握了權力;1900年是慈禧自己折騰出來的事情,差點死於此事。

一、燒燬圓明園的理由

那麼為什麼是燒圓明園而不破壞故宮呢?根據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司令格蘭特的說法,認為圓明園是皇帝的私有財產,故宮是政府辦公的地方,是國家的財產,燒燬圓明園才能給中國皇帝極大的打擊。

下令燒燬圓明園的英國公使額爾金

額爾金在日記中說:“我們爭論了很久,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所期望的效果?如果說要焚滅皇宮,燒燬紫禁城,這樣做無疑會把清政府留守北京的最後一批官員給嚇跑。如果他們都跑了,那麼我們該找誰談判呢?又該找誰交涉、簽訂條約呢?所以擺在我眼前爭議最少的選擇,就是燒燬那座皇帝最喜愛的圓明園。”額爾金特地在北京城裡貼了張告示,說明了燒圓明園的原因和放火時間:“18日,聯軍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懲戒。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二、英法聯軍入侵的原因

1856年以八夏禮為首的英國和法國的外交通商使團39人,要求到北京換約並覲見咸豐皇帝,在覲見禮節上就"跪與不跪"這一點爭執不下。清政府則指示僧格林沁親王將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圓明園作為人質。 為了營救39人,英法組成聯軍,兵臨北京城下,目標直指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八里橋之戰擊敗僧格林沁和勝保的軍隊,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英法聯軍之手。三日後,清政府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聯軍交還了人質,但39名人質,生還的僅有18人,其餘歸還的全是屍骸,其中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的屍體是七至八塊。英法見到人質屍體之後,憤怒異常,將俘獲的英法戰俘在圓明園內虐待致死為藉口,制定了報復行動。

英國使團巴夏禮

三、萬園之園慘遭摧毀

圓明園坐落於北京西北郊,是清朝自雍正開始經過一百多年陸續建設的皇家園林,主要包括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暢春園和圓明園,其中圓明園是“三山五園”的核心園林,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巔峰之作,被稱為“萬園之園,無上之園”,自雍正到咸豐,是五朝清帝“避喧理政”的重要場所。

10月18日,是中華民族近代史冊上災難的一天,3500名英軍手持火把再度進入圓明園,到處點燃,這座巨大宮苑烈焰騰起三天,餘煙月餘不息,真可謂"一炬毀名園,千古江山留恨跡"。

一個侵略軍官描寫當時的情況說:"焚燬的命令發下後,不久就看見了重重的煙霧,由樹木中蜿蜒升騰起來。樹木中掩映著一座年代古久的廣大殿宇,屋頂嵌著黃色的瓦,日光之下光芒閃灼,鱗鱗的屋瓦,構造奇異,只有中國人的想象力,才能構思出來。頃刻工夫,幾十處地方,都冒出一縷縷濃煙密霧……不久,這縷縷的煙聚成一團團的煙,後來又集合為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遠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其中收藏著歷代皇家風味和精華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以往數百年為人們所愛慕的崇構傑制,不復能觸到人類眼簾了……"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圓明園的遺蹟了,萬園之園被燒燬了,無數珍寶流失海外,而中國人只能憤怒,只能懷念,只能譴責,卻不能因此索賠。我們譴責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卻無法細說被燒燬的原因,為什麼,自己思索去吧!


鄭說豫見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圓明園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英法聯軍破壞的,時間為1860年。而八國聯軍侵華是1900年,兩件事相差了40年的時間跨度。

圓明園被破壞,有史料記載,但是國內外的史料記載有所區別。

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憤怒寫下的一段話,就發生在圓明園被破壞之後不久: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幹,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幹,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蕩然無存。我們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穫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幹的事情。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
  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讚譽。

1860年8月,英法聯軍一萬八千人佔領天津,和清軍對戰勝利,隨後攻佔北京並佔據圓明園。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當時住在圓明園內的還有咸豐帝的妃子常嬪,也受到驚嚇身亡。

圓明園裡的文物必然是英法聯軍動手開搶,搶不走的燒燬的。但是,圓明園本身是帝王的休閒園林,裡面很多建築是石質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殘破不堪。

這點很好理解,因為圓明園從那之後基本廢棄,清政府無力管轄和修復,各路軍閥和當地的老百姓們把原來的好石料建築扛回去是必然的。

比如,清明民間記載,有專門僱傭老百姓到圓明園裡砸漢白玉石頭,摻雜到大米里增加分量的商人。

因此,英法聯軍砸開了圓明園緊閉的大門,隨後而來的幾十年裡面這座皇家園林被各路人馬隨意踐踏,就像西安碑林博物院裡面的石碑,以前幾十年是倒臥荒草無人管理,現在是隔三差五就要封碑不讓拓印了……

關於英法聯軍為什麼不燒故宮。你忘記了嗎?清軍是不敵聯軍,聯軍深入中國腹地,區區幾萬人能扛過北京城裡的萬萬人?燒故宮,那是逼著全國反抗啊!


講故事的貓小姐



圓明園不是八國聯軍燒的,是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放火燒燬的。

為什麼英法聯軍不燒故宮而燒圓明園?

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國使節巴夏禮等30多人赴通州與清帝國人員談判,結果巴夏禮在談判過程中提出“要當面向皇帝遞交國書”、 “不下跪”等條件,激怒了咸豐皇帝,於是咸豐帝指示僧格林沁將巴夏禮等39名英法人士扣押。

由於清帝國當時內部混亂,巴夏禮等30餘人先是被短暫關押在圓明園,然後又被分別關押在圓明園、房山等地。這裡中方史料稱只有巴夏禮是短暫關押在圓明園,其他英法外交人士則關押在房山;而英法史料則堅持稱英法聯軍是在圓明園發現了被扣押的英法外交人員。

隨著戰事的進行,清帝國越來越吃力,而英法聯軍則順利的進軍到了京師外圍,並且於10月7日佔領了圓明園。

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後發生了英法士兵以及隨行的苦力以及京師附近土匪對圓明園的聯合搶劫,並且小規模的燒燬了圓明園一些建築,但是火勢很快被控制住了。

10月8日清帝國被迫釋放了巴夏禮,巴夏禮本人沒有遭到虐待;接下來的事情中西方史料就大相徑庭了。

英法史料稱聯軍在圓明園發現了部分英法被俘人員的個人物品,並且圓明園中方管理人員稱英國某報社記者被清帝國分屍,並且屍體剁碎餵豬,這激起了英法士兵的憤怒再次小規模焚燒了圓明園部分建築。

但是英法聯軍總部依舊制止了士兵焚燒圓明園的行為,並且於10月9日退出了圓明園,並把圓明園管轄權交還給了清帝國,清軍還短暫的圍剿了搶劫圓明園的土匪。

10月12—16日,清帝國陸續釋放了被扣押的全部英法人士,但是其中有20人因為遭受虐待而死亡。這引發了英法聯軍高層的憤怒,額爾金向清帝國恭親王表示要焚燒圓明園作為對咸豐皇帝出爾反爾以及虐殺英法外交人士的報復。


中方史料與英法史料的分歧主要在兩個地方。

第一個地方是中方史料稱英法聯軍在10月7日—10月8日對圓明園實施的搶劫並不是出於義憤,就是縱軍劫掠。

第二個地方是中方史料認為清帝國並沒有虐待英法外交人員,現在沒有任何文字資料和回憶錄可以證實咸豐皇帝或者恭親王、僧格林沁指示過要對這些被扣押英法外交人員進行虐待。英法20多人的死亡是因為不適應清帝國的監獄以及監獄生活導致。

這裡我無意分辨兩種說法誰是誰非,但是我想說如果只是清帝國常規監獄環境就能讓20名英法人士在短短半個月時間裡就因為不適應而去世,那麼清帝國監獄環境得黑暗到什麼程度啊?

10月16日,英法聯軍高層額爾金、法國首席代表葛羅和法軍蒙託邦將軍對是否焚燒圓明園進行了討論。法國兩名代表都不同意焚燒圓明園,但是葛羅的意見是圓明園只是清國皇帝的行宮,焚燒圓明園不足以“懲戒”咸豐帝,所以他建議不如直接焚燒紫禁城。而蒙託邦則擔心焚燒圓明園會導致談判破裂,而談判破裂會導致英法聯軍焚燒紫禁城,而焚燒紫禁城會導致愛新覺羅家族統治終結,不符合戰前英法兩國的要求。

額爾金則向蒙託邦保證不管任何情況,他都不會焚燒紫禁城。


額爾金向葛羅表示,他之所以焚燒圓明園,是為了懲戒咸豐帝虐殺外交人員;如果英法向清帝國提出索要虐殺英法使節的兇手,那麼清帝國很可能會交出一些低級官員搪塞,沒有意義;而葛羅提出焚燒紫禁城,會造成清帝國的官員們逃出京師,不利於英法下一步談判。而焚燒圓明園既可以懲戒咸豐皇帝,同時也可以威嚇清帝國,讓清帝國答應英法的一切條件。

就這樣在法國兩名代表心存疑慮的情況才,10月18日額爾金開始命令英軍大規模焚燒圓明園。

10月19日,咸豐帝通過恭親王向英法傳話,同意了英法的一切要求。

綜上所述,英法焚燒圓明園,外交人員被虐待只是誘因,真正原因是英法兩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並沒有滅亡清帝國的打算,只是希望用武力迫使清帝國答應英法條件,而英法聯軍指揮官額爾金則判斷焚燒圓明園可以威嚇清帝國,讓清帝國更容易對英法妥協,而焚燒紫禁城容易嚇壞清帝國上下,導致愛新覺羅家族統治傾覆,使得英法反而找不到可以談判的對象。


蘭臺


中國近代史算是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悲憤的歷史了,中國發生的無數戰爭大多都是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最讓人憤恨的便是清政府與各侵略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最令人可惜的便是中國最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毀於一旦。

英法聯軍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中國人是無法忘記的。現在有很多人希望國家拿出財力重新興建圓明園,但是有更多的人卻反對這樣的做法,因為破碎的圓明園永遠立在那裡,他的存在可以讓所有的中國人都銘記那段歷史,奮發圖強,避免重蹈覆轍。

有很多人北京旅行的時候都會順道去圓明園看一看,也有很多人好奇為什麼法聯軍在中國無惡不作,燒了圓明園卻沒有破壞故宮呢?

很多人因為這樣就為英法聯軍找藉口,說他們在圓明園犯下的罪行,只不過是一場意外的失火,但這種藉口是完全錯誤的。除了圓明園之外,英法聯軍在北京曾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根本就不是沒有燒故宮就能夠洗脫的,而且他們燒不燒故宮,並不是因為他們還殘存一絲的人性,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英法聯軍之所以沒有燒故宮,是因為當時咸豐皇帝還有慈禧太后都住在故宮裡,而英法聯軍並不希望這個殘破的朝代瓦解,不希望對他們言聽計從的皇帝垮臺。以清政府和英法聯軍的軍力對比來看,聯軍可以輕而易舉地攻進故宮,但是他們卻沒有這麼做,因為他們只想讓清政府求和換取大量的金銀財寶。燒燬故宮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一點用處,如果清政府當時沒有戰敗求和,英法聯軍很有可能就會攻進故宮燒殺搶掠。

另外當時的人民比較愚昧,他們認為皇帝就是天子,有清朝的皇帝在,人民能夠更加的歸順於英法聯軍,不會出現太平天國一樣的勢力。聯軍就能借助清政府之手,將勢力深入中國的內部,讓中國全部都在他們的控制之下。

所以英法聯軍之所以不摧毀故宮,絕對不是因為考慮中國的利益,而這完全都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有清政府和咸豐皇帝這個傀儡在,中國就不會失去而良好的秩序正是他們侵略中國的有力保障。

其次就是英法聯軍在攻入北京城之前曾經與清政府做過約定,聯軍對故宮不進行破壞。英國和法國距離中國非常的遙遠,軍隊的供給一般很長時間才能到達中國,所以他們在中國根本待不了很長的時間,必須在11月之前撤軍,否則英法聯軍因為缺少裝備和食物的供給,很可能就會被中國的軍隊擊敗,所以為了儘快讓清政府放棄自己的利益求和,聯軍也沒有辦法,只能放棄攻佔故宮。

這算是聯軍和朝廷的條件交換,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從上到下已經爛到根兒了,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竟然不惜犧牲北京城的百姓。

所以火燒圓明園和不摧毀故宮,都是英法聯軍對於侵略中國的策略。他們首先通過和朝廷進行條件交換,輕而易舉地入侵北京城,然後在11月中旬火燒了圓明園,將世界上最美麗的花園變成了一片廢墟,來恐嚇清朝政府和清朝百姓。

讓他們知道英法聯軍的殘忍之處,如果他們不乖乖聽話,更恐怖的行動可能隨之而來。當朝廷處在一片恐慌之時,英法聯軍就藉機向咸豐皇帝獅子大開口提出條件讓他割地,繳納白銀。

清政府懦弱無能,面對英法聯軍的恐嚇和一步步的緊逼,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無論他們提出什麼樣的條件,清政府只有接受的份,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在者如果他們不答應這些條件,故宮就毀於一旦,這直接觸動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所以清政府不可能不答應。


貓眼觀史


首先糾正一下,不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而是英法聯軍!

實際上不是沒有破壞故宮的想法,而是被俄國和法國外交官勸阻了!具體史實如下:

英法聯軍於1860 年 8 月向北京推進,進攻北塘和白河,再次威脅北京的安全。桂良急忙趕赴天津,但也無法挽救頹勢。額爾金勳爵堅持要帶 400 到 500 士兵在北京換文,並派巴 夏禮率一隊人前去探明道路及下榻之寓所。巴夏禮在離北京約 1O 英里處的通州遇上了新任欽差大臣怡親王,並在爭執中侮辱了親王。

就在此刻,天津知府被英軍士兵扣押的消息傳了過來,怡親王下令拘押巴夏禮作為報復,在中國人眼裡,此人是挑起廣州之亂的元兇,是英國霸道行徑的化身,或許是在華洋人中最可恨的人。額爾金徹底失去了耐性,他率部隊攻進北京,逼得皇帝前往熱河避難。

額爾金找不到與他談判的朝廷,竟想要扶植一個漢人王朝來替代滿清王朝,並燒燬宮殿,以懲罰非法拘禁巴夏禮及虐待戰俘的行徑。最後他被俄國和法國的外交官伊格那提業夫將軍和葛羅男爵說服,放棄了這兩個想法,代之以火燒圓明園。

在這些局勢嚴峻的日子裡,俄國大使伊格那提耶夫積極地在英法全權代表與留在北京負責和談的皇帝之弟恭親王之間,充當了調停者角色。當恭親王被火燒圓明園嚇得想逃離京城之時,伊格那提耶夫勸說他留下來接受聯軍的條件,以避免徹底滅亡。伊 格那提耶夫通過在兩邊的左右逢源,他為俄國獲取了一個巨大的外交勝利。

1860 年 10 月 24 日,額爾金逼迫恭親王簽署了《北京條約》,該約一勞永逸地為英國獲得了在中國首都長駐外交代表的權利;賠款增加到各付英國和法國 800 萬兩;天津對外國商務開放並允許外國人居住。此外,英國獲得了香港對面的九龍半島,而法國則確保了天主教傳教士有權在中國內地購置地產。 在達成這樣的和平條約後,聯軍在俄國外交官的敦促下於 1860 年 11 月 8 日前後撤離了北京。


常棣tandy


被稱為萬園之園的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區,自古此地樹木蔥鬱,水泊遍佈。遼至金代日期附近地區開始興建皇室御用場所。

滿清入關後,此片地區為滿清貴族佔領,以供貴族行樂。後來康熙皇帝將其進行改造,興繕成散心觀賞園林,直到乾隆時基本擴建成型,其中雕樑畫棟,珍玩充盈。

歷史上圓明園共被燒兩次:

  • 第一次1860年,咸豐帝時期。

結果:恭親王奕欣出面議和,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還加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 第二次1900年,俄、德、奧、意、英、法、美、日,光緒帝時期。

結果:李鴻章簽署《辛丑條約》故宮即皇宮,火燒故宮看似更具威懾。

但為什麼八國聯軍只燒掉了圓明園,不管故宮呢?

這就得從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以及他們入侵簽訂條約的目的去追溯。燒掉故宮會毀壞清朝統治的政治權利統治中心,八國聯軍的目的直接明瞭,只是為了財富的掠取及商品物資的流通。他們遠赴重洋不是開啟戰爭的,他們想以通貨的方式攫取清朝的白銀。

清朝末年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四起,最以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聲勢浩大。當時清朝大多兵力被調往南方抵禦太平軍,北方兵力空虛,守衛京師僅有為數不多的蒙古騎兵。

且當時武器裝備極差,遠遠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況且八國聯軍作戰是經過科學訓練的,打敗清軍易如反掌。加之清朝在乾隆時期就閉關鎖國,廣州開設的十三行,遠不能滿足西方列強強烈的通貨慾望,增加通商口岸是他們蓄謀已久的。

列強想在中國操控架空的傀儡政府,將矛盾激化不是明智的做法,對於他們而言不費兵卒而獲利是最終目的。欲燒圓明園意在示威,如此也確實起到大用。南京條約簽署後,英法合謀逼迫清朝簽署諸多新的不平等條約,以求更多利益,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清末統治者無能,不僅體現在統治手腕上,更多的是對局勢的錯誤判斷與決策嚴重失誤。

1860年8月,英法聯軍與清朝議和,兵部尚書穆蔭在談判中觀察到英國使團中的巴夏禮精通漢語,認為英軍主要是靠巴夏禮實施謀略,遂建議咸豐帝扣押巴夏禮,擒賊先擒王。咸豐居然讚許了,於是在談判中捉拿了英國談判代表巴夏禮及其士兵共39人。

在國際外交中這都是極其讓人憤怒的,被敵方擄去談判官,如此讓英法聯軍的總指揮回國也無法交代。英法聯軍迅速集結軍隊在八里橋同僧格林沁交戰,並打下了北京城。

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激戰,清軍統帥僧格林沁見戰事不利便逃走了, 清守軍全軍覆沒。咸豐皇帝攜妃子逃向承德避暑山莊,之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留下的恭親王奕訢無奈交還了使節團,原本的39人只剩下了奄奄一息遍體鱗傷的18人,其餘人的屍體慘不忍睹,就連英國報的隨行記者也被分屍。

可以想象聯軍的憤怒,當時就有人提議燒了故宮及皇城以報復。

英軍指揮官以為,故宮皇城是清朝的國家象徵,英法聯軍都不希望搞垮清政府,如果讓清朝面臨滅頂之災,那麼地大物博的清朝一定會反抗到底,這對於他們遠離本土作戰缺乏給養的聯軍來說是最不利的,他們也不想看到如此局面。

所以報復皇帝就應該燒圓明園,當時巴夏禮等人被發現時就被關在圓明園,遂後怒不可遏的英法聯軍縱火燒了圓明園,於是曾經的世界東方的文化瑰寶圓明園付之一炬了。


大國布衣


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故你的問題無法回答!


披堅執銳69106316


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被英法聯軍所焚燒。而後八國聯軍再次侵略圓明園遺址殆盡!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為屈辱的一段歷史時期,當時的中國處於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之下。長期執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和封建思想的荼毒使得中國的百姓對於世界的認識和中國的生產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


而通過兩次工業革命發展起來的西方列強在完成了對美洲和非洲等地區的殖民統治之後,將目光轉向了更為富饒的亞洲。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相繼淪陷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中國成為了西方列強最後的遊戲場。

儘管當時的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農業大國。所謂的工業產品也只不過是以小農經濟下的手工業為主。但是西方列強畏懼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和中國地大物博的優勢,並沒有直接與當時的統治集團清政府發生摩擦。而是通過對華傾銷商品來攫取中國的黃金和白銀。其中就包括鴉片這種毒品交易。



後來清政府派出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進行整治鴉片貿易的事務。林則徐到達廣東之後深入瞭解到了當地巨大的鴉片交易份額以及鴉片對於全國百姓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巨大傷害。於是林則徐根據當時清政府的有關律例決定對於那些不法商販進行懲戒。將這些不法商販手中的鴉片集中銷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


然而林則徐在廣東進行虎門銷煙的事情觸動了英國在華的利益,畢竟當時的英國政府依賴於鴉片貿易而獲取大量的黃金和白銀等外匯。於是當時的英國國內對清政府開戰的呼聲和支持者急劇上升。然而當時英國還有一大部分人認為與清政府開戰沒有勝算。雙方激烈討論,爭執不休,最後經過英國議會的表決。主戰派以微弱的優勢通過了對華用兵的決議。

因此1840年,英國的戰艦便駛向了中國的海域,鴉片戰爭爆發。然而清政府在跟英國的這場戰爭中暴露了自身軟弱無能的真實實力。不僅輸掉了戰爭更輸掉了清政府看似強悍的外表。英國通過戰爭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在華特權。



1860年,西方列強英國與法國組成英法聯軍再次入侵中國。這一次英法聯軍直奔當時的清政府最高統治者所在地北京!英法聯軍繞過北京城東北部直接攻入圓明園。對這座有著近200年曆史的皇家園林進行了瘋狂的劫掠和破壞!在對圓明園內所藏珍寶進行了瘋狂的掠奪之後,英法聯軍更是為了掩蓋強盜行徑的事實不惜點燃一把大火,焚燬這座著名的園林。


實際上英法聯軍之所以放過了故宮,是因為當時的北京紫禁城還處於清政府的管控之中。但是位於北京城西的皇家“三山五園”則沒有這麼幸運。而是被英法聯軍放大火焚燬,他們分別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圓明園、清漪園、暢春園、靜宜園、靜明園。

1900年,八國聯軍在侵入北京期間,再次對圓明園遺存進行搶掠,最終導致這座皇家園林徹底的不復存在。圓明園殘留的遺址成為了留在中國大地上永遠的傷疤,同時也刻在了每一箇中國人民的心中!



珞珈山的貓


清朝末年,清政府國力孱弱,從孱弱,從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始,清政府一共和列強簽訂了大大小小數百個不平等條約,從賠款到割地,中華大地變得滿目瘡痍,但是最讓人心痛的還是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於北京西郊,始建於康熙46年(公元1707年),先後經過了150年的修繕,融合了各方能工巧,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被稱為“萬園之園”,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但是他卻歷經了兩次劫難,導致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只剩下一片廢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這是圓明園的第一次劫難,他們瘋狂劫掠,五千年文化瑰寶悉數被毀,最後被一場大火燒成了灰燼,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後同治皇帝撥款對部分建築進行了修繕。第二次劫難徹底摧毀了圓明園,八國聯軍侵華,圓明園變成了一座廢墟。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紫禁城也被佔領,但是相比於圓明園,紫禁城的大部分還是完整的保存了下來,這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1. 首先不要以為八國聯軍是出於好心才沒有破壞圓明園,八國聯軍心裡的算盤打的比誰都好。他們知道和整個中國的經濟相比,圓明園只能算九牛一毛,所以八國聯軍的最終目的還是想要控制清政府,控制了清政府就等於控制了整個中國,控制了整個中國的經濟,這才是八國聯軍最真實的目的!

  2. 八國聯軍屬於遠征,給養本就補給不上,如果再找不到清政府議和,這次“遠征”很有可能就會無功而返,這是這些侵略者們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就佔著圓明園等著清政府議和。

  3. 如果清政府不願議和,八國聯軍必然焚燬圓明園,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後簽訂的《辛丑條約》才是故宮沒有被焚燬的關鍵性原因。


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能不被人欺負,這是鐵與血的教訓,幸運的是我們的祖國現在越來越強大,再也沒有人可以欺負我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