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重新修建圓明園?

丿巔峰灬皇朝彡866


為什麼不重修圓明園,這其實是一個老調重談的問題,從1860年圓明園被毀之後,再到現如今的時代,這個話題一直在被不斷的討論,當然相信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也不會有一個真正的結果!

但可以肯定地說在圓明園被焚燬之後,至少在清朝最後的那50年時間裡,重修圓明園的工作一直都在討論和實際進行當中,只是最終也沒有一個真正的結局。



隨著1860年圓明園的被毀,清朝與英法等國重新簽訂和談條約之後,針對圓明園的重建工作就隨即進入到了開展階段,可惜經過了十幾年卻沒有太大的進展,原因就在於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來進行這一項龐大的重建工作,要知道圓明園的建立前後歷時100多年,並且還是在號稱最盛世的康乾時代,而清朝晚期隨著大量對外作戰而造成的賠款和軍費,以及國內例如太平天國捻軍回族叛亂等不斷內亂,在軍費開支都要經常對對外國借款才能籌齊的情況下,多方面的消耗,根本支撐不起清王朝重建這項大型的工程。



另外重修這樣的宮殿園林工程,除了必要的金錢之外,原材料也是不可或缺,上等的石料和木材都是施工的重要材料,而這些東西都要從全國各地遠程運輸而來,考慮到因戰亂而引起的地方崩潰的經濟,以及全國各地四處蔓延的戰火,想從全國各地湊齊原材料也是一件難上加難的工作,在同治皇帝時期開展的重建圓明園的工程中,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原材料只能採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通過破壞一部分圓明園園區來修補另一部分圓明園園區,最終反而引起了更大範圍的破壞。又隨著40年後八國聯軍的再一次焚燬破壞,為數不多殘存的園區最終也是破壞殆盡。



而到了民國時期,伴隨著長達幾十年的戰亂,別說修復圓明園,能保證軍閥和周邊的老百姓不會趁機到無人看管的圓明園去破壞和偷盜,都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工作,以至於到了建國前,圓明園已經成為了著名的遺址區!

至於新中國為何至今沒有重建圓明園,更多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沒必要,先不說那仍然龐大的耗費,經過新中國建國後連續多次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大量的古建築被拆除改成現代化城市區域,圓明園大量原有的區域早已另作他用,連最起碼的面積都無法得到保留,又何談重建圓明園?加上上百年的時代變化,民眾的感官和口味也有著相當幅度的提高,一個用現代化手段重建的皇家園林,恐怕已經讓民眾提起不了太多的興趣,如果耗費巨資去重建一個讓民眾不感興趣的建築工程,那性價比完全是得不償失!

更重要的一點,圓明園雖然被焚燬,但他的部分遺址還在,這些遺址存在的作用和意義,遠比重建一座現代化園林的意義要大的多!


遼寧資深球迷


我是文史工作坊,我來回答。筆者認為不重新修圓明園基於以下因素。

歷史的記憶不可以抹去。就像中國為什麼不更改國歌一樣,“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和我們當代人的情景相符嗎?那為什麼不更改呢?這就是原因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強盜行徑世界人民有目共睹,殘破的圓明園放在那裡就是一種警示,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段歷史。

修圓明園成本很高。國家現在大力進行經濟現代化建設,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政府支出需要花費的地方太多了,重修圓明園興師動眾不說,而且重修的過程難免也會傷及歷史遺蹟。再說投入再多的錢也不可能恢復到原始之樣貌,大量珍貴的國寶流亡海外,不如保存成歷史課本上的那段美好比較好。

“假”圓明園的存在。實際上,不重修圓明園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橫店影視城已經有圓明園,當然這是一個冒牌貨。筆者大學畢業時曾經去橫店影視城那邊玩了幾天,裡面新圓明園、新長春園、新綺春園、新暢春園,還配有最新的高科技技術遊玩措施,真的特別贊。這樣一個美好的贗品的存在,我想重修圓明園可能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文史工作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分是滿清時期不重建,還是今天不重建。

滿清時期不重建,原因很簡單,沒錢。

大家不要以為修建一座宮殿花不了幾個錢。

在古代,缺乏大型施工機械,完全依靠人力修建。同時,古代也沒有今天相對廉價的建築材料,比如水泥之類,宮殿需要最優質的木材、石料,都必須千里迢迢從遠處運來,光是運費就驚人了。

所以,修建哪怕返修宮殿都是要耗費巨資的。

圓明園被一把火燒了以後,當時滿清財政已經陷入困境。除了揹負鉅額賠款以外,還要拿出鉅額軍費對付洋人以及國內的太平軍、捻軍、西北迴亂、新疆阿古伯、雲南杜文秀等叛亂力量。

這些都是鉅額的開銷。僅僅左宗棠剿滅新疆的阿古伯,就花費了幾千萬兩白銀鉅款。左宗棠出面向洋商借款1375萬兩,另向華商借款846萬兩,這就有2000多萬兩了。

此時國家經費捉襟見肘,慈禧後來修復最喜歡的頤和園,也是偷偷挪用了北洋海軍衙門的800萬兩白銀的軍費,這才搞定。

而就是因為慈禧的挪用,導致北洋水師多年沒有購買一艘新式軍艦,連更換一批速射炮的60萬兩白銀也拿不出,最終在黃海海戰慘敗。

頤和園僅僅是修繕,其實花錢還是有限的。

而圓明園早就一把火燒光了,等於從0開始重建,這得花多少錢?慈禧無論如何也拿不出來。

至於後來的人不修,原因如下:

一是沒有這個必要,畢竟北京的古代宮殿也很多了,保留紫禁城和頤和園就足夠了。

二是圓明園是百年國恥的最好表現,保留這些殘骸有利於警示後人。

三是重建圓明園也是一筆巨資,這筆錢誰來出?


薩沙


2013年秋天的國慶,小編到了北京的圓明園,一個多小時的參觀遊覽,讓我聯想到了圓明園工程量的浩大,在未毀壞之時這座皇家園林該是多麼壯觀和精美啊,然而如今只留下了殘垣斷壁,令人心情沉重。在清朝極盛時修建這座園林的皇帝可曾想到幾百年後,這座人類藝術的瑰寶將毀於戰火。走著走著到了高中歷史書上封面拍攝的地方,巨大的大理石雕刻破碎而無力地躺在草地上,似在痛訴當時英法聯軍的種種惡性,也在告訴來參觀的國人“勿忘歷史,落後就要捱打!”

如今圓明園遺址公園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警告我們不要忘記了那段屈辱的歲月。雖然現在的祖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若是我們又像幾百年前的人們一樣盲目自大起來,這樣的圓明園還會出現。所以從愛國主義教育這個角度出發,圓明園是不應該被重建的。

重建圓明園,尤其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現在的圓明園遺址公園是歷史的遺留,雖然它殘破不堪,我們也應該保留現狀,因為這是對文物的保護,後期的維修只會令讓“破碎的更加破碎”。而且重修圓明園的費用高昂,橫店一個低配版的圓明園花費就有三百多億,如果真按以前的規格重修,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政負擔,而且重修的圓明園畢竟是假的,參觀的人不一定比現在的遺址公園人多。前期投入太大,後期收入不確定,這筆經濟賬不合算。

所以無論是從尊重歷史,保護文物,愛國教育,還是經濟效益來看,重修圓明園都是不合適的。

(網圖侵刪)


別人家的博士


其一,在上世紀伊始,橫遭八國聯軍洗劫的圓明園曾被稱為"萬園之園";可謂雕樑畫棟,曲徑通幽;樓臺鱗次櫛比,亭榭巧奪天工,奇珍星羅棋佈,異寶不可勝數;曾幾何時,清末的慈禧王朝極盡驕奢浮華之能事,為自身私慾享樂計,將此園構造成為當時享譽世界的著名建築群之一;從另一角度看,它也是我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高度結晶,藝術價值頗高,若想復原談何容易?其二,而今即使我們的綜合國力已空前強大,但與其恢復投入繁雜,耗資巨大的這座經典遊園,倒不如把大量資金應用於我們的國防科技建設上;因為全球依然風雲變幻,我們仍需居安思危;例如:多造幾艘核動力航母,為強我海軍,壯我國魂,早日實現"深藍之夢"奠定最牢固的基礎,這樣更有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針對性;其三,事實上,圓明園遺址已然成為一種精神層面的象徵和時代的警示符號,它承載著飽經憂患中華民族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歷程,是一份無聲的血淚控訴,"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劉建兵145263287


照說這是個老話題了,但近年來鮮有人提起,似乎“不該重建”已成為多數“專家”的共識。真的是這樣嗎?我們該不該重新檢視下那些反對意見,看看它們到底站不站得住腳?

我們來一一分析下反對的主要理由:

  一曰“勞民傷財”。

  這個提法在十幾年前也許還情有可原的。現在還提這樣的理由,只會讓人笑掉大牙。這點小錢,民間資本都能幹(但我反對由民間資本來幹,這個後面再說),更別提國家資本了。至於說經濟效益,不用多麼精明也看得清吧。我贊成重建,絕不是從經濟效益上考慮的。但偏偏就有些“有識之士”拿經濟效益說事。那就不能不算算賬,到底怎麼個“勞民傷財”法。

二曰“假古董”,不符合文物保護。

  我原來聽到這個也覺得挺有道理的,現在想想不過是被這些個偽專家們洗了腦。什麼叫“假古董”?無中生有的才叫假古董。圓明園有當時留下的詳細繪圖,在原來的地址,用和當時一樣的材料和工藝,將這頂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皇冠原汁原味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那歐洲絕大多數古蹟都是假古董!

  是真是假,你只須問一問,你現在看到的,和當年乾隆看到的一樣嗎?我相信按照我們現在所掌握的信息和技術,完全可以做到非常貼近於原貌。世界上很多古蹟(比如說所謂的世界七大奇蹟)之所以不能重建,是因為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它原來是什麼樣子的。但圓明園和它們不一樣!

三曰“保留殘跡可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數這個理由最荒唐!重建了大家就不知道它曾經被英法聯軍燒燬過?其實,只有親眼見到圓明園的壯觀和美麗,才能更切身地體會到我們百年前所遭受的屈辱,更深刻地領悟到我們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複興之路的坎坷艱辛。難道不是嗎?

  還有什麼鼓吹“殘缺美”的,我都懶得再駁了。

  總而言之,當初佔據主流的反對重建圓明園的意見。今天重新審視起來,沒有一條真正站得住腳。重建圓明園的積極意義那就太多了。說起來太長,我不是專研究這個的,容有空再細說吧。但是我只想強調一點,我認為這件事一定要由國家牽頭來做,而不能搞成個旅遊開發項目。否則不能保證原汁原味,貽害子孫萬代,不可不慎。

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圓明園可以重建嗎?評論區裡討論起來吧




往事不可諫也


八百年沒回答問題,從N多問題邀請中擇一個容易回答的先聊聊吧。


為什麼不重新修建圓明園?這個問題其實爭論很久了,但是卻一直沒怎麼修,只是略有規整和小修補。

為什麼不修呢?我的答案是沒法修!


當然從保護歷史遺蹟、宣傳愛國主義教育、不忘國恥等等政治文化角度來說已經有很多解釋了。在這裡就不多費唇舌了。


就光從修的起修不起的問題上來說吧。

先上兩個現代仿建的圓明新園

一個是橫店號稱花了300億重建的圓明新園



另一個是珠海在1997年耗資6億元仿建的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十八景


看了這倆的照片,我感受到了濃濃的××風。


看到有回答的朋友說,以現在的財力,重建個圓明園是花個小錢,我就稍微反駁一下吧。


稍微查一下百度百科的朋友就會知道,圓明園整個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大小150餘景,圓明園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等於8.5個紫禁城。

圓明園的修建歷經清代最鼎盛的康雍乾三朝才全部修建完成。由於歷時較長,所以修建圓明園的總費用並未有確切的統計。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其他細節中看出修建圓明園所需財力、資源的宏大。

當年慈禧挪用北洋海軍軍費260萬兩在清漪園基礎之上修建頤和園還被指責影響到甲午戰爭進程,勞民傷財,禍國殃民。而如果百度的數據是對的,那麼乾隆朝修建清漪園的費用是480餘萬兩。這兩個數字是啥意思呢?以重修頤和園的1894年為例,當年國家財政收入是8103萬3540兩白銀。挪用軍費260萬兩,如果都計入1894年的話,佔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3.21%。清漪園是乾隆29年(1764年)建成的,以其相鄰的乾隆三十一年財政收入來看,當年財政收入4858萬兩,修建清漪園佔一年財政收入的9.9%左右。當然從這兩個費用也可以看出的事實是頤和園只不過是清漪園的縮水版。史實也確實如此,道光朝後,國家經費緊張,就已經開始裁撤清漪園在內的三山五園陳設,修建頤和園時已經無力重現清漪園的建制了。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如果簡單的比例來計算。財政部公佈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567億元。如果按修建頤和園來算,3.21%就是5539.4億元!按照修建清漪園的9.9%來算,就需要17084億元!但這都只是清漪園和頤和園,還不是規模遠超它們的圓明園!

圓明園呢?在圓明園被劫掠毀壞後,清政府曾試圖逐步重新修建圓明園,在光緒22年(1896年)修繕圓明園四十景之外的雙鶴齋、紫碧山房、課農軒就花費了4.15萬兩白銀,差不多相當於當時一年財政收入的萬分之五,還是摺合2017年財政收入的話就基本相當於88.4億元。

這樣對比所謂一比一比例重修的300億元和花費6億元一比一比例的十八景來說。是不是一筆鉅款呢?

所以我一直認為,什麼是皇家氣度?皇家氣度是咱們普通的民營企業就能比肩的麼?如果這麼容易就能比肩,人家還當什麼皇上啊。


另外再陳詞濫調一下再:用世界第二甚至更低的身段去想康雍乾是有問題的。


以前的一個回答也提到過,根據保羅·貝羅克在《1750-1980國際工業化水平》一書中的估算,清代在鴉片戰爭前10年也就是1830年仍佔世界GDP29%的份額。要知道,2017年我們全國GDP才佔到全球份額的15%左右。更不要提恢復到康雍乾三朝的狀況了。因此在那樣鼎盛的情況下,歷經三朝才修建完畢的圓明園,要花多少錢才能原樣重建呢?


而且我們上文叨叨叨說了半天的,才僅僅是建造費用,還沒有算任何的陳設……


所以,我們是不可能重建一個圓明園的。

就說到這裡吧,吃飯去了~


恬然說歷史


老清時的圓明園,其藏文物之博,文物價值之珍,園內景色之輝煌,佔地面積之廣,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皆已不復存在,後人不論誰,哪個國家,即便是中國,再復園,充其量也只是拙劣的藝術品、贗品。


藝術之美,正如大師的成名作,梵高的畫《向日葵》,後人再怎麼模仿精緻到每一幁,也僅是模仿,梵高已經死去,你代替不了梵高,你的畫也永遠代替不了《向日葵》。此外,傳世名畫,除了本身畫美之外,流傳於世並且享譽世界是因其所蘊含的滿滿的歷史韻味與作者當年的滄桑情懷。


圓明園與畫作同理,它本身就是文物。且不說,沒有任何人能夠再收集當初如此多的文物,熟悉的十二獸首且不說,光是當時歐洲大小金擺鐘就有441個,500尊金神像,更不用說其他數不勝數的字畫細軟。3000多個金碧輝煌的殿宇與數不勝數的水榭樓臺,頂了天只能復其表不能復其裡,其中的雕瓦琉璃與簷牙高琢,乃至每一扶柵欄都是獨具匠心、巧奪天工的木工藝術品,恢復難度何其之大?

退一步來說,滾滾長江東逝水,往事成風。圓明園被毀,更多是一段應該被後人銘記的屈辱史,它不修複比修復的作用更大,就像我們身上的傷疤一樣,只要我們看到它一天就會記著“落後就要捱打”。

當今,雖然我們已經不是四處任人宰割的老滿清,我們不再續辮,我們不再裹腳,我們已經開眼看世界,前衛而不失中庸,我們在進步但還不發達,我們自己靠著自己養活了14億人已經很不容易,但是還是有很多貧困閉塞的山區的人們可能還在忍飢挨餓或者過得並不如意,有修圓明園這種耗資巨大的錢,不如拿來改善民生與基礎建設。老清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國富民強才是硬道理,想要在21世紀完成偉大復興就得武裝到民生建設的牙齒裡,打腫臉充胖子的事愚蠢無比。


不書公子


歷史終究是歷史,再怎麼重建也改變不了過去的歷史,廢墟也是一種美。

這是一個小學生寫的讀後感,大家不妨看看。





仁致道遠


不重建就對了。重建的投資巨大不說,給國人抹不掉的恥辱更加抹不掉。再說了重建有自然的好嗎!自然就園林什麼樣子大家想想。不修建就對了,出彩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