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嶽:別再用納稅人的錢養一堆作家

來源 | 公眾號:連嶽(ilianyue)

原標題 | 尤其今年,從個人到國家,生產力競爭才是一切


連嶽:別再用納稅人的錢養一堆作家

Claude Monet,The Bridge


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的老大,在大眾的印象中,是二戰後的事。


早在1867年,二戰發生還是70多年以後的事,歐洲還是世界的絕對中心。一個32歲的美國年輕人在歐洲漫遊休假,他原是蘇格蘭人,13歲時隨貧窮的家庭移民美國,19年之後,事業已經起步,有了自己的鋼結構橋樑公司,買了一些油井,鋼鐵廠也在不停的改良中——這是他後來商業帝國的主要版圖。


這個年輕人後來就是改變了美國面貌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他在歐洲漫遊,當然驚歎歐洲的風景、古蹟與音樂,這個角度,與詩人,與其他遊客無異。但他本能的企業家角度,預見了美國的崛起:歐洲大陸是安靜不變的,美國卻極其熱鬧,人們總在建設些什麼。只有企業家會欣賞後者,其他人都不會,因為後者代表著更強大的生產力,從個人到國家,誰的生產力強大,誰的地位就提升,生產力最強大,就是老大。


一般人經過煉焦爐,只會快步離開,不美也不舒服。安德魯·卡內基最著名的生產讚歌卻產在煉焦爐邊上:通常綠葉只可一片一片地冒出,若有人能將一片綠葉分成兩片,那是多大的能耐!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大!這就是我們整個民族的重任所在。——請記住這句話,無論你在什麼行業,朝陽行業也罷,夕陽行業也罷,有本事將一片綠葉分成兩片,提升一倍生產力,你就是老大。給你再好的條件,你生產力弱化,兩片綠葉變一片,你終將無足輕重。


沒做過事情的人,不會有企業家思維,如果他又擅長抒情,那更糟糕,你通過他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可能是顛倒的。我們,我們的孩子,千萬不能去當這種人,自我感動得半死,卻對真實的世界一無所知。去動手,去流汗,去思考,知道做事有多難,對生產力有真實的感知,才不會誤讀真實的信息,才不至於浪費一生。


之所以回憶100多年前的卡內基,那是因為在這特殊一年,從個人到公司,再到國家,將回歸到最樸素的生產力競爭,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疫情迫使我們回到世界的本質,沒有危機,沒有匱乏,不知道生產力才是王道。一有危機,不少國家的居民就去搶空超市。最早發生的疫情的中國,面對最多未知,中國人的人性也沒有更高明,但並沒有聽說搶購事件(除了有位不靠譜的專家引發的小規模搶購雙黃連),那就是因為中國人本能上已經相信中國工廠、中國電商與中國快遞的強大生產力。即使開始口罩短缺,也沒有人認為會一直短缺。你經歷的這事,不是小事,是生產力勝出的大事。


23日,政府得出結論,以武漢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這說明,中國可以進入拼生產力的階段了,只要生產力恢復,甚至增長,那就不會有困難。如果從民間到官方,還是恐慌與害怕,不敢恢復秩序,不敢工作,那防疫的成果就浪費了。現在把口岸管住,不讓疫情輸入,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開足馬力生產,讓市場的引擎轟鳴,一片綠葉迅速分成兩片,才是當務之急。


疫情之後的中國,有兩點要反思:一是對那些貢獻生產力的企業家好一點,他們才是國之根本,減稅降費相當於提升生產力,應該當成長期的國策,不能幹殺雞取卵的事;二是別再用納稅人的錢養一堆作家了,別以為養著他們就自然是你的吹鼓手,更大可能是享受你的待遇、福利與特權,還要搏一搏反體制的美名。自信一點嘛,做得好,正常人自然會誇你,正常人是多數。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