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起源于什么时候?书法和绘画用的笔有什么不同?

洎水蓝


过去的说法是秦朝大将蒙恬所造,据说他征战时射猎得兔,后来发现兔毛合适做笔,就造出了毛笔。

实际上蒙恬更可能是毛笔的改良者而不是第一个创制者,因为从发现的甲骨文里面就发现了,有些甲骨文不是雕刻的,而是用毛笔写上去的。而且“笔”这个字出现很早,这个字是个会意字,下部分原来写作“聿”,很像毛笔下垂的样子。

所以毛笔的产生很早,最起码商朝已经出现。至于更早则还没有发现什么证据。





无心随墨



毛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饱含墨汁,记录下灿烂的文化,绘制出璀璨的艺术。正所谓“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志,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引晋成公绥《弃故笔赋》)

毛笔是文明的载体,更是与古人日常生活结合得最紧密的文化工具。那么,毛笔最初是由何人在何时发明的?能够创造出毛笔的人,肯定绝非凡人,那一定是和造字的仓颉一样的圣人吧?

“蒙恬造笔”的传说

关于毛笔的起源,有“秦将蒙恬造笔”的说法。相传,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征战,他要及时记录战事,以便向秦始皇汇报战况。当时,人们是用竹签写字,虽然竹签笔的笔尖尖锐,但蘸了墨水写不了几个笔画,就没墨了,还要重新蘸,非常不方便。有一天,蒙恬在打猎的时候,发现一只尾巴受伤的兔子。看到兔子留血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蒙恬突然灵机一动,心想,是不是可以模仿兔子的尾巴做成一支笔呢?于是,蒙恬剪下了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中,做成了一支笔。但是,兔尾毛油乎乎的,不吸墨,这难不倒蒙恬,他用碱水浸泡兔尾毛,去掉了毛上的油脂,一支柔顺好用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被誉为“笔祖”。我国的大部分毛笔产地,都有蒙恬庙,笔工师徒都会去烧香、磕头。唐玄宗朝重臣徐坚曾经说过,“秦以前有笔矣,恬更为之损益耳。”那么,这个“损益”之法,是不是就是指蒙恬用浸泡过碱水的兔尾毛作为笔头的创举呢?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出土文物的证明,毛笔,远在蒙恬出生之前很久就已经有了。蒙恬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但他的确为毛笔的改良做出过贡献。最早的毛笔,笔毫是围在笔端的外面,然后用丝线束紧。蒙恬改良了笔毫的安装方式,采用了集束纳入笔腔的方法。这便是徐坚所说的“损益”之法。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要经过近百道工序才能制得的毛笔,绝不可能是仅凭某一个人的灵感迸发而独立创造出来,必定是依靠众人的智慧,以及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而成。

毛笔曾经当发簪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土新石器时代的毛笔的实物,但是,在这一时期的很多彩陶上,能够看到线条有笔头分绺划过的痕迹,更是在一些图案中能够明显看到笔尖开叉的痕迹。由此断定,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也就是距今四千到五千年前,人们已经在使用毛笔了。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毛笔文物,是1954年6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木椁墓中出土的一支战国时期楚国毛笔。这支毛笔界的“老祖宗”,做工精致,笔杆系竹制,整支笔还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小竹管。该笔的笔杆长18.5厘米,直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该笔的笔头,是用兔箭毛包扎在竹竿外围,裹以麻丝,髹以漆汁制成。该笔笔锋尖挺,是抄写竹木简牍的良好工具。

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毛笔

到了秦代,毛笔除了前文所说的经历了“集束纳入笔腔”的改良之外,秦代的毛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笔杆的尾端被削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毛笔的一项功能——簪发。东晋的徐广,在《车服仪制》中写到:“有事则书之,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像。”正是描述秦代的以笔作簪。假设,在彰显个性的当下,如果也能效仿秦朝,做一款既能当发簪,又能书写文字的“簪笔”,可能也会成为一个“爆款文创”。

披柱法的横空出世

东汉、魏晋时期,毛笔的制作技艺已经日臻成熟,此时开创了毛笔“披柱法”的制作工艺。所谓“披柱法”,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在笔柱外披上毛”的制作方法。具体来说,“披柱法”是先作成毛笔头中心的“笔柱”(也称“笔胎”),然后在笔柱上覆上一层薄薄的披毛,把笔柱紧紧抱住。披柱法的横空出世,可谓是毛笔制作工艺的重大改革。

披柱法的制作工艺,经过一代代先辈笔工的精益改善,已成为毛笔的最正统制作方法。但是,如何将披柱法的精髓发挥出来,却是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东汉、魏晋时期的毛笔,除了在笔头制作工艺上有重大改进之外,笔杆的选料与造型,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前,技术的限制,导致笔杆基本上均为竹杆,而此时,琉璃、象牙等一些珍贵材质,也用于制作毛笔的笔杆。

如今,毛笔的笔杆材质多种多样,三联文房手工毛笔系列中,还有景泰蓝材质的毛笔。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飞跃,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这些艺术的发展,与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与品质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促进了毛笔的发展,毛笔助力了艺术的飞跃。

唐代与鸡距笔

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影视作品中,看到唐代文人挥毫泼墨的镜头。前不久上映的《妖猫传》中,就有李白酒后挥毫,即兴创作《清平调》的情节。电影中,李白使用的,就是唐代盛行的“鸡距笔”。

电影《妖猫传》剧照

鸡距笔,因笔头形似鸡爪突出的鸡距而得名,粗短而锋利,是雄鸡之间战斗的武器,可谓“如剑如戟,可击可搏”。鸡距笔省力、快捷、笔头硬劲,可有效控制笔锋使用范围,能写出遒美细致的小行草,和精细工整的楷书。鸡距笔在晋唐时期盛行,深得文人墨客喜爱。

三联文房“文思”30年珍藏烤红杆鸡距笔

关于李白写字用鸡距笔的事,《猫妖传》的主角“白居易”的文章可以佐证,白居易在《鸡距笔赋》中写道:“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从宋到清,毛笔不断发展

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制笔技术又向前迈进一步,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北宋崇宁以后,宣州制笔匠诸葛高改进笔毫,以一种或两种兽毛参差散立而扎,其毫长寸半,并存一寸于管中,一笔可抵他笔数支,称“散卓笔”。北宋诗人梅尧臣诗赞曰:“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元代,浙江省吴兴产的“湖笔”,逐渐取代了宣城“制笔中心”的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毛笔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李兆志先生对这一时期毛笔的概括为“柔润的长锋湖笔,刚劲尖锐的紫毫笔,刚柔相济的狼毫笔,刚力充足的兼毫笔、猪鬃笔等各种特性的毛笔应有尽有、各扬其长,完成了我国毛笔的构成体系。”

三联文房精品手工毛笔——墨海苍龙

如今,毛笔这项古老的传统艺品,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在当下快节奏、重压力的环境中,书法还给你了一片精神净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拿起毛笔,在一笔一划间,追寻历史的印迹,放空所有的烦恼……


羊钛白


毛笔起源及早,源于秦朝以前,资料记载秦朝大将改良了毛笔而非发明,不断完善毛笔种类也就越来越多,

关于书法和绘画的用笔区别,个人认为没有太大不同,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毛笔,应笔毛有软硬区分,大小不同,根据个人的习惯来选用


山涧清音


最早的毛笔实物在哪里出土的?

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发堀出一支毛笔实物,有2o多厘米长。从鉴定结果看,材料毛兔箭毛,这支战国毛笔的制造方式是:将笔毛整理好包裹在笔杆下端外侧,然后用细线缠绕勒紧,因为笔杆下端刻有一圈凹槽,所以不易滑落。

这支战国毛笔,是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它称为"战国笔″。毛笔在战国时期都己出现,说明并非是蒙恬发明。

现代使用的毛笔有宣笔、川笔、湖笔、大仓毛笔、蒙笔等。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博物志》里也说,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蒙恬为发明毛笔的史祖几乎成了定论。

但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毛笔用于书写,品类发展已经很丰富了。看需要选择用笔。比如书法用毛笔,我个人的经验,写楷书特别是小楷,要选择纯狼毫,够健,写字出锋有力,小楷的出锋不要太长。如果写行书,用长锋兼毫,比如说狼毫加羊毫,或七紫三羊,后者写篆书比较好用,篆书要笔头较平整,又要有弹性,毛不要太硬。如果是写大字也是要兼毫,有的人喜欢用纯羊毫,吸水性比较大,但纯羊毫不好控制。千万不要买那种假毛笔,都是纤维。

国画的用笔,勾线笔需要硬挺,狼毫,鼠须等,出锋长而有弹性,工笔画的基础勾线用,染色可以用大白云,主要也是羊毫。如果是写意国画,梅兰竹菊,用兼毫长锋,出锋3.5以上,笔杆要直,笔肚要瘦。如果是画牡丹、荷叶、要选择饱满的大笔。





冰兰之韵堂


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绘画与书法的笔最大的差别在于 毛笔聚锋 而画笔不聚锋 希望有帮到你!


軒同学


毛笔,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代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商族人的日常书写是毛笔字。


清灵书香


毛笔起源于南北朝,有羊毫,狼毫,绘画的小一些,要求低些。


大漠里的金石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笔的起源一般人都认为是秦代的蒙恬,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商族人的日常书写是毛笔字。可惜由于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所以蒙恬的功劳应该是改进毛笔。

关于笔的不同,个人认为区别不大。因为毛笔既可以用于书写,也可以用来绘画。写字用笔主要有羊毫、剑豪、狼豪之分。硬度依次增加。狼毫主要写楷书,篆书等,羊毫剑豪写行草。画画用笔主要看画的是什么画,以及所画的风格自己决定最适合的笔。


雨落浮尘


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出现。中华文明独特的“象形文字”,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字母文字。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中国文字,通过“文字”这个媒介,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被传播的越来越远。

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秦朝,始皇帝命丞相李斯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点击了解详细的小篆历史书香生活)小篆无论是作为文字本身还是书法风格,都是中国文字第一次大统一的纪念碑。

秦 阳陵虎符

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

虎符是什么?

这块阳陵虎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青铜铸成卧虎状。可中分为二。

虎符身上的篆书写的什么?

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是什么意思呢?

意为此兵符,右半边保存在皇帝处,左半边保存驻扎阳陵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虎符身上的小篆

秦 错金银伞杠上的花纹

与小篆文字里的宝盖头

我们可以看到

当时秦朝审美上的一致性

线条皆整齐庄重、均匀圆润

有了书法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认知,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

小篆这种书体到今天,仍然深受大家喜爱。厅堂、案头挂一幅端庄古雅的篆书作品,也是现代人在精神上的追求。

对传统文化有兴趣

希望通过书画入门传统

但是笔墨零基础

迷茫小白从哪里入手比较好?

书法的入门学习,从方法上小篆是最好的基本功训练。

书家常说“字之工拙,全在用笔之优劣”。小篆笔笔中锋,用笔简练纯粹,通过直线、弧线、线条搭接的练习,都为以后的书法甚至绘画学习打好基础。用腕、用指,包括对毛笔的熟悉、对书法的理解能力,都会在小篆的中正和谐之美中得到提高。

书法与绘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关系,既能各自独立成体系,又一直相依相伴、互相支持影响。

技法上讲,绘画的行笔、运笔、提按顿挫直接来源于书法,相同的笔墨纸砚,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抒情形式,这两种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 作画题诗,是中国传统书画最独具一格的特色,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绘画艺术,从未有过这种诗书画结合的形式。

没有接触过画画的人,对画画以及画画的人的想象是潇洒不羁、自在挥毫。其实没有扎实的线条基本功训练,没有静定的功夫,笔豪挥的再潇洒,落笔仍是不得要领、空无一物。

真正美好的事物,一定有内在的克制,单纯情绪的宣泄还只在低段位。

严谨的线条基本练习

克制需要练习。气息是否均匀、头脑是杂乱还是空静、心神在不在位,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都会把你的情绪最直接的呈现给你。

宋代艺术之所以在高峰,并不在她的喧嚣,反而是沉静不轻浮。

学习线条从宋画的一笔一画入手,体会宋人“由静至美”的境界。

书法和绘画

不知道自己会喜欢哪一个

怎么办?

从来没学过,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更多一些。这样的同学还是挺多的。

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都来尝试一下。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认真学习30天你大概就能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即使还是都喜欢很纠结,那也不难,都学咯!

书法绘画太难了

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虽然想学还是很难实现

确实,想学一样东西不花时间很难学好。

但是我们可以把时间规划好,也可以从不那么难的课程开始。从简单的学起,花费的时间不多,但是也能一点一点的进步。

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以后,会觉得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难。学习有了科学的方法,做起来会容易很多。

不那么难的课程

有我们的30天书画启蒙课

30天,能学到什么?

首先是熟悉我们中国人最传统的书画工具——毛笔。

在每一次转笔、提按中,体会毛笔的温柔与力量,并初步学会运用毛笔。

30天亲自的书写绘画,学会小篆的经典笔法、会写基本结构的篆书。

会运用弧线、侧锋、小折笔,画一株完整的宋人梅花。

30天过后,相信你这辈子都不会再放下手中的毛笔!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