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曹妃甸的"望熱節"


【原創首發】曹妃甸的


曹妃甸民間有一種傳統節日, 叫"望熱節", 至今還在鄉村中盛行。

"望熱節"是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也有過六月二十三的, 從春節到六月二十四"望熱節", 尋常百姓戶和自家的閨女、兒媳婦基本上半年沒有走動。在這天, 閨女帶著姑爺一家、兒子帶著媳婦一家,都要從四面八方趕回, 聚在一起熱鬧熱鬧吃頓飯,敘敘家常。尤其是沒結婚的姑爺和兒媳婦, 這天要帶上綠豆糕、肉類、掛麵或粉條等禮品來, 丈母孃、婆婆會根據自家情況回饋紅包。

要說這六月二十四"望熱節", 還真有個出處,那是幾百年以前的事。

老尚家從中原搬來後,佔了一片沙質又高又好的地, 紮下根來,都是土裡刨食過莊稼日子的, 苦點累點都不怕, 一家人吃苦耐勞, 殷殷實實過了十幾年, 算是打下了點家底兒。

老夏家搬來之前, 一直在老家一個不大不小的湖裡打魚摸蝦,他不會擺弄莊稼, 對地裡的農活一竅不通。來了之後,他找到一個河邊, 選了河邊比較平坦的地方安了家, 揀著自已熟的幹, 又幹起了老本行。沒錢買船, 他就用河邊蘆葦扎蓮, 按八卦圖形在入海口紮起"迷魂陣", 扎箔捕魚。他按照月圓月缺的潮汐變換, 辛辛苦苦十幾年, 日子過得馬馬虎虎。

老尚名叫尚不來, 為人耿直, 處世好認死理, 只要他認準的事, 一條道跑到黑, 九頭牛也拽不回來。

老夏名叫夏不去, 為人精明, 凡事講究面子, 只要他認準沒面子的事, 親孃老子勸他也不聽。

尚不來家有個二九十八的大小夥子, 聰明能吃苦, 重情重義, 有一膀子力氣, 和他父親學了一套種莊稼的好手藝, 是個遠近有名的好小夥子。但到了娶親成家的年齡, 因為地廣人稀村莊少, 就是沒人提親不好成家。

夏不去家有二八十六的大姑娘, 人長得俊, 手也特別巧, 懂事知禮, 和她娘學了一套織網扎葦蓮的好手藝, 是個遠近有名的心靈手巧的好姑娘。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也是因為地廣人稀村莊少, 就是沒人提親不好成家。

這一天, 有個做買賣的人來收尚不來家的糧食, 尚家小夥子忙前忙後, 幫著過稱, 幫著裝船, 累得滿頭大汗。做買賣的人經常和尚不來家打交道, 彼此都挺熟, 說話不介意。算帳時, 他從尚不來嘴裡知道尚家小夥子還沒媳婦, 就記在了心裡。

這一天, 這個做買賣的人來收夏不去家的魚蝦, 夏家姑娘忙前忙後, 幫著過稱, 幫著裝船, 累得滿頭大汗。做買賣的人經常和夏不去家打交道, 彼此都挺熟, 說話也是不介意。算帳時, 他從夏不去嘴裡知道夏家大姑娘還沒婆家, 心裡一動。

做買賣的人是個好事的熱心腸, 他把尚不來家和尚家小夥子的情況一說, 夏不去挺滿意, 拱手作揖, 求做買賣的人費心給當個媒。

還別說, 做買賣的人更是性急, 他讓運魚蝦的船走, 自己轉身來到尚不來家, 把夏不去家和夏家大姑娘的情況一說, 尚不來挺滿意, 千恩萬謝,拱手作揖, 求做買賣的人費心成全這樁親事。

做買賣的人馬不停蹄, 尚家夏家兩邊跑, 讓兩家互換了婚帖, 兩孩子的關係確定了, 尚不來和夏不去成了兒女親家。

正月裡, 尚不來家想請夏家姑娘吃頓飯, 第一年的正月請沒過門的兒媳婦吃頓飯也是正常事, 可到了夏不去這兒, 真成了事, 他不讓閨女去, 理由是男方必須來女方家見親家,尚不來不來看他不合情理。

尚不來心裡窩火, 換了婚帖定了親, 好心好意請孩子吃頓飯, 夏不去還挑三阻四, 還不給面兒, 他咋想夏不去做事咋不對, 但有火發不出。

沒過幾天, 夏不去家捎信來, 要請尚家小夥子未來姑爺吃頓飯,尚不來沉著臉橫豎不吃,就是不答應。

尚夏兩家為了禮數, 互不謙讓, 弄得兩孩子勸誰誰不聽,乾著急沒辦法。

尚不來家這年正月過得沒滋沒味。

夏不去家這年正月過得稀裡糊塗。

這日子一晃就是小半年。

農曆六月十三是龍王爺送閨女的日子, 也是廟會, 不論是下海打魚的還是在海邊種地的, 這一天都來祭拜龍王。

說來也巧, 尚家小夥子和夏家大姑娘見了面, 兩個孩子你情我願, 難捨難分,但因為兩家大人的事, 他倆左右為難。

尚家小夥子和夏家大姑娘商量來商量去, 終於想出了個好辦法, 商定十天以後見。

農曆六月二十三這天, 尚家小夥子趁尚不來出門趕集, 買上酒肉, 帶上半口袋糧食來夏家。和夏不來說:本來他爹尚不來定好來會親家賠禮, 但和別人定好要取糧食種子, 沒能來, 他替父親賠禮。

俗說說: 人怕見面。夏不來見到姑爺樂得合不上嘴, 飯沒吃完, 就讓姑娘媽準備厚禮, 答應讓姑娘第二天去尚不來家。

第二天大清早, 夏家大姑娘帶了一大堆禮物拜見尚不來,尚不來甭提多高興了, 見了兒子媳婦啥脾氣也沒有了。

一雙老倔頭的矛盾, 讓一對小年輕人的機智給化解了,這事很快在沿海民間傳播開來, 並被人們紛紛效仿。由於民間通常以沒過門的媳婦為主, 六月二十四又是夏季, 俗稱"望熱",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一種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