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巧姐为什么从来没在贾母跟前出现过,贾母不喜欢她吗?

钱小刀娱乐


巧姐在前八十回,基本上还是个不能说话走路的幼儿,不可能经常带到贾母面前。

不多在贾母面前出现,不代表贾母本人就不喜欢她。

首先,巧姐和其他贾府小姐不同。在小说的前八十回,巧姐基本上就是个襁褓之中的幼儿。

例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巧姐和板儿是曾经见过面的。根据原著记载:

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她才罢。

就这么几句话,描绘的就是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幼儿的样子。孩子太小,自然不可能经常带到贾母面前,不然生病了怎么办?

王熙凤是贾母最喜欢的孙媳妇。

爱屋及乌,贾母当然会喜欢她生的孩子。就像贾敏是她最疼爱的女儿一样,也会爱屋及乌地喜欢林黛玉。

但是,巧姐和黛玉是不一样的。那就是,黛玉已经是一个少女的样子,可以承欢膝下,而巧姐还是个幼儿,不需要时刻在贾母面前出现。

总而言之,贾母是喜欢巧姐的,不要胡说八道。


HuiNanHistory


怎么没出现过?

第九十二回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玩母珠贾政参聚赌

这不就出现了吗?

十一月初一,老太太要办消寒节,不让宝玉上学,放他一天大假,一大早,宝玉到贾政王夫人那请了安,回明了老太太不叫上学,贾政没言语,便慢慢退出来,走了几步,便一溜烟跑到贾母房中。

见众人都没来,只有凤姐那边奶妈子带了巧姐儿,跟着几个小丫头过来,给老太太请了安,说:“我妈妈先叫我来请安,陪着老太太说说话儿,妈妈回来就来。”贾母笑到:“好孩子,我一早就起来了,等他们总不来,只有你二叔来了。”姑娘给你二叔请安。宝玉也问了一声“妞妞好?”……

当然这不是曹雪芹写的,是高鹗续书的。

在这里,巧姐透露自己跟着李妈认了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经》,还上了《列女传》,宝玉于是给他讲解起来,贾母认为女孩儿家人的字也好,只是女工针黹倒是要紧的,巧姐儿告诉老太太自己也跟着刘妈妈学着做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巧姐是个很伶俐聪慧的孩子,只是从小体弱多病,凤姐儿唯一的宝贝女儿,在豪门没有儿子是很不稳妥的事,五十五回凤姐儿流产,在六十一回由平儿的口得知,“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王熙凤这次小产是致命的,首先她身体彻底亏虚下来,更得了下红之症。于是,凤姐儿更是把女儿宠在心头上,凤姐是一家主事,在贾母面前极尽温顺孝道,做人圆滑周到,贾母处处也周全着凤姐,凤姐和贾琏闹意见,贾母也是护着凤姐说话,所以,不存在贾母不喜欢巧姐的说法。

在贾府破败后,她险些被王仁、贾蔷、贾芸等人卖给一个外藩王爷,幸而刘姥姥、平儿、王夫人合力将她救出,最后由贾琏作主嫁到姓王的农家。


无量天真


感谢提问!

我认为,巧姐之所以没怎么在贾母跟前出现过,除了年龄太小,贾母重男轻女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巧姐出生不吉利。

  •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写到:

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她还没个名字,你就给她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比我们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巧哥儿。这就叫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我们可以看出,巧姐到刘姥姥进贾府才有了名字,而且生于七月初七。

那七月初七“乞巧节”不好吗?

不好。为什么呢?

古代对数字比较迷信,七在古代,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七月七”偏偏还有两个七,民间也称“重七”,阴气更是重。所以,很多地方会认为,这一天出生的女孩,一辈子会命苦,很不吉利。所以,刘姥姥说,叫巧姐是以毒攻毒的法子。


  • 而贾母又是个十分迷信的人。

比如贾宝玉,衔玉而诞,可谓是吉兆,所以一出生,便得到贾母的疼爱;再看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贾宝玉听到这个消息后要立刻前往宁国府去探望,贾母却在旁阻拦,并称:“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再有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进贾府,给贾母等人讲了一个姑娘雪下抽柴的故事,结果贾府南院马棚着火,火被扑灭后,贾母称:“都是刚才说抽柴草,这才惹出了火”,于是再不让刘姥姥讲刚才的故事了。

由此可见,贾母也是不太喜欢巧姐的,而且多半是因为她的生辰。


有译思


作为金陵十二钗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巧姐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场的次数可以说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存在感。而作为贾家年纪最大和年纪最小的两个人,曹雪芹也并没有安排贾母和巧姐同框出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做出贾母不喜欢巧姐的判断,相反我认为贾母应该是非常疼爱巧姐的,理由如下:

第一,巧姐在身份上有先天的优势

在《红楼梦》中,巧姐的身份是王熙凤与贾琏的长女。根据书中描写,王熙凤在贾家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不仅是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在秦可卿去世时还协理了宁国府。当然这与王家的地位和她个人的管理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王熙凤深得贾母的欢心。从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放诞无礼”的表现和贾母对她的态度中便可看出端倪。拥有这么一位在贾母那里得宠的母亲,巧姐的待遇自然也不会差。

第二,巧姐在贾府的实际待遇很高

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贾母对于巧姐的态度,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巧姐仅有的几次出场中窥探一二。第四十一回写道:“(巧姐)忽看到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头哄她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从中可见巧姐在贾家备受宠爱,想要什么东西,必须马上得到满足,稍有迟缓便等不及哭闹起来,可以推测平时她在贾家受到的礼遇应该是非常高的,这难保与贾母的宠爱没有关系。

既然巧姐深得贾母喜爱,那么曹雪芹为什么没有安排她们见面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这是由《红楼梦》文本结构决定的。

根据巧姐的判词可以推测,左右巧姐命运的主要关系人为刘姥姥、板儿和她的舅舅王仁。贾母与巧姐见面与否并不会对文章脉络和故事走向产生任何影响,因此被作者忽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众多人物,不可能安排每一个人物都见面。

其次,巧姐被安排进金陵十二钗正册,说明这个人物在整个《红楼梦》中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势必会对其进行刻画和描写。

比如同样是金陵十二钗且出场有限的秦可卿和贾元春,都有重点段落描写。而前八十回巧姐出场却非常有限,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其在八十回后肯定会有重要情节,届时安排贾母与她见面也不是不可能。

最后,巧姐在前八十回中年龄较小,且经常生病。

第二十一回“染了痘疹”,第四十二回“撞了花神”,考虑到贾家人对她的宠爱,可以推测她出门的次数应该会比较有限,那么见到贾母的机会便很少了。

由此可见,书中没有巧姐与贾母见面的描写既是由小说的结构和主线决定的,也与巧姐自身存在关联,同时贾母对巧姐应该是喜爱的,只是在程度上可能比不上宝黛,但绝不可能不喜欢。


三夢遊水


贾母不喜欢巧姐。原因如下:

一、贾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

一般的重男轻女的父母,也不过是有了钱给儿子不给女儿,有了好吃的给儿子不给女儿,让儿子上学却让女儿回家劳动或者嫁人等等。然而,贾母的重男轻女让普通的重男轻女的父母们都望尘莫及。

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的母亲已经非常可恶了吧,但是贾母比苏明玉的母亲不知要更可恶多少倍!

贾母在元春小的时候就开始抚养元春,目的就是为了给元春灌输一些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自轻自贱的思想。结果元春真的着了她的道,乖乖的被她送进皇宫,心甘情愿的为了家族牺牲掉了自己。

元春的进宫给贾母与贾宝玉换来了更加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两个人穿的是绫罗绸缎(针线上做的贾宝玉都不穿,非得是晴雯和袭人做的他才穿),吃的是山珍海味,每日里美酒羊羔都填不满这两具“粪窟泥沟”。

晴雯说贾宝玉:

“先时连那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

晚间的时候,贾宝玉纵着晴雯连撕了好几把扇子。

贾府过元宵节请戏班子唱戏,贾母赏小戏子:

贾母笑说:“难为他说的巧。”便说一个“赏”字。早有三个媳妇已经手下预备下小簸箩,听见一个“赏”字,走上前去向桌上散钱堆内,每人便撮了一簸箩……向台上便一撒,只听豁啷啷满台的钱响。却说贾珍贾琏暗暗预备大簸箩的钱,听见贾母说“赏”,他们也忙命小厮们快撒钱。只听满台钱响,贾母大悦。

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感官之欢,贾母真的是丑态毕露,她完全不想,她是把元春卖到了皇宫才有了她与贾宝玉这样穷奢极欲的生活。他们哪里是吃的野鸡喝的美酒?他们简直是吃的元春的肉喝的元春的血呀!

从贾母喝酒时的贪杯,赏戏子银子时的狂欢,吃东西吃到撑时的变态,就可以推测出她的内心是没有元春一点半点的位置的。

一般的奶奶如果能常常想起自己的亲孙女在皇宫里被老头子祸祸,哪有心情喝酒看戏啊!哪有心情给宝钗王熙凤过生日!!!

所以,从元春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贾母之所以把贾府的女孩子们养的精致,是有她独特的目的的。她并不是因为喜欢女孩子,才把女孩子照顾的周到,她是为了把这些女孩子们卖到更有钱的地方去。

二、贾母是一个纯粹的势力小人

《红楼梦》书中写道,贾母宠爱贾宝玉的原因是他长的好、有礼貌,读者们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贾宝玉衔玉而生。

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贾母之所以宠爱贾宝玉,是因为元春进宫做了皇上的妃子,贾宝玉这个元春的亲弟弟有了国舅身份。

本来,在元春进宫之前,贾母一直宠爱的就是贾赦。贾母把贾赦宠爱的如孙绍祖一般,这时候元春进宫了,贾母就抛弃了贾赦,让贾赦从大院子里搬了出去。贾母当然不会明说是因为元春进宫抛弃了贾赦,她给出的理由是贾赦像孙绍祖一样太不成器了。

从元春进宫,大房里所有的人都成了她打压、奚落、嘲讽的对象。大儿子她看不上,邢夫人她更瞧不起;连带着大房里的贾琏与迎春这对正经的公子小姐,也被贾母鄙视;甚至连大房里的下人,也被贾母及二房里的所有人踩在头上。

这所有的一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二房里有一位进宫的大小姐。一提起元春,大房里自贾赦邢夫人起所有的人都乖乖的低了头闭了嘴。是啊,贾宝玉是皇帝的小舅子,所有的一切人家都配得上啊!

三、贾母原本就不是一个会爱人的人

这一点请大家参考书妆2019年12月25日的问答《贾母最喜欢的几个人是谁?贾母最喜欢的人如何排序?》,在那篇问答里详细论述了贾母不喜欢元春,贾母不喜欢贾宝玉,贾母不喜欢林黛玉,贾母不喜欢王熙凤。其实贾母更不喜欢贾琏,不喜欢贾琮和贾环。贾母的自私决定了她原本就不是一个会喜欢别人的人,她的眼里只有她自己。

总结:贾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巧姐是个女孩,所以贾母根本不会理会巧姐。如果是一般的曾祖母,看见巧姐这第一个曾孙辈的人,还不得常常乐呵呵的抱在怀里逗趣儿呀!但是书中只有一处写巧姐来到了贾母面前,那就是和刘姥姥游大观园时,贾母全程没有看巧姐一眼,更别说理会一句。

最令人心酸的一处是,王熙凤抱着巧姐求刘姥姥给个名字,说明贾母这个曾祖母从来就不曾给巧姐起名字。

贾母又因为是一个攀附权势的人,而贾赦贾琏巧姐是失势的大房里的人,贾母厌恶他们还来不及呢,她怎么会喜欢巧姐呢。


十点书妆


巧姐原名大姐儿是王熙凤和贾琏的女儿,贾母的重孙女,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给取的。巧姐在贾母面前出现过两次。

第29回,大家去清虚观打醮,有这样一句话“奶子抱着大姐儿另在一车”。

到了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保媒,贾母婉拒。

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张道士呵呵大笑……托出符来。大姐儿的奶子接了符。张道士方欲抱过大姐儿来

张道士都要抱巧姐,贾母肯定让奶妈把巧姐抱到身边,逗孩子玩。

第41回,刘姥姥游大观园,巧姐就出现过,那时候,她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叫大姐儿。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书里没有写大家是怎么逗大姐儿玩的,不过42回,凤姐跟刘姥姥说:“大姐儿因为找我去,太太递了一块糕给他,谁知风地里吃了,就发起热来。”因为说起孩子的病,凤姐求刘姥姥给孩子取个名字,刘姥姥便起了一个“巧”字,于是大姐儿,便有了名字巧姐。

贾母是一个喜欢女孩子的人,她应该喜欢巧姐。

巧姐和贾兰一样是荣国府的第五代,贾兰是第五代的大少爷,巧姐是第五代的大小姐。

巧姐在贾母面前出现的次数少的原因如下:

第一,因为巧姐年纪太小,是个奶娃娃,还抱在怀里。不能像宝玉、黛玉那样在贾母面前凑趣,哄贾母高兴。

第二,巧姐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因此出现的次数少。

第三,80回后,巧姐应该有许多故事,可惜我们看不到。

红楼未完,是一大憾事呀。


润杨的红楼笔记


巧姐是王熙凤的独女,与贾兰一起,是荣国府两房中唯二的曾孙辈,两个人在书中的出场次数都不怎么高,当然在贾母面前也是难得露一脸。这其中的原因不是贾母对她不喜欢。

从感性和理性角度看,贾母都不会无缘无故不喜这个曾孙女

我们都知道,王熙凤深得贾母欢心,一方面凤姐管家,把贾母照料得顺心随意,另一方面贾母的欢声笑语基本上就离不开她,不管是平常生活中的插科打诨还是宴会上应情应景的俏皮话,都能让贾母心情愉悦。

因此,贾母对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就算做不到爱屋及乌,也不会存在“不喜欢”的心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贾母就算不喜欢巧姐,也不会通过这种明显的手段表露出来,王熙凤那比别人不知多几个心眼的岂会看不出来。无论如何,贾母在大面上表现出来的,绝对是对王熙凤真心疼爱,自然不会去讨厌人家的掌上明珠。

巧姐在贾母面前存在感低,主要是因为这到底是隔了两辈的晚辈,而且巧姐又确实年幼。那时候贾母虽然保养得不错,毕竟也是个耄耋老人,若是弄个不能逗趣,只会啼哭玩闹的曾孙女在眼前,既没有心力照顾,又弄得身边很是不清净,的确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巧姐这个角色,在书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出场的次数的确不多,在前八十回比较正面的出场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次,那时候她还是万千尊贵的公府千金,与贫困人家出生的板儿真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可是后来贾家败落,她反而因着刘姥姥的好心从烟柳之地逃脱出来,不看高鹗所续后40回,看曹雪芹前80回几点叙述和暗示,最后她是嫁给了板儿成为一个农妇。

这一起一落,一盛一衰,曾经的施恩人家道败落,幼女都无法保全,曾经的受恩者如今仗义出手,变做是施恩人,真可叹世事无常。

人生在世,还是尽量“济困扶穷”的好,也能给后代留余庆,作恶多了,自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终得恶果。


黍离Willow


在小说《红楼梦》里面,巧姐的确是从没有和贾母一同出现过的,但这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并不表示贾母不喜欢这个孩子。

一,在古代,富贵人家的小孩子,都是由乳母来带大的,是很少能和他的父母在一起生活的。

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无论是在帝王之家,还是在公候王府里,出生的小孩子,都是由一个,或者是几个乳母来抚养他们长大的,他们是不会和普通人一样,孩子是时刻不离的跟随着妈妈的。

再说,就像王熙凤一样,很多大家族的母亲,都是要负责整个儿家族的管理事务的,每天还是很繁忙的,也就注定了她们是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了。

所以说,即使是王熙凤在贾母那里,她的孩子巧姐也未必是会在她的旁边的,所以,贾母也就没有机会见到巧姐的。

二,含饴弄孙,固然是一种乐趣,但贾母可是仅限于自己的年龄大一些的孙子辈的。

别说巧姐了,就连贾母唯一的嫡亲的重孙子贾兰,都是很少有机会能和贾母在一起的,贾母唯一一次想到贾兰的,就是给他留了一碗肉吃。

贾母的确是喜欢孩子,但得是长大一些的孩子,像宝玉,黛玉那么大的才行,就连已经上了学的贾兰都还小,那就更不用说才只有几岁,连话还都不会说的巧姐了。

三,在贾母跟前的规矩比较大,巧姐太小了,她可是学不会的。

作者借着黛玉的眼睛,给我们展现出了众人在贾母跟前的规矩,这么多的人,是没有一个敢出大声说话的,但要是像巧姐这样的小孩子在场的话,那可就麻烦了。

小孩子一不顺意,就会不管不顾的大哭大闹起来,那就得有人来哄她,这样一来,屋里可就热闹起来了,用不了多久,贾母就会烦燥起来的,还怎么能够颐养天年呢。

或者,孩子要是拉了,尿了的话,那屋里的气味可就更不用提了,所以说,年龄太小的巧姐,是没有机会在贾母那里出现的。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巧姐儿是贾母嫡重孙女,与堂兄贾兰一样,是贾母唯二的嫡重孙辈,王熙凤又极其受贾母宠爱,按说爱屋及乌,巧姐也会被贾母疼爱。可至八十回截止,巧姐儿一次也没有与老祖宗贾母互动过,远不如堂兄贾兰被老祖宗呵护,又让他坐身边,又给他赐肉吃。究其原因,无外乎巧姐儿太小,以及贾母重男轻女思想作祟。

巧姐儿身份很不一般,她是荣国府嫡长房贾赦的嫡长孙女,父亲贾琏是未来荣国府爵位第一继承人,母亲王熙凤更是金陵王家家主的嫡女。各方面条件都是金尊玉贵的千金大小姐。奈何,巧姐儿生不逢时,如果她是个儿子,或者有个哥哥弟弟,她在贾家的地位将完全不一样。

巧姐儿出生很晚。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时,巧姐儿睡觉还用奶娘拍着,到第二十九回打醮清虚观,第四十一回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都还需要奶妈抱着,可见也就三岁左右。是在林黛玉来贾家后才出生的孩子。根据刘姥姥“茗玉小姐”影射林黛玉死的时候十七岁,贾家抄家后,巧姐儿应该还不到十岁。年龄的劣势,使得巧姐儿如非必要,基本不会特别出场。

(第六回)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

(第七回)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

(第二十一回)谁知凤姐之女大姐病了,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

(第二十七回)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第二十九回)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

(第四十一回)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

(第四十二回)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

巧姐儿八十回前大体出场这么八次,每次不是睡觉就是抱着。甚至不能够独立言语对话,自然不会有什么过多描写。贾家盛大的集会,除夕、元宵、端午、中秋,省亲大观园,刘姥姥浏览大观园,贾母生日等一系列活动,巧姐儿都因年纪小上不得席面,自然与贾母不会有特别互动描写。

如果硬写贾母与巧姐儿,势必需要更多线索铺垫,不符合一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作品特质。何况巧姐儿年纪小,总不能老太太偌大年纪还要抱着她,不符合贾家的规矩礼仪。

贾母将一腔热爱都给了贾宝玉、林黛玉以及众孙女们。其实真正最在意的,还是宝黛二人。贾母赐饭给儿孙,贾宝玉是果子狸,林黛玉是笋,贾兰是肉,王熙凤是粥,三春都没有,更奢谈巧姐儿。贾母多次给过别人东西,却连一口吃的都没给过巧姐儿,仿佛贾环一般,现实中当然不可能如此,曹雪芹故意不学,表明贾母潜意思中的态度。

贾母在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她对女孩子的爱,就是娇养就好,不缺吃穿教育,唯有女儿贾敏才是真的爱逾珍宝,林黛玉也不过被爱屋及乌,这是时代赋予的重男轻女观念。王熙凤对此心知肚明,她生了女儿,也不愿意带着出现在贾母跟前。

贾琏是贾母嫡长孙,荣国府长房嫡长子,未来的爵位继承人,贾母更希望贾琏有儿子。巧姐儿的出生令贾母有点失望。如果巧姐儿有哥哥或弟弟,她作为锦上添花的存在,又是不一样!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不免令老辈如贾母担心贾琏的子嗣问题而对巧姐儿不喜。

闲言少叙,巧姐儿与老祖宗贾母零互动,贾母口中一次也没提过巧姐儿,是她对巧姐儿真正的态度。

巧姐儿作为荣国府嫡长房唯一的孙辈,既尴尬又不讨喜。除了母亲王熙凤的爱,她在贾家很边缘。而王熙凤悍妒也好,敛财也好,甚至害死尤二姐母子都因没有儿子而起。巧姐儿是悲剧人物,王熙凤更因没有儿子而悲剧,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伦理悲剧!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君笺雅侃红楼


题主弄错了。

巧姐还小,在诗赋场合很少出现。但是在贾母面前,她却是出现过的。

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逛完大观园,要告辞了,凤姐告诉她贾母和巧姐生了病。

做母亲的,每逢孩子生病,常常会怪别人,尤其是怪别人给孩子吃坏了东西。凤姐虽然能干,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免俗:“大姐儿因为找我去,太太递了一块糕给他, 谁知风地里吃了,就发起热来。”

巧姐(这时候还没取名,不叫巧姐)去找母亲凤姐,在风地里吃东西,当然是在大观园。王夫人性格冷淡,只有跟着贾母逛大观园、吃东西。所以这次巧姐生病,因为在风地里吃糕,就是在贾母面前。

接下来根据刘姥姥的解说,和查书的结果,贾母和巧姐生病,是因为遇到了花神。凤姐也恍然:花园里可不是花神吗?更证明巧姐和贾母在大观园肯定是见了面的。只是贾母老于世故,对养育孩子也颇有经验,所以不会像王夫人那样冒失,在风地里给一块糕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