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无极生太极”,又说“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我晕了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

——第四讲:太极态与太极拳1

太极拳名家 康伟 本刊记者 龚建新

龚建新:我们讲述了“无极态”和“太极态”,人们不禁就要问:这两种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无极状态是如何生出太极状态的呢?

康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我们现代人很困惑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无极生太极”,但很多书上我们又会看到“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所以搞得我们很糊涂了,太极不是无极生的吗?怎么又变成太极和无极是一回事儿了呢?

实际上“无极”“太极”并不是一个一个割裂的、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古人在不断认识自然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认知的产物,所以我们前面一直把它们叫做“认知模型”。

我们说“无极生太极”,又说“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我晕了

我们举个例子可能就好理解了,我们人类在认识世间万物的过程中,最初都是认知看得见的物体,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物体里面是有分子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产生了一个对物体的“认识模型”。

我们看到物体时就产生了“这是堆分子”的概念,这个物体的状态在我们的意识中已经是“一堆分子堆砌组合”的状态了。再进一步我们又认识到分子里面是有原子的,一个分子又是由几个原子组成的,这时我们的意识对这个物体存在的状态又产生了新的认知变化,形成一个新的“认知模型”,看到这个物体就产生“一堆原子堆砌组合”的概念了。

我们说“无极生太极”,又说“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我晕了

如果我们把“分子”叫做一个认知概念,把原子叫做一个认知概念,由一个分子而产生了对原子的认知,我们就可以说“分子生产原子”或“原子者,分子而生”。当我们说“一个分子就是几个原子,几个原子就是一个分子”时,我们又可以说“分子即原子,原子即分子”,但其实这个物体始终没变,只是我们对它的认知不断深入而产生了变化,在我们意识概念中,这个物体的存在状态也就随着我们的认知阶段和层面的改变而不断的改变了,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认知阶段的“认知概念”和“认知模型”。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