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無極生太極”,又說“無極即太極,太極即無極”。我暈了

解讀《陳氏太極拳圖說》

——第四講:太極態與太極拳1

太極拳名家 康偉 本刊記者 龔建新

龔建新:我們講述了“無極態”和“太極態”,人們不禁就要問:這兩種狀態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無極狀態是如何生出太極狀態的呢?

康偉: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也是一個讓我們現代人很困惑的問題。我們經常說“無極生太極”,但很多書上我們又會看到“無極即太極,太極即無極”,所以搞得我們很糊塗了,太極不是無極生的嗎?怎麼又變成太極和無極是一回事兒了呢?

實際上“無極”“太極”並不是一個一個割裂的、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而是古人在不斷認識自然世界過程中產生的不同階段、不同層面認知的產物,所以我們前面一直把它們叫做“認知模型”。

我們說“無極生太極”,又說“無極即太極,太極即無極”。我暈了

我們舉個例子可能就好理解了,我們人類在認識世間萬物的過程中,最初都是認知看得見的物體,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認識到物體裡面是有分子的,這個時候我們就產生了一個對物體的“認識模型”。

我們看到物體時就產生了“這是堆分子”的概念,這個物體的狀態在我們的意識中已經是“一堆分子堆砌組合”的狀態了。再進一步我們又認識到分子裡面是有原子的,一個分子又是由幾個原子組成的,這時我們的意識對這個物體存在的狀態又產生了新的認知變化,形成一個新的“認知模型”,看到這個物體就產生“一堆原子堆砌組合”的概念了。

我們說“無極生太極”,又說“無極即太極,太極即無極”。我暈了

如果我們把“分子”叫做一個認知概念,把原子叫做一個認知概念,由一個分子而產生了對原子的認知,我們就可以說“分子生產原子”或“原子者,分子而生”。當我們說“一個分子就是幾個原子,幾個原子就是一個分子”時,我們又可以說“分子即原子,原子即分子”,但其實這個物體始終沒變,只是我們對它的認知不斷深入而產生了變化,在我們意識概念中,這個物體的存在狀態也就隨著我們的認知階段和層面的改變而不斷的改變了,所以就產生了不同的認知階段的“認知概念”和“認知模型”。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