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他是全世界都愛戴的名字,是被舉世公認的童話大師,他的童話作品是世界兒童文學無比珍貴的財富。”

作為19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安徒生童話》可謂有著豐富、獨特而深刻的美學內涵,所以本文將嘗試通過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對其作品裡的現代暴力美學特徵以及表現形式做簡要分析,以便分析出《安徒生童話》中所暗含的現代暴力美學因素以及所表達的現實意義。

就傳統意義上而言,安徒生通過運用童話的文學形式不斷訴說著他對世事的洞察、對愛情的渴望以及對生命的追問,不僅填補了貧苦孩子們所缺乏的童年美好夢境,同時也向他們傳遞了現實裡的真善美。作為電影界裡常見的藝術手法,暴力美學雖然在美學範疇內暫時還沒明確的界定,但殊不知這種暴力美學卻已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並具有鮮明性的特點,所以很有必要來淺析《安徒生童話》中所暗含的現代暴力美學特徵。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一.關於現代暴力美學的大致定義

關於現代暴力美學的定義,應該最早追溯至二十世紀初期電影技術正處於起步發展階段的美國,主要是指在官感上運用具有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等美學方式來側重表現人性的暴力面。但後來由於影視行業的成熟發展,暴力美學又逐漸從文學作品裡被大量搬到了熒幕裡。

尤其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視圈,暴力美學被當成了某種充滿藝術趣味的先鋒探索,當中比較著名的要數香港導演吳宇森所拍的“英雄系列”電影,並由之發揚光大。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他擅長用和平來襯托死亡,用經典的慢鏡頭來表現激烈的掙扎,無形中消解了觀眾對於暴力鏡頭產生的種種不適感,由此而產生的具有獨特氣勢和華麗美感的血腥暴力甚至還被業界稱為“血腥的芭蕾”。再後來由於受影視的影響,觀眾們也經常在動漫、廣告和遊戲等領域中看到“暴力美學”的標籤。

二.《安徒生童話》裡的暴力美學

我們常見的電影作品裡所謂的暴力美學,實質上是利用各種表現形式來儘可能地對人性的暴力面進行消解式的呈現。而安徒生作為丹麥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文學大師,自然扛起了審視和批判黑暗現實的大旗。

然而,更多人每當提起丹麥作家安徒生時,所談論最多的不是其作品裡所揭示的種種醜惡,而是他為讀者所建立的那猶如詩意夢境般的暴力美學。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那麼《安徒生童話》裡究竟暗含著怎樣獨特的暴力美學呢?特別是在披著輕快和童真的外表下又掩藏著安徒生所經歷的怎樣的殘酷現實呢?安徒生又是怎樣將現實的暴力面消解成無形的詩意夢境美呢?

筆者認為無非只是兩點而已,一種是將暴力軟化並呈現出某種易於接受的美感,即詩化暴力;另一種是直接讓施暴者站在正義的位置上,並將暴力符號化。它們通常通過暴力喜劇化、暴力倫理化、暴力神聖化和暴力唯美化這四種表現形式體現在安徒生的文學作品中。為了更具體的進行說明,筆者將以安徒生的作品為例來做具體分析。

一)《紅鞋》——暴力神聖化

每當提起童話作品《紅鞋》,就不得不提起作者安徒生的宗教信仰,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作者平時在創作單純美好的童話作品的過程中,往往喜歡將基督教文化裡的美好本質和內涵融入其中,使作品生動活潑和富有童趣的同時,還承載著許多值得嚮往的美好厚重的宗教思想,比如說原罪、博愛和救贖等思想。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紅鞋》講述的是個叫凱倫的窮苦女孩,因為特別喜歡穿紅色鞋子,於是就把穿紅色鞋子跳舞當成了慾望,所以有次去教堂禮拜時,竟然不顧禁忌,仍堅持穿著紅鞋前往,結果被剁去了雙腳後,只能靠誠心懺悔才得到寬恕的故事。

而當時對於許多貧苦家庭的女孩來說,紅鞋無疑是種可望不可得的奢侈品,所以當她的這種單純慾望得以滿足的同時,也註定了她必須以遭受更多的悲苦為代價。所以健全的雙腳無疑成了一種代表女孩實現慾望的可能性,只有坎掉了雙腳,方能徹底結束這種可能性,以避免再次心生雜念,如此方能取得上帝的原諒。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所以讀者們把神秘莫測的上帝看成是暴力的實施者時,那麼“穿紅鞋跳舞”和“砍掉雙腳”無疑代表的是心靈上和肉體上所受到的暴力摧殘,即兩者分別被符號化為“慾望”和“對慾望的抑制”。

由於禁慾思想也比較符合當時的教義,所以當這兩種暴力被以符號化和神聖化的方式得到了上帝的寬恕後,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女孩因失去快樂而給人們心理造成的殘忍陰影並由此引起的不適感,所以人們自然接受這種更傾向於溫暖而美好的結局。

二)《皇帝的新裝》——暴力喜劇化

作為丹麥作家,安徒生天生就具有與眾不同的幽默,他擅長以循序漸進的平靜的幽默方式來諷刺和無情揭露現實裡的各種假惡醜。比如《皇帝的新裝》就很好地表現出了安徒生這種與生俱來的絕妙諷刺能力。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作品以輕鬆活潑的對話體式形象刻畫出了一個平時因愛慕虛榮而最終造成了荒唐鬧劇的國王形象,平靜溫厚的幽默裡夾雜著各種尖酸的諷刺。這裡的人們因為怯懦,所以特別害怕在人前暴露自己的愚蠢,於是只能盲目地跟風,誰也不敢說出真相。

人們就這樣糊里糊塗的繼續跟風著,直至有天真相被某個天真無邪的男孩突然說出口時,麻木的人們這才彷彿有所覺悟似的繼續跟風承認了他們的國王根本沒穿衣服的事實。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初讀這篇童話時,看似感覺不到任何暴力因素的存在,但其實這也正是安徒生深厚的文學功底所在,即善於將暴力面無限軟化,以及隱藏於通篇的絕妙諷刺中。

原本是個嚴肅且充滿敬畏的故事,但從國王最先招納裁縫,其次到製作新衣,再到派官員前往監工等舉動來看,無疑是個充滿諷刺的幽默鬧劇。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所以不少讀者初讀時,都不可避免地在嘲笑裡面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們,但笑後還應深思:現實好像也這樣,有時上層人士越是麻木,那麼掌握真理的往往只是少數人而已,而至於大多數人,還在繼續秉承著自己那麻木不仁的精神,對真理視而不見的同時,還對謬論加以狂熱般的點頭稱讚。如此隱忍含蓄的幽默手法確實比直接將男孩或者裁縫殺掉的冷暴力描寫所起的諷刺效果更令人們的心靈震撼。

三)《海的女兒》——暴力唯美化

眾所周知,在《安徒生童話》中,悲劇性主題可謂是佔了大部分的比例,尤其是遣詞造句上,都非常講究悽美的效果,但就本質上而言,這是在語言上和形式上儘可能地弱化暴力的負面影響,即暴力唯美化。

“在海的深處,水是那麼藍……同時又是那麼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錨鏈都達不到底。要想從海底一直達到水面,必須有許多許多教堂尖塔一個接著一個地聯起來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這下面。”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就比如上述這段美麗的開篇,只是寥寥幾句而已,便已為作品奠定了悲劇的基調,再比如小人魚守望王子時表現出那令人無比動容的等待:

“她看到那花園裡的果子熟了,被摘下來了;她看到高山頂上的雪融化了;但是她看不見那個王子。所以她每次回到家來,總是更感到痛苦。她的唯一的安慰是坐在她的小花園裡,用雙手抱著與那位王子相似的美麗的大理石像。可是她再也不照料她的花兒了。這些花兒好像是生長在曠野中的東西,鋪得滿地都是:它們的長梗和葉子跟樹枝交叉在一起,使這地方顯得非常陰暗。”

正因為作者擅於通過將那些本該對讀者心靈產生負面情緒的人性暴力面巧妙地掩藏於詩意般唯美平淡的敘述中,所以才使得人們每當讀起《安徒生童話》時,各種本該產生的負面影響已被最大化地消解了。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此外,作者還倡導人們應積極樂觀看待死亡問題,因為現實裡的人們每每談起死亡的話題時,由於天生心懷恐懼,往往都避而不談,但是在安徒生的童話世界裡,死亡常常代表著升入天國,是以另一種方式與上帝繼續永存著。可見,這是安徒生對作品中的死亡和暴力內涵唯美化,同時也是更深層次的軟化暴力。

比如小人魚為了得到王子的愛,而不惜兩度給王子以生命,不料受盡磨難後仍沒得到自己要的愛情,結果只得化成了一團輕盈透明的泡沫。而在這當中,小人魚所面臨的三種死亡抉擇,也恰恰體現出了這三方面的暴力美學:一是當她實在得不到王子的愛時,大不了可以拿刀當面刺死王子以保自己的永生;二是乾脆喝下巫師的藥 就此失去尾巴和聲音,不再出現;三是化成泡沫的結局。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看似非常殘酷的死亡抉擇,然而讓讀者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隻失去尾巴後行動不便的小人魚,也不是巫婆那恐怖的臉龐,而是小人魚和王子那段無比悽美的愛情。也正因為安徒生擅於將人性的暴力面進行詩化和隱性的非暴力處理,進而使作品情節在讀者的視覺和心理感官上呈現出了某種難以名狀的美感,即憂傷美好的情緒以及美好的不朽。

四)《大克勞斯和小克勞斯》——暴力倫理化

自《安徒生童話》問世以來,就一直都被人們認為具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究其原因,就在於安徒生特別擅長藉助故事來塑造各種形象化了的道德標準。而當人們以現代的倫理標準再去審視《安徒生童話》時,不難發現,像追求真善美、懲惡揚善和行俠仗義等價值觀至今仍沒受什麼侷限,均能受不同時代和階層的認可。

特別是在《大克勞斯和小克勞斯》中,真善美和假惡醜這對對立的道德標準直接被形象化為大小克勞斯,因為小克勞斯平時非常聰明,喜歡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來積累財富。而大克勞斯則不同,他不僅自私自利,而且為人陰險狡詐,為了金錢常常不擇手段,甚至殺害了自己的祖母和朋友。

以現代暴力美學的審美視角來淺談《安徒生童話》的現實意義

雖然小克勞斯也曾做過種種看似小人般的無恥勾當,比如以老祖母的死來騙取旅店老闆的錢財,運用自己的小聰明騙取了牧師妻子的食物,眼睜睜看著趕牲口的老人代替自己即將被大克勞斯扔至河裡淹死而不救,哪怕後來他還是以小聰明狠狠懲罰了大克勞斯,並讓他沉入了河底……但就是這種被作者符號化和軟化為懲惡揚善的暴力面,在許多讀者看來不僅更像是種出於自衛和反抗的正義舉動,而且也是出於對人性和親情的捍衛,因此該篇童話故事具有很強的正義色彩。

所以儘管小克勞斯的許多行為和動機看似都有投機取巧的嫌疑,但終究是出於維護正常的社會倫理秩序的需要,所以小克勞斯的許多暴力行動都顯得師出有名,即對醜惡的懲戒和正義的維護,可以說這是種懲惡揚善的倫理美學。

三.結語

無論是暴力的神聖化、喜劇化、唯美化還是倫理化,其本質上都是對暴力進行大幅度的消解,使得暴力美學的內涵得以深化,並將道德判斷教給受眾。所以當暴力被作者以童話的文學形式詩化,甚至符號化後,受眾非但沒對暴力產生驚恐或陰影,反而還對作者所宣揚的世俗價值觀產生了共鳴,以便讓真善美長存,或許這才是作者寫作的美好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