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不同之處

歷史上的每一個部落族群都有著自己的經濟形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特點,並由此產生了勞動工具、住宅、服裝形制上的一些特點,風俗、遺存特徵。

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特徵世代留存,既是一個民族傳統,也是民族自我總識的體現。

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之間聯繫密切,除了共同的特徵外,因為地理疆域、自然環境、文化發展上差異,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徵。

漁獵部落

古代漁獵部落主要是生活在東北地區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他們以狩獵、捕魚業為主。包括最早的古肅慎氏,漢晉時的挹婁、勿吉,隋唐時期的靺鞨人,還有女真人、鄂倫春人、赫哲人等為代表的通古斯滿語族群。

草原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不同之處

漁獵部落的滿族人

東北的自然環境決定了當地部落的生業方式,那裡分佈著大小的河流、廣袤的森林、肥沃的土地,漁獵民族生活居住在河流的兩岸,以狩獵為主,射箭技藝高超,獵物主要以野豬、鹿、狍子、野兔等。最為名貴的是貂,貂皮可以製作成衣服,抵禦寒冷,貂也成為漁獵民族向中原王朝進貢的方物。特別是近代以來,歐洲人對貂皮需求增加,遠在歐洲的俄國人不遠萬里,冒險進入西伯利亞地區,對當地部落進行侵略和征服,並向他們徵收貂,作為賦稅。

草原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不同之處

漁獵部落在狩獵

遊牧部落

古代遊牧部落是生活在亞歐大草原上,那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秦漢時期生活在蒙古草原的匈奴人,就是早期的遊牧部落同盟。遊牧部落有著草原文化的經濟方式,他們逐水草而居,以畜牧業為主。遊牧部落英勇善戰,歷史教科書上出現的遊牧部落帝國匈奴、柔然、突厥、回紇,長時間與中原王朝之間形成對峙,史書記載,古代匈奴人喜歡以馬征戰,結成草原部落同盟的遊牧帝國,匈奴部落時大時小,不知禮義,不羞遁走,苟利所在,幾千年來中國的北方邊疆沒有安定過。

草原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不同之處

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

漁獵與遊牧部落的不同之處

一、住房

住房是最重要的文化成分之一。

草原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不同之處

東北高句麗古城牆

古代漁獵部落有居址,建有古城。他們熟知各種建築用的材料,住房、邑落的建築還有許多當地的習俗和儀式。在漢晉時期,東北的漁獵部落就已經在河岸的高地上建有古城。在現今的東北發現有眾多高句麗人、靺鞨人建築的古城。

古代遊牧部落是草原文化,生活在亞歐大草原,逐水草而居,他們居住在蒙古包裡,沒有固定的房舍,更沒有建築城邦。

草原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不同之處

遊牧部落在遷徙

二、漁業

漁獵部落生活和居住在河流沿岸,多山地區。中國史書上記載,早在漢朝時期,挹婁人制作樺皮船,在河流中捕魚,對周邊鄰國進行寇鈔。赫哲人用魚皮製作成衣服,

這是漁獵部落的文化。

草原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不同之處

漁獵部落在捕魚

遊牧部落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高原多是草原、戈壁,遊牧民族不以捕魚業為主,更不可能製作船隻進行捕魚、寇鈔。

三、畜牧業

漁獵部落喜養豬,食其肉,衣其皮,這也是漁獵與遊牧部落的主要不同之一。

遊牧部落草原的文化與經濟發展方式,遊牧部落以狩獵、遊牧及畜牧業為主,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以馬最為重要,這也是遊牧部落牧民們的主要財產,他們飲食當中,肉、乳品尤為普遍。其生活地點經常隨著季節而轉移至其他地方。

草原遊牧部落與漁獵部落的不同之處

套馬的漢子威武雄壯

結語:漁獵部落與遊牧部落都是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生活在東北的漁獵部落經濟生活方式更為豐富,不僅以漁獵為主,還有采摘業、養殖業、農業等。遊牧部落的生產經濟方式更為粗獷豪放,當草原地區遭受自然災害時,遊牧部落只能冒險越過長城,到中原地區進行劫掠,搶奪所需的生活物資。清朝時期,蒙古各部實行盟旗制,蒙古諸落邊境固定下來,禁止越界,最後的草原帝國逐漸定居下來,現今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多數都生活在烏蘭巴托,佔蒙古國總人口的45%,當地以畜牧業和礦產資源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