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親王跌倒 張獻忠吃飽——張獻忠的“打糧”故事

張獻忠出生在大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 正好處於在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農作物大幅減產,而

他出生所在的陝西地區,更是旱災的重災區,從小就是在吃不飽飯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吃不飽飯怎麼辦?張獻忠是聽著兵馬的操練聲長大的,他成長在明朝邊境的柳樹澗堡,柳樹澗堡往北就是270餘年來一直威脅著大明王朝的北元,因此柳樹澗堡地處軍事重鎮,邊兵雲集。有了這一層便利,張獻忠早年也參過軍,接受過專門的軍事訓練,後來張獻忠軍所採用的“各營—隊哨”的組織形式就是來源於明代邊防營兵模式。

可是由於明朝官軍貪汙腐敗、剋扣糧餉,張獻忠還是吃不飽飯,於是他撂挑子不幹了,開始運用他在明朝軍隊訓練來的軍事技能,起義“打糧”。

朱親王跌倒 張獻忠吃飽——張獻忠的“打糧”故事


親王跌倒 獻忠吃飽

崇禎三年( 1630) 四月,26歲的張獻忠於米脂舉事起義。明史對他的評價是,“是時,河南、湖廣賊十五家,惟獻忠最狡黠驍勍。”“狡黠驍勍”一個重要的表現,是他喜歡到處流竄,跟明朝軍隊玩貓抓老鼠的遊戲。

最典型的一場鳳陽戰役,張獻忠帶著明軍在陝西、河南兜了一圈又一圈,從西安到郴州,從郴州到咸陽,又跳出陝西,到河南靈寶,又突然假扮商賈、長途奔襲400餘里,直取明朝中都、朱元璋的老家鳳陽,由此一戰成名。

與他流竄作戰相匹配的,是他的軍資籌集模式——打糧,也就是搶劫。“因糧於敵”“飢則聚掠,飽則棄餘,已因之糧,不知稼穡,地生之利,未問屯種 ”。

明朝末年,受旱災影響,老百姓都吃不飽飯,可官賈宗親卻仍歌舞昇平、擁有大量財富,特別是朱元璋的子孫們。一個個吃得白白胖胖的,到頭來卻被張獻忠一個個“吃掉”了。

崇禎十四年二月,張獻忠攻下襄陽,處死了襄王朱翊銘和貴陽王朱常法,下令沒收襄王宮中的全部財產,並 “發銀五十萬以賑饑民”。

崇禎十六年五月,張獻忠攻下武昌,楚王朱華奎在武昌是大地主,每年光靠地租就有2萬兩的收入。張獻忠到來之前,官員曾向他借銀作為軍餉守城,楚王卻一毛不拔。後來張獻忠活抓了楚王,“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

崇禎十六年八月,張獻忠從長沙一路南下,在湖廣的楚王、吉王、桂王、榮王、岷王等一個個都被他消滅,親王們原來收刮的白銀,都被張獻忠佔有了。

崇禎十七年六月,張獻忠攻克重慶,處死了佔有兩萬傾莊田的瑞王朱常浩,又佔領了成都,處死了佔有大部分都江堰灌溉的州縣土地的蜀王朱至澍。

朱元璋在創立王朝時,為了讓子孫不再吃苦,建立了分封藩王制度,“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雖然不讓朱家子孫參與國家治理,但在經濟上給了非常優厚的待遇。兩百多年下來,朱家宗族無限膨脹,30年就要翻一番,供養宗室的支持成為國家的財政的嚴重負擔。可明親王們一個個遊手好閒、不治生產,最後在明末的動亂中,被張獻忠這樣吃不飽飯的動亂勢力一個個吃掉了。


朱親王跌倒 張獻忠吃飽——張獻忠的“打糧”故事

張獻忠打糧得來的長沙王府黃金


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天下

事實證明,張獻忠帶兵打仗是一把好手,打得明朝的軍隊團團轉,但國家治理方面一塌糊塗。

崇禎十六年(1643)11 月,張獻忠率部入川,靠打擊朱親王積累的大量白銀,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政權建立伊始,張獻忠看著打擊朱親王得來的滿滿白銀,豪氣地宣佈 “錢糧三年免徵”。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以前張獻忠總是流動作戰,打到哪搶到哪,現在建立了政權,卻不能建立起健全的稅收體系,“三年免徵”下無法建立正常的財政稅收制度,幾十萬大軍和大西軍各級政權入不敷出。

那怎麼辦?張獻忠只能繼續打糧,打完了蜀地親王和富商這些大頭的糧食,又把主意打到小老百姓頭上,規定百姓“若私藏金銀一兩,斬全家,私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頻繁向當地官紳索要財物,引起了劇烈的反對。

為了彈壓反對聲音,張獻忠開始實施了恐怖統治和特務制度,每天派出一千多個士兵扮作乞丐商販,在民間探查,有涉及“未平”“斷絕”之類關鍵詞的,用白灰在這家門前作出標記,次日實行連坐,將左右十家都處斬。可以說,張獻忠屠蜀,就是打糧現象背後的財政問題引發的。

江口沉銀,以史為鑑

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在四川打糧打得民怒人怨,打算撤離成都,從水路出川,行至彭山縣江口時,遭到明參將楊展伏擊,張獻忠打糧食的來的金銀財寶都沉沒在江口,直到三百多年後,在2017年才正式被考古挖掘出來。

《荀子·王制篇》中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朱親王們靠壓榨搜刮老百姓得來的白銀,被貧民出身的張獻忠打了糧;張獻忠壓榨川蜀老百姓得來的“糧”,在江口沉了船。正應了荀子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朱親王跌倒 張獻忠吃飽——張獻忠的“打糧”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