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统一了天下是否说明只有司马炎才能远胜于曹操?

沈静轩


时势造就英雄,司马炎统一天下并不能真的说他比曹操,孙,刘更强,因为并没有可比性。

本质上讲,三国乱世都是开疆扩土之主,晋代魏则是阴谋政变的产物。

核心上说,东汉以察举制作为人才选拔标准,后期世家把持做官特权,三国乱世唯有曹操“唯才是举”,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明显要高孙权刘备一头。司马炎建立晋朝,为笼络世族获得政权更是把人才选拔与出身相连以至于门阀做大,大开历史倒车更算不上才能远胜。

注:晋朝阴谋立国也给日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取自不语者


司马炎是三国著名谋士、魏国权臣司马懿的孙子,也是结束三国时代分裂的人,但司马炎的能力远远比不过魏武帝曹操。不要说司马炎比不过曹操,就是他的祖父司马懿见到曹操也要唯唯诺诺,俯首称臣。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因为得到曹操、曹丕的赏识而飞黄腾达,并且熬死了曹家好几代人。从司马懿这辈起,司马家接连出了好几位大权臣、大阴谋家。比如,司马懿杀魏国宗室曹爽,司马师废魏少帝曹芳,司马昭杀魏废帝曹髦。

到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时,时机已经成熟,他迫不及待地废掉了魏国的末代皇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可叹的是,曹操所留下的家业仅仅传了45年的光景,只经历了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五位皇帝,然后就拱手让给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

随后,西晋王朝攻灭南方吴国,统一了三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司马炎的能力就强于曹操,而且司马炎把自己的身后事交代得一塌糊涂,将一个庞大的西晋王朝交给了弱智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埋下了八王之乱和五胡入侵的隐患。

司马炎是士族子弟,在军中威望不高,并没有太多军事能力。而曹操虽然有一定的家族背景,但却是通过真刀真枪拿下的天下,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马腾等众多军阀,曹氏在军中的威望比司马氏高。

第一、在军事能力上

曹操的谥号是魏武帝,司马炎的谥号是晋武帝,两人的谥号都带有“武”,说明都是安邦定国的君主,可两人的军事能力其实完全不是一个层面。曹操戎马一生,属于白手起家,破黄巾,斩吕布,灭袁术,败袁绍,驱匈奴,逐乌丸;小年轻人司马炎只是仗着父辈留下的遗产,坐享其成。

第二、在政治能力上

曹操在选人用人、管理国家上都远胜司马炎。因为曹操注重才能而轻视门第,大量从寒门子弟里提拔人才,许多出身贫寒的人也得以仕官,比如徐晃、张辽、乐进等人。司马炎出身于高层士族,在政治上依赖其他士族,在政策上优待士族,大量任用无能的士族之弟为官,造成国家衰落。“士族纨绔子弟,多碌碌无为者,累世公卿”。

第三、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

曹操指定的继承人是曹丕,曹丕的军事能力不如其父,但在政治能力与曹操不相上下,这说明曹操在选择继承人上还是非常有眼光的。反观“志得意满”的晋武帝司马炎,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大错,册立了昏庸无能的司马衷为太子,结果导致国家分崩离析,反而被外族篡夺了自家江山。

因此,司马炎的西晋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也只有51年的时间,可是它留给华夏民族的却是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与外敌入侵,这是司马家该负的责任。从这一点看,司马炎就完全比不了曹操。

司马炎能够统一三国,完全是依赖他的祖父、伯父、父亲三个人。司马懿奠定了司马家的权势地位,司马师司马昭巩固了这种地位,然后司马炎才得以篡夺魏国的江山。

种种迹象都表明,司马炎是在坐享祖辈留下的丰厚遗产才能夺取天下,能力比不了曹操,只是时运比曹操幸运。


世界人文通史


我的观点是司马炎的才能是要远远低于曹操的,司马家族只有司马懿才可与曹操相提并论

首先我们来看司马炎是什么人:司马懿之孙、司马师之侄、司马昭嫡长子。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为晋。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使西晋短暂的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不过后期荒淫无度,奢侈腐化。直接为后面的八王之乱埋下伏笔。

那么介绍完了司马炎,我为什么会认为才能远远低于曹操呢?我们从立国基础、谋略眼光、对后面的影响几方面来分析。

一、晋朝的建立是司马家族几代人的努力

司马懿从曹操时代就在曹营一直蛰伏谋划,甚至是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在曹魏朝堂内外专政之时也有司马懿在背后指导,谋划高平陵之变后,可以说曹魏已经彻底的掌控在司马家族手里面,司马炎称帝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换一个人司马一、司马二也依旧可以称帝。

二、分分合合,历史发展的必然

东汉末年到三国乱世已经持续了很久,历史的发展就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发展到了司马炎这里必然是该统一的,只是这个统一的主角刚好是司马炎。

三、谋略眼光要差曹操十万八千里

我们不说别的我们就拿两件事来举例:

首先在立国后的国策制度方面,复古走分封制,分同姓王这一点一直被诟病,为了对抗当时比较强势的士族力量,司马炎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甚至是直接导致后面的八王之乱以及更久的五胡乱华的产生。

其次在称帝后期的举动,以及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眼光极差,别的不说后期的荒淫无度,奢侈成风,这一点上就不如已经比不上曹操,而且在继承人选择上,造成贾南风干政,导致八王之乱的发生。

经过以上分析,结论很明显,司马炎才能是远远不及曹操的


旧人何时归


司马炎统一天下并不能说明他的才能比曹操强,相反他的才能远逊于曹操

司马炎能够统一天下,建立晋朝,是靠司马懿、司马师和他的父亲司马昭打下的基础,或者说篡夺曹魏的基础,他只是坐享其成罢了,换成一个稍有作为的君主依然能够一统天下。之后的种种作为也说明了司马炎并不是什么开明的君主,荒淫无道,把皇位传给傻儿子,造成八王之乱,最后导致五胡乱华,给华夏文明几乎造成毁灭性打击,要说他能力比曹操强,估计刘禅第一个跳出来说不服。

反观曹操,在乱世中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在政治、军事、诗歌领域中均有很大建树,雄才大略,司马炎和曹操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海洋望星空


我的看法是,司马炎统一天下绝不能说明他的才能胜过曹操。

一、司马炎是站在祖、父肩膀上取得如此成就的

在司马炎代魏自立及统一天下之前,司马家族已经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

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师、司马昭,他们都操控曹魏大权,到司马炎时期,篡位自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是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而曹操是属于第一代创业者,从一个普通人到统一北方,扫灭群雄,称孤道寡,那绝对是属于汉末人杰中的人杰。

二、就才能而言,曹操是文武全才

曹操首先是个一流的军事家,常年征战,军事才华无比亮眼。

“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这个不需要太多证明。

其文才,那也是一流的,三曹和“建安七子”便是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

“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之才,罕有人可以比拟的。

三、在治国方面,司马炎差太多

司马炎的统一天下,更多的是三国格局崩溃形成的自然态势,与他个人能力关系不大。

前期的司马炎,在《晋书》中给与了高度评价,“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这个我们得承认。

但是统一天下后的司马炎完全变了一个人,如同一个暴发户一样控制不住私欲了。

“平吴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

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

还有更糟糕的宗室问题和是继承人问题。

而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名将名臣辈出,这些人群策群力,使得曹魏阵营是三国中最强的。

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连司马懿这样的人物在他面前都黯淡无光,司马炎就差的更多了。


微史春秋


这个推论站不住脚,按照你的逻辑,岂不是说曹丕、司马炎的才能都要胜过曹操?司马炎之所以能够结束三国乱世,实现西晋王朝大一统局面,与很多因素有关:

01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铺垫

司马炎能够称帝建立西晋,并且最后平灭东吴,与“三马”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让司马氏得以掌控曹魏朝政大权;司马师平定淮南等叛乱,并废曹芳立曹髦,进一步加强司马氏权势;司马昭更是杀魏帝曹髦,覆灭西南蜀汉政权。

这三人的铺垫,让司马炎继位之后,在这种基础之上,最终覆灭了东吴政权,实现了天下统一。可以说,并非司马炎才能多么优秀,而是前有前人“三马”的铺垫,并非司马炎要强于乱世中的曹操。

02

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三国鼎立局面发展的过程来看,最终北方政权的不断壮大,最终实现统一的趋势显而易见。

东吴自孙权死后,国内功臣丧尽,国主孙皓又昏庸无能,早就无法再现孙权对曹魏的对峙局面;而蜀汉内部也一团糟,虽有姜维率军多次北伐,但北方优势局面早就难以改变。

而随着司马氏在曹魏朝中权势渐隆,终于发动了平灭蜀汉的战争,之后拥有了巴蜀长江上游之便,对于下游东吴的战略优势更加明显。

等到司马炎继位之后,拥有除了东吴之外的地域优势,覆灭东吴早就是大势所趋。而相比曹操来说,司马炎能够实现天下统一的优势更大,这并非出于其才能比曹操更佳导致的结局。

03

结合司马炎执政策略来看,才能的确不如曹操

曹操起于乱世,戎马一生,创立了曹魏在北方的优势局面,虽然未能称帝也未能实现天下统一,甚至在对抗蜀汉、东吴的过程中,屡有失败,但这并不能让人忽略掉曹操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而反观司马炎,虽然开创了三国乱世之后的统一局面,并且在执政初期让西晋出现了“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但在其在分封诸王等措施上,以及在执政后期的昏聩,都彰显了其在政治等才能上的欠缺。

两相比较之下,司马炎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并不能说明司马炎才能远高于曹操,直接对比两人军事、政治等才能,曹操要远高于司马炎。


总而言之,司马炎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是在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人奠定基础之下才完成的。司马炎继位之后,实现天下统一的趋势已经十分明确,并非出于其才能才实现的。并且,直接对比两人军事、政治等才能,司马炎远不如曹操。


苏小衿


司马炎有个屁的才能,花花公子,酒色之徒。他唯一的才能就是投了个好胎,继承司马家族的一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他们一生努力成果,全归了司马炎。吃吃喝喝玩玩女人过程中,迷迷糊糊当上大一统皇帝,鼓励大家像他学习,大家吃好喝好玩女人,国舅王凯和全国首富要当全国榜样,大家要学习他们是如何的吃吃喝喝玩女人败家的。这不报应来了,司马家居然出了二个傻皇帝,气的司马懿司马昭的要爬出,棺材板都按不住了。何不食肉的皇帝,八王不服,国力消耗,才有五胡乱华。还有个傻皇帝开玩笑说,爱妃你二十岁了,已经老了,该杀了。说完躺下呼呼大睡,结果见不到第二天太阳,皇帝死的莫名其妙,又是一场浩劫。怎么办?怎么办?大家跑呀!马蹄南去人北望,跑到江南继续吃吃喝喝玩女人,日子混一天是一天,顺便唱起司马皇家凉凉歌。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全国花花皇帝司马炎埋下的报应。


三炮倾人国



司马炎统一天下,是基于祖父司马懿及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给他铺平了道路,对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派钟会、邓艾攻灭蜀国,与太康元年(280年),派军灭吴。至此统一天下。

从历史上的为政举措,看司马炎的才能:无为与宽松的立国精神。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

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国号晋,史称为西晋。改元为泰始,曹魏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

司马炎在治国措施上的,进行了系列改革。司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三省制度的初步确立,分封制的演变。都督制的定型西晋沿袭汉魏,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门阀士族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



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相对比较起来,曹操是一个时代的的开创者,司马炎更多的是继承上的改革与创新,不足以说明其才能远胜曹操。


西岭白鹭


曹操可以说是白手起家,靠着夏侯家族和曹氏家族的支持,起兵讨伐董卓,那时候他可以说是讨卓联盟里最弱的一支,刘备纯粹是来打酱油的,但他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一一击败了袁术,吕布,马腾,袁绍,公孙瓒,这份能力是司马炎拍马也撵不上的,曹操的对手,都是当时的枭雄人物,随便哪个都能把司马炎按在地上摩擦,如果他们同处一个时期的话,而司马炎是接过了曹魏政权和他叔伯司马师及他父亲司马昭,留下的雄厚基础,而此时,蜀国只剩下了姜维,东吴孙权已经驾崩,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能臣,也都过世了,此时的东吴已经没有可以担当大任的人选了,而此时的东晋,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司马家族也是能人辈出的时期,这样的优势下,他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结果,当然他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在能力上他远逊于曹操!


情殇73244411


不能,司马炎和曹操相比,可以说没有一点优势,真正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家族抢来的江山还是曹氏辛苦经营的。

司马炎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当时三国中蜀国吴国已经不负方面,积贫积弱,实力已经不能相提并论。

再反观曹操的对手,正值巅峰的蜀国,知人善任的孙权,要做到统一天下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司马炎只是捡了一个比较大便宜。

从其日后的统治来看,其才能也远不及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