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所謂的“婦科病”都是正常生理現象,無需治療!

  曾幾何時,大街小巷、電線杆兒都貼著一些小廣告。廣告上總有“宮頸糜爛”、“盆腔積液”等幾個醒目的大字,聲稱不治療會導致不孕、流產等嚴重的後果。那麼真的如此嗎?和大家一起聊聊這些活躍在廣告中的“婦科病”。

這些所謂的“婦科病”都是正常生理現象,無需治療!


  1、宮頸糜爛真的是病嗎?

  “宮頸糜爛”這個詞語是對“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的一種錯誤的表述。2008年的第七版《婦產科學》教材上,“宮頸糜爛”這個名稱已經被“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所取代。

  那為什麼會有“糜爛”這種說法呢?

  因為正常生理情況下,宮頸部位有2種不同的細胞,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婦科檢查時靠外側的鱗狀上皮覆蓋的地方表現“光滑”,但靠頸管內側的柱狀上皮覆蓋的地方看上去像是充血,過去就把充血的柱狀上皮覆蓋的區域稱為“糜爛”。

  所以並不是真的糜爛,只是這裡是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向外側延伸出來,很多年輕的女性朋友都會生理性地宮頸柱狀上皮外移。

  婦科檢查時醫生肉眼是無法判別柱狀上皮異常的,如炎症充血、宮頸癌前病變甚至早期宮頸癌在肉眼下都是無法辨別的,看上去都是紅色的,類似”糜爛“的表現。

  目前其實尚無法找到一個更精確的、更適合的表述來描述婦科檢查時看到的宮頸的狀態。所以雖然是一個淘汰的概念,婦科檢查時,有的醫生仍會沿用這一說法,這個糜爛只是一種形態學上的描述,並不能代表是否有病變。所以常規婦科檢查都要進行宮頸癌篩查。

  如果在正規婦科檢查中宮頸癌篩查或者HPV檢測有異常,必須要到正規的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以防延誤病情診治。

這些所謂的“婦科病”都是正常生理現象,無需治療!


  2、盆腔積液=盆腔炎?

  女性做婦科超聲時常常會見到“盆腔積液”這個描述,很多患者為此驚恐不安,盆腔積液是不是患了盆腔炎呢?其實不然。從解剖結構上看,後穹窿是盆腹腔的最低點,盆腔內有積液時最容易積聚於此,超聲容易發現。

  盆腔積液並不等於盆腔炎,積液可分為兩種:生理性和病理性。

這些所謂的“婦科病”都是正常生理現象,無需治療!


  生理性積液多見於兩個時期:

  1、排卵期:卵巢破口的少量血液和卵泡液排出,有少量液體積聚於後穹窿。

  2、月經結束時,部分女性的經血會出現逆流現象,宮腔內月經量較多時,會沿輸卵管逆流入盆腔,約95%的女性會發生這種情況。

  這兩種盆腔積液往往無症狀,或有輕微腹脹、墜痛感,不必慌張。不需治療可自然吸收。

這些所謂的“婦科病”都是正常生理現象,無需治療!


  病理性積液常見以下幾種:

  1、盆腔炎症:急性盆腔炎為最常見的病因,多伴有腹痛、發熱、腰痠等症狀。其常見誘因包括:人流、放環、取環術後盆腔感染、經期性生活、產後免疫力低下等。

  2、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的病灶導致腹膜炎性反應,滲出液體。常表現為痛經、性交痛、婦科檢查時骶韌帶觸痛或結節。

  3、盆腔腫瘤:卵巢或輸卵管腫瘤可導致盆腔積液,常常沒有症狀,有時伴有乏力、消瘦、腹脹等。要警惕惡性腫瘤可能。

  4、促排卵期間卵巢過度刺激也會造成盆腔積液。

  臨床上所見大部分盆腔積液的女性,為生理性積液,故看到盆腔積液不必恐懼,可向醫生詢問了解,避免過度的治療。

  看完這些,是否心裡有數啦?下次再遇到打著那些幌子來忽悠你的人,果斷拒絕!

這些所謂的“婦科病”都是正常生理現象,無需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