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故事」龍口港棧橋碼頭舊事

「煙臺故事」龍口港棧橋碼頭舊事

1919年7月31日,趙琪在碼頭工地監工。

「烟台故事」龙口港栈桥码头旧事

棧橋碼頭打鋼筋水泥樁與布梁施工。

龍口港地處膠東半島西北部的渤海灣南岸,與遼東半島的大連隔海相望,地理條件優越,腹地經濟活躍,是渤海灣的門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語·齊語》中就有“通齊國魚鹽於東萊”的記載。到清末民初,龍口港已成為南北海運的中轉港和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龍口港的發展也引起舊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注意。他在《建國方略》中明確指出:“在北方奉天、直隸、山東三省口岸,應設五個漁業港,龍口是其中之一。”

1914年1月8日,經國務總理熊希齡等呈請大總統袁世凱批准,將龍口自闢為商埠,由內務部等擬出《自闢商埠開辦章程》,規定自闢商埠與約開口岸不同,埠內一切行政司法主權、所轄埠內居民的一切事宜都由中國官吏管轄與主持。為了振興商業,還將埠內土地租期延長為50年。埠區位置定在龍口北大圈的東部和北部,埠區東西6.55公里,南北6.13公里,面積約27.03平方公里。

龍口港棧橋碼頭的建設

1920年4月17日,龍口肇興輪船公司總經理李子初駕馭“榮興”輪(吃水4.3米)首靠成功。隨之,日本的“利濟丸”輪和“鎮海”艦等先後停靠碼頭,棧橋碼頭從此正式投產運營。

由於修建棧橋碼頭時疏通了航道,500噸以內的船舶可以順利進出,有些千噸船也能乘大潮出入,龍口港從此結束了大船不能直接停靠的歷史。此事在國內引起很大轟動,全國各大報紙紛紛發文讚歎:《濟南報》稱為“中國破天荒之新建築”;天津《益世報》譽為“發達之先聲”。總統府高等顧問呂鏡宇也稱讚:“龍口堤橋碼頭,乃我華之創造。其規模之大、竣工之速,誠可為各埠之冠,乃東亞河海工學業上第一聲。”

龍口港海上貿易歷史悠久,碼頭的建設卻相對滯後。民國初年,以龍口肇興輪船公司為代表的龍口船行相繼成立,並不斷壯大,開始修建擋浪堤壩和石階沙埠碼頭。

龍口港原有航道淺而狹窄,只有噸位較小的船舶才可以通過,大船無法直接停靠,旅客上下船、貨物進出港都一直靠灘塗裝卸和舢板口外過駁,嚴重影響港口客、貨運輸的發展。開埠後,海運更加興盛,沙埠碼頭承載能力有限,港口碼頭的修建迫在眉睫。開埠初期,本為官辦,後因內外交困,國庫空虛,政府無力從事實業建設投資,雖開埠卻無力建港,興築碼頭擱置下來。1914年5月改為官督商辦,面向社會募股集資。1915年正式組建興築公司,主要負責籌建商埠街市和人工碼頭。當時正值護國運動爆發,社會動盪不安,公司籌股屢屢受挫,收效甚微,碼頭建設歷經兩年未有實際進展。後經山東省政府及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將原公司改為完全商辦。

1917年6月6日,興築公司召開第二次股東大會進行改組。改組後名稱為“龍口商埠興築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興築公司),以時任淞滬警察廳高等外交顧問趙琪為總經理,負責招商募股,加速建設棧橋碼頭。工程建設開始之前,趙琪辭去原本職務,專心致力於商埠事務。1918年1月,興築公司發佈《龍口商埠集股興築說明書》,向社會發行股票,公開招股募資。隨後,趙琪親赴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宣傳招股,費盡心血,不遺餘力。同時在全國各大報紙發表《商辦山東龍口商埠興築有限公司招股廣告》,集資因此有了進展,社會各界商戶踴躍認股。2月,完成《山東龍口商埠建築計劃書》,初步決定在北大圈修建一座木質碼頭。碼頭動工之前,為保證碼頭建築的順利進行及建成後的使用效果,趙琪率領相關技術人員,奔赴秦皇島、大連、青島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測量海水,繪製圖樣,並與中外專家反覆磋商探討,認為木質碼頭堅固性較差,使用壽命較短,報經董事會討論通過,最後決定修建一座歐美最新發明的洋灰裹鐵筋橋式碼頭。

1918年9月4日,興築公司出資銀元12萬元,由上海美商慎昌洋行承包修建洋灰鐵筋碼頭,並與其簽訂《修建碼頭合同書》並附以《工程作法單》。合同書規定:碼頭工程的完工期限是民國八年(1919)六月三十日之前。若違期,每日罰款75元(天氣或者物資原因造成的違期除外)。碼頭的保險期限為15年。合同中還規定了施工過程中人員傷亡的賠償意見。作法單則指出,碼頭樣式尺寸必須按圖紙辦理,並詳細規定了洋灰(水泥)、鋼筋、黃沙、石子、條石、鋼鐵、亂石、洋灰樁、樁木板、打樁的規格、價格和製法。

合同簽訂後,碼頭工程開工。率先進行的項目是鐵筋洋灰橛(即鋼筋混凝土樁)預製。製作時,以一份洋灰,二份黃沙,三份石子,調和均勻,用噴壺淋灑清水,放進置有鋼筋鐵骨的不漏水木槽內,一次不間斷地完成一根。製作完成後不得移動,避免暴曬,六日後用清水灑潤,養護六週後方可使用。同時,在擬建碼頭的右側搭建一座簡易木樁橋,鋪設輕便鐵軌,輔以四輪平車,用以搬運樁橛、物料。碼頭石砌段的後部19米處,以50:1的坡降與堤岸相連接。堤岸的建築方法是:先拋亂石,用洋灰、沙、石渣以1:3:6的比例做成混凝土,再製成板樁。腰牆用花崗石砌築,堤岸之上用木樁圍牆,內為貨場。1919年2月開始打樁,使用三角塔式浮吊吊打樁橛。初期用麻袋裝紙保護樁頭,但樁頭破損折斷的較多。後由趙琪等研究製圖,用木頭、生鐵、麻繩做出德國式樣的樁帽,解決了這個難題。6月,樁橛全部打完。至7月底,橋面完成鋪設。8月,趙琪率相關專家對碼頭的各段工程依次進行驗收。1919年10月5日,碼頭工程全部竣工,這是中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棧橋碼頭。美國專家實地考察鑑定後認為,碼頭佈置設施一切與西歐相仿,龍口商埠的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龍口港棧橋碼頭為高樁碼頭結構形式,由上部結構(也稱樁臺或者承臺)、樁基、接岸結構和其他附屬設施組成。碼頭全長204.2米(接岸結構長52.9米),寬8.97米,高5.95米,佔地面積1832平米。上部結構由橫樑、縱梁、板、面層組成,橫向由四根預製樁通過橫樑構成一個橫向排架。其中,中間兩排為內傾斜樁,兩邊採用豎直樁。整個碼頭採用30釐米和35釐米兩種樁徑。樁橛每排4根,共59排236根。橋面承重每平方米1500公斤,設有雙軌小鐵路。兩條鐵路間距為6米,配有四輪平車,用於運送貨物。碼頭裝有一臺可運轉式汽力起重機(可起重3000公斤),專司重物裝卸。棧橋兩側還設計了7盞距離相當的煤氣燈,每燈照度1000支燭光,用於夜間照明。同時還備有14個救生圈,並設置泊系大船用的16個鑄鐵繫纜樁以及24對靠泊小船用的繫纜鐵環。上下碼頭,配有10具鐵梯,橋邊設有十字形防擦護木,各種設施一應俱全。

為了規範碼頭管理,維護運營秩序,興築公司還制定發佈了《山東龍口商埠興築公司碼頭現行章程》十二條,對船舶靠泊、貨物裝卸、旅客船票價格、靠泊費率等做出明確規定。並公開聲明,遇難船隻可隨時靠岸,免收費用,碼頭至龍口舊街的輕便鐵路也可優惠使用。

1920年4月17日,龍口肇興輪船公司總經理李子初駕馭“榮興”輪(吃水4.3米)首靠成功。隨之,日本的“利濟丸”輪和“鎮海”艦等先後停靠碼頭,棧橋碼頭從此正式投產運營。

由於修建棧橋碼頭時疏通了航道,500噸以內的船舶可以順利進出,有些千噸船也能乘大潮出入,龍口港從此結束了大船不能直接停靠的歷史。此事在國內引起很大轟動,全國各大報紙紛紛發文讚歎:《濟南報》稱為“中國破天荒之新建築”;天津《益世報》譽為“發達之先聲”。總統府高等顧問呂鏡宇也稱讚:“龍口堤橋碼頭,乃我華之創造。其規模之大、竣工之速,誠可為各埠之冠,乃東亞河海工學業上第一聲。”

棧橋碼頭商貿發展與繁榮

海運的發達,促進了資源開發和貿易興起,改變了龍口的商業結構,舶來物品大量上市,龍口及周邊地區的貿易迅速發展起來。以港口為中心,民族工商業發展壯大。同時,街市的舊有格局也被打破,形成享譽一時的“商業一條街”。這裡商號雲集,商品繁多,糧行、錢莊、倉庫、戲樓、飯店、客棧、影院林立;南北百貨、東西器物,琳琅滿目,無奇不有,吸引各地客商慕名前來交易。

棧橋碼頭及堤岸竣工後,為了招徠船舶和旅客,興築公司決定免收靠船費6個月、船票3個月,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來龍口港乘船出海。此後,各國輪船和國內各地帆船紛湧龍口港,日、英、法、挪威等國不斷擴充在龍口的航運勢力,定期輪船達26艘;江浙帆船達數百艘,開闢中外航線達70多條。每年經龍口過海的旅客達10萬人次以上,龍口港的客運從此更加活躍。

棧橋碼頭建成後,興築公司在碼頭附近修建了貨棧房屋50餘間,用來儲貨和驗貨。靠船成功後,一些中外商家紛紛來到龍口發展商業,商埠新區逐漸也建起倉庫貨棧。1919年4月28日《益世報》報道:“中外商業家之有遠見者,均紛紛向龍埠設立商業基礎……輪船驟增五倍。”龍口港的航線迅速擴展,由多以載運旅客為主的黃、渤海沿岸各港,擴展到南抵上海、廈門、香港等地,北達遼寧及蘇俄遠東諸港。民營航運業興起,一批船行相繼成立並發展壯大,經營沿海客貨運輸。尤其是龍口八大船行及他們的代理商,紛紛在碼頭附近圈地圍牆,設商號、建倉庫,興盛時期佔了龍口半個街市,甚至形成船行各據一隅,集自家商號、倉庫、貨場為一體的貨運格局。碼頭從業人員也大幅增加,最多時達2000餘人。其中熾昌厚水運店為龍口第一店,兼營煤炭、火柴等業務,在大連設有分店,在龍口建有沙埠堤壩碼頭,從事客貨駁運。該店所屬“龍平”等船,主要航行於龍口與營口、大連之間。

海運的發達,促進了資源開發和貿易興起,改變了龍口的商業結構,舶來物品大量上市,龍口及周邊地區的貿易迅速發展起來。以港口為中心,民族工商業發展壯大。同時,街市的舊有格局也被打破,形成享譽一時的“商業一條街”。這裡商號雲集,商品繁多,糧行、錢莊、倉庫、戲樓、飯店、客棧、影院林立;南北百貨、東西器物,琳琅滿目,無奇不有,吸引各地客商慕名前來交易。當時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商號,如公合昌綢緞莊、福增長雜貨店、益記煤炭店、源豐義糧店等。這些商號財力雄厚,興盛時期甚至能影響當時的市場。

當時進出口貨物品種多、數量大,進口以洋布、石油、白酒、砂糖、煤炭、綠豆、香菸等為大宗;出口則以粉絲、長把梨、花生油、草紙、沙參、大蒜、花椒及藥材為大宗。其中粉絲出口最多,暢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1935年時佔全國粉絲出口總量的65.03%,為龍口諸業之最。長把梨是黃縣境內特產。棧橋碼頭建成之前,由於外地行情有高有低,經常遭遇滯銷。碼頭建成後,梨戶們自發組建萬發福梨莊,藉助龍口港自營出口,發往上海、香港等地,每年經營達數百萬公斤。1913—1927年,英美兩國的煤油先後從龍口港登埠,煤油代銷店在龍口開始興盛起來。當時影響較大的有“政興公”“增順永”“寶豐號”三家,他們除了經銷煤油,還兼營機油、蠟燭之類。1927—1931年間,龍口各業商號達637家,進出口總額增至1139.8萬海關兩,經濟發展空前繁榮。1935年,龍口港進出船舶2693艘次,總噸位達88.5萬噸,龍口港內南帆北船來往頻繁。龍口港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成為“東牽煙臺、北控津沽”的水上交通要衝和客貨運輸樞紐,為中國北方六大港口之一。

直通東北的橋頭堡

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從清代起,膠東地區大量貧民為生活所迫,帶著子女,肩挑車載甚至沿路乞討,到關東謀生,時稱“闖關東”。至清末民初,“闖關東”已經演化為中國近代大規模的移民潮,其中以山東、天津、河北等地百姓居多。從清朝後期開始,龍口港就成為膠東人口流移東北的主要口岸,是“闖關東”沿途中的重要中轉港,每年都有大量移民經龍口港北上。棧橋碼頭建成後,各大船行發展壯大,坐船出海更為便捷,經龍口港去東北的人數更呈遞增之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天災不斷,軍閥連年混戰,政局動盪,越來越多的災民不得不到東北逃荒避難,“闖關東”移民潮達到頂峰。僅1928年,經龍口港到東北的客運量就達14.7萬人次,棧橋碼頭也因此被稱為“闖關東”的啟航港。

戰爭年代,由於良好的港口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龍口港一度成為列強爭奪的目標以及重要的運兵基地。解放戰爭期間,膠東軍區在龍口特設運兵指揮部,司令員許世友擔任海運總指揮。龍口港光榮地擔負起運送人民軍隊渡海北上的重任,數萬將士從龍口港棧橋碼頭挺進東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東北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經戰火的洗禮,棧橋設施丟失,碼頭因此荒廢。新中國成立後,龍口港將棧橋作為輔助碼頭整修利用,用於泊靠舢板裝運岸沙。1964年9月,租給中國石油公司龍口分公司使用,作為機帆漁船加油的專用泊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棧橋碼頭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