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汝窯是中國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豔葩,燒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並將青瓷器的燒造從技術和態度上延伸至盡頭。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所燒造的天青釉色能與汝窯天青釉媲美。窯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其名字是因地而得。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汝瓷館藏

汝瓷始燒於唐,興盛於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因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亦稱“汝官瓷”。汝瓷製作工藝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獨特,燒成技藝高超,由於鐵還原達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當時所有的窯口,是中國青瓷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故宮博物館藏

可惜在北宋滅亡後,金人佔領中原,窯工南遷,僅僅盛燒二十餘年的汝瓷,不但工藝神秘失傳,就連窯址也不見蹤影。北宋之後,歷朝歷代都曾嘗試恢復汝瓷工藝,明清皇帝在江西景德鎮組織了御窯燒製御用景德鎮瓷器,然後將全國的優秀工匠集中到景德鎮,仿燒各大名窯產品,其他四大名窯均仿燒成功,唯獨汝窯難以仿成。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由於汝窯是官窯,直接由皇宮控制和經營,其產品專門為皇宮服務,而非商品生產,所以傳世汝瓷非常稀少。據統計,全世界現存汝瓷傳世品僅70餘件,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英國達維德基金會以及美國、日本和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一直以來,一個汝窯瓷片,就比黃金還貴。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中國臺北博物館藏 水仙盆

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燒製出第一批豆綠釉工藝品,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專家鑑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中國臺北博物館藏

汝瓷的珍貴與獨一無二的釉色讓汝瓷成為一種收藏熱門,民間有云:家有腰纏萬貫,不如擁有汝瓷一片。之前在國營汝瓷廠的藝人們,在國營廠倒閉後,紛紛自立門戶,推廣燒製汝瓷,突破傳統的器型,增加了很多生活上可以使用到的器型,比如,茶具,茶壺,筆筒等,傳承不僅僅是要有收藏價值,更要能為民所用,讓普通百姓也能用一用曾經作為官窯的瓷器品種。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故宮博物館藏

當代汝瓷大師的傳承發展與創新,讓世界更多的人瞭解中國文化,瞭解汝瓷文化。李廷懷大師作為當代汝瓷藝術領域中的領軍人物。他的汝瓷作品富有時代文化內涵。他大膽創新,成功實現了汝瓷製作藝術的跨越提升,在中國汝瓷領域擁有更強的話語權,發出了最強音――為民造瓷,這顆燦爛的明珠贏得了中外人士的認可。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當代汝瓷大師李延懷作品

他說:“傳承不僅僅是要有收藏價值,更要能為民所用。未來的汝瓷需要結合十九大提出的賦予人民,與人民共享這一理念,不可一味地固化歷史。而民生、健康、陶瓷、文化就成為打造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汝瓷也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當代汝瓷大師李延懷作品


作為瓷器行業從業者,對汝瓷的喜歡也是非常強烈,民間仿製的汝瓷優劣不一,無論是泥料,坯體,釉料等工序都很難達到古時的技藝,往往追求快節奏,生產出一大堆不是汝瓷風格的所謂汝瓷,來欺騙消費者,真是有辱汝瓷這個名號,甚是惋惜。

同時也期待更多的汝瓷精品出世,汝瓷的製作工序也能更多的傳播。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當代汝瓷大師孟玉松作品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當代汝瓷大師孟玉松作品


它的天青之美,無與倫比,可惜傳世太少

當代汝瓷大師朱立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