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旧学水平到底怎么样?

梦幻之星V


先说结论,蒋介石的旧学功底非常了得,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蒋介石能够将中国传统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了儒家的“知行合一”。

早期的蒋介石以看西方经济、政治思想的书为主

我们不妨通过蒋介石的日记来进稍微说明一下。

《蒋介石日记》现在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蒋的日记与胡适等人的不同,他就压根没想到自己的日记能够出版,所以在日记里面,蒋写下了自己很多内心想法,也写下了对很多人不同的看法。

可以说,蒋把自己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内容全部都写了下来。

众所周知,蒋介石是在上海以青帮的身份起家的。那个时候的蒋介石,完全是一名浪荡子弟。后来,由于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开始走向了革命道路。

蒋介石也逐渐开始读书学习,思考国家命运。

从蒋介石的日记中,可以发现,蒋介石开始的时候,还是以看西方和流行的杂志和学术著作为主。

比如,从1919年到1926年,蒋介石日记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看《新青年》。此外,蒋介石还看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著作。

比如,1919年12月8日,看孟舍路《经济学原论》,12月12日看津村路秀《国民经济学原论》等等。

1923年9月6日,看马克思经济学说,10月13日看《共产党宣言》等等。1923年到1925年左右,正是蒋介石心向共产主义时期。蒋介石还曾亲自带人赴苏联考察。

那个时候,蒋介石还花费了大时间看列宁的著作,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史》、《法国革命史》、《俄国共产党史》等等。

那孙中山晚年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蒋介石作为孙中山的信徒,自然对共产主义非常留心。此外,蒋介石也经常阅读孙中山的著作。

革命之后,蒋介石开始着重读中国传统典籍

除了这些之外,蒋介石也非常注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比如,早期的时候,他仅仅读诸葛亮《前出师表》,文天祥《正气歌》以及心经等。到了1921年4月29日,他重读《曾文正公全集》,有“旧友重逢”的感觉。

1923年3月,蒋介石读胡林翼的《宦鄂书犊》,决定“日尽一卷”。著名学者杨天石曾说:“蒋介石读新学诸书,常常食而不化,而读旧学诸书,则如鱼得水”。

从1926年之后,蒋介石索性放弃了西方思想,开始只读传统文化。

1934年,蒋介石的读书计划为:王船山、顾亭林、二程、朱熹、《资治通鉴》、张居正、王安石等等。

蒋介石非常注重用宋明理学进行修身。

比如在1919年5月24日,蒋介石记载:“今日研究性理书,思发愤改过,以自振拔,甚矣不求放心也久矣”。

1923年1月5日,他还模仿道学家的做法,自制铭文:“优游涵泳,夷旷空明,晔然自充,悠然自得,次养性之功候也。”

蒋介石最喜欢王阳明和曾国藩

1926年11月17日,蒋介石记载:“车中闷坐,深思看阳明格言。”

蒋介石对曾国藩用力最勤,甚至还亲自批校《曾文正公全集》,只可惜这本书在战场上遗失,蒋介石非常懊恼。

蒋介石经常在日记中,节录曾国藩的名言警句,感叹曾文正公的文章真是“千古”。

曾国藩甚至还利用宋明理学经常使用的“功过格”,在日记里将暴戾、躁急、夸妄、顽劣、轻浮、吝啬等16种不好的品格写下来,一旦哪一天犯了其中的错误,就在日记上标注出来,然后不断忏悔。

蒋介石是想做“古来第一圣贤豪杰”的,后来,他自己说,我之所以参加革命,也是体现儒家思想中“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的思想。

后来,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总裁之后,他也时时注重修养,其目的是为了做“中华民国之代表”,为天下人作出表率。

只可惜,随着蒋介石年齿日增,权力不断扩大,他逐渐忘了自己的初衷,走上了独裁的不归路,最终跑到台湾。


兮兮说事儿


蒋校长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里他曾对自己的旧学水平做过评价。

蒋公自幼家境不错,上过私塾,学过国学,也曾努力研究过中国古代经史,所以他对自己的旧学水平还是非常自信的。

蒋公在早期日记里提到过,他的诗词直追唐宋八大家,而且他确实也爱写写小诗。

比如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写过明志的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不过自他经历了重庆“比诗”大赛后,他在日记里对自己的旧学水平就没那么自信了。

毛在重庆谈判期间,《大公报》刊登了他的《沁园春·雪》,当时在文化界引起了轰动,连国民党都有不少人推崇备至。

蒋很好奇,一直在山沟沟打转的人,能超过他的水平?于是他让陈布雷找来报纸读给他听。听完后他第一句话就是:“是毛自己写的?”

得到陈布雷的肯定回答后,蒋公很不服气,想压压对手的风头。

于是让陈布雷去找知名的文人骚客代写几首,但直到毛离开重庆,也没有搜集到一首可以比肩《沁园春·雪》的诗。

蒋公平日非常爱读《孙子兵法》,他在日记里提到,他发明的一些战术,可以和孙子相比。

毛也读过《孙子兵法》,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采访毛时说,他的军事著作写的非常好。

毛回答说:“我不觉得好,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才叫好。”

其实不管是文的武的,蒋都远逊于毛,但也不是说蒋公旧学水平有多差,从他在日本写的小诗来看,虽然没有毛的大气磅礴,但也最起码有个秀才的水平。

从蒋的盲目自信,到毛的谦虚好学,可以看出双方格局上的差距。就旧学来说,蒋学的是表,毛学的是里,差距不言而喻。


花木童说史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二十世纪的风云人物,一个是成功者,一个是失败者。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都喜欢读书。毛泽东喜欢读历史,蒋介石喜欢读经,怪不得有人说蒋介石首先在书桌上就输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读史,救国;蒋介石读经,亡国。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谋过面的总统尼克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斯诺称毛泽东是“一位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



无论是尼克松还是斯诺都对毛泽东的历史造诣佩服不已。 毛泽东对于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他的历史素养是其政治成功的一大因素。

毛泽东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创奇事。\t

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因为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这部 300 多万字的史书读过十七遍。



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因之“劝大家读历史”。

毛泽东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读得最多的、批注最多,直至逝世。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毛泽东从早年习读《纲鉴易知录》到晚年发誓将“二十四史”读完,嗜书如命,最爱历史,雄视千古,臧否人物,褒贬事件,给后世留下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史评史论。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读史,成就了毛泽东。

和毛泽东喜欢历史典籍不同,蒋介石最喜欢的就是读儒家经典,得出结论:三民主义是根据中国儒家文化的系统而发扬光大。



依据相关资料记载,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蒋介石的案头就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用蒋中正自己的话来说,“平生只服曾文正公”。

蒋介石最崇拜的就是曾国藩和王阳明,这两个儒家圣人影响了蒋介石一生。 1936-1937年间,蒋介石多次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从前只知以豪杰自居,而不愿以圣贤自待,今日乃以圣贤自待而不愿以豪杰自居矣。”

要当圣贤必须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蒋介石研读经书,性理之学是他一生之所爱。

蒋介石读《大学》、《中庸》这两部古籍读得最多感受最深。



1934年9月,蒋介石在庐山给受训的国民党军官将领专门讲解《大学之道》。他回忆其青少年时期读《大学》的经历说:“我回想以前幼年时候,先生教我读《大学》《中庸》,不知道背诵过多少遍。我到18岁的时候,先生重新要我再读这一本《大学》,到了28岁的时候,总理(即孙中山)为我们讲明《大学》一书的价值,我重新又来看。”

蒋介石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大学》之道,乃是我们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哲学”;“大学这部书,将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包罗无遗,发挥尽致。可说其是由内在的德性之修养,到外发的事业之完成,为一贯不断进取开展的过程,可以说真正上基本的原理全在于此。”



蒋介石对王阳明哲学更是推崇备至,他在自己的回忆中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我是自十八岁从顾葆性先生时候起,就开始研究的,以后五十年来,更曾经读了再读,研究再研究,他的《传习录》与《大学问》这两个小册子,真使我百读不厌,不知其乐之所止。”

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将所居草山改为阳明山,在海峡的另一边继续思考王阳明。蒋介石还教导蒋经国用王阳明哲学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期完成他“复国”的使命。蒋介石信了一辈子王阳明曾国藩等等圣贤,最终还是一个失败者,他不死心让儿子继续读经。

毛泽东读史,救国;蒋介石读经,亡国。

为什么呢?蒋介石到死也不会明白。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开天辟地破旧立新之人,蒋介石是一个因循守旧亦步亦趋的人,毛泽东的气度蒋介石怎么会有呢!


非常道毕延河


蒋介石都佩服毛主席,蒋介石要打败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家贫出孝子,国难出英雄。蒋介石问他自己,他的英雄都哪去了。我还寻思你还腆着脸说,你就是不得民心,就为自己着想。毛主席能把儿子送在战场上了,蒋介石就把儿子蒋经国留在身边。所以蒋介石就得打败仗。毛主席大公无私人民都看在眼里。这不就是说的那句话吗?得民心者得天下。


望月6163


据说重庆谈判时,伟大领袖在重庆报纸上刊发了《沁园春。雪》一词,在重庆引起轰动,蒋公欲写词回应,可惜苦思数日,佳句难得。

于是,蒋公让陈布雷暗中挑选善诗词者,以《沁园春》为词牌征集超过领袖者,代蒋捉刀发表,然终不得。

由此可见双方领袖之间国文水平的差距。

其实终蒋公一生,也几无传世佳作,蒋公旧学水平可见一斑。

蒋公有记载的第一首旧诗,为其留学日本时所作《述志》,其诗言道: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此诗将蒋公平生志趣、抱负蕴含其中,爱国之情扑面而来,可见作者的志向远大。虽略显粗放,但气势磅礴,正是男儿本色。

蒋公一生研习阳明心学,以心学继承者自命。但其没有正确认识王学,更没有将心学与治理国家很好的结合。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是“知行合一”,蒋公少年时就接触心学,他认为,日本人就是“拿了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哲学的片断,马上实行起来,到现在变成一个成功的民族。”蒋公能抛开王阳明对良知所加的限制,将良知与个人善恶相结合,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

他既没有接受王学的开放态度,也没有将王学躬行践履的精神贯彻到底,所以只能算是个半吊子的心学研究者。

蒋介石爱读古籍,也读新书,据蒋公1920-1923年间阅读书单,内有《杜威讲演集》、《马克斯经济学说》、《马克斯学说概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等书。可谓包罗万象,博采众长。

蒋公自幼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六岁开蒙读书,八岁读《大学》、《中庸》,九岁读完“四书”,十二岁在读完《诗经》,十四岁读完《易经》,十五岁读完《左传》,十七岁接受英文、算术等新式教育。

旧学该读的书都读了。

1921年,蒋母去世,蒋亲笔写下《哭母文》,言辞字字含泪,相当感人。

蒋公的书法,中正平和,较我党领袖要抱掘得多,稳健有余,奇变不足。

但字迹苍劲,颇有功底。 总体来说,蒋公的旧学还是有很深的功底的,他的短处是政治眼光不足,胸怀天下不足,当然,和咱们的领袖那种一万年才出一个的伟人是无法相比的。

历史上又有谁能比得过毛公?

附蒋公几首诗作,各位品评,雪窦山口占一绝句:

雪山名胜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见奇。 我与林泉盟在夙,功成退隐莫迟迟。

常平站感吟一绝:

亲率三千子弟兵,鸱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挥剑长空涕泪横。

贺《江西日报》诞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着自然的力, 挟着它从珠江来到长江了。 潮流是什么,是什么?

不是绿的水,是红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们的血已染红庐山的面,鄱阳湖的口。

这黑的墨,正拌着那红的血, 向着长江的水流去。 这新诞生的《江西日报》, 就是挟着这墨的力和着那血的力, 一直冲向黄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势力!


刚日读史


旧学是指我国近代以前文人所谓学问的统称,也偏向于文史类的学问,众所周知,蒋介石爱读古籍,因此很多人好奇他的旧学水平到底如何呢?

蒋介石的旧学水平还是颇高的,他自幼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童子功”很扎实,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有这样的记载:

“公元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公五岁,王太夫人以公好嬉,早送人塾。公元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公六岁,始人家塾,从任介眉读。”

从史料来看,蒋介石五岁就已经入私塾,六岁已经到了任介眉开设的蒙馆读书,后来从六岁到十五岁之间,蒋介石在私塾先生的教导下,读完《大学》《中庸》《诗经》《易经》《左传》等,积累了丰富的国学知识。

同时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读书学习方面最为关切,特别重点偏重于国学,蒋介石曾经直到蒋经国要读好《四书》,还要求他读好《孟子》《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等。可见对国学古籍的钟爱。

蒋介石的旧学水平还是不错的,1921年,蒋介石母亲去世,蒋介石撰写的《哭母文》,合辙押韵,词旨恳切,相当感人。

查阅蒋介石日记发现,1926年以后,蒋介石的读书生活逐渐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他废弃了新学,专心攻读古籍例如他1934年的读书计划为:《资治通鉴》、张居正、王安石、《中庸》、《韩非子》《墨子》《孙子》等都是古籍,没有一本新学方面的书。

蒋介石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学习了欧阳询、柳公权的艺术特色,他的书法顿挫分明、骨力雄强,章法严谨。

因此,总的来说,蒋介石一生钟情旧学,并且终身使用墨笔,书法造诣很高,喜欢研读古籍,可见旧学水平还是颇高的。


小聪历史客栈


蒋介石学问水平怎么样?

冯玉祥讲了一个故事。蒋介石和冯玉祥结拜那会,两人好的穿一条裤子都嫌肥,蒋介石狠开心参观了冯玉祥的书房,看到冯玉祥在墙上挂的一副对联“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大为赞叹,问冯“这是兄台写的吗?”冯玉祥大惊,“这是古董!文物!明朝的好东西!”

冯玉祥15岁当兵,从小没娘,爹爹也是大头兵,除了在军营里认了字学了《操法》、《阵法》等兵书,基本上就算是半文盲,老蒋在老冯这里漏了陷,实在是说不过去。

老蒋是上个世纪的80后,地处江浙发达地区,长期沐浴欧风美雨,学问这么差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按照蒋介石的各种传记,蒋介石很小就入私塾发蒙,8岁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8岁肄业于龙津中学堂,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

那个时代的80后,但凡有这样一个教育经历,基本上就能傲视群雄了。

比如蒋百里,比老蒋大5岁,自幼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18岁考上秀才当了私塾教师。20岁就领衔日本留学生成为留日学生会干事,30岁当上保定军校校长。

比如鲁迅,比老蒋大6岁,也是自幼丧父,家道中落,20岁前后,一直经历了人生道路的艰难抉择。

然而,蒋介石并没有。那么,蒋介石从18岁就留学日本都干了些啥呢?

我认为,蒋介石主要做了这些事:

1, 混社会。

刚到日本,蒋介石就结实了浙江同乡陈其美,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什么“革命道路”加引号,因为老蒋认识到的革命,就是混黑社会,当古惑仔。具体来说,1912年和陈其美黄虢结拜兄弟,并且暗杀同为浙江人的革命领袖陶成章,这就是以混社会为指导的革命理念的真实写照。

2, 逛风俗店。

日本的风俗店,说白了就是红灯区。据蒋介石日记中写,他经常沉溺于风月之事无法自拔,甚至很多“革命同志”都开始对他有意见。这种成瘾的行为,让蒋介石在陈其美的黑社会小圈子中名声很不好。

3, 学军事。

学军事是好听的说法,因为老蒋一开始就想学军事,最好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却不招收他,因为他没有浙江省的报送和担保,也没有保定军校的毕业证。所以老蒋只能在1907年回国办了保定军校的假学历。可是,在日本也只是上了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振武学堂。好不容易毕业了,在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却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回国了。

所以说,蒋介石的学习生涯,基本上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国留日学生的优点没有学到些什么,缺点倒是全部都有。当时日本教育界把中国留学生当冤大头,只要有钱敞开招收,像清华学校、振武学校这样的还算可以,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野鸡学校。这些日本学校一个班百十来个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是逃课的,然后到红灯区风俗店进行“革命聚会”。

毕业后,老蒋基本上就只剩下自学了。

老蒋的自学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

老蒋也曾想要刻苦攻读一下《社会学》《逻辑学》《社会契约论》等大部头西方著作,可是常常看几眼就瞌睡的不行。每晚写日记,就抱怨这些书太难了,根本看不懂。

后来,老蒋读到了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书,感觉找到了知己。以至于后来给张少帅洗脑,也是用的这些书。

与老蒋差不多同时代的,还有人也读曾国藩,也读胡林翼,还写了《曾胡治军语录》,后来称为黄埔军校和各大讲武堂的指定教材之一。这个人就是蔡锷。蔡锷只比老蒋大6岁,说起来都是那个时代的80后。

而老蒋,只学到了“礼义廉耻”之类的恶臭儒学。

更令人无语的是,1927年与宋美龄结婚后,老蒋的自学教材,基本上就限制在了《圣经》等基督教著作上。在学问上的长进,自此彻底停滞。

也不能说,《圣经》对老蒋没啥好处,至少逐渐改掉了他的暴脾气,不再打老婆了。圣经对老蒋另一个好处是,从此清心寡欲,很少外遇了。

作为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大多数人回留下一些著作或回忆录。同时代的李宗仁、冯玉祥等人,都写了一些,可是,老蒋留下的只有自己的日记。

有人说,老蒋的著作还有《中国之命运》,可惜那是别人代笔的,老蒋根本不会写。甚至老蒋死的时候,他的遗书都是秘书给起草的。

这就是蒋介石的学问水平,恐怕让你失望了。


历史知事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首先如果大家想了解蒋介石,推荐大家阅读此两人相关的研究蒋介石的作品。国内对蒋介石研究最好的两个人,一是中国社科院的杨天石先生,一是浙江大学的陈红民先生。

蒋介石不像毛泽东,有大量的诗篇流传下来,所以后人对他的旧学知识储备是好奇的。实际上蒋介石也好,毛泽东也罢。他们的旧学水平都不弱,且他们都是经历过五四的新青年,中西学都有相关的阅读。蒋介石年轻的时候最爱的便是岳飞的那首《满江红》。

但是如果真要说多好。笔者觉得一般吧。从他写的几句诗,就能了解。蒋介石现存最早的诗歌《吟雪窦山》是这样写。

雪山名胜擅东南,不到三潭不见奇。 我与山林盟在夙,功成身退莫迟迟。

笔者觉得很是平淡无奇。但是毛泽东的诗歌读着就不一样。同样是写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大气的多。

当然,笔者最喜欢的毛泽东那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尤其是最后一句读来荡气回肠,瞬间有种人间好男儿之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文史工作坊


蒋的国学水平如何以我半桶水的修为无法评判,我唯一知道的是他的国学水平肯定比我高,也比一众口水四溢的评论者不差。原因嘛,掰扯如下:

一、尊重事实,不是厚古薄今

1、蒋始学之时,吾国学堂尚遵旧制。旧学较新学,其异在形制,亦在内容。故彼时之学童,犹以法古人,尊旧学为其学也。

2、蒋或年少顽劣,但未闻其资质愚钝。众人皆知,资质不愚者,其学业亦不差也!况吾辈亦未有闻蒋之学业不济之事也。

3、蒋言必称四维,吾揣其人,先贤之说,亦或有所究也。其信之与否,吾不得而知,但欲使人信之,亦应有所究也!

二、以政治立场,阶级属性判断一个人的国学水平没有科学性,也未必符合客观事实。

1、蒋的政治立场,阶级属性已有定论;

2、蒋的国学水平如何我未见有官方评述,也没看到有代表性的学术结论,所以不敢乱言;

三、可以以成败论英雄,但以成败论国学水平则显得有些不严肃。

1、蒋的失败是事实;

2、蒋的失败是国学水平不行的事实不充分;

3、评论蒋的国学水平如何我没有充分的事实,也自认没有高度。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他的国学水平是高还是低!


ithaca189


能做到蒋校长这个地步的人,旧学水平肯定要高于一大批人。但是要说好吧,又有点不够达标。只能说勉强将就,只适合在房子里面自己拿出来看看,出去可能会丢人。


蒋校长学历如何?都上过哪些学校?

民国时期大学主要教授文、理、法,但是蒋校长出生比较早,他上学的时候清朝还没灭亡。

他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浙江奉化凤麓学堂,这个学校怎么样?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差点倒闭,设置了国学、算术等科目,但是上课老师人数少,根本顾不过来。

直到后来开始了一门西洋课,才算是扭亏为盈。当时蒋校长上学的时候,这个学校还算是发展的挺可以的。但是他待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这个学校可以忽略不计。

在凤麓学堂读了两年后,蒋校长转学到了宁波箭金学堂。这个学堂和凤麓学堂一个性质的,只是两个学校属于竞争对手,后者的师资力量要优于前者。也正是由于后者的出现,造成凤麓学堂运营困难。

后来再次转学龙津中学堂,也是和之前的性质差不多。后来他以20多岁的年龄,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清华大学,也就是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是一所培养中国留日学生的教育机构。

别看这所学校开在东京,但是校长是梁启超,当时很多的有识之士,年轻的时候都是就读于这所学校。后来由于办不下去了,梁启超撒手不管。

交给了清朝驻日本的一名大使担任校长,蒋介石读书的时候,梁启超已经不是校长了。但是他也是在这所学校里面接触了反清的思想,并且认识了陈其美等人。

仅仅读了一年之后就回国了,并且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既然都是速成的,说明主要是实用性为主,而且学的还是炮兵。两年之后又跑到东京振武学校。

这一所学校也是为当时为中国留日学生开办的,是一所预科类军事院校。学习了两年就毕业了。根据当时学校的章程,学生毕业之后可进入日本陆军实习。

但是当时只是候补生,还没有等他真正加入进去,就回国参加革命。从此之后就没有进入过正式的学堂,基本上都是靠他自学。但是他能学什么呢?

蒋介石自学水平怎么样?平时看什么书?

由于一直忙着到处革命,所以早期也没有时间去系统学习。但是他本人又有自己的信仰,早年的时候信奉的是佛教。所以有事没事的时候会看一些佛典,最多能洗涤心灵,对于文化素养的提高还是不够的。

如果和文学稍微沾点边的话,那就是有关于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书籍了,他们两人也是蒋校长的偶像。而两人又是儒学大家,所以蒋介石经常读的也是儒家典籍。

但是沿袭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最后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腐败的王朝。他还是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依然抱着这种书。并不是说这种书不好,关键要博览群书,并且要以史为鉴。



到了后来的时候,蒋介石的信仰又变成了基督教。有事没事都会看一些基督教的典籍,床头上也会放一本圣经,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翻上一番。

所以总的来说,由于蒋校长的工作比较忙,学习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再者是学习的面比较窄,至于文学水平,只能算作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

蒋校长的文学素养到底怎么样?有没有什么“著作”?——对比法来看

开文第一句就说了,能够做到这个地步的人,水平肯定是高于绝大多数人。那么蒋校长有没有什么著作呢?确实有,清末民初的人都还沿袭了一些“旧社会”习惯,比如说写写诗。

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好坏,所以我们用对比法看一下他写的诗文怎么样!

《述志》: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万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20岁所写。

这首诗是蒋校长20多岁,给他表兄弟写信的时候所写。当时他的亲戚都崇拜封侯拜将,蒋校长对这种情况嗤之以鼻。当时他已经加入同盟会,这首诗也表现了他的思想抱负。

《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是我们的毛爷爷写作于16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东山学院读书。和他在一起的都是一些纨绔子弟,经常遭受他们的气。所以写下这首诗舒展胸怀,哪个虫儿敢作声?实在是太霸气了!

《常平站感吟一绝》:亲率三千子弟兵, 鸱鸮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涕泪横。


这首诗是蒋校长在1925年东渡日本,学习军事技能时所写。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有一股打油诗的味道。

《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诗不用我多加解释,也是写作于1925年。里面的气势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虚度六三,受耻招败,毋恼毋怒,莫矜莫慢。不愧不怍,自足自反,小子何幸,独蒙神爱。惟危惟艰,自警自觉,复兴中华,再造民国。

这是当年败退时所写,虽然都是4字句,但是再多的我都不想评价了。(我们只从文学素养上面分析)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这么一句话,我不想多说什么,只能给上无数个赞。蒋校长的文学素养相对于同时期的伟人来说,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但是要好过绝大一部分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