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話你們怎麼理解?

下雨吧星期天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話,我的理解如下:

一,出處:

這兩句詩出自杜牧的感懷詩《泊秦淮》,全詩是: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第一句描繪柔和幽靜,浮動流走,淡雅的水邊夜色;第二句照應詩題,啟動下文,網絡全篇。後兩句抒發情感,幽靜中奇峰突起,振聾發聵。

二,“商女”、“亡國恨”,“隔江” 、“唱猶”、“後庭花”淺釋。

商女,指在秦淮河邊給權貴唱曲的歌女。詩裡說的是商女,但鞭撻的是醉生夢死的權貴。

亡國恨,指當年陳朝的滅亡,也暗指唐王朝的面臨滅亡。

隔江,隋兵已經陳兵江北,陳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詩句以當年的一江之隔來隱喻衰微的唐王朝政權同樣岌岌可危。

猶唱,隋兵兵鋒直指,陳朝權貴不知禍之將至;晚唐的權貴面對衰微的局勢又何嘗不是如此?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是荒淫的陳後主做的一首樂曲,是亡國的靡靡之音。

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含義。

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們,不知面臨亡國的危險,依然像荒淫享樂的陳朝統治者一樣,沉溺於亡國之音中,不知警醒,不改弦更張,必將自蹈六朝覆轍。


初曉兒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泊秦淮》,字句之間皆是哀傷與悲痛,詠的是煙花柳巷的女子們不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還唱鶯鶯燕燕的歌曲,嘆的是民族命運浮沉興亡,一切都是俯仰之間的夢幻泡影。

說起來,這句話的道理樸素無華,淺顯易懂,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字詞。字面意思雖然簡單,但是道理異常深刻,讓人讀完後有一種喟嘆與憐惜。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說彼時的陳後主因為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不理朝政,不聽諫言,只關心風花雪月的事情,故而導致走上了亡國之路。

在我看來,這句話是以虛探實,以青樓女子在國仇家恨之時還唱一些繾綣小調,實際上是諷刺朝政權貴的腐敗與不負責任,並沒有如詩的表面那樣指責青樓女子,而是指桑罵槐,罵這權貴們沉湎酒色之樂不理朝政,罵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這句話是借商女諷刺權貴。


安小念說情感


本聯句出自晚唐號稱‘’小李杜‘’之一杜牧七絕(李指李商隱):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相傳春秋戰國時,楚王滅吳後,來到現在南京這地方,發覺這裡有王氣,擔心吳國勢力死灰復燃,便在紫金山嶺上埋下金子,以鎮住王氣,並取名為金陵。後秦始皇統一全國,巡遊到此,更覺得這裡王氣了得,便開挖了秦淮河,以斬斷龍脈,並更名為‘’秣陵‘’,意為養牲口餵馬的地方。詭異的是,自此以後,南京雖虎踞龍盤,在此定都的六朝,全為短命王朝。

後庭花:相傳為短命王朝六朝最後一朝一一陳朝後主陳叔寶所作:《玉樹後庭花》,世人稱此為亡國之音。

杜牧來到秦淮河畔遊玩,聽到兩岸的歌女仍在傳唱著《玉樹後庭花》,便寫下此詩。表面上指責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實際上是對晚唐黑暗的政治擔憂。不知亡國恨的豈止商女,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們醉生夢死,還不同樣在唱著後庭花嗎?亡國的徵兆已經顯現了!果不然沒過多久,公元906年,曾經輝煌無限的大唐帝國最終落下帷幕。



雲卷飛山


這首詩出至晚唐詩人杜牧之筆《夜泊秦淮》,後兩句。前二句是寫景。只有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成了可以同杜甫的《春望》互相媲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有異曲同功效。詩人來到秦淮河畔。十里長河,兩岸花燈客店,酒肆林立,秦淮河自古風月場所,文人酒客在碧波浩淼的秦淮河上,一條條烏蓬船隨波盪漾,船中廚娘烹鮮各色魚蝦河鮮,一桌桌酒菜,酒客酣醉,歌女美妙的歌聲在夜幕燈火中飄渺沉醉,而那曼妙的曲子正是亡國的陳後主作的靡靡之音《後庭花》!

這音樂,這歌聲,這朦朧的月色,這風月靡爛的秦淮河不正演奏著亡國的哀樂嗎?



初心未改1234


此句出自唐朝七絕之一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人夜宿秦淮所看到的並不是繁榮昌盛歌舞昇平的景象!而是清冷月光映照沙灘、煙霧籠罩冰涼的江水、應該是百葉凋零深秋之季、一片淒涼肅殺之氣……與之截然相反的是淮河兩岸酒店林立、吆五喝六、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一片烏煙瘴氣、滿地狼藉……開始就表達了詩人心情沉重深感歷代亡國頹廢衰敗的無奈之憂患意識!

商女可泛指古時行船跑馬三分憂!拋頭露面七分險!暗喻當時藝妓或舞女被動接受不自由的悲慘命運、迫不得已為了生存生活歌唱《玉樹後庭花》(此曲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實則亡國豔曲也)當時晚唐國哀勢微、內憂外患無以復加、卻還想花天酒地、尋歡作樂!詩人藉助一曲歌舞來諷刺當權者政治靡爛腐敗墮落……陷入深深的憂鬱悲傷之中不能自拔……

此詩內涵豐富而言簡意賅……與李後主《虞美人》同具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之精妙也!

三國後主劉禪歸降司馬、同樣沉溺美色酒樂而傳誦千古名句:此間樂不思蜀!將其不思進取耽於逸樂之意刻畫得入木三分……



回頭依然少年時


商女在古時,是賣唱女的另一種稱謂。杜牧的《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句,按杜牧的意思是說,“賣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國之恨,仍然隔著江水唱“玉樹後庭花”。玉樹後庭花,是南朝亡國之君後主陳叔寶的一首詩。他多才多藝,精詩詞音律,是南朝時非常有名的人物。杜牧此句,感嘆的是陳後主在兵臨城下之時,仍然和自己的愛妃孔貴妃、趙麗華等尋歡作樂,卻不成想做了俘虜的故事。杜牧通過對秦淮河畔商女唱歌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官場腐敗,縱情聲色的批判,同時也是作者對國家衰微的一種擔憂,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到景色中,充滿了諷刺批判的色彩。


但我以為,商女為什麼要知道亡國恨呢?國是誰的國?自己身無自由,賣藝青樓,整日強顏歡笑,陪著達官貴人,公子哥們,為了生活的更好,出賣自己的色相,即使國亡了,那也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國,於己何干?因之,我覺得,如果一個國家能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那它的人民便會與自己的國家休慼與共。如果不能,即使亡國了,於己何干呢?這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用戶62081517873


南朝君主,多數荒淫。南朝最後一個君主陳後主,即陳叔寶,他生活奢侈,不問朝政,且喜愛豔詞,整天和妃嬪及弄臣們飲酒賦詩,尋歡作樂。當時出現了大量的色情文學《宮體詩》,還配上靡靡之聲的音樂,最著名的有《玉樹後庭花》。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派兵南下,即位不足七年的陳後主被俘,南朝滅亡。

晚唐時期,唐王朝曰益衰敗,內憂外患,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出現危機。但統治集團卻還在盡情享樂,過著極度腐朽的生活。

杜牧這兩句詩就是借歷史事實諷喻當時,詩人鞭撻的不是"商女",而是那些醉生夢死、不管天下安危的達官貴人,同時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八弓塬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詩出自杜牧的《泊秦淮》。

我們現在讀這句詩,似乎在說歌女們不知道國破家亡之恨,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還唱著醉生夢死的靡靡之音,這一句詩,將歌女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歌女。

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杜牧寫這首詩時,離唐朝滅國還有近百年的時間,所以並沒有什麼亡國之恨。商女不知者,不是現實之中的亡國之恨,而是不識曲中之恨。

她們不知道,這首歌曲背後蘊藏著一個國破家亡的故事,她們當然不知道,一般歌女的文化水平並不高。

《唐人絕句精華》中說:“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後庭花》曲以嘆南朝之亡耳。”

歌女們不知道,但是杜牧卻是知道的,他還知道,秦淮河邊的金陵,就是曾是南朝陳的首都。

在這個曾經的亡國之地,聽著曾經的亡國之音,自然引發了詩人對歷史的唏噓。

《詩式》:“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唱者無意,聽者有心。所以這兩句詩非責怪歌女沒有家國情懷,而是說歌女的歌聲,引發了詩人的興亡感慨。

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江對面,歌女們唱著《玉樹後庭花》,但她們卻不知道,這首歌背後蘊含著一段亡國之恨。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問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話你們怎麼理解?

...............

前言

杜牧803—852是晚唐的詩人,他的爺爺在貞元十九年(803年)拜相,作為官宦世家,其眾多作品中,不僅僅有憂國之意,也有懷才不遇的不甘之心。

一、 何謂後庭花?

《隋書樂志曰》中記載:

:陳後主於清樂中造黃驪留及玉樹後庭花、金釵兩鬢垂等曲。與倖臣等制其歌詞。綺豔相高。極於輕蕩。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詩云: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

陳後主時代,南朝早已經沒有了北伐的鬥志和力量,看著北朝時局變化、英雄逐鹿的現狀, 南朝偏安一隅,沉迷於酒醉歌迷之中,無異於坐以待斃。這種情況很像後來的南唐,最終落了個束手待斃的結果。

二、《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河在六朝古都金陵,經歷了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東吳和南朝最終都被北朝南下而統治。

對於杜牧的這首詩,其寓意並不難解,借商女唱《後庭花》一事,嗟嘆南朝的亡國,和晚唐的頹廢。言下之意說,殷鑑不遠,長此以往,我們的國家又有什麼結果呢?

明末清初詩人與詩評家徐增在《而庵說唐詩》把這首解釋的很細緻:

“煙籠寒水”,水色碧,故云“煙籠”。“月籠沙”,沙色白,故云“月籠”。下字極斟酌。夜泊秦淮、而與酒家相近,酒家臨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後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陳後主以此亡國,有恨於其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

對比一下,南宋詩人的林升的《題臨安邸》,有異曲同工之妙: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詩人的不甘和統治者的無奈

杜牧還有一首詩需要提一下,《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此詩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說天下清平,像我這“無能”之人,日子頗有興味;愛孤雲之逍遙,喜老僧之閒靜。遠去之時,遙望太宗的昭陵。

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後,藩鎮開始割據。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又發生了著名的甘露之變,宦官氣焰熏天, 又有幾十年的牛李黨爭。

杜牧“清時”二字是反意。無能其實是自嘲和無奈。詩的結尾戛然而止,沉鬱而含蓄,拳拳之心,藏於“樂遊原上望昭陵”之中。

詩人雖有不甘,但是皇權也處處受制,整個國家都在走向下坡路,杜牧的“樂遊原上望昭陵”是其不得志於時而思明君的意思。

結束語

杜牧在”望昭陵”之後的兩年就去世了,至於《泊秦淮》 寫於哪一年似乎也沒有太準確的日期,雖然距離唐朝滅亡的907年還有半個世紀,但是詩中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憂患意識。

唐朝安史之亂差一點亡國,甘露之變差點亡國,藩鎮割據令行不止,唐政權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讀書人先知先覺,也是正常的事情。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筆者曾回答了悟空問答中“商女不知亡國恨,為什麼叫‘商女’?”的問題,與這個問題接近,故原文移置於此,以便作答。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一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泊秦淮》。這裡的“商女”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解釋為特指商王朝時的禍國美女妲姬,有人解釋為商人之妻,有人解釋為“秋娘”等。本人只聽說過妲姬妖媚惑君,沒聽說過妲姬以唱歌見長,妲姬唱《玉樹後庭花》更是時空穿越,故足可以排除。本人只知“商人重利輕別離”,商人之妻寂寞無聊,卻並不見得商人之妻喜歡拋頭露面,在秦淮河裡唱歌;既為人妻,再寂寞也不會出來獻唱,與亡國之恨也恐怕扯不上關係,故亦可以排除。把“商女”解釋為“秋娘”是對的,但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並未揭示其真正含義。


實際上,“商女”之“商”,確指音律。古有五音,或稱五聲。五音指宮、商、角、徵、羽,“商”為五音之一。“商女”就是以商音為其風格的歌女。那麼“商音”是什麼風格呢?這就要從《周易》理論中尋找答案了。



《易》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確定時間,斗柄東指,天下為春,五行屬木,其音為角;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五行屬火,其音為徵;斗柄指向西南隅,季節在夏秋之交,所謂長夏,為四季之中,五行屬土,其音為宮;斗柄西指,天下了秋,五行屬金,其音為商;斗柄北指,天下成冬,五行屬水,其音為羽。


季節不同,五行不同,其音亦不同。音的風格與季節特點、五行特點有密切關係。比如春天五行屬木,萬物出達,生機勃勃,其音如鼓如角,催人奮進,故為角音。古人擊鼓吹號角為進,就是這個道理。商音是秋天之音,五行屬金。秋天草木衰敗凋零,萬物收斂,其音靡靡頹廢,消磨人的意志。古人鳴金而退,就是這個道理。故“商”代表頹廢的靡靡之音,“商女”就是指唱靡靡之音的歌女,《後庭花》就是一種靡靡之音,即商音。




古代“商女”唱靡靡之音,那是她們的職業,亡國不亡國不是她們能夠決定的,也不是她們所能關心的,君子尚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況歌女乎?她們只需唱好歌就行了,當然不知亡國恨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不能把天下興亡的責任寄希望於婦孺,不正常的現象是那些應知亡國恨卻不知亡國恨的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國危音頹,其咎在聽歌者,不在唱歌者。故“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作者借貶歌女而諷刺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