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你们怎么理解?

下雨吧星期天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我的理解如下:

一,出处:

这两句诗出自杜牧的感怀诗《泊秦淮》,全诗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句描绘柔和幽静,浮动流走,淡雅的水边夜色;第二句照应诗题,启动下文,网络全篇。后两句抒发情感,幽静中奇峰突起,振聋发聩。

二,“商女”、“亡国恨”,“隔江” 、“唱犹”、“后庭花”浅释。

商女,指在秦淮河边给权贵唱曲的歌女。诗里说的是商女,但鞭挞的是醉生梦死的权贵。

亡国恨,指当年陈朝的灭亡,也暗指唐王朝的面临灭亡。

隔江,隋兵已经陈兵江北,陈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诗句以当年的一江之隔来隐喻衰微的唐王朝政权同样岌岌可危。

犹唱,隋兵兵锋直指,陈朝权贵不知祸之将至;晚唐的权贵面对衰微的局势又何尝不是如此?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荒淫的陈后主做的一首乐曲,是亡国的靡靡之音。

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含义。

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们,不知面临亡国的危险,依然像荒淫享乐的陈朝统治者一样,沉溺于亡国之音中,不知警醒,不改弦更张,必将自蹈六朝覆辙。


初晓兒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泊秦淮》,字句之间皆是哀伤与悲痛,咏的是烟花柳巷的女子们不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还唱莺莺燕燕的歌曲,叹的是民族命运浮沉兴亡,一切都是俯仰之间的梦幻泡影。

说起来,这句话的道理朴素无华,浅显易懂,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字词。字面意思虽然简单,但是道理异常深刻,让人读完后有一种喟叹与怜惜。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彼时的陈后主因为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不听谏言,只关心风花雪月的事情,故而导致走上了亡国之路。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以虚探实,以青楼女子在国仇家恨之时还唱一些缱绻小调,实际上是讽刺朝政权贵的腐败与不负责任,并没有如诗的表面那样指责青楼女子,而是指桑骂槐,骂这权贵们沉湎酒色之乐不理朝政,骂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这句话是借商女讽刺权贵。


安小念说情感


本联句出自晚唐号称‘’小李杜‘’之一杜牧七绝(李指李商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相传春秋战国时,楚王灭吴后,来到现在南京这地方,发觉这里有王气,担心吴国势力死灰复燃,便在紫金山岭上埋下金子,以镇住王气,并取名为金陵。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巡游到此,更觉得这里王气了得,便开挖了秦淮河,以斩断龙脉,并更名为‘’秣陵‘’,意为养牲口喂马的地方。诡异的是,自此以后,南京虽虎踞龙盘,在此定都的六朝,全为短命王朝。

后庭花:相传为短命王朝六朝最后一朝一一陈朝后主陈叔宝所作:《玉树后庭花》,世人称此为亡国之音。

杜牧来到秦淮河畔游玩,听到两岸的歌女仍在传唱着《玉树后庭花》,便写下此诗。表面上指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实际上是对晚唐黑暗的政治担忧。不知亡国恨的岂止商女,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们醉生梦死,还不同样在唱着后庭花吗?亡国的征兆已经显现了!果不然没过多久,公元906年,曾经辉煌无限的大唐帝国最终落下帷幕。



云卷飞山


这首诗出至晚唐诗人杜牧之笔《夜泊秦淮》,后两句。前二句是写景。只有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成了可以同杜甫的《春望》互相媲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异曲同功效。诗人来到秦淮河畔。十里长河,两岸花灯客店,酒肆林立,秦淮河自古风月场所,文人酒客在碧波浩淼的秦淮河上,一条条乌蓬船随波荡漾,船中厨娘烹鲜各色鱼虾河鲜,一桌桌酒菜,酒客酣醉,歌女美妙的歌声在夜幕灯火中飘渺沉醉,而那曼妙的曲子正是亡国的陈后主作的靡靡之音《后庭花》!

这音乐,这歌声,这朦胧的月色,这风月靡烂的秦淮河不正演奏着亡国的哀乐吗?



初心未改1234


此句出自唐朝七绝之一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夜宿秦淮所看到的并不是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是清冷月光映照沙滩、烟雾笼罩冰凉的江水、应该是百叶凋零深秋之季、一片凄凉肃杀之气……与之截然相反的是淮河两岸酒店林立、吆五喝六、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片乌烟瘴气、满地狼藉……开始就表达了诗人心情沉重深感历代亡国颓废衰败的无奈之忧患意识!

商女可泛指古时行船跑马三分忧!抛头露面七分险!暗喻当时艺妓或舞女被动接受不自由的悲惨命运、迫不得已为了生存生活歌唱《玉树后庭花》(此曲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实则亡国艳曲也)当时晚唐国哀势微、内忧外患无以复加、却还想花天酒地、寻欢作乐!诗人借助一曲歌舞来讽刺当权者政治靡烂腐败堕落……陷入深深的忧郁悲伤之中不能自拔……

此诗内涵丰富而言简意赅……与李后主《虞美人》同具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之精妙也!

三国后主刘禅归降司马、同样沉溺美色酒乐而传诵千古名句:此间乐不思蜀!将其不思进取耽于逸乐之意刻画得入木三分……



回头依然少年时


商女在古时,是卖唱女的另一种称谓。杜牧的《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按杜牧的意思是说,“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仍然隔着江水唱“玉树后庭花”。玉树后庭花,是南朝亡国之君后主陈叔宝的一首诗。他多才多艺,精诗词音律,是南朝时非常有名的人物。杜牧此句,感叹的是陈后主在兵临城下之时,仍然和自己的爱妃孔贵妃、赵丽华等寻欢作乐,却不成想做了俘虏的故事。杜牧通过对秦淮河畔商女唱歌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官场腐败,纵情声色的批判,同时也是作者对国家衰微的一种担忧,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到景色中,充满了讽刺批判的色彩。


但我以为,商女为什么要知道亡国恨呢?国是谁的国?自己身无自由,卖艺青楼,整日强颜欢笑,陪着达官贵人,公子哥们,为了生活的更好,出卖自己的色相,即使国亡了,那也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国,于己何干?因之,我觉得,如果一个国家能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那它的人民便会与自己的国家休戚与共。如果不能,即使亡国了,于己何干呢?这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用户62081517873


南朝君主,多数荒淫。南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后主,即陈叔宝,他生活奢侈,不问朝政,且喜爱艳词,整天和妃嫔及弄臣们饮酒赋诗,寻欢作乐。当时出现了大量的色情文学《宫体诗》,还配上靡靡之声的音乐,最著名的有《玉树后庭花》。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派兵南下,即位不足七年的陈后主被俘,南朝灭亡。

晚唐时期,唐王朝曰益衰败,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出现危机。但统治集团却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度腐朽的生活。

杜牧这两句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时,诗人鞭挞的不是"商女",而是那些醉生梦死、不管天下安危的达官贵人,同时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八弓塬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出自杜牧的《泊秦淮》。

我们现在读这句诗,似乎在说歌女们不知道国破家亡之恨,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还唱着醉生梦死的靡靡之音,这一句诗,将歌女们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杜牧写这首诗时,离唐朝灭国还有近百年的时间,所以并没有什么亡国之恨。商女不知者,不是现实之中的亡国之恨,而是不识曲中之恨。

她们不知道,这首歌曲背后蕴藏着一个国破家亡的故事,她们当然不知道,一般歌女的文化水平并不高。

《唐人绝句精华》中说:“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

歌女们不知道,但是杜牧却是知道的,他还知道,秦淮河边的金陵,就是曾是南朝陈的首都。

在这个曾经的亡国之地,听着曾经的亡国之音,自然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唏嘘。

《诗式》:“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唱者无意,听者有心。所以这两句诗非责怪歌女没有家国情怀,而是说歌女的歌声,引发了诗人的兴亡感慨。

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江对面,歌女们唱着《玉树后庭花》,但她们却不知道,这首歌背后蕴含着一段亡国之恨。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问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你们怎么理解?

...............

前言

杜牧803—852是晚唐的诗人,他的爷爷在贞元十九年(803年)拜相,作为官宦世家,其众多作品中,不仅仅有忧国之意,也有怀才不遇的不甘之心。

一、 何谓后庭花?

《隋书乐志曰》中记载:

: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诗云: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

陈后主时代,南朝早已经没有了北伐的斗志和力量,看着北朝时局变化、英雄逐鹿的现状, 南朝偏安一隅,沉迷于酒醉歌迷之中,无异于坐以待毙。这种情况很像后来的南唐,最终落了个束手待毙的结果。

二、《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在六朝古都金陵,经历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东吴和南朝最终都被北朝南下而统治。

对于杜牧的这首诗,其寓意并不难解,借商女唱《后庭花》一事,嗟叹南朝的亡国,和晚唐的颓废。言下之意说,殷鉴不远,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又有什么结果呢?

明末清初诗人与诗评家徐增在《而庵说唐诗》把这首解释的很细致:

“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对比一下,南宋诗人的林升的《题临安邸》,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诗人的不甘和统治者的无奈

杜牧还有一首诗需要提一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此诗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杜牧说天下清平,像我这“无能”之人,日子颇有兴味;爱孤云之逍遥,喜老僧之闲静。远去之时,遥望太宗的昭陵。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开始割据。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又发生了著名的甘露之变,宦官气焰熏天, 又有几十年的牛李党争。

杜牧“清时”二字是反意。无能其实是自嘲和无奈。诗的结尾戛然而止,沉郁而含蓄,拳拳之心,藏于“乐游原上望昭陵”之中。

诗人虽有不甘,但是皇权也处处受制,整个国家都在走向下坡路,杜牧的“乐游原上望昭陵”是其不得志于时而思明君的意思。

结束语

杜牧在”望昭陵”之后的两年就去世了,至于《泊秦淮》 写于哪一年似乎也没有太准确的日期,虽然距离唐朝灭亡的907年还有半个世纪,但是诗中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

唐朝安史之乱差一点亡国,甘露之变差点亡国,藩镇割据令行不止,唐政权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读书人先知先觉,也是正常的事情。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笔者曾回答了悟空问答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为什么叫‘商女’?”的问题,与这个问题接近,故原文移置于此,以便作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这里的“商女”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解释为特指商王朝时的祸国美女妲姬,有人解释为商人之妻,有人解释为“秋娘”等。本人只听说过妲姬妖媚惑君,没听说过妲姬以唱歌见长,妲姬唱《玉树后庭花》更是时空穿越,故足可以排除。本人只知“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之妻寂寞无聊,却并不见得商人之妻喜欢抛头露面,在秦淮河里唱歌;既为人妻,再寂寞也不会出来献唱,与亡国之恨也恐怕扯不上关系,故亦可以排除。把“商女”解释为“秋娘”是对的,但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并未揭示其真正含义。


实际上,“商女”之“商”,确指音律。古有五音,或称五声。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商”为五音之一。“商女”就是以商音为其风格的歌女。那么“商音”是什么风格呢?这就要从《周易》理论中寻找答案了。



《易》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确定时间,斗柄东指,天下为春,五行属木,其音为角;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五行属火,其音为徵;斗柄指向西南隅,季节在夏秋之交,所谓长夏,为四季之中,五行属土,其音为宫;斗柄西指,天下了秋,五行属金,其音为商;斗柄北指,天下成冬,五行属水,其音为羽。


季节不同,五行不同,其音亦不同。音的风格与季节特点、五行特点有密切关系。比如春天五行属木,万物出达,生机勃勃,其音如鼓如角,催人奋进,故为角音。古人击鼓吹号角为进,就是这个道理。商音是秋天之音,五行属金。秋天草木衰败凋零,万物收敛,其音靡靡颓废,消磨人的意志。古人鸣金而退,就是这个道理。故“商”代表颓废的靡靡之音,“商女”就是指唱靡靡之音的歌女,《后庭花》就是一种靡靡之音,即商音。




古代“商女”唱靡靡之音,那是她们的职业,亡国不亡国不是她们能够决定的,也不是她们所能关心的,君子尚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况歌女乎?她们只需唱好歌就行了,当然不知亡国恨了。“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不能把天下兴亡的责任寄希望于妇孺,不正常的现象是那些应知亡国恨却不知亡国恨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国危音颓,其咎在听歌者,不在唱歌者。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作者借贬歌女而讽刺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