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带庞统取西川,他与诸葛亮在取西川时有分歧还是隔阂?为什么?

大马哈鱼12


刘备带庞统取西川,并不是与诸葛亮有分歧或隔阂!刘备入川时,刚取荆州不久,人心尚未安抚,未得民心,诸葛亮随刘备时间久,有治国安邦的能力,西川未得之时荆州就是刘备的大后方根据地,安家立命之本,不能有丝毫闪失,否则一旦西川攻不下,荆州又丢失,刘备集团将无后路可退彻底失败!因此刘备留下诸葛亮守荆州实际上是重托,信任诸葛亮的表现,另外还留下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都是极重要的安排!诸葛亮,庞统齐名,庞统尚未建立功绩,因此刘备入川由庞统为军师,黄忠,魏延为大将取西川,庞统是攻打雒城身先士卒中箭而死,并不是演义里说的以为是诸葛亮怕他建功冒然出兵中埋伏被射杀,演义里实际上贬低了庞统的品格!

庞统死后,刘备只能调诸葛亮入川,张飞,赵云也各自带兵最后夺得西川,成就霸业!不过这样的后果就是荆州只有关羽一个名将镇守,对付魏,吴两大强敌,失去荆州已不可避免!




张言好书画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对刘备集团的战略设想分为两大步骤。第一步是先占有荆益,第二步则是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指挥从四川北伐关中,另一路由一员上将指挥,兵发宛洛。但是,这个计划在进行到第一步就遇到了意外的情况。

当刘备好容易等到刘表病死的时候,还没有等到他下手,曹操就不等水军练成,提前南下了。这样一来,就彻底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计划。刘表的继承人刘琮根本就没有抵抗就投降了曹操。猝不及防的刘备只得仓皇南撤,在曹操的追击下,败当阳走夏口。

多亏在诸葛亮、鲁肃和周瑜的努力下,刘备和东吴结为联盟,在赤壁大战中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战后,周瑜直取江陵,获得了“全据长江”的战略地位。而刘备则夺取了荆南四郡,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庞统则是周瑜死后才加入刘备阵营的。最初,庞统是周瑜的手下,为东吴效力。在周瑜去世后,刘备向东吴借得了南郡,这时庞统才加入了刘备。而刘备在最初并不重视庞统,让他当个小县耒阳的县令。不久庞统就因为不称职被免官了。在鲁肃和诸葛亮的举荐下,庞统才得到刘备面谈的机会。随后,了解庞统才能的刘备开始重用庞统,让他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的职务。

虽然诸葛亮和庞统都担任军师中郎将的职务,但是这两人工作的侧重面是不同的。诸葛亮的工作更侧重于“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属于军政管理方面的。而庞统的工作则侧重于军事计划,谋略设计,作战指挥这一方面。

在对刘备当时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战略方案上,庞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当时,刘备虽然从孙权那里借得了南郡,还娶了孙权的妹妹当夫人。可是,实际上刘备的处境并不乐观。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在这个时候,刘备的处境十分困难。他的北面有曹操的强大兵力威胁,而东面的孙权对借南郡给刘备是不心甘情愿的,时刻想要收回。虽然娶了孙夫人,可是这是政治婚姻,孙夫人根本就和刘备不一心。在后来回东吴的时候还想把刘禅一起带回东吴做人质。可以说,刘备是内外交困,狼狈不堪。

庞统一眼就就看透了刘备的处境。他针对刘备所处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我们从庞统的方案可以看出,他的方案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庞统的方案里看到当时荆州的真实情况,“荆州荒残,人物殚尽”。当时荆州比较富庶的地区集中在北方。这一部分地区或者出于曹操的控制之下,或者被曹操撤退的时候洗劫一空。加上长年征战,已经荒凉不堪。

而刘备占领的荆南四郡本身就是开发不完全的地方,象武陵甚至还处于蛮荒状态。刘备在占领这些地方后,大肆扩张自己的实力,不可避免的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征调。这就给本不发达的当地经济加上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被压榨一空的荆州,只能作为北伐的基地,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

诸葛亮和刘备商定的《隆中对》是以荆益为基业,两路北伐。可是,我们看庞统的建议,则隐含着抛弃荆州,以益州为业,借以北伐的含义。这样一来,刘备后面的战略方针就要有根本的改变了。

如果刘备听从庞统的建议,以益州为业,将荆州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孙权,会得到很大的战略好处。他可以避免孙刘联盟的破裂,同时让孙权和曹操直接对阵。而且这样一来,刘备的主力得以集中在蜀中。他可以在曹操和孙权发生战争时,趁机北伐。由于兵力集中,刘备可以形成对关中的绝对优势,取得关中以西的地区易如反掌。

这样,刘备就可以追随刘邦的道路,开创他的事业。如果在外交、军事、政治上不犯大的错误,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由于,庞统和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有着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夺取西川。于是,双方求同存异,先采取夺取西川的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诸葛亮依然执行他的本职,和关羽镇守荆州,保证后勤供应。而主抓谋略的庞统跟随刘备入川,疆场厮杀。

可惜,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不幸阵亡。虽然有法正代替了他的位置,可是,法正擅长奇谋,没有庞统的战略眼光。他虽然帮助刘备夺取了西川和汉中,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可是,他没有能力提出放弃荆州的建议。

这样,蜀汉就错失了修改《隆中对》错误的机会。在诸葛亮主政的情况下,蜀汉的战略依然按照《隆中对》的方针走了下去。由于死守着两路北伐的策略,要死保荆州这个战役的出发地,使得失去耐心的东吴下决心要武力收回荆州。

就在关羽北伐荆襄获胜的情况下,孙权出兵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双方两败俱伤,都失去了夺取天下的能力。

庞统之死对刘备的事业来说,损失极大。如果庞统不死,就有可能改正刘备的战略错误,使得刘备的事业走上正轨。可惜由于庞统的英年早逝,使得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刘备只所以对庞统没有诸葛亮亲近,其实很简单的,三个原因:因为第一:当时的荆州是刘备唯一的基地,但是荆州确实要地,魏吴虎视眈眈的,随时会进犯。如果诸葛也去了,万一荆州有失,那么刘备就丧失了唯一的后方,没有后方支援,势必影响攻取益州,必然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所以,必须有信得过的人、有能力保卫荆州的人镇守,诸葛就是担当此任。

第二:庞统新加入,名号和才能与诸葛并驾齐驱却寸功未力,自然不能教人信服,所以,带庞统去既是可以考量其真才实学,也是给他一个建立功业的机会。

第三:取西川毕竟不是正大光明的,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可能诸葛不想为这种事影响自己的英明,所以不去。

个人看法,诸葛亮和庞统面和心不合,庞统游历天下所以征战有方,诸葛亮闲来耕田,除了内政,战争方面总有欠缺,关键是诸葛亮在南阳对于孙坚和孙策的死多少是有点想法的,张松虽然作为二五仔投降了刘备,可是文官从来对战争真正的影响都是不大的,西川的武将多少还是有人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江东猛虎孙坚死在一支暗箭上,小霸王孙策死在落单时的乱刀,他诸葛亮何德何能确保自己能避过这些易躲明枪,难防的暗箭呢,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刘备需要一位兵法家,庞统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那就让他们去吧。自己安心守着荆州,万一连刘备也收工了,自己一路收编这些忠蜀的猛将,那就更棒啦。所以说不是刘备不带诸葛亮,应该是诸葛亮自己认怂不去而已。




陕西楞娃123


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里说:“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说的是,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际会。

一、远水救不了近火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为刘备提出了向川、楚发展的战略规划。

但是,对刘备而言,眼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抵抗曹操的进攻。曹操已经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刘备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三国志》记载,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大军南征荆州,秋八月,刘表病死。刘备苦心经营的以樊城为根本,背靠刘表,抗曹的防御瞬间崩溃。

那么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成了救不了近火的远水。刘备通过与诸葛亮的交往,他发现诸葛亮并非军事人才,不能解燃眉之急。

诸葛亮曾劝刘备在曹操未到之前,联合刘琦,吞并刘琮,乘机夺取襄阳。但刘备认为即使占据了襄阳,也挡不住曹操的强大攻势。刘备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这是他们君臣的初次分歧。

当阳一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在夏口遇到了来自孙权的鲁肃,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诸葛亮就发挥了自己的外交才能,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十一月,曹操赤壁兵败北归。刘备躲过一劫,安全的呆在了荆州。



同时,刘备也发现了诸葛亮联吴的政治才能。在平定荆南四郡后,刘备就把诸葛亮留在后方,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相当于刘备在大管家。

二、暗流涌动—路线之争

取西川,这是刘备集团,包括诸葛亮内,所有人的共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矛盾。但问题却出在了“卧龙“和”凤雏”身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很鲜明的表达了,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的庞统也说,益州人口众多,资源富有,若夺取之,则可成大业。

可是,对待荆州的看法,诸葛亮和庞统就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诸葛亮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而素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却多次向刘备表达了,与诸葛亮不同的看法: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此时的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路线之争,那就是荆州对刘备存在感。这场辩论,让刘备大伤脑筋,毕竟诸葛亮、庞统都是自己所看重的谋臣。

刘备最终选择了庞统作为他入川的谋臣,充分说明了他与诸葛亮的分歧和隔阂。他还是把更熟悉荆襄事务的诸葛亮留在了后方。

三、臭味相投



刘备之所以重用庞统,除了由于庞统的身世背景、足智多谋、灵活多变。还是因为他们二人有更多的志趣。

庞统说,现在是离乱之世,不能墨守成规,困住手脚。吞并弱小的刘璋,推翻无能的蜀国,虽是逆取,但我们会给老百姓施以仁政,这是圣人所提倡的。

庞统的此番言论很和刘备的口味。众所周知,刘备有虚伪的一面,爱好客套,好说表面现象话。再说,谋袭刘璋,毕竟是属于诡道。并非是诸葛亮的擅长。

还有,庞统生性洒脱,不拘一格。他先后在刘表、曹仁、周瑜手下斗干过。曾在涪城酒会上,对醉酒的刘备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这是一向只是“诺诺”的诸葛亮所不能做出来的。所以庞统更符合刘备在口味。

小结: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应变,并非诸葛亮所能应付的了。特别是,在对待荆州的路线上,诸葛亮,与庞统或许相比缺乏变通。

正如史家所言:“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刘备带庞统入川,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分歧和隔阂。


闲将西话


庞统,南州士人之冠冕,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

少年时庞统外表木讷,并不显露其才华,许多人往往会觉得这个小孩平平无奇,这样的看法,也造成了庞统持才傲物的性格。

早年庞统为周瑜功曹,是周瑜的小弟。209年周瑜攻略巴郡时意外身亡,庞统送周瑜灵柩回柴桑,与吴国人士相交,但并不受重用于孙权,于是转投刘备。

在刘备处开始时也不太愉快,后来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下逐步信任庞统,为他才华所折服。

211年刘备谋划益州,庞统是其谋主。这件事,对双方都是一个好选择。庞统那边急需一个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刘备同样需要一个不亚于诸葛亮的人压一压诸葛亮,为君之道讲究平衡。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庞统持才傲物,小时候受人轻视,导致他遇事急躁,急功近利,是因为他太想证明自己。214年刘备进攻雒城,身为谋士的庞统竟亲自指挥攻城战,不幸中流矢身亡,享年36岁。刘备非常痛惜,一想起庞统就掉眼泪。

刘备与庞统的关系,是那种介乎朋友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庞统敢于顶撞刘备,常常逼的刘备下不来台,刘备当时生气,事后想起来,还觉得庞统说的对。212年刘备斩高沛、杨怀,攻克涪城、晚上举行宴会,对庞统说,今天很快乐吧。庞统说,攻打别人的城市,在别人的土地饮酒,把占领别人当成是快乐,这不是仁义之师。刘备气的把庞统轰走。随即后悔,又将庞统请回来,庞统表面无常。刘备问,刚才是谁错了?庞统说,我们两个都有错。刘备大笑。

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刘备对庞统是那种出自朋友的喜爱,他懂庞统,知道庞统,他幸运的是,庞统也懂他。刘备给庞统一个施展自己的舞台,可惜庞统演砸了,这岁刘备来说,受到的打击远比失去一个谋士要难过的多。


甲申十七年


刘备取西川,是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诸葛亮献给刘备的计策,未出山而已三分天下,所以说,刘备取西川,不仅没有和诸葛亮有隔阂,而且得到诸葛亮的大力支持!

诸葛亮虽然支持刘备取西川,但刘备以帮助刘璋征张鲁的名义进川夺取西川时,诸葛亮却没有随军出征。这是因为诸葛亮有着和夺取西川一样重要的任务。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东吴暂时稳定了江东,而北方曹操的威胁依旧没有解除。在周瑜死后,东吴的隐患就更大了。于是孙权同意鲁肃的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为犄角,互相救援。天下小有三分之势,但离刘备诸葛亮的目标还有一大距离——两川。

刘备虽然得到了荆州,但是是“借”的。在荆州还没有完全坐稳,先后让赵云,张飞关羽夺取零陵,桂陵,长沙等城。在自己地盘内部没有做稳,外部的威胁也还存在,北方曹操随时会来攻,特别是他取西川时;东吴不会看着刘备得到西川做大,随时会“要回”荆州。

于是,想要攻取西川,就要先保证荆州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进攻西川时进可攻,退可守,有一块根据地可以发展势力。所以守住荆州,就成为刘备集团攻取西川同样重要的任务,而守荆州的人选,可以说刘备集团中最合适的人就是诸葛亮了。

作为提出据荆州三分天下的人,诸葛亮知道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作为军师,他有号召力,他知道曹操来时如何应付,如何应对东吴,对刘备以征张鲁的名义拿下西川,更带着庞统和法正,他相信在两人的帮助下刘备可以顺利攻下西川。而刘备的优柔寡断,不忍夺取宗室基业的假“仁义”,最终错过时机,庞统也去世了。

诸葛亮听到庞统去世的消息后,再三叮嘱关羽守好荆州,自己和张飞前往支援刘备。而他选择了最快的水路,可见他对刘备攻取西川的支持。而他走时应该对关羽守荆州还是有所不放心的,后来证明,没有诸葛亮,大意的关羽失了荆州。

要说刘备和诸葛亮在攻取西川时有隔阂,那应该是刘备的“仁义”,不“忍心”夺取宗室土地,在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劝谏下,失去夺取西川最好的时机,庞统也因此殉职。


朕惊历史


此间情节,仍以新版三国为准,尽管很多三国迷对新版三国很是不齿,认为是糊弄外行的,可俺就是喜欢导演对人物性格所做的另一种分析和体现。什么是外行?是对《三国志》外行,还是对《三国演义》外行?《三国演义》不过也是罗贯中参照《三国志》,之后对历史人物所作出的一种理解,以演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不乏史实失真之处。 难道内行们都是对历史有透彻的了解,之后觉得罗贯中对人物的理解完全正确吗?如果由你们内行来演义(就当您演得出来),也同样会演义出这样的结果吗? 新版三国应该是导演在了解一定历史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所做的演义,从历史人物身上发掘出更多令人感动的东西。若硬是守着《三国演义》而拒绝被感动,那也由得您。对,对,不是您拒绝,是根本感动不了您。 说哪儿去了?人家三国迷百家争鸣、各执己见,俺一个外行激啥动,还是自得其乐吧。 话说这刘备取西川,不带关、张、赵是为了迷惑刘璋,免得刘璋心生恐惧而处处提防。可是不带诸葛亮而带庞统,就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了。 荆州是刘备根基之地,万一西川未取先失了根本当然不行,即使取下西川,一时民心未附,经济未兴,很长一段时间仍要靠荆州的人力钱粮来支撑。这些东西,历史上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就不细追究了,总之,当时情况下荆州绝不容失,故而刘备让诸葛亮来坐镇荆州。 个人以为,这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俺的拙见了。 益州刘璋乃刘备同宗,取西川本是不义之举。刘备口中说着仁义,却又要行不义,心中只盼有人力劝他举不义才好。而诸葛亮虽也知其不义乃不得不为,却在尽力使刘备保有仁义之名,举措自然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可那庞统却屡屡力劝刘备行不义之事,如此正合了刘备的心意,到了需要的时候,刘备就可以借口庞士元的主意,俩眼一闭将仁义抛在一边。 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为人却好大喜功,取西川的心情仿佛比刘备还要迫切,刘备不带他带谁啊。


如果没有如果1987


谈不是分歧或者隔阂,只是俩人在刘备心目中地位不同。孔明是刘备三顾而来,庞统是在东吴不得重用,转投而来。

刘备λ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守荆州,让庞统随从。进入蜀地以后,刘备的军事行动多用庞统计策,只可惜在围攻雒城时,庞统率众攻城,被流箭射中不幸去世,去世时只有三十六岁。有人说,如果庞统不是死得早,诸葛亮恐怕不一定能够当上丞相,而刘备很有可能会重用庞统,让他担任丞相。

庞统随刘备进入四川,刘备和刘璋反目,决定夺取成都,就是按照庞统的建议进行的。从葭萌关起兵到进兵包围成都附近的雒城,刘备不但攻克了许多城池,还招降扩大了部队。可以说,刘备从征战以来,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战果,这一切,都是与有了庞统这个谋士分不开的。如果庞统不死,刘备有可能不用调诸葛亮入川。在进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被流箭射中身亡,刘备不仅当时痛心惋惜,过后一提起庞统就要流泪。不仅如此,刘备还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来还提升为谏议大夫。

让诸葛亮留守荆州是重用而不是其他。刘备征战大半生,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尽管是借来的,他不可能会轻易把它丢掉,而入川取蜀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当中有一个参照,武将当中,关羽、张飞都留在荆州,而跟随他的是黄忠和魏延。难道说黄忠和魏延受信任受重视的程度会超过关羽和张飞,有人或者会拿出魏延为汉中太守的例子来,但张飞这个巴西太守,难道真的会不如汉中太守重要,先看看巴西郡的位置有多重要就可以知道,它正好处在北向汉中和东向荆州两条路线的必经之路上。曹操得到汉中,张郃想夺取巴州,就是从张飞的巴西郡进军。刘备东征,也是调张飞出征。攻守两方面,难道还看不出刘备对张飞是多么重视吗,所以说,把诸葛亮留下守卫荆州这个“家”,是刘备最大的信任。

诸葛亮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代替的。虽然由于诸多原因,诸葛亮后期离开都城上了前线,但他最终没有抛弃刘禅,也没有迹象表明诸葛亮要胁迫刘禅,这说明刘备看人准确,这份信任,不是其他人能都得到的。刘备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之一,这不是一种假设可以换取来的,而是一种心灵的高度默契。如果说两人的关系有那么一点儿瑕疵的话,那就是刘备的托孤遗嘱,表现得是对儿子的不自信,而不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


道中道道史道文


两个原因:

因为第一:当时的荆州是刘备唯一的基地,但是荆州确是要地,魏吴虎视眈眈,随时会进犯。如果诸葛亮也去了,万一荆州有失,那么刘备就丧失了唯一的后方,没有后方支援,势必影响攻取益州,必然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所以,必须有信得过的人、有能力保卫荆州的人镇守,诸葛就是担当此任。

第二:庞统新加入,名号和才能与诸葛并驾齐驱却寸功未立,自然不能教人信服,所以,带庞统去既可以考量其真才实学,也是给他一个建立功业的机会。


一杯紫米露


我们先来说一说,刘备与庞统之间的故事。

徐庶跟刘备说过,诸葛孔明是卧龙,您想见一下吗?而刘备见过水镜先生司马徽,此时有两个俊杰,分别是凤雏庞统,卧龙诸葛亮。

而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见识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后,就对诸葛亮十分的器重,甚至还超过了关羽和张飞,那刘备对待庞统,又是怎么样呢?

庞统与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是直接投奔刘备的,而庞统没有,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是荆州的名士与隐士,刘表有去请庞德公,可是庞德公不愿意出来,但是庞统出来了,他成为南郡功曹。

而后来,周瑜打下南郡,成为南郡太守,而再后来周瑜死后,庞统做为郡功曹,为周瑜送丧,而与东吴的名士多有交流,可以知道,庞统本来是属于东吴的。

只是后来,荆州除北部,均为刘备所有,而任命庞统为耒阳令,但是没做好,所以被免,鲁肃写信给刘备说,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而应该让他做州治中,州别驾(荆州牧的副职),这才能展现他的才能。

而诸葛亮也对刘备说类似的话,刘备就找庞统聊了聊,觉得确实不错,对他的亲近仅次于诸葛亮,跟诸葛亮一样都是军师中郎将。

那对于入益州的事情,诸葛亮与庞统有分歧吗?其实并没有,从隆中对来说,诸葛亮是要拥有荆州与益州的,所以他也是支持取益州的,他与庞统两个人是一致的。

那为什么带庞统而不带诸葛亮呢?原因有二,第一,荆州是刘备的大本营,需要诸葛亮负责后勤。第二,关羽的性格比较骄傲,他只服诸葛亮,不服其他人,所以诸葛亮留着更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