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墮落,難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實另有原因

匡迥,號超人,是《儒林外史》中非常典型的一個人物形象,吳敬梓旨在諷刺封建科舉制度,而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匡超人無疑是其中墮落速度最快最徹底,同時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墮落,難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實另有原因

為什麼說匡超人的結局令人感到惋惜?匡超人最終是成為了一個信口開河、不知廉恥、無情無義的奸邪小人,然而故事開始的時候,他所展現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樣子。遠近聞名的大孝子,樂觀上進的好青年,幹活時不知疲倦,讀書時秉燭達旦,這些讚美之詞曾經都屬於匡超人,可是進入儒林短短三年時間,就徹底地改頭換面。初出茅廬時的仁義君子,混跡於儒林之中,再次出現時就變成了一副奸邪小人的嘴臉,這樣的轉變令人感到惋惜。

匡超人為什麼會墮落的如此迅速而且徹底,原文中是有答案的,無非就是錯交了兩類朋友。匡超人被迫背井離鄉,到杭州城裡討生活,就結識了他的第一類朋友,幾個學問不足且品行不端的儒生。匡超人自認為從農村來到城裡,應該多向城裡的朋友學習,於是處處學他們,好的東西沒有,反倒學會了一身的惡習。當時的科舉考試,考文章而不考詩詞,但是他的朋友們都是科場失意,於是轉而開始寫詩詞以自娛,匡超人就和他們一起學習寫詩詞,並以為就是最高等的學問了。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墮落,難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實另有原因

實際上當時的情況是,詩詞被認為是雜覽,學習詩詞就等同於走了旁門左道,真正想讀書考取功名的儒生,是不屑於詩詞的。一句話反映當時皇帝對於文章風格的喜好,唐宋天子重詩詞,當今(明朝)天子重文章,在匡超人生活的時代,學習詩詞就等同於自己斷了科舉正途。而他的朋友們與他不同,他們都在科舉上徹底失去了希望,而匡超人當時才二十多歲,更應該為了中舉而努力時,卻相識了這些加速了他墮落的儒生。

從他的第一類朋友身上,匡超人學到了兩樣東西,一是詩詞,二是吹牛,單是這樣也就罷了,可恨的是,後來又結交了第二類朋友,徹底的墮落也就在這之後不久。

匡超人的第二類朋友,只是一個人,一個很有勢力的地方惡霸潘三,但是對匡超人是真好,畢竟是他大哥向他推薦了匡超人。這位惡霸對於匡超人來說簡直就是人生導師,徹底扭曲了他的三觀,告訴他寫詩詞的那幫人其實就是蒙吃騙喝的小人,不能再跟他們鬼混在一起,要跟著我幹,做一次能賺幾百兩銀子,很快就能過上好日子。匡超人原本就沒有什麼堅定的立場,誰的勢力大他就跟著誰,所以就拋棄了先前的儒生朋友,甘願做起了惡霸的幫兇。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墮落,難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實另有原因

匡超人早年結交了馬純上先生,勉勵他苦讀以考取功名,後來他果然徹夜苦讀,到今天結交了惡霸潘三,終於徹底放棄了讀書考取功名的正途,反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匡超人跟著潘三一起,除了不做好事,各種壞事都參與了,如科舉考試當槍手替考,拐騙婦女的幫兇,為潘三傷人辯護等等。這時的匡超人已經徹底墮落了,禮義廉恥都已拋之腦後,仁義道德盡皆淪喪,他的惡更甚於嚴貢生和潘三。

匡超人墮落的根本原因,還不在於交友不慎。在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下,苦讀二三十載而不能中舉的儒生千千萬萬,一些人選擇放棄科舉,轉而寄情于山水,以詩詞自娛,無可厚非。除了落第秀才,還有一個大的群體就是無業遊民,潘三隻是其中的佼佼者,成為了地位略高一等的地方惡霸。匡超人初入江湖,能夠結識馬純上先生屬於運氣好,後來結識的那些儒生才是大概率,以及像潘三那樣的市井中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墮落,難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實另有原因

這些人都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必然產物,與其說匡超人的墮落是交友不慎,不如說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匡超人原本是最善良仁義的君子,他的迅速墮落沉淪,更應該歸咎於封建科舉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