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猛臨終前勸苻堅不要攻東晉,他不想讓前秦統一中國嗎?

於無聲處34


其實這一點王猛可能參考了當時曹操的這個案例!

當時的符堅和三國時期的曹操簡直有太多相通的地方!都是通過一番奮鬥,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神魔鬼算,以及艱難險阻以後統一了北方,成為了北方最大的集團體!最後都要選擇進攻江南。

根據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最後三國是怎樣被統一的?是因為曹操進攻江南嗎?並不是曹操率領史上最大規模的兵團去進攻赤壁,結果呢,被人家的水軍好好的教了一番做人!要知道當時的曹操可已經拿下了荊州,並且拿到了荊州水軍的控制權,可就在這種情況之下仍然還是翻車!當時的符堅又擁有多少勝算呢?他擁有多少水軍部隊呢?

三國最終被統一是因為後來東晉也就是曹魏政權的繼承者,在發展到了絕對的實力後,通過綜合國力一步一步的徹底壓垮南方,這種方法最保險,(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因為二者之間的實力對比永遠都是你不停地在發展壯大,你和其他國家的實力在不斷地被拉大,而一旦這些國家出現昏君或者出現機會,那麼你就有百分百的可能性將這個機會轉變成為自己勝利的契機!

符堅攻打東晉!首先他得改變自己的作戰方式,其次,他很難保證自己在人才方面的配置能夠超越對方戰爭打的就是人,無論是人數還是人才都是很重要的東西,人數這方面她佔有優勢,可人才這方面王猛心裡是真沒點!

而且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苻堅面臨的並不比曹操面臨的局面要差!曹操當時雖然c邊兒有一個馬騰,但是主體的民族比較統一,而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天下大義的名分,但是福建本身就是一個遊牧民族,而且他管轄內部的中原土地,經過五胡亂華以後,簡直就是滿目瘡夷各大勢力小山頭各自佔有一席之地!

符堅之所以能夠管控中原大地,是因為它的綜合實力最強,他能夠壓制其他不同的聲音,一旦他進攻江南失敗,最後他的實力受損,那麼底下壓制的大大小小不同的視力都會因此反彈,最終把這個看似龐大看似堅不可摧的證券將它摧毀!

要想讓前秦政權消除掉這個隱患就需要時間,不僅去消滅掉政權內部大大小小不同的山頭,而且還需要打呀,這些遊牧民族組建起來的政權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目光投到草原之外,將他們原先的主人一個一個徹底擊敗。殺雞儆猴!這是最好的辦法,這樣就能夠解決內憂,而南方呢,雖然很難攻打下來,但是他們也很難進攻你。

所以,符堅最好也是最穩妥的選擇,就是待在北方發展內政,並且消除掉北方以及內部的隱患,這樣的話擁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北方政權就可以通過綜合國力徹底壓垮南方證券!


漩渦鳴人yy


王猛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傑出的政治家,後人甚至稱他“功蓋諸葛第一人”,單從功業而論,王猛幫苻堅統一大半個中國,的確非常厲害。當時前秦帝國只剩下一個對手,就是偏居東南的東晉。然而,王猛臨終前,卻叮囑苻堅不要攻打東晉,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呢?

第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公元375年,苻堅倚為左膀右臂的謀臣王猛去世。

在王猛患病期間,苻堅求遍神靈,親自到都城南郊、北郊及宗廟、社稷壇祈禱;又派侍臣到大河大山禱告諸神,凡跟神靈沾上邊的,都去了。在王猛病稍有好轉時,苻堅又大赦死刑犯,據說這樣少些殺氣,積點福德。王猛上了生平最後一道奏疏,寫道:“沒想到陛下為臣的小命而禱遍天地諸神,這是自開天闢地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臣無以為報,只能盡情直言,為陛下進獻最後的一點忠誠。陛下所建之功業震動八荒之外,九州大地諸郡,已佔據十分之七,平定燕國、川蜀,手到擒來。然而,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古代聖王,知功業之不易,故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願陛下能效仿前代聖王,則天下幸甚。”

該年七月,王猛已病入膏肓,神仙難救。苻堅親臨病榻看望,並向他詢問後事。王猛以微弱的語氣答道:“晉室雖偏居江南,然而皇室正統未斷,一脈相承,上下相安,臣死了之後,希望陛下不要圖謀晉國。”說完後,王猛便溘然長逝,時年五十一歲。苻堅大為悲慟,親自為他入殮,痛哭流涕。

世人說到君臣情誼,總會想起劉備與關羽、張飛,其實苻堅與王猛更是楷模。沒有苻堅慧眼識英雄,就沒有王猛的飛黃騰達;沒有王猛的雷霆治政,就沒有前秦帝國的強大。兩人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前秦之事業,君臣兩人之共同事業也。

第二,王猛是不想讓前秦統一中國嗎?

王猛是不是想保全東晉,不想氐人的前秦政權統一中國呢?我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不是主要原因。為什麼呢?

因為王猛本來是有效力東晉的機會,但是放棄了。情況是這樣的:在桓溫北伐前秦時,當時還是一介窮酸書生的王猛毛遂自薦,親自前去拜見桓溫,他的穿著非常簡單樸素,只是一件粗布衣。見到桓溫後,王猛沒有因為地位的懸殊而怯場,他侃侃而談,縱論天下大勢,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抓蝨子,一付旁若無人的模樣。桓溫見了驚為天人,說:

“江東沒有人可與你相比。”後來桓溫北伐失利,他沒有忘記王猛,任命他為高官督護,邀他南返。然而,王猛謝絕高官厚祿,不願意前往東晉。王猛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的志向非常高遠,要輔佐就要輔佐能一統天下的英雄豪傑,桓溫顯然還不夠份量。

後來,王猛遇到了苻堅,幫助苻堅奪取政權,君臣兩人開創了前秦帝國的偉業。因此,王猛如果要效力東晉,非不是沒有機會,是他自己放棄了東晉,而選擇苻堅的前秦帝國。作為政治家,不太可能因為自己的個人感情而影響國策,顯然,王猛勸苻堅不要攻打東晉,是另有原因的。

第三,為什麼王猛勸苻堅不要圖謀東晉呢?

原因很簡單:東晉在桓溫去世、謝安主政後,有了很大的起色。

東晉的政權結構十分複雜,有兩個政治中心,一個是朝廷,一個是盤踞在荊州的桓溫集團。桓溫當權時,朝廷勢力很弱,號令不行。

在王猛去世前兩年,即公元373年,東晉權臣桓溫去世,東晉的政權格局發生鉅變。由於前秦帝國的崛起嚴重威脅到東晉的生死存亡,桓溫的繼承者、弟弟桓衝比較效忠朝廷,朝廷之權柄較桓溫時代為重。正是桓衝以大局為重,謝、王兩大望族政治話語權得以提升,王彪之出任尚書令,謝安出任僕射,共同主持朝政。在謝、王二族中,謝安是最有政治才幹的人,且深孚眾望。

由於桓衝謙沖,謝安持重,東晉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朝廷與地方軍閥勢力能精誠合作,就是王猛說的“上下相安”。東晉雖然在軍事力量上不及前秦,但是畢竟被視為正統,包括苻堅在內的五胡政權也多稱天王,而不用皇帝之名,原因也在此。王猛作為出色的政治家,知道圖謀東晉並不容易。

第四,王猛擔心的是前秦的內憂

前秦是氐人建立的政權,當時苻堅幾乎把五胡都統一,但是,氐人畢竟只是一個人口不多的民族,不用說跟漢人相比,就是跟五大胡族中的鮮卑、羌、匈奴、羯相比,也不佔優勢。要知道其他各族都嘗盛極一時,都湧現過吒叱風雲的風雲人物,除了羌之外,其餘三族均開國稱帝,人家憑什麼要臣服於你小小的氐族呢?

更嚴重的是,這些民族與氐都有歷史宿怨,民族之間的矛盾是很難化解的。然而,苻堅相信自己的寬容與恩信可以感動諸胡,令他們心悅誠服地臣服。平心而論,與之前歷代君王相比,苻堅的仁義超越眾王之上,他是一位英明的君王,而且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曠世明君。然而,苻堅遇到了一個歷史上從來未嘗有過的大難題:一個小民族如何統治一個多民族的大帝國呢?

苻堅對待敵人的寬大,他對所征服國家的君臣一概不殺,甚至委以重任,以此籠絡人心。這點做得非常好,非常人道,戰敗者、被俘者有理由對他的寬大感恩戴德。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個人的感恩戴德不能取代民族利益。為了民族利益,人是可以拋棄個人的感恩之心。這點,恰恰是苻堅所忽略的。

王猛擔心的,是苻堅過分的仁慈,將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後來歷史證明王猛的判斷,淝水戰敗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有不少鮮卑、羌等胡人臨陣脫逃,導致全線崩潰。後來鮮卑、羌然叛亂,分別建立西燕、後燕、後秦等,前秦大帝國土崩瓦解。


君山話史


完全沒有必要胡亂揣測王猛的想法,看王猛死前留下的話,就能理解窺見知曉王猛的心思。

公元375年,王猛病倒,符堅親自為王猛祈禱,等到王猛死前,符堅去王猛身前探望。

及疾篤,堅親臨省病,問以後事。(1)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2)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這是王猛死前,對屈身來探望自己的符堅所說的話,其中包括兩件事:一是勸符堅不要打晉朝的主意,二是要讓符堅警惕前秦內部鮮卑、羌族等被降伏勢力。

作為輔佐符堅實現前秦北方大業的重臣,王猛當然是希望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前秦江山,能夠長存。因此他在死前留給君主的話,也定然是發自肺腑的。

王猛直到死前的擔憂,也堅持勸符堅不要南下,“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的諄諄進言,當然包含了王猛身為漢人,內心所具有的晉朝正統的想法。

從“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的話中,王猛認為晉朝雖然偏居江左,但是仍然是保持著正統王朝的傳承,所以勸胡族政權君主符堅,不要企圖打晉朝的主意。

這其中當然包含了王猛內心的偏向,但卻不能說明王猛真得就以晉朝為徹底的正統!因為王猛臨終遺言的第二件事,就是讓符堅警惕前秦國內的“鮮卑、羌虜”,這應當是王猛內心也同樣在意的事。

從這兩個臨終諫言當中,應當可以看出王猛的本意,勸符堅不要攻東晉的原因有二:

  • 一是東晉雖然偏居江左,但前秦去攻打,名義不正;

  • 二是前秦國內降伏的鮮卑、羌族等勢力,需要“宜漸除之”才能讓前秦社稷安穩。

前者是對晉出兵的名義,後者是對晉出兵的條件。輔佐符堅十八年的王猛,當然會理解符堅的脾性,在死前給出這兩個建議,是為了提醒符堅所面臨的兩個問題:名義和實力。

當初王猛拒絕了桓溫的推舉,毅然留在北方,尋得自己認為是“玄德見孔明”的明主符堅,當然不是為了要保護南方晉朝的安危,王猛更多的是想要實現自己經世濟民的理想。

從輔佐符堅發展國力,改革官制,平滅前秦等作為看,王猛當然也是想要自己輔佐的前秦,能夠實現全國的統一,建立功業。

只是努力了十多年的王猛,在死前依然發現前秦內部依舊有著那麼多隱患,並且自己輔佐多年的君主,野心勃勃,若是沒了自己的輔佐和提醒,定然會走向南征東晉的歧途。

正是出於這些考慮,才有了王猛死前對於符堅的建議,勸阻符堅先不要去征伐東晉,而是要去調和內部各族問題,實現前秦內部社稷安穩之後,再圖東晉!


亭安讀書


王猛的遺言是:東晉是正統相承,宜親善之;鮮卑、羌虜才是仇敵。他不是不想統一中國,而是清楚知道很長時間內都做不到,只能穩紮穩打、以待天時;而符堅卻非常衝動,在基本盤尚未穩固之時就貿然出擊,導致前秦瞬間崩潰。這個話題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很重要的論題,一些著名學者都做了研判。


十六國時期的北方

五胡自匈奴劉淵以來,僅僅只能建立各族兵馬的聯合體。無論是匈奴、羯胡、鮮卑還是羌氐,都只能採用封建加盟的方式建立政權。因此政局不能穩定,作為創始股東的各族酋長們稍有不滿,局面即分崩離析。後趙採取了初步的封建體系,建成稍微穩固的國人-趙人體制,但旋即毀滅於內亂之中。慕容鮮卑在遼東的封建體系更加緊固,比匈奴、羯人稍微完善,因而能夠取得中原。如果不發生奇葩的內亂,慕容氏的體制也許可以逐步完善起來。但天意並未再給這個機會。


苻堅的做法比劉淵、石勒、慕容更明智一些,因為王猛提供了中原式的王政封建模式,將各族勢力逐步納入體系,逐漸消化之。這是五族第一次擁有了高級的政治技巧,因此王猛的名氣很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它的鞏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是兩三代人的持續努力。因為氐人相對弱小,更需要技術型的統治方式,難度只會更大。遊牧民族的原始封建與中原郡縣的磨合,是異常艱難和複雜的,需要極高的技術和極大的耐心。這個期間還會發生各種無法預料的危機,所以不宜動作尺度過大,尤其是在對外戰爭方面。


《晉書·王猛傳》: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綜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百揆時敘。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猛之力也。堅嘗從容謂猛曰:「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猛曰:「不圖陛下知臣之過,臣何足以擬古人!」堅曰:「以吾觀之,太公豈能過也。」常敕其太子宏、長樂公丕等曰:「汝事王公, 如事我也。」其見重如此。


王猛勸諫的深層原因

王猛勸諫符氏不可伐東晉,但沒有說不可以伐五族,這是因為王猛深知上述的背景。這個體系基本上是他打造出來的,其過程非常艱難,充滿了技術性的妥協,也積累了豪強勢力的仇怨。他用嚴刑峻法建立同一化的秩序,讓各族民眾有一個基本的底線認同;但對五族豪強,他也只能暫時妥協,再徐徐圖之,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會建立起一個合格的國家。到他死的時候,秉政已經將超過15年,這個工作進展很大,一個新型國家已經遙遙在望。

《晉書·王猛傳》:及堅僭位,以猛為中書侍郎。時始平多枋頭西歸之人,豪右縱橫,劫盜充斥,乃轉猛為始平令。猛下車,明法峻刑,澄察善惡,禁勒強豪。鞭殺一吏,百姓上書訟之,有司劾奏,檻車徵下廷尉詔獄。堅親問之,曰:「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猛曰:「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兇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堅謂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於是赦之。

但是他卻積勞成疾而病死了,臨死時,這番事業已經到了即將收官的階段。他對符堅的遺言提到,要對鮮卑、羌人“宜漸除之、以便社稷”,這就說明如果他能多活十年的話,這十年裡最大的事情,就是剪除內部的隱患,這些隱患簡單說就是:雖然投降卻暗藏異志的鮮卑和非常兇悍難馴的羌人。但符堅的看法卻跟他相反,符堅認為自己的國家已經建成了,可以放手統一天下了。王猛對這點可能是清楚的,所以勸符堅“願不以晉為圖”,伐晉是會引發重大後果的。

《晉書·王猛傳》:及疾篤,堅親臨省病,問以後事。猛曰:「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終而死,時年五十一。

為何不能伐東晉呢?很多人可能以為只是仁政之類的動機。實際上,伐晉的風險是不可承受的,只要一場不大不小的失敗,就足以毀掉符堅、王猛二人半生的努力。原因是非常技術性的:


一、東晉是中國的正統。這點在一般人看來可能沒什麼用處,但正如上述分析,當時的符秦正處於整合鞏固的關鍵階段,五族豪強的怨氣已經積累到了相當程度,而國家體制的鞏固也到了最後一程,只要在三五年之內將鮮卑、羌人豪強制服,就可以造成一個空前的局面。這個時候能夠冒險犯難嗎?這些暗蓄異志的勢力早就在等待符氏犯下大錯了。如果符氏竟然去討伐天下正統的東晉,那真是做夢都會笑出來的事情。討伐東晉,是一件“以暴犯義”的事情,政治上是很被動的,當然不是說一定就不會成功,只是戰爭過程中經受不住中等級別的失敗;一旦失敗,符氏內部就瓦解了,王猛的王政封建體系就失去了依據。這也是慕容垂拼命慫恿符堅伐晉的原因。


二、東晉無罪。這是太子符宏的勸諫理由,這點也非常重要。東晉雖然是正統,但正統也會犯錯而失去人心,問題是王猛死後的這個期間裡,東晉已經經受住了桓溫帶來的震盪,也接受了桓溫戰爭的成果,在謝安執政下,空前的穩固,也深得人心。這個時候可以說是無機可乘的。


符堅大舉伐東晉,立刻就遇到了間諜、內奸和邊地豪強的叛亂,慕容氏則在戰爭一開始就秘密籌劃、調動,即便淝水之戰不敗,慕容氏也一定會再製造一場敗戰的。


後人的觀點

後人論及符堅,往往甚為同情,以為他能夠給天下帶來統一。但深刻的學者已經指出符堅體系的弱點,如王夫之認為“以勢震人者,其傾必速”;符秦僅僅只是建立起來一個空前的威勢,內部並不鞏固,將其比擬為在黃池會盟的吳王夫差、在瓜步伐宋的完顏亮,都是步子邁得太大,將內部裂痕忽然放大而崩潰。這些君王都應該“自固其本,而後可徐圖於後也”。在符堅之後的北魏就經受住了考驗,在崔浩的努力下建成了更加完善的王政封建,且拓跋燾臨江不渡,沒有犯下同一個錯誤,於是才為中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夫之《宋論》:以勢震人者,其傾必速;震之而不震者,其守必堅。其閒必有非望之禍,與之相乘;非望之福,與之相就。非一幸而一不幸也,理之所必有,勢之所必致也。楚虔之於乾溪,夫差之於黃池,苻堅之於淝水,完顏之於瓜步,傾之速也,有合符焉。其恃威以震人者均,故其速傾均也。是以羊祜得西陵而固守,高熲聞陳喪而班師,拓拔佛狸臨江而不渡,周世宗得淮南而許和。誠知夫極盛於外者,中且枵而難必起,自固其本,而後可徐圖於後也。知此,則人震己以不可御之勢,而凝立以待其自斃者,固必有道矣。

因為,王猛不是不願意中國統一,只是他深知這種統一是需要幾代人的持續努力的,就算已經建成了強大鞏固的體系,也要等待東晉南朝的潰爛,等待一個最有力的機會,才能將戰爭的傷害降到最低,真正做到王師振旅、天下一統。符堅伐晉時年45歲,被慕容垂拍馬屁拍得暈了,終於將二十多年的心血白白葬送,統一中國的進程又要延後了。


歷史咖啡


王猛何嘗不想一統天下?只是時機不成熟而已。他去世前,兩次給苻堅留話,核心思想很明確,簡單粗暴點就一個意思:步子別邁的太大,小心扯著DAN。

第一次進言

公元375年,王猛病重。在醫療水平有限的古代,面對難以應對的疾病,向上天禱告是常見的操作。為了王猛,苻堅親自多次前往宗廟社稷祈禱,並派大臣前往全國各地叩拜各路河神、山神。其後病情稍有好轉,苻堅更是高興的大赦天下。

面對這一殊榮,病榻之上的王猛感激涕零,出於“報德莫如盡言”,6月,他上書彙報了自己的最後治國建議:

謹以垂沒之命,竊獻遺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聲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是以古先哲王,知功業之不易,戰戰兢兢,如臨深谷。伏惟陛下,追蹤前聖,天下幸甚!

他的意思大致是:創業艱難,不要因為之前兵不血刃地滅掉燕國、奪下東晉的蜀地,就以為功業來的容易。要學習古代先賢戰戰兢兢的治國態度,千萬不要追求盡善盡美。

因為是正式的上疏,他用詞文雅,引經據典提醒苻堅不要過於膨脹,要學習古代賢君小心慎微,不要好大喜功。

臨終留言

同年七月,面對親自來送行的苻堅,王猛在彌留之際,則沒有絲毫顧忌了:

“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字面來看:東晉是中原的正統,而且“上下安和”—即君臣團結,所以在自己死後不要打他們的主意。反之,剷除內部的各股勢力才是當務之急。


苻堅、王猛的君臣關係,與劉備、諸葛亮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所以我們不要猜測王猛的遺言裡會包藏私心,下面簡單分析他的考慮。

王蒙的用意

古時文人說話是很講究的,不會那麼赤裸裸,尤其君臣之間。王猛兩次勸苻堅低調行事,不要貪圖青史留名而戰略冒進,主要是因以下幾點考慮:

其一,創業艱難。所謂“兵者、危道也”,雖然輕鬆拿下前燕慕容氏,實際上是趁著對方內政混亂、頂樑柱慕容垂出逃、民心思亂的機會,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基礎上才實現的。

其二,前秦內部矛盾重重。

苻堅是中國史上最胸懷最寬廣的帝王,沒有之一。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他對戰敗投降自己的各路勢力,一律本著寬宏大量、來者不拒的態度,不僅大方地接納,對其頭領更是授予實權,無論羌族姚氏、鮮卑慕容氏以及東晉的降將,他都以“用人不疑”的態度把他們安排在軍政要職;甚至手下有些東晉將領罵自己是胡人,苻堅也不以為意。

後來在進軍東晉前,苻堅早早的安排人在長安修建了幾棟大宅子,說是要給今後投降的東晉皇帝以及宰相謝安住的......

但在弱肉強食、以力量分高下的五胡十六國時代,苻堅只有恩、沒有威的的“聖人”舉動,各勢力並不領情,打心底裡都巴不得前秦王朝完蛋,自己趁火打劫、另立山頭。王猛作為苻堅的大總管,與各路牛鬼蛇神打交道,對此一清二楚,所以才試圖通過“金刀計”除掉慕容垂,可惜功虧一簣。在彌留之際,他再次提醒苻堅,就是出於對這位皇帝性格的瞭解。

其三,東晉空前團結,實力雄厚。

隨著北方統一,蜀地也被前秦拿下,本來勾心鬥角的東晉朝野各大家族放下宿怨,顯示

出了空前的團結。如:同年五月,王家的頂樑柱王坦之去世前,給另外兩大家族謝、桓寫信:

王坦之卒;臨終與謝安、桓衝書,惟以國家為憂,言不及私。

當時東晉的軍政大權,實際上在就掌握在王、謝、桓三家手中。別看這些士大夫平時掐的頭破血流,面臨滅頂之災時,往往會空前團結。

同時,雖然在國土上東晉佔下風,但長期以來在技術、制度方面並不遜色,在兵器、裝甲、作戰設備等方面佔據一定優勢,再加上地理上的天塹,此時的東晉並不是軟柿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地利、人和兩方面,前秦都落後於東晉,所以王猛才多次勸說苻堅不要求快,而要求穩,先安內、再圖外。

王猛的平生夙願,就是要一展所長,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是他當初不跟隨桓溫南下、留在北方靜待富貴的原因。如果苻堅能在自己打下的基礎上一統天下、結束混亂,他也能青史留名,何樂而不為?

況且,苻堅雖身為氐族貴族,但在長期的儒家教育下,他早就與漢族士大夫沒有區別,在他的支持下,通過王猛的改造,當時的前秦已頗具“衣冠之風”。所以認為王猛是因為考慮民族問題才不贊成攻晉的說法,並不成立。


後來的歷史走向一如王猛所料:

苻堅失敗後,北方各族趁勢自立門戶,中原再度混亂不堪,生靈塗炭;

東晉朝廷度過最大危機後,又開始狗咬狗,立下大功的北府兵也被政客當成了棋子,令人扼腕嘆息。


正史漫談


東晉根基太牢固,司馬氏還是被認為是天下正統。前秦是少數民族的政權,根基不穩,不是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前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等到東晉自己出內亂,內耗得差不多了,再以泰山壓頂之勢統一全國。王猛知道東晉朝廷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桓溫對皇位也是虎視眈眈,現在攻打東晉反而會讓他們齊心協力一致對外。


老闆別加香菜


前秦苻堅以武力統一了北方,但羌族、鮮卑族只是被壓制,並未真心臣服,一旦苻堅南下戰敗或久戰不絕,羌族、鮮卑族、匈奴族等少數民族一定會死灰復燃,北方再次毀入混亂,前秦極有可能會被滅國。東晉存在著手握軍隊的幾支軍閥,面對前秦入侵肯定會奮力抵抗,前秦不可能一帆風順地實現平定南方的目的。


跪射俑


前世之事,後事之師。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年曹操號稱帶甲百萬卻也在赤壁折戟沉沙,終其一生再也沒有一統天下的機會。

王猛深知南北統一必須一戰而勝!反觀前秦雖然席捲北方,卻並未經營穩固。

更何況前秦作為異族勢必會被激烈反抗,加上司馬氏仍舊被視為正統,一者不佔人和。

以北攻南,自古艱難,二者不佔地利。

以曹操當年虎狼之師,挾天子以伐不臣尚且大敗而歸,更何況符堅?

倒是最終落得個草木皆兵,成全了謝安石處變不驚的千古美名。

可惜了王猛一代智者!


軒雲之下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王猛並沒有所謂的“心向晉朝”,更多的是為苻堅著想。

前秦,在王猛之前,過著被前燕、東晉甚至姚襄都看不起的生活,可以說是誰打誰有份。

在王猛的輔佐下,苻堅滅前燕,降姚襄,徵前涼,擴版圖。

但,飯不能要一口吃,事情不能一步做完。滅前燕後,如何安撫百姓,不僅民族融合是首要的,因為氐族本身是少數民族。如果解決不了羌人和胡人,那麼前秦一定不會長久。

總之,滅東晉的時機並不成熟,所以王猛才如此苦口婆心。


六菠蘿說歷史


1.從民族構成上說.前秦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剛剛吞併了那麼多的地方.根基非常不穩定.需要一定的時間消化.

2.王猛認為前秦沒有能夠攻打東晉大將的人選

3.東晉雖然內鬥不止.但在對待異族的問題上.相當明白.一旦受到進攻.必然上下一心.抵抗侵略.

4.王猛是漢人.在他的心裡.雖然東晉偏安一偶.但畢竟是祖國.畢竟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不忍心看到他的滅亡.

淝水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1.前秦自從王猛死後.就沒有能夠指揮這麼大規模戰爭的可選人才.苻堅自身也不會打仗.卻先跑的前線去指揮戰爭.

2.前秦的士兵大多數與苻堅不是一個民族.從民族感情上講.不希望前秦勝利.

3.東晉上下都不希望被異族統治.士兵士氣高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