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好孩子----专访北京育人邦心理教育机构张彬董事长

采访手记:

早恋!

厌学!

自闭!

沉迷游戏!

夜不归宿!

打架斗殴!

.....

说到问题少年,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家庭教育问题

同时,这也是学校教育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其中任何孤立的一方都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在张彬老师的讲述中,我最大的感悟是,

要做好这份工作,需要的不仅是专业层面的知识

更需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正如张彬老师所说,我们的成就感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

今天,让我们走近育人邦,了解这群迷途中的孩子!

我们都是好孩子----专访北京育人邦心理教育机构张彬董事长

育人邦创始人张彬

嘉宾简介:

张彬

心理咨询认证师

北京育人邦心理教育机构创始人

家庭教育著作《生命皆奇迹》作者

北京聚慧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鹏:张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鹏有约》的采访,首先跟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

张彬:大家好!我叫张彬,在北京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前期是在大学里面做老师,后期我就出来创业。

为什么要做这个心理教育呢?因为我看到咱们很多家庭,在经济和物质生活飞速增长的情况下,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

很多家长以为的爱,是需要加个双引号的“溺爱”,可是过度的溺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心理,成长等发生一系列的依赖性问题。

孩子面对父母容易出现什么心理呢?我读书不是为我自己读,我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应该给我的,导致孩子依赖性比较强。而家长只看重成绩,孩子的三观德行、生活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等这些可能都忽略了。导致学校和家庭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我就创办了育人邦心理教育机构,帮助这些孩子和家庭疏通他们的亲子关系,通过心理、三观、人格、学习等方面的构建,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鹏:看到咱们学校有一句广告词我印象非常深,它说“心理专家解决厌学引起的八大问题,实现从问题少年到德智兼优的成功蜕变”,我想问一下张老师,您怎么定义问题少年?

张彬:问题少年,我不能单一的把它说成都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出现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中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因素占的比例要占到70%以上,社会占到20%,孩子占10%,大概是这么一个比例。

所以定义这个问题,它更多的不是孩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家庭的问题。

我们都是好孩子----专访北京育人邦心理教育机构张彬董事长

张彬老师

鹏:有一个问题我挺好奇,张老师您的孩子有多大了?

张彬:我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是一名退伍军人,也入了党。

鹏: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您有没有碰到类似于前面这些家长所碰到的困扰呢?

张彬:有,因为孩子他就是这样,当你没有真正走入他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你不知道他需要什么,在教育他的过程当中他会跟你发生一些对抗。

发生对抗的时候,我们需要耐心地了解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和你发生对抗?孩子在面临困境时,不发生对抗与冲突,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我们作为成年人作为家长要去引导他帮助他从对抗当中走出来, 寻求恰当的可行的方法。




鹏:您是2007年创办育人邦,这么多年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刚才您也讲了,70%是因为父母,同时您也了解到我们大部分孩子的家庭背景,特别是80后90后,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甚至还有外公外婆,6个大人教育一个孩子,您说骂也不行,爱也不行,打也不行,那您觉得做父母的话应该怎么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

张彬:首先家庭要和谐,教育观念要一致。爸爸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要在旁边,爷爷奶奶在旁边看着。批评完了要告诉孩子,为什么爸爸要批评你。

奶奶不要护着他,“他还是个孩子,大了就好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如果教育观念不一致的情况,会导致孩子,你教育我,我要跑到奶奶那里去告状,一个教育,一个哄,一个教育,一个溺爱,那肯定不行。

其次,如果是离开爸爸就出现问题,当奶奶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告诉奶奶,不要过度的去溺爱,哄着他,教育孩子,要适当的让孩子明白什么叫规则,什么叫法制,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尊师重道。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遵守规则,无论他将来读书也好,或者从事其他方面也好,即使他很优秀,也会因为漠视规则而尝到苦果,给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问题。所以说要告诉孩子规则不能逾越,逾越会承担沉重的代价乃至生命。

我们都是好孩子----专访北京育人邦心理教育机构张彬董事长

校训

假如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照顾,隔代抚养更要注重方法,不要让孩子为所欲为,去满足孩子的一些无理的要求。

我们这边有很多这种案例,都是因为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过度的溺爱,造成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一旦满足不了他,这孩子谁的话也不会听,该跑出去玩就出去玩,该上夜店就上夜店,该上迪厅就上迪厅,该去打游戏去打游戏,无从管教。

因为他在十四五岁有自我的判断意识了,他有他的群体了,小伙伴呀,同学呀,社会其他的一些所谓的朋友呀,把他给牵引走了,最后就丧失了什么功能呢?丧失了上学的信心,丧失了跟父母跟家人跟老师沟通的信心。

鹏:您觉得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们作为父母也好,作为爷爷奶奶,作为学校也好,对他们有什么不理解呢?您觉得他们的抗拒心理在哪里?

张彬:他们的抗拒就是说,爸爸妈妈有时候也说也管,很唠叨,没有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就是你叫我坐东我就不坐东,你叫我去西我就不去西,其实当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跟他心平气和平等沟通的时候,孩子他也会理解也会明白的,说到底还是沟通的问题。




鹏:作为育人邦来讲,您们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有什么具体有效的教育方法?


张彬: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四维一体。

第一个是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就是无条件接纳这些孩子各种性格,跟他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把所有的痛苦,通过语言沟通发泄出来,老师再向他灌输新的东西,让他健康的去度过青春期,度过叛逆期,度过抑郁期,甚至人格形成分裂的过渡期,这是第一个,心理疏导。

第二个是行为规范,有些孩子在家里面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就是吃穿住行都是父母包办。

但是在我们这里,老师在陪着他们吃住的情况下,必须让他按时起床,按时吃饭,自己衣服脏了要在规定的时间去洗,有洗衣机,但是老师必须做监督考评,对孩子们进行慢慢的引导,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这是第二个,行为规范。

第三点,我们要对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他的文化课好坏不重要,只要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只要努力他就会有进步,不努力就会倒退,放弃了更不用说了,那就是什么结果都没有。这是第三个,自主学习的引导。

第四点,百善孝为先,以德为重,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他的德要非常好,尊师重教,就是要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感恩社会。

我们要提倡的是什么呢?传统文化教育,把《弟子规》里面很多精华灌输进孩子的大脑里面,每天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诠释出来。一个人长大了要承担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孝敬父母的责任,教育和培养自己孩子的责任,这四个责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少了这四个责任,这个人书读得再多,将来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也不大。

我们经常说三观要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还是离不开我刚才说的这四大责任。这是第四个,德育为重。




鹏:这十几年创业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案例?给咱们分享几个。

张彬:这种案例在我大脑里边太多了。

曾经有一个河北的孩子,叫小松,家里非常贫困,妈妈靠打工,每个月两到三千块钱,他的爸爸,因为家庭的原因生病在家里卧床8年。

但这个孩子本质是非常好的,因为家庭的关系,感觉自己好像没人管了,小松就天天沉迷于游戏,十五六岁了,本应该是上高一,可是他沉迷于游戏当中,黑白颠倒天天在屋子里玩王者荣耀。

他妈妈一个人送不过来,通过亲戚的帮助,才把孩子给送到我们这里。老师陪着他,陪了他一晚上,他就玩一晚上游戏,在第二天老师不能再陪他了,他也不困,但是老师还要上班,就由另外一个老师陪着他,在培伴的时候问这个孩子,“玩够了吗?”他说:“玩够了。”“吃饭吗?”“吃饭。”“好,手机统一保管”,这孩子不交,而且强行要离校,最后两个老师通过沟通把手机拿过来。

之后,经过老师的介入和引导,走进孩子的内心,慢慢地陪着孩子感化孩子,最后在人格,心理和家庭关系上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老师告诉他,不管父母也好家庭也好,出现任何问题,我们自身要强大,要努力去学习,为自己学习,为自己光明的未来而学习······最后这孩子,通过在我们这边的疏导和教育,改变非常大,我还奖励过他500元的奖学金,他父母给我们送过锦旗。

回到家后妈妈向我们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自主能力转变得非常强,我们的成就感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真的是帮助一个孩子就等于帮助了一个家庭,这是其中一个案例。

我们都是好孩子----专访北京育人邦心理教育机构张彬董事长

课堂略影

第二个案例,这个孩子来自河北雄安新区的一个农村家庭。他在1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当时的情况是,这孩子待在家里不出门,不上学,不与人交流,天天躺在床上,买东西就到网上去买,所有的亲戚朋友去劝他的时候就开始对骂,“滚,不要来烦我······”就拿着手机刷抖音、刷快手玩游戏,上厕所就在屋里边用可乐瓶子上,院子都不出。

家长求助到我们的时候,孩子带不过来,我们的心理老师,还有其他的老师,跟着妈妈一起去孩子的父亲家里,孩子还是躺在床上,头发非常长也不理。

我们就开始劝说,在劝的时候孩子的脾气很爆,把玻璃都砸了,几个老师就把他抱住,跟他说,“你现在需要换一个环境,需要老师对你进行辅导,让你走出来,而不是沉溺封闭在家里面······”

通过老师两个小时的沟通,他接受了,愿意走出改变的第一步,上车来到学校。最后,他变得很开朗,走出来了,也愿意与人交流了。

他告诉我们,小时候,因为他爸爸是一个农民,出去的时候看别的小朋友穿的都是名牌,他穿不起,很自卑,慢慢地就开始抑郁下来,沉迷于游戏,沉迷于各种不切实际的东西。

不上学了,什么也干不了,通过我们近三个月的辅导,现在他成了一个西点师,做蛋糕的,非常不错,这孩子也是很阳光很开朗的,这是第二个案例。


第三个案例,我讲一个女孩子的故事,是国内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孩子的爸爸是物理老师,曾经培养不少孩子考入985或者211大学,乃至清华北大的都有,可是当自己的女儿出现问题时候,他也束手无策。

妈妈在同一所学校做财务工作,2万多中学生的一个大学校,妈妈经常告诉孩子,因为爸爸妈妈在这学校当老师,你一定要努力,不要给爸爸妈妈丢脸,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也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妈妈经常给她灌输这些观念。

这个孩子自我要求的压力特别大,晚上做作业做到凌晨2点,爸爸劝不了,孩子坚持做,自己慢慢的也不行了,基本上濒临一种崩溃状态。精神跟心理上面临强大的压力,上学也上不了,最后求助到我们。

我跟她妈妈说,你为了让孩子不给你们丢脸,拼命的去做作业,晚上两三点钟还没睡觉,人在青少年的时候身体是很重要的,睡眠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将来她是做不了别的东西,一旦身体垮了,什么都毁于一旦,最后她妈妈想通了。

通过我们的心理疏导调整,让孩子树立自信,努力就好,无论能否考上大学,这是未来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努力了,考到哪儿算哪儿,不一定要进名牌,不进名牌大学,工作做得优秀的有很多,进名牌大学没有成才的也有。

类似的案例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鹏:您在跟我们家长接触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谓的潜在的这些客户,您觉得他们最大的疑虑是什么?您们是怎么解决的?

张彬:他们的疑虑,是我这个孩子放在你那儿了,担心的是啥?第一,能不能把他的问题解决掉?这是第一。

第二,在我们这里解决好了,回去会不会打回原形?能不能正常上学?能不能达到家长预期的期望?这是家长最担忧的。

我给家长郑重的回答:第一,我们心理辅导是一个慢性的长期的过程,在帮助孩子的同时,首先父母要改变,定期的要把父母邀请过来,给他们培训。

第二,能否达到家长的预期?孩子回家以后,只要他学习,学的好学的差我们以鼓励为主,少去说重复的话少唠叨,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是朋友关系。

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和同事,我们绝对不会去指责甚至训斥朋友,我们会去倾听朋友,倾听他的苦衷提供给他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是朋友之间关系。

第三,当孩子达不到父母意愿的情况下,父母千万不要严厉地去训斥,或者是指责,或者是攀比,你看别人怎么样,或者是你看这次花了那么多钱去培训,最后回来又这样······

作为孩子,你越指责他,他就破罐子破摔,你爱咋的咋的。发现好的我们鼓励,发现不好的我们不说,我们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氛围,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

我们都是好孩子----专访北京育人邦心理教育机构张彬董事长

校园一角

我们是建立了一个可视化的沟通方式。为每个孩子建立一个沟通交流群,孩子每天的生活作息包括吃饭,包括学习,包括日常的每一节课,我们都会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家长。

也就是说他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在这里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孩子来的时候怎么样,学的时候怎么样,回去的时候怎么样,结业的时候怎么样,家长一切都很清楚。

鹏:您在创业的十几年当中,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彬:挑战就是这些孩子。第一个就是孩子的对抗。他在家里面发生对抗的情况下,在这里个别的孩子也会跟你发生对抗,不服从老师的所有安排,甚至试图通过绝食挑战你。

第二个就是孩子原有的一些恶习。有些孩子在家里面染上了一些抽烟的习惯,在这里没有烟,心里头特别毛躁。


我们采取了什么呢?因人而异。


有些个别对抗的,老师首先要跟孩子谈,谈不妥的情况下就开始陪伴,陪伴不妥的情况下,没关系,老师就会像哥哥像朋友一样告诉你,这不是在家里,在家里你可以为所欲为,在这里是有规则的,如果触碰法律、触碰规则、触碰底线就要承担责任,超越了法律老师就会强制性的对你进行教育,这是个别的,大部分都是好的。

当然我们各个方面进行得挺好的,但是有些父母不能理解,他不能理解老师怎么对我孩子那么凶啊?还要惩罚我的孩子啊?比如说,让他做俯卧撑,不做俯卧撑的话那就不行,几个老师轮番的让你做,这只是对顽逆的孩子。

我们因孩子而变,不是说所有孩子都这样。


鹏:好,非常感谢张老师的分享。


采 访:鹏飞

编 排:阿琪

图片视频:张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