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清軍實力最弱,卻為何能最終問鼎中原?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一個清軍,兩個清軍,十個清軍也不能問鼎中原,我絕沒有信口開河。是吳三桂和叫什麼喜的三個明朝的人替滿清打的仗。滿族清兵進關時,男女老少加上豬牛羊也不到二十萬人。說簡單也簡單,漢人打漢人,滿族坐江山。


shiwoma玉米


大清入住中原是走了狗屎運,憑藉幾十萬的兵馬和物產不豐富的大東北,打下大明的大好河山,簡直運氣爆棚,歷史就是這麼玄妙,讓人琢磨不透,大清入住中原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崇禎帝能力不行,不能力瀾狂挽。崇禎帝絕對算的上非常勤奮的皇帝,整天整夜忙於批奏章,批的字數比奏章都多,可是他不是天生的政治家,也沒系統的學習帝王術,他越努力,國家敗的越快,沒落的帝國經不起崇禎的勵精圖治的折騰了,另外,崇禎帝喜歡猜忌大臣,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像袁崇煥這樣的名將,被崇禎不信任,含冤而死,崇禎自毀長城。

二、天災顆粒無收,農民起義。崇禎帝也是夠背的,自登基以來連年大旱,顆粒無收,農民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沒想東山再起,卻跑上煤山上吊,左玉良還有八十萬的士兵,南方還有大批軍隊,況且李自成也沒真想推翻大明,他只是想當一個西北王,但朱家皇帝不封異姓王,假如崇禎帝招安李自成,讓李自成火併清軍,崇禎帝還是有勝算。李自成破北京,順便擄走陳圓圓,吳三桂倒戈。

三、李成梁傭兵自重,養虎為患。努爾哈赤的八旗兵是效仿李成梁的軍隊,李成梁有很多機會消滅後金政權,但李成梁都沒動手,眼睜睜的看著努爾哈赤的勢力壯大。

所以說大清入住中原是運氣成分,大明雖沒落,但人口眾多,大清雖厲害,但人少,打不起持久戰。


饕餮中國


答:清朝實力不能算是最弱的!能入主中原是天時地利人和。

一隻軍隊的實力強弱不僅看他的人數和裝備,更最重要的是戰鬥力、團結程度和戰鬥意志。

我們來看下明末清初三大勢力的實力。

  • 大明

明朝末年整個國家已經千瘡百孔,崇禎皇帝這個人又沒什麼能力,只知道瞎努力。

從賬面上,明朝依然都有最強的戰鬥力,但是朝廷沒錢,上至文官下至將士的戰鬥意志都不強。

明朝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兩面作戰,遼東有清朝國內有起義軍。當時明朝防務重點放在了遼東地區,到崇禎上吊清軍還是沒有攻進山海關。

相對比而言,明朝對起義軍沒什麼太好的辦法,起義軍不能算是政權,有很多遊兵散勇;而且起義軍自陝西發家,從地形上來看,對北京有天然的地勢優勢(西高東低),明朝無險可守。

  • 高迎祥、李自成等起義軍

起義軍人數眾多,但組織力不強。

雖說後期李自成建立大順,起義軍變成了一個政權,但說到底還是農民起義政權,眼光有侷限性。

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統一的指導綱領。

李自成最後被吳三桂和清朝裡應外合殲滅了。

  • 清朝

清朝人口不多,但是相對於前面兩方,它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對內向心力強,對外戰鬥意志高。

當時多爾袞放棄了皇位,擁立福臨為帝,清朝上下同心,一心要入關。

其實,清朝最終能入住中原,跟戰鬥力有關係,不過更主要的是它命好。

自己的頭號敵人大明朝被同為漢人的起義軍幹掉了,自己的敵人從正規軍“明朝”變成了雜牌軍“大順”,而且清朝一直沒有兩面受敵過,一直坐山觀虎鬥。

最後,只策反吳三桂便入關了。此乃天意!


陸一說歷史


在明朝末期,關外的滿清部落趁著中原地區爆發內亂,出兵攻打大明,最終山海關總部吳三桂投降清軍,滿人入關得逞,從此中國大地遭到了幾百年的異族統治。

其實,如果不是吳三桂的叛變,當時的清軍是難以入主中原的。首先清朝的攻城水平很一般,特別是在入關前的清軍根本就沒有什麼重型火器,所以攻城很難。

清軍最擅長的是機動作戰,明朝軍隊當時雖然裝備比清軍要好,但是經常被清軍引誘出城,最後在殲滅,特別是薩爾滸一戰,努爾哈赤正是充分發揮了部隊機動性的特點,從而在遼東站住腳跟。如果清軍直接攻城的話是很難攻下一座城池的。

另外,戰爭中想要佔領城池,攻城戰是在所難免的,清軍往往在圍城一段時間之後便實施攻城,他們使用了一種創新型的攻城雲梯,在前面頂部防護板前面用牛皮粘住,可以阻擋弩箭同時一定程度抗火燒,當然每次攻城戰下來清軍雲梯還是要損失不少,同時牛皮的數量也沒那麼多,所以這種雲梯也只是小規模使用。

不過就算是清軍入關之後,他們也很難適應攻城戰,就拿南明時期江陰百姓抗擊清軍入城來說,竟然守住了清軍二十多萬人馬80多天的攻擊,當然這裡面有大量明朝的降兵。以清軍的這種攻城能力,如果不是吳三桂,滿清極有可能還在關外養馬。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軍令如山


蒙古林丹汗志大才疏,只能當明清的狗

明朝有孫傳庭 盧象升 等名將有而不會用

戰兵敗壞 目無軍紀 名為官軍 實為賊寇

李自成有兵有將也有地方基礎

但沒有格局,打到北京就以為天下太平了,錯誤估計了滿清威脅和滿清實力

再者不知道分清主要矛盾,縱兵劫掠地主,打擊地主,實屬求死之道。

滿清雖處東北,但兵士強悍,戰不畏死,滿清到東北的城池,可謂是拿人命堆出來的。高層有皇太極這種梟雄,將士有阿濟格 莽古爾泰 嶽拖 多爾袞 多鐸等猛將。再加之皇太極禮賢下士,孔有德耿精忠范文程叛逆之流也能居高位。

最重要的是百姓能看到希望,我們往往錯誤的理解遼東百姓比漢地百姓過得慘,但是滿清治下的遼東,漢人跟滿人差別並不顯著,滿清的惡行主要是入關之後才展現出來,皇太極時期主要行拉攏友好漢人政策,漢族百姓甚至過的比中原百姓好。

最後,滿清擁有簡潔的軍事管理制度,有八旗,八旗又優於明末督撫制和李自成節度使制。八旗組織效率極高,召之即來戰之則去,前期實力雖然沒明軍強,但是勝在組織度。

綜上,滿清入關不是偶然,如果放在明初,李文忠的偏師都能吊打滿人,可惜明末從根子上已經爛了,無力迴天,天不佑漢


長安居


我的看法和別人的看法不一樣。

我的看法是雖然清軍不強,但是其他的各方勢力更差更弱,所以導致清軍的問鼎中原也就不在話下,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其他的各個地方勢力或者呃軍團的情況吧。

首先看一下南明政權,南明政權是正宗的明王朝滅亡以後,由南方的各個明朝的皇子皇孫以及皇叔等組成的政權。但是這個政權有個問題,他們不是一心向外,而是一心做窩裡鬥外鬥外行內鬥內行,這麼就這麼幾個,黃子黃村居然成立了五花八門的政權,並且他們自己還在為了爭正宗而大打出手而互相猜忌,最後清王朝各個擊破,導致南明王朝的覆滅也就不在話下。

再來看大順政權,大順是李闖王建立的農民政權,李闖王自奪了北京以後呢,不思進取,只知道胡作非為。那可以看一看李自成這本小說,李自成這本小說就是寫了,李自成雖然之前他比較有作為,但是佔領北京以後,他和他的部下就樂不思蜀了,就開始胡作非為了,最後導致在九宮山被打敗也是預料之中。

另外還有一個地方勢力就是張獻忠。張獻忠後來由於某種種原因吧,他在四川成王稱霸,但是他在四川,他殺人無數,這些都是有史書記載的,比如說蜀碧,蜀警這些書上都說張獻忠胡亂殺人,導致千萬人頭落地,他這麼做的話他能成功那就怪了。




穩健獲利


實力不是數量堆積出來的,還要看質量。除了硬實力,還有軟實力。表面上清軍人數少,但上至統帥下至士兵,素質卻是最好的,人心是最齊的。明朝天災人禍國力困頓疲敝,明軍人員裝備皆腐朽不堪,真正能戰的精銳不多,還要兩面作戰,還要受皇帝瞎指揮和文官攻擊的掣肘。李自成潼關之敗18騎遁入商洛山中,趁亂東山再起,倏忽之間號稱擁兵百萬,其實多是流民降兵,其最精銳的核心只有數千人,次一等的還有數萬西北邊軍,和明軍比戰力尚可一觀,和清軍比就稍遜一籌。而且李自成也是兩面作戰,還要防備張獻忠和明朝南方。和清軍山海關大戰時兵力並無優勢。至於經濟基礎李自成更是一塌糊塗,流寇而已,談何基礎,一戰喪師,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後金在改善對遼東漢人的野蠻奴役政策以後,降民降兵人心漸附盡為其所用,尤其是厚賞招納明軍炮手和工匠,許以重金,加上孔有德來降,明軍最後的倚仗紅夷大炮被清軍反超。征伐蒙古恩威並用,大批蒙古騎兵收歸麾下,又降服朝鮮。後金的國力蒸蒸日上,君主英明,統治階層朝氣蓬勃,清軍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且戰術靈活,指揮高超,這些明軍比不了。堅定不移,上下一心,這一點闖軍比不了。所以取勝也就是自然的了……


薺菜糰子


壓倒駱駝是稻草還是最後一根稻草?

清軍實力雖弱,但偏偏充當了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

大明後期太爛了,爛的不用推自己就到了。

李自成造反,明軍打一次滅一次。

但是滅完了,朝廷還是那麼爛,官兵連餉銀都沒有,還怎麼打仗?

於是慢慢的官兵也投靠李自成了。這是李自成能打下北京的原因。

但是,李自成說白了還是一幫土匪,除了搶不會別的。當沒的搶了,自然就亂了。

而這時候,清軍雖然野蠻,但比起土匪來還是好一點的。

所以清軍固然弱,但擋不住對手是頭豬啊。


漢魏英雄傳


誰說清實力最弱?

在遼東戰場上,清軍屢屢得手。他早就把大明看透了。自清除了袁崇煥之後,清軍幾乎勝券在握了。

清軍的優勢,在旗人,在騎兵,在初嘗勝利後的全民皆兵。

明軍因長期不打仗,刀槍都生鏽了。匆匆忙忙組織起六路大軍迎敵。

再看看努爾哈赤,胸有成竹,

佈置好作戰計劃後,就睡覺去了。有探馬報來,明軍六路大軍浩浩蕩蕩進攻而來!

任爾幾路來,我自一路去。從努爾哈赤狂妄的話裡可以看出他的信心滿滿了。

結果怎樣?薩爾滸一戰,明軍元氣大傷。

再加上吳三桂倒戈,大明哪有不敗之理!


沂蒙沙2019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同時還是自元朝以後第二個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統政權。

歷數封建社會國祚超過200年的大一統政權,也就是漢、唐、明、清四朝而已,而清朝是其中僅有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由此可見清朝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朝代。

那麼今天宋安之來說說清朝的發家史,那便是清朝入關時僅僅十萬兵力,為何可以完成蛇吞象的壯舉呢?清朝的如何做到呢?

在這裡先來說說清朝入關時的兵力情況。

清朝入關時的兵力,是有所爭議的,有的認為僅有幾萬,有的認為有十幾萬乃至二十多萬。清世宗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關於清朝入關時的兵力,是這般說得:“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

以清世宗雍正的說法來看,清朝入關時兵力為十萬,而清朝能以十萬之眾能打下如此遼闊的江山,不得不說還是相當成功。

那麼清朝為什麼可以成功呢?

在這裡先說一點,很多人認為明朝是清朝滅亡的,其實明朝是在1644年亡於李自成之手,並非亡於清朝。所以說清朝入關面對的對手不是明朝,而是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因此可以各個擊破。

而清朝的入關發家史充分說明一個問題,那便是如果一個龐大帝國出現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情況以後,那麼再大的體量也是不夠看的。

我們來看看當時爭霸天下的四大勢力: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建立的南明小朝廷、關外大清政權。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可謂是先天不足。

因為李自成是在明末亂世之中崛起的,可以說是時代的寵兒,本身能力不強,最起碼當不了天下共主。結果因為明末小冰河時期的影響,老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易子而食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李自成的兵源有保證,而明朝與關外後金(大清)多年的戰爭,幾次出現了圍剿李自成即將成功的時候,因為邊關戰事吃緊,所以官兵北上,使李自成得以逃出生天。

李自成在這種情況是並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政權,沒有一塊根基之地,只是在1644年亡明前夕建立了大順政權,可以說這個政權很不完善,猶如無根浮萍一般。

而且以李自成為首的決策層也可以說是鼠目寸光,諸如剛開始招降吳三桂以後,並沒有派嫡系將領率領大軍進駐山海關,而是派降將唐通率領僅僅八千人馬接管山海關防務,這點兵力是既抵擋不了降而復反的吳三桂,更不用說抵擋關外的清軍,由此可見李自成的戰略規劃是極其不合理的。

正因為李自成的鼠目寸光安排,因此才有了清軍聯合吳三桂入關的情況。而決策層昏庸,先天不足沒有基礎的大順政權在清軍入關以後,自然是一蹶不起,崛起的快,衰落的更快,根本沒掀起什麼浪花,使人大跌眼鏡。

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更不用說了,這個政權一開始就沒有想著爭霸天下,而是滿足於佔據四川等地,偏安一隅就好。

南明小朝廷雖然是明朝正統延續,但內部充滿各種內亂因素,諸如皇帝血統不正問題,還有明朝的黨爭延續。皇帝是要麼昏庸,要麼沒有真正權力,諸如弘光帝為首的弘光政權竟然妄圖與清朝聯手滅亡大順,無異於與虎謀皮。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隆武帝,能力還不錯,還受制於軍閥鄭芝龍,沒有真正權力。而帝國內部也是黨爭不斷,地方將領亦是軍閥化可謂是矛盾重重。

可以說這三方勢力可謂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弊端,再反觀清朝,清朝雖然兵力少,但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戰鬥力強悍。

更關鍵的是清朝歷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的經營,已經具備一個成熟政權的各方面條件,制度完善不說,更是可以保證自己的兵源、後勤補給、軍餉之類,更是有著關外這塊根基之地。

而且清朝內部雖然有著派系之爭,但並不嚴重。加之順治帝還年幼,矛盾不突出,所以攝政王多爾袞是大權獨攬,不存在因為內部鬥爭而貽誤戰機的情況。

可以說新興的清朝,除了體量略小,其他方面都是碾壓其他三大勢力,正因為如此清朝才可以完成各個擊破的情況。

所以說清朝的成功,一部分原因就是瞄準了時機,趁著關內群龍無首之際,從而各個擊破的成功。

這就充分說明一個道理,如果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話,那麼體量再大,也是無濟於事的。

當然清朝能成功,還在於一直準備的充分,並且可以善於利用各種勢力為自己所用。

像李自成在進軍北京之際的時候,清朝反應最快,並沒有放過這個擴張的機會。范文程在上書攝政王時,是這般說道:“蓋以為明勁敵者我國也,抑則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可謂是一針見血的說明明朝內部的情況,所以清朝才可以在明朝滅亡以後迅速反應過來,並且趁機入關的。

清朝在入關以後,不同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對於明朝官紳階級的追繳助餉政策,是大肆拉攏漢人官紳,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獲得大部分官紳支持以後。清朝招降明朝大臣還有明軍,自然是事半功倍了,就這樣清朝以八旗軍隊為核心,滾雪球似的招降了最起碼幾十甚至上百萬的降軍。

清朝再以此一方面以八旗軍隊為核心,以降軍為前鋒,也可以說是炮灰,征戰不服從清朝統治的勢力。一方面大肆拉攏官紳階級,對其許以高官厚祿,維護其既得利益,自然是快速的平定了天下。

所以說清朝不只是準備充分,而且善於利用有利於自己的勢力,是以才以區區十萬之眾從而快速統一中國。

最後總結來說,清朝之所以可以完成蛇吞象的壯舉,雖然有一定運氣成分,但自身更是做了充足準備的,所以才可以瞄準時機,在明朝滅亡群龍無首之際,迅速奪取天下,並且拉攏前明官紳勢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勢力,最後才得以成功的。

正所謂以史為鑑,清朝的成功,說明了群龍無首一盤散沙是很可怕的。說明了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在於提前準備。說明了要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種種因素交織之下,才會有著表面上看似輕描淡寫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