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出生於1946年的姜戎是江蘇北部革命老區的一名幹部子弟,後來因為父親工作調動的原因,全家移居到了北京。1967年,作為作為一名中國青年知識分子,他主動請纓,去內蒙古草原接受“再教育”,這一待就是十一年。

在草原上的十一年間,他吃著蒙古餐、住蒙古包,還鑽過狼窩,掏過小狼。因為聽了太多蒙古老牧民講述的關於狼的故事,加上自己在草原上的親生經歷,姜戎漸漸迷戀上了這種既狡猾又智慧的動物。、

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和思索,歷經漫長的創作過程,姜戎終於完成了這部五十餘萬字的,聚焦了歷史、人文精神和文化關注的長篇小說。2004年4月,面世僅5天的《狼圖騰》,銷量便迅速攀升至各大書店榜首,年內50多萬冊的銷量更是颳起了一陣強勢的“狼旋風”。

一、《狼圖騰》的故事


《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姜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本書,我相信凡識字的中國人都會願意看的。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你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東西,那麼生機勃勃的草原,那麼一種強悍的精神,我想任何人都不會無動於衷。”的確,一直到現在,《狼圖騰》仍然像一條獨一無二的小狼,向我們昭示著關於自由和生命的真理。

《狼圖騰》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主要講述的是1966年到1976年時期,一名漢族的男子——陳陣在內蒙古中北部草原上的個人經歷。作為知青下鄉中的一份子,陳陣在中國邊境錫盟東烏旗滿都寶力格牧場額侖草原上度過了十年遊牧民族的生活。

在和狼相處甚久的日子裡,陳陣開始思考蒙古遊牧民族與中國漢族之間複雜密切的關係,他開始對那位曾經創建了很快歐亞大陸龐大帝國的成吉思汗著了迷。

陳陣覺得,成吉思汗能夠獲得那麼多成就,完全是受到了狼的影響。並全然不顧遊牧民族的反對,偷偷把狼崽作為了自己的寵物。在小狼的引領下,陳陣逐漸打開了草原遊牧民族真正的精神世界,也發現了這如天堂一樣的淨土樂園對原始的美麗。

但對於那隻雖然被自己剪斷了利齒,用鐵鏈剝奪了自由,但還是願意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幫助他去重新認識遊牧民族精神的小狼,陳陣最後還是背上了沉重的負罪枷鎖。

故事的結尾,是陳陣在好友的陪同之下,回到闊別了20年的草原。當他重新踏上這片讓他在夢裡魂牽夢縈的土地時,一場關於“狼圖騰”的講座與對話也拉開的序幕。在這場談話當中,陳陣重新審視了“草原邏輯”,並對狼精神再次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而這種精神也恰恰直指對國民性格的批判和反思。

二、《狼圖騰》的真正寓意


《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是原始人類對本氏族人的祖先或起源所作出的想象,形象多為動物。圖騰形象被認為擁有超自然的力量,能保護本氏族的成員,還能賦予他們智慧和技能,因而被當作保護神,在氏族成員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漸漸地演變成這一氏族的標誌和象徵。

圖騰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係、維繫社會組織和相互區別的功能,一個民族的風俗、觀念乃至文化的形成都與圖騰的意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些宗教的起源也與圖騰相關。

狼圖騰實際上是中國遊牧民族幾千年來從未中斷的民族圖騰。從古匈奴、古羌族一直到鮮卑、突厥、契丹等民族一直信奉狼圖騰,以狼為自己民族的獸祖,並尊奉為草原的保護神、楷模、宗師。歷史上曾經所向披靡攻佔了西方領土的東方民族,均為遊牧民族。而對世界震撼最強的就是三個信奉“狼圖騰”的民族匈奴、突厥和蒙古。這充分說明了狼圖騰精神持久的生命偉力。

在美國影片《與狼共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西部大開發,並不是牛仔們在簧火旁彈出的動人的吉它聲,而是在白人文化與土著文化的矛盾衝突中,白人的強權文明對草原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


《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他們隨意結果他人的性命,他們僅為牛皮和牛舌便用現代的武器射殺野牛而任其在草原上腐爛。影片中呈現的狼代表著草原生活的野性形象,也代表著來自現代文明世界的白人與印第安人充滿野性與自然精神的文化本來可以實現的一種互補式的和諧交流。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兩百多年前他們的祖先們,因為在歐洲已沒有活路才挺而走險或賣身為奴來到美洲,他們要尋找的原本是幸福安定的生活,是擺脫歐洲文明的奴役而無限貼近大自然的和諧。

而他們的到來徹底消滅了有著狼的自然本色的印第安土著文化,民族圖騰。他們把印第安人能夠在自己的土地上相親相愛的機會丟掉,為保衛自己的妻子兒女或生存機會而拼死戰鬥,按照原始的道德處理糾紛,他們正在所毀掉的正是他們夢想得到的精神財富。

作為草原人精神上至尊的宗師,狼是千萬年來充滿豪邁激情民族精神的象徵。正如作者姜戎先生所言:重塑狼圖騰柱。狼性進取精神,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三、草原狼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和反思


《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01 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才能做到真正的“與狼共舞”

通過《狼圖騰》我們知道,在草原上有四大害:草原鼠、野兔、旱獺和黃羊。因為有狼的存在,它不僅是消滅草原鼠的主力,還是在所有動物進入冬眠的時候,防止野兔破壞牧草的“功臣”。

草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狼則是這個系統中的大環。如果破壞了這個大環,草原牧業就維持不下去了。遊牧民族在長期與大自然相處,和狼群鬥智鬥勇的過程中,也深刻地領會了狼群、羊群和草原之間的相互制約、動態平衡的規律。

“狼圖騰”作為一個民族中的信仰,是草原生態的指標,它支撐著草原人可貴的生態理性。牧民們既“打狼”也“護狼”,實際上就是對於樸素生態信仰和這種信仰推動下的生態理性制衡。

書中提到:“狼也可以打,但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絕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也活不了。”由此可見,對於狼圖騰的崇拜,是環境的一種可持續發展計劃,這並不是當代人才提出的命題。要知道,捍衛自然生態比人的命更寶貴,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要平衡發展,要和諧發展,就要遵從自然的規律。

為了經濟建設、不顧人文環境、自然生態的毀壞勢必會讓我們自食其果。

《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02 只有更瞭解狼性,才更瞭解人性

歷史證明一個民族要想復興和富強,必須發展生產力,但是絕不能“惟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振興民族的基礎,但還不是基礎的基礎。必須把培育強悍進取的民族性格和發展生產力同時並舉,這才具備民族騰飛的兩個翅膀。

《狼圖騰》中的狼不僅是堅毅的強者,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神靈。面對被狼群打圍後殘肢斷骨,碎皮亂毛,成為狼群鞭屍洩憤的凍馬群,陳陣第一次目擊了狼性如此大規模的殘暴,當時他就在想,難道人將人碎屍萬段、抽筋剝皮的獸行也是從狼那兒學來的?

可是,人性從來就不是確定的、固定的和僵化的,而是不斷變化、流動和發展的,所以它的複雜性在狼性之上。可人一旦失去了狼,或者自己消滅了它們,人類也就失去了對照自己和認識自己的條件,這會讓我們對自己的人性越發感到迷惑。

要知道,狼的精神不僅只有野蠻、落後、貪婪、殘暴,它還包含著勇猛、剛強、進取,而且還有團隊協作、企劃謀略。也正因為有了狼性的對照,人性中的雙重性和矛盾性才被體現出來。要知道,當人性的“野性、陰暗、衝動”被激發出來,人類就會失去理想,就會毀滅掉美好的東西;當人性的“有思想性、有感情性和有文化性”占主導地位時,人類就會擁有和平、和諧和愉快的生活環境。

《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03 狼性文化其實就是企業文化

《狼圖騰》除了讓我們看到草原狼對環境和人類帶來的深遠的影響之外,它也揭示了許多企業精神的內涵。

狼群中的團結協作精神就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根筷子緊緊抱成團”的道理。

草原上殘酷的生存競爭和淘汰機制,是狼群頑強地保留了協同作戰能力的根本原因。狼的團隊精神是嚴酷的草原經過幾十萬年的時間,嚴格篩選和培育出來的遺傳基因。

狼群在行動中的配合默契、明確方向和善於溝通,對於我們如今的企業而言,也是最需要學習的一環。作為世界上最善於交流的動物,頭狼非常善於利用這種複雜的溝通系統指揮群狼,及時調整戰略戰術,直至取得成功。除此之外,頭狼還非常鼓勵狼成員們嚎叫,因為每一匹狼都有獨特的聲音,通過嚎叫及時傳遞信息。


《狼圖騰》:千百年來的狼性文化,竟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和失衡


姜戎在《狼圖騰》的題詞中道:“獻給:卓絕的草原狼和草原人;獻給:曾經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一個“曾經”,點破了草原和草原狼最終的命運,也點破了全書的悲劇結局。

作為一個正在昂首闊步向著更高、更遠方向發展的文明社會,身為其中的一員,我們的價值觀是否已經從自我實現變成了整體實現。當我們充分地瞭解狼性文化和草原狼對於我們人類的重要性後,我們是否可以重新端正整體主義和平等主體思想,試著重塑“狼圖騰”的大旗,幫助狼及其它們的文化,得以在未來繼續延續下來。

要知道,只有生態和諧,我們才會和諧。就正如盧梭在他的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中所說的:“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能得到自然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