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說《狼圖騰》的精神文化,看古代的圖騰文化演變

從小說《狼圖騰》的精神文化,看古代的圖騰文化演變

《山海經》:"凡山經首……其神皆人面蛇身。"這是對中國圖騰最古老的記載。圖騰文化及圖騰崇拜在古籍中有著大量的記錄,尤其在古老的民間傳說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禮記·禮運》中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鳳、龜、龍,實際都曾經是中國古代的圖騰,從此可以看出中國先人們對圖騰的崇拜之情。

一、狼圖騰精神

1、小說《狼圖騰》的精神文化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中,狼是奸詐、貪婪、兇狠、殘暴的代名詞,提起狼就讓人心生畏懼以及厭惡。姜戎所創作的小說《狼圖騰》中的敘述主體就是狼,裡面講述了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與草原狼及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而這部小說卻將狼上升到了圖騰文化的高度

,讓我們對狼的認知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裡面描述的草原狼是智慧、英勇、堅毅、強悍的化身。小說讚美了狼的精神––團結合作,勇敢無畏、互助互利,呼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狼圖騰》中描述的狼的機智、敏銳以及團隊精神讓我們敬仰,它們甚至懂得在圍捕羊群時排陣作戰,那些難以置信的作戰方法都很值得我們借鑑。

從小說《狼圖騰》的精神文化,看古代的圖騰文化演變

2、遊牧民族的狼圖騰精神

狼圖騰之所以成為西北地區和蒙古草原上無數遊牧民族的民族圖騰,全在於草原狼的那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強悍力量和智慧的魅力。

在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上,草原狼才是真正的霸主,它們合作捕捉獵物,它們為了牛羊和草原人不斷戰鬥,然而它們也擔負著為草原人進行天葬的神聖責任,即把死去的草原人的靈魂送上騰格里––草原的天,草原的神,因為除了草原人,它們也是騰格里的孩子。草原狼與草原人是相互依存的,既矛盾又統一。

歷史上的大蒙古國可汗––成吉思汗鐵木真就真正地被看做是狼的化身,他驍勇善戰,靠著馬與刀結束了草原遊牧民族的割據局面,統一了漠北,還征服了數個歐亞大陸的國家。至今在亞洲和東歐流傳著一個關於成吉思汗的傳說:一隻藍灰色的狼,攜天命而降生。他向世間高聲嗥叫,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感到顫慄。但不能說草原狼就是蒙古族或所有草原遊牧民族的精神圖騰,他們之中也有不以狼作為圖騰的,

如蒙古族除了崇拜狼,還有鷹和鹿,鮮卑族的圖騰是類馬似牛的瑞獸

二、中國古代的圖騰文化

1、圖騰的出現

圖騰是氏族群體在建立之初所形成的,它能夠體現出氏族群體的特徵。圖騰與氏族密切相關,十分具有標識性。"圖騰"來源於印第安語的"totem",意思是"它的親屬""它的標記"。

從小說《狼圖騰》的精神文化,看古代的圖騰文化演變

人類進入氏族公社時期之後,逐漸形成了宗教信仰,那便是圖騰。圖騰在最初是那些被氏族認為是自己的祖先演化而來、有神秘力量或是與本氏族的吉凶禍福息息相關的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但圖騰以動物居多。氏族部落將它奉為生命,當作自身氏族的神聖標誌,並將它作為部落的祖號,意為部落裡的人都來自同一個祖先。所以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先祖都是一致的,類似血緣關係,禁止族人們傷害、冒犯圖騰,否則將給予嚴厲的懲罰。

原始人拜圖騰的原因十分簡單直白,不過是是希望得到圖騰的認可並得到圖騰的保護。因此,圖騰起著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團結力的巨大作用。

2、圖騰文化與圖騰崇拜

中國由三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圖騰文化多種多樣,三十六個民族分別有著屬於自己的圖騰文化

,彼此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些許差別。又由於居住地區的不同使得中國的圖騰文化區域性極強。例如藏族人民以他們用當地生產出來的三色石、瑪瑙、犛牛骨、藏銀、藏銅等打造的藏飾作為圖騰文化,雲南納西族的圖騰文化則是虎,瑤族的圖騰文化是狗,苗族的圖騰文化是狗頭帽、鳥類和牛角飾品……有些民族的圖騰並不是只有一個。而北方的草原民族蒙古是"狼崇拜"。古代中國的匈奴、突厥、蒙古這些驍勇善戰的民族就信奉狼圖騰,推崇狼性精神。

狼性精神,也可稱為剛性精神,無所畏懼,寧折不屈。但小說《狼圖騰》中提到的狼圖騰文化不過是中國古老圖騰文化中的一種,這個作品卻太過推崇狼性精神。《狼圖騰》裡面有一位名叫畢利格的老人說:"就你這點膽子咋跟羊一樣,你們漢人就是從骨子裡怕狼,要不漢人怎麼一到草原淨打敗仗。"這其中不無道理,雖然儒家思想教導我們要仁義謙讓、溫柔敦厚,但在關鍵時刻,我們更應該喚醒骨子裡的狼性,用狼的堅韌與勇猛面對愈發嚴峻的挑戰。

從小說《狼圖騰》的精神文化,看古代的圖騰文化演變

實際上,以農耕生活為主的漢民族自身骨子裡的也有著敢打敢拼的民族基因,且並不比草原民族少,漢民族的剛性是潛藏起來的,偏要形容的話那就是深藏不露,韜光養晦。每當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時,漢民族那看似文弱書生的軟弱可欺可能就不那麼真實了。

3、圖騰禁忌

圖騰禁忌是人們崇敬圖騰的一種表現,圖騰崇拜使得人們逐漸形成圖騰禁忌。青島部分地區有著鳥的圖騰禁忌,不準傷害燕子;江南部分地區沿襲下來的蛇的圖騰禁忌。甚至多數民族不允許直呼圖騰的名字,只能用其他名稱代替。圖騰禁忌可分為行為禁忌、食物禁忌和言語禁忌。

行為禁忌,即禁傷、禁殺、禁觸、甚至禁視圖騰。最初,違規者要處以刑罰或處死。直到隨著圖騰觀念逐漸淡薄,處罰才由嚴變輕,輕易不會危及生命。

食物禁忌,

即禁止食用圖騰物,一般能夠食用的圖騰都在禁忌之列。遠古時代的食物禁忌可能很嚴格,在近現代的一些民族中,食物禁忌有兩種:完全的和局部的。完全禁止食用和禁止食用圖騰的某一部分或被別人殺害的可以食用。

言語禁忌,即禁止直呼圖騰名稱。在圖騰文化形成早期,人們把圖騰當作自己的血緣親屬,並用親屬稱謂來稱呼圖騰,稱之為"祖父""父親""大哥"的大有人在,這種習俗在近現代的一些民族中仍有遺存。我國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父"(祖父),稱母熊為"太帖"(祖母);鄂溫克族稱公熊為"和克"(祖父),稱母熊為"惡我"(祖母),等等。

4、龍圖騰與狼圖騰

中華民族的傳統圖騰是龍圖騰和鳳圖騰。我們也也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古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郭沫若在其《關於晚周帛畫的考察》中寫著"鳳是玄鳥,是殷民族的圖騰",以及從"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這句話就能知道龍和鳳的重要。我們這裡主要講影響最深的龍圖騰,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

從小說《狼圖騰》的精神文化,看古代的圖騰文化演變

在《說文解字》中記載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不可謂本事不大。

傳說中,炎帝、黃帝、堯、舜的誕生均與龍有關,他們被人們認為是龍種、龍子。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其帶著的龍的傳奇性流傳久遠。司馬遷老先生就在《史記》中說道:"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除此之外,

古越人也認為自己是龍的後代,為了更接近龍,他們剪短頭髮,在身上紋龍的圖案。崇拜龍圖騰的會紋龍,崇拜狼圖騰的自然也會紋狼。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俠名著《天龍八部》中,蕭峰和他的族人的胸前都有一個狼的紋身。

有人認為"龍圖騰"極有可能是從"狼圖騰"演變而來的,質疑華夏民族的龍圖騰崇拜。那到底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其實,不必糾結這種問題。費雷澤對圖騰文化持"圖騰制度是半社會半宗教的一種制度"的態度,人們將圖騰文化看作是一種文化制度、宗教信仰。相當於現在的人們有的信佛教,有的信道教,有的信基督教。說迷信也好,質疑也罷,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圖騰寄託著人們的美好希望,充當著精神寄託的載體,為民族的文化添磚加瓦,為面對嚴酷考驗時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小說《狼圖騰》的精神文化,看古代的圖騰文化演變

三、總結

《狼圖騰》中說"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作品通過草原、狼、草原人的形象引發讀者對自然與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思,啟發人們反思人性,珍惜生活。研究圖騰和圖騰文化能幫助我們區分群體,學會更好地維繫同民族的凝聚力和各民族的團結力,維護社會的安定。

參考文獻:

1、《狼圖騰》

2、司馬遷《史記》

3、郭沫若《關於晚周帛畫的考察》

4、《山海經》

5、《說文解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