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王平(游戏形象)

谈及王平是个有意思的点。王平是在夏侯渊丢了汉中后随曹操从长安南征汉中时兵败投降刘备的,当时王平在魏官职是校尉,属于低阶武官。但具体负责哪一块没有说明,好比城门校尉,就是守卫城门的军队队长,所以王平很大的可能只是曹操底下众多军队中的一支小军队的队长。

曹操传: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

刘备传: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王平传: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各方面对于这场曹魏反夺汉中战役的记载尚少,可以说是只言片语。总结两点:一个是历时两个月,一个是刘备聚众拒险,终不交锋。所以就很难明白,身为魏将的王平是在何种情况下,投降了刘备。是率众攻城,兵败而降?还是到了前线,就率众归了刘备呢?

我觉得后者可能性大点。

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张飞(影视形象)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宕渠对于大伙可能是个陌生的地方,要是说起这两人,自然就会印象,也就是张飞与张郃曾在此有一战。在这之前,刘备新得成都,孙权就来索要荆州,可是刘备不答应,遂引发了孙刘第二次兵戎相见。恰巧这时,曹操占得汉中,益州腹地面临危险,迫使刘备不得不求和孙权,湘水划界,引兵屯兵江州,直面曹军。

这期间先后发生两件事情:一是刘备派遣黄权迎接张鲁,可是张鲁早就投降了曹操;二是曹操命夏侯渊督军张郃,下巴西,迁徙巴东、巴西二郡百姓。

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张鲁(影视形象)

而王平传中提到杜濩、朴胡,就是曹操破汉中后张鲁所依附的少数民族的首领(杜濩是賨人首领、朴胡是巴郡七姓夷王)。刘备派黄权去接张鲁,可张鲁已经投降了曹操,因此张鲁依仗杜濩、朴胡抵抗刘备,但被刘备击败,所以就顺着台阶下,投了曹操。后来张郃下巴西,迁徙二郡百姓,身为巴西宕渠人的王平,就一起被带去了汉中,再同张鲁、杜濩、朴胡等人一起去了洛阳。

由此可见,王平是被迫离开巴西的。

当然,这个观点尚且不足以支撑王平主动投降的刘备的观点,那么,作者在这里补充一点:也就是王平不识字。这在三国志王平传里有明确提到,王平一生所认识的字不会超过十个,表奏等事是先口述,再请人代笔,就连看书,都是找个会识字的人念给他听。

王平传: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

在古代不识字自然是常见的事,天下寒门子弟之多,能吃上饭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只要是做官,还想往上走,就必须得有文化,特别是在曹魏,曹操的时代,朝廷被‘颍川派’和‘宗亲派’持重的情况下,更是。因此,王平在曹魏的官职只能是一低阶武官,毕竟就连‘常为先登’的五子良将也时常扮演宗亲派的偏将。

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徐晃(影视形象)

所以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把王平刻画成是徐晃的偏将,随其一同攻打汉中时,因为徐晃不听王平的建议导致兵败,王平担心徐晃将锅甩给自己而被迫投降刘备,其实是很常规的伦理推断。试想,身为异乡人,没权没势,没依没靠,又没有文化,没抓去耕田以充军资就很不错了,若不是王平还熟悉地理,恐怕这辈子都没机会回到巴西。

综合以上三点:刘备聚众拒险,终不交锋,王平被迫离开巴西,又是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作者大胆认为王平是主动归顺的刘备,起码他能离开曹魏权势并重的官场,回到自己的家乡。

而且有了曹魏校尉这样的履历归附刘备,好比是出国深造一番,重点在曹魏,所以归顺之后,刘备给了相应的官职牙门将、裨将军,相当是主将的副将。虽然国体差距极大,就头衔而言,此时王平在蜀汉的位置相当于曹魏夏侯渊的偏将张郃,地位那是拔高了许多。

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王平、马谡(影视形象)

虽说刘备集团内部也存在派系争斗的问题,但跟曹魏相比,人才匮乏始终是一州之地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了这个前提,寒门、没文化自然是弱化了很多,甚至是不值一提。所谓是只要是金子,到哪都能发光,活生生就验证在了王平身上。好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身为镇守街亭马谡部的先锋,因为有了规劝之功,事后并没有得到牵连,反倒加官进爵,得封讨寇将军。

一个是满腹经纶却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一个是大字不识几个却对地理十分熟悉的王平,相比之下,实践大于理论的说法自然就落到实处。更何况,才经过第一次北伐,蜀汉人才凋敝的问题尤为突显。

汉晋春秋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

突将无前,还得继续北伐,诸葛亮真难也。所以,实践型的地理人才王平更是受到了重用。到了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率军复出祁山,首站就留下了王平继续攻打祁山堡,后续镇守南围又成功抵住了张郃的进攻,进而分担诸葛亮前线压力。

接着,蒋琬掌权期间,王平作为吴懿副手,领汉中太守,协督汉中。吴懿去世后,正式督守汉中,成为第三任汉中都督。

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曹爽(影视形象)

延熙七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十万步骑进犯汉中,王平力排众议,以不足三万兵力成功抵御曹爽,待到费祎援军来到,双方合力,大破曹爽。史称‘骆谷之役’,也称‘兴势之役’。

此战也是王平人生的最后一战,而他在蜀汉得到的最高官爵是镇北大将军,安汉侯,相当是蜀汉地区军事最高统帅。这要是在曹魏,地位等同于宗室将领的八虎骑(除去夏侯惇、曹纯)。倘若当初王平没有弃曹投刘的话,这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

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汉中郡的地理位置

最后一点:地理位置。

首先,王平自归附蜀汉后的履历,更多是以防守为主,即便是姜维北伐,也仅仅是姜维自个率领偏军骚扰陇西。

再者,汉中的地理位置。汉中北靠秦岭天然屏障,如同孙吴依据长江天险,是一道很好的防御工程,不同的是由于秦岭连绵,导致寒气不侵,湿气不出,从而形成汉中一带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又地处汉水,地势高于上庸三郡,如此的地理优势也造就了汉中天然的‘易守难攻’。例如建兴八年,位极人臣的曹真以诸葛亮数犯魏境为由,发兵四路进攻汉中。其中曹真、司马懿皆遇到大雨连霖而停滞不前的问题,从而不战自退。

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还有前文提到的曹爽发动的‘骆谷之役’,也是因为王平、费祎早就占据了险关隘口,加上粮草不济而为之惨败。不得不说,曹真、曹爽这对父子用血淋淋的例子给我们验证了这个观点。

基于以上两个说法,我们大胆假设,如果身份对换,王平以曹魏的身份进攻蜀汉,是否也能得到如此高的成绩?显然不行。

我们看到,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方给出的反应,大多都是以防守为主(除了第一次,张郃击败马谡,曹真击退赵云;第三次郭淮驰援武都、阴平被击退)。因为对于曹魏而言,蜀汉仅是第二敌人,他们需要将更多的兵力布防用在东线的合肥以及南方的襄阳,以此严防孙吴进犯。如果曹魏方积极应战,甚至将重心放在进攻蜀汉上,可能会导致战线拉长,国力消耗增加,致使自身落入两难的困境(曹爽西伐汉中同样论证了这观点,使曹氏宗亲威望尽失,也给了司马懿夺权落下实柄)。

旧史新说:以王平的人生经历告诉你,选择很重要。

结语:

不管王平是战败而降还是主动归顺,像王平这等没文化的实践型地理人才,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寒门子弟。他们一生所选择无外乎从武,或从文,或安耕于乡野,俨然是规定环境之下被安排好的人生。而曹魏、蜀汉,就像摆在他面前的两种选择,一个成功上市的大集团,另一个则是冉冉升起的正规企业。所以对于王平而言,要么默默耕耘,可能一辈子也就在基层;要么拼一次,随兴而盛,随衰而亡。显然,王平是拼对了,在他人生尽头,也位及了区域军事最高统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晚辈,甚至同辈都会问我,时下如此的社会环境,找工作是要选择大集团还是选择小公司。而我都是这么回答,大集团显然是应有尽有,完善的制度,稳定的收入,一切都很美好。但实际上,这样的工作环境,免不了站队,关系背景,少了这块资源的支撑,是很难凭借自身的才干向上走。而小公司多如竹笋,参差不齐,制度简陋,缴不上的五险一金等等,在选择之前,尤为要甄别清楚,特别是是否正规。在正规的前提下,一家相对小的公司更是体现且依赖员工的才干,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万事都得看人。


资料出处:《三国志》、《汉晋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