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中的“智能經濟”


新基建中的“智能經濟”

對我國來說,戰“疫”行動已經進入下半場,“新基建”閃亮登場。

歷史上鐵路、公路、電力、水利、電信等均在不同階段輪番支撐著全球經濟發展、人類社會進步,可稱之為傳統基礎設施。當前,人類社會加速由工業經濟時代向數字經濟時代轉變,以物聯網、雲計算、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移動化、數字孿生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新一輪經濟發展提供了高經濟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技術底座,可以稱之為數字經濟的新基礎設施。

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目前正是投資基礎設施的大好時機。但此輪的“新基建”承擔了兩個使命,不僅僅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投資性措施,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國經濟發展質量。“新基建”要培育和發展具有通用目的技術(GPT),對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的乘數倍增效應。也就是說,選擇新基建的優先領域時,需要兼顧短期逆週期調節及中長期高質量發展雙重要求。哪些領域能滿足雙重要?這是一個重大的國家命題。

對於上述命題,現在至少有一個明確答案,就是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2019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的“智能經濟”。李彥宏認為,“新基建“將加速智能經濟的發展,不僅有力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將為中國在未來引領智能經濟時代奠定堅實的基礎。全球競爭理論之父、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主要專業是研究企業競爭和和國家競爭,他去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能”,詳細地論證了的智能技術群落已經成為企業乃至國家競爭的核心要素(如下圖)。在數字技術不斷融合、疊加和迭代升級中,迎接一個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精準決策的萬物智聯(Intelligence of Everything)時代。

新基建中的“智能經濟”

未來十年,全球數字經濟最重要的主題就是基礎設施的重構、切換與遷徙,並在基礎再造商業生態,形成萬物智能的智能經濟。新安裝的數字基礎設施,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再造。由工業互聯網、工業物聯網、雲計算、邊緣計算、移動端、數據中臺通過與傳統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助力交通、電力、水利、管網、市政等領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實現新的蛻變、新的發展。最近幾年歐美等國發布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都清楚地表明把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列為重要任務。

二是企業運營設施的全面轉型。從商業視角來看,伴隨著消費者主權的崛起,商業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這種複雜來自於客戶的個性化,來自於產品和服務的複雜性,來自於場景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來自於供應鏈的複雜性等等方面。面對商業系統的複雜性,傳統的“數字基礎設施”越來越力不從心,商業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而原有的基於傳統IT架構的解決方案與商業系統複雜性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需要在“萬物智能”的框架下,構建一套企業智能解決方案,並由此形成新的基礎設施體系。

在新基建的實施操作中,雖然上述對數字經濟大方向論證很明確,但是項目選擇依然有很大難度,所謂“知易行難”。任何一個新基建領域的項目不可能倉促上馬,項目一定要有“熟化度”,換句話說,項目一定要入庫,並且有相應的政策儲備,因為一個大的投資項目,週期基本在1.5年以上。對於國家來說,若沒有前期的項目儲備,即使想投資,也面臨著“無米下鍋”。以百度為代表的平臺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已經有超過十年的探索和積累,可以為國家提供新基建的項目庫。當然在實際操作中要分清楚哪些是公共服務、哪些是市場驅動。充分發揮好平臺型公司的創新優勢、積極賦能產業轉型,對於推動智能經濟早日到來,這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方法。

“新基建”項目加快推進還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數據中心、雲計算都需要取得牌照許可;5G垂直行業應用(如無人機)、人工智能應用(如無人駕駛、AI輔助醫療、智能投顧)等還需要取得對應行業部門的審批或技術認證等。以智能交通系統為例,利用人工智能構建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可提高交通系統的感知能力,實現車車、車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避免或減少交通事故,服務城市智能交通體系,但是智能時代的交規是什麼?還有待探索。所以對於這些新事物,很難沿用傳統的監管思路和模式,亟需創新理念,以包容審慎的態度,為“新基建”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