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總督的地位極高,權力非常大,為何僅僅管理一個省份?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在整個清代歷史上:總督、提督、總兵均為二級制、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提問者所說四川總督權力那個大,為什麼只管一省,顧名思意,四川總督不管一省難道還管幾省。

其實在整個清代有八大總督,八大總兵,八大提督,他們的職位是根據國家防務的需要而設立,岀八大總督基本固定駐紮區域外,大總兵大提督的區域駐紮是經常變化的(就像建國後至今大區根據防務而隨時期增減一樣)。

他們的歷史很少在檔案中出現。只有省級總督提督和鎮區總兵常在史上岀現。

下面例子從中可看岀一些事由:

清代兵制實際上和各個時代一樣,都設有二級兵制,一級(大區)很少岀現在史料中,因為一級兵制在社會不同環境條件下增減無固定所以一般情況不會記載。

在史料中一般情況只記載常設二級(省級)和三級(地區)兵制。

如例:一般情況顯示總督 提督(從一品官)、總兵(正二品官)。

那麼川陝總督年羹堯、湖廣提督王無黨、湖廣鎮筸總兵蒙應瑞他們的職位級別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思考。

【1】川陝總督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清代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北部蚌埠市懷遠縣人。康熙五十九年年羮堯任四川總督。康熙六十年年羮堯升川陝總督。

【2】湖廣提督王無黨,中國清代名將。清代直隸萬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人。乾隆元年王無黨署貴州提督。乾隆六年王無黨升湖廣提督。

【3】湖廣鎮筸總兵官蒙應瑞(1689年—1776年)、字兆麟 。中國清代名將。祖籍陝西涇陽縣交龍堡。清代四川川北鎮保寧府閬中今四川南充市閬中市閬中古城北門威德牌坊人。

康熙六十年蒙應瑞因戰功從士兵到將軍而且連同祖上三代因他選舉薦升大將軍,蒙應瑞鎮守湖南鎮筸因鎮守經驗不足待旨歷練。

乾隆八年蒙應瑞調補湖北宜昌鎮總兵官。

乾隆十年蒙應瑞新授湖廣鎮筸總兵官(鎮筸今湖南省鳳凰古城)。

(鎮筸歷史上從清康熙年間至清末一直是鎮筸總兵駐札地,但從雍七年至乾隆二十三年期間顯示是湖廣鎮筸總兵而非湖南鎮筸總兵)。

通過以上情況分析清代也是三級兵制。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 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又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

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







情戀中國紅


清朝九大總督中,四川總督是其中權勢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但是,和絕大部分總督不同的是,四川總督本只管轄四川一省,而其他總督則基本上管轄兩省或三省。整個清朝,只管轄一個省的總督,只有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這兩個。

四川總督為什麼督撫一省?其實和四川的特殊情況息息相關。在古代,或者說在海權時代以前,四川幾乎一直都是國內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經濟重心南移之前,四川的富饒程度就已經可以和中原地區媲美。經濟重心南移以後,四川的地位更加凸顯了。可以說,唐朝以前,四川的發展程度可以比肩中原;而唐朝及以後,“揚一益二”的狀況,幾乎貫穿了古代歷史的始終。



而另一方面,四川地理單元特殊,文化及經貿可以自成一體。這種相對封閉的態勢,又成為了加深四川軍政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歷朝歷代,但凡在管轄四川的問題上,一直是不敢掉以輕心的。清朝單獨為四川設立一個總督的根源,也就在於此。

當然,清朝時四川也並非一直都是單獨設立總督。清朝前期,由於明末大亂,四川之地遭受重創,人口十室九空。因此,清朝入關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四川沒有得到恢復,四川還是和其他省一樣,多省並立一個總督。乾隆以前,四川除了短暫單獨設立總督以外,還先後屬於陝西總督、川湖總督、陝甘總督。



乾隆時期,四川全面復甦,人口暴增,成為清朝人口第一大省。此後的四川,一省的人口甚至超過其他地區數省人口。因此,乾隆以後,四川再也沒有和其他省組合在一起了,而是一直都是單獨被一個總督統轄。

同時,四川面積巨大,清朝時期,四川面積約70萬平方公里,雖然只是一省,但是比很多總督管轄的多省的總面積還要大。並且,四川地形複雜,高原、丘陵、平原一應俱全,管轄非常困難。


不過,四川省範圍之大,人口之多,其實也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在“行省”出現之前,四川地區其實是五部分省級區域組成的,分別是川西的康藏地區,以及盆地中的“川峽四路”組合而成。因此,清朝的四川,根本上也可以算作是“五省”組合而來。這樣一來,清朝單獨為四川設一個總督,也就是不得已而為之了。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期的四川總督,還按慣例兼授兵部尚書,並同時按慣例兼任四川巡撫,可謂權力非常之大。即便是地位崇高的兩江總督,在實權方面,都遠不如四川總督大。



蘇綻


四川總督並不是總督中地位特別高的,在清朝總督地位排名中,四川總督排名應該是倒數的,他們的排序依次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

在不同時期,根據官員地位的高低不同,排名地位可能會有所調整,但是大致就這個模樣了,以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時,陝甘總督地位就不是靠後的了。

(左宗棠)

當然,上面的這九大總督在清朝也不是從一而終的,也是經過逐漸變化才形成的,比如東三省總督是1907年才設立的,以前的話,東北不同於內地行省制度,是依靠將軍來鎮守的,比如盛京將軍、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

四川的行政制度在清朝時期有諸多變化,一直到乾隆後期才逐漸成型。

順治元年,設置四川巡撫,沒有設置總督,而到了順治十年因為四川與陝西聯繫比較密切,四川的錢糧兵馬都是陝西調撥,因此就讓陝西總督兼督四川,也就是最開始的川陝總督。

順治十四年的時候,第一次設立了四川總督,然而康熙七年的時候,又將四川劃撥到湖南湖北去了(湖廣),也就是川湖總督,到康熙十九年的時候,湖南湖北成立湖廣總督,四川又被甩給陝甘總督,一直到雍正九年,第二次設立四川總督。

(雍正皇帝)

到後來,四川總督也兼轄過陝西,總體上來說,四川最後能夠掌管一省,而成為總督,實在是不容易。

我們知道總督一般管轄兩省至三省,為何四川會僅僅管理一個省份呢?

其實,這主要是由四川的經濟、地理、文化等特殊原因決定的,四川盆地在古代又稱天府之國,只要發展好了,很容易就富裕起來了,清朝高層對四川一直不放心,前期清朝西北和西南戰事比較多,更害怕四川鬧事,所以都是和別的地區連在一塊管理,比如讓陝西總督管四川或者是湖廣總督管四川。

但是管來管去很費勁,乾隆時期戰事都緩和了,準噶爾汗國也滅了,因此才讓四川獨立管理,果然,武昌起義之前的保路運動就發生在四川,因為保路運動,最終導致武昌起義的爆發,可以說,四川的管理很苦難。

當時四川經過人口填充,經濟和人口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到清朝中後期,儘管四川還是一省,無論人口規模還是地域面積已經完全不少於其他的兩三省的總督轄區了,為此,設立四川總督也是情理之中。

值得一說的是,四川總督和巡撫同城才是有意思的事情。

清朝時期的地方制度很複雜,既有軍事上的將軍(八旗)和提督(綠營),又有行政上的總督和巡撫。

巡撫是一省長官,也有一定的行政、軍事、監察權,對於大部分正常人來說,巡撫的職能跟總督沒什麼差別啊!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大概分析了,因為總督都是兩省以上的職務,設總督的就不設巡撫,比如兩廣總督駐廣東的話,就不設立廣東巡撫。

而設立巡撫後,總督基本也就沒有權力去直接指揮該省了,因為總督和巡撫兩者是互不隸屬的,都直接對中央負責。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清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地方實行的分權管理措施,通過將軍、提督、總督、巡撫分割地方的權力,所以清朝很少出現地方造反對抗中央的事情發生。

(四川總督)

但是總督和巡撫同城怎麼處理?比如像四川這樣的,飯碗就這麼大!

清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乾隆是三千恢復四川總督的時候就裁撤了四川巡撫,巡撫的職能由四川總督兼任。

這就是為什麼四川總督雖然排名靠後,但是地位很高,因為他的權力比一般的總督都要大!

所以,四川總督的只能是這樣的,總督四川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兼巡撫事。


史論縱橫


四川總督還真是說不上地位極高,在清朝時期,我們看看四川省的地位,要說經濟,經濟比不上兩江,兩廣,要說人口數量,比不上閩浙,湖廣,要講政治地位,又遠遠比不上直隸,東三省,也就比更偏遠的雲貴要好些,所以四川在清朝時期,只能算是較為普通的一個行政區域,而作為四川的總督,自然也就談不上地位有多高。

不過四川總督在所有的總督之中,的確是比較特殊的一位,特殊在哪裡呢?就比如直隸總督,是因為所處的地區是京師所在,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所以專門設置了一個總督職務,就只管直隸一省的所有政務。而其他負責管理地方事務的總督,所管轄的區域,均包含了兩到三個行省,那麼為什麼四川又沒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四川總督卻只專管一省的事務呢?

四川在清朝年間,最初是沒有總督一職的,只有一個四川巡撫,四川由陝西三邊總督來兼管,四川的隸屬在清朝時期,曾經多次改變過,和湖南,湖北並再一起監管過,也曾經和陝西,甘肅並在一起監管過,單獨將四川化為一個行政區,是到了乾隆皇帝執政時期。公元1746年,川西北的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反叛清廷,清軍出師征討,卻屢戰屢敗,最後為了平定只有數萬人的大小金川,清朝連上民夫,竟然動用了六十餘萬人。

雖然這場戰爭最後清朝獲得了勝利,但是四川地區也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有寫過這麼一句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小金川之戰,除了清朝最開始派出的指揮官指揮不利以外,清軍率戰屢敗也和四川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並且在當時四川地區少數民族眾多,也算是較為偏遠的地區,民風彪悍,經過大小金川叛亂以後,清朝政府專設四川總督,兼管四川一省軍政事務。

事實上,在歷朝歷代,四川的地理位置也一直非常的重要,唐朝安史之亂,唐玄宗為何要逃到四川,因為四川易守難攻。在大分裂時期,四川較為封閉的環境也容易形成軍閥割據勢力,比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後蜀。而清朝時期,三藩之亂時,四川的重要軍事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吳山桂佔據四川,北可以出兵甘,陝,東可取湖南,湖北。並且還給吳三桂的大本營雲南,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因此從乾隆年間起,清朝專設四川總督一職,也就不難理解了,管理好四川,就能確保清朝西南邊疆的穩定,同時即便西南有戰事,四川穩定也就能確保中原地區不受影響了。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四川是除直隸以外唯一一個只管一個省的總督,而且四川還設有成都將軍府,負責滇藏防衛。這是當時滇藏的特殊歷史原因造成的。鴉片戰爭後,英軍兩次入侵西藏,威脅四川、雲南,四川總督負責滇藏防衛,實際上已是邊防,地位非常重要。為保證軍政一體,所以四川才設總督,因為巡撫沒有軍權。


GY1958


明朝開始設總督,一個省不小

  • 明朝萬曆年間


  • 清朝幾大總督

  • 直隸總督,總督府保定

  • 兩江總督,總督府江寧(南京)

  • 閩浙總督,總督府福州

  • 兩廣總督,總督府廣州

  • 雲貴總督,總督府昆明

  • 陝西--山西,陝西-四川總督多次變化

  • 康熙平定準格爾

陝甘分治

  •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

  • 甘肅行省,省會蘭州

  • 陝西行省,省會西安

川陝總督經歷3次分和

  • 明設川陝總督,總督府固原,這段時間總督權利較小。
  • 清,川陝總督
  • 第一次,1656--1661年。
  • 清朝: 順治十三年(1656年),改川陝總督,總督府遷往漢中
  • 1661年,分四川總督,山西陝西總督
  • 第二次,1680--1731年
  • 康熙十九年(1680年),陝甘總督兼管四川,改為川陝總督
  • 1731年再次分為陝甘總督和四川總督
  • 第三次,1736--1759年
  • 1736年合為川陝總督
  • 1748年新設甘肅總督
  • 1759年陝西劃入甘肅總督,改為陝甘總督;
  • 陝甘總督府,蘭州;
  • 四川再次改為四川總督;
  • 四川總督府,成都。

陝甘、四川總督反覆分和,轄區不小!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清代官制體系制度中,總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總督與巡撫皆為地方軍政大員,合稱督撫。在《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中,總督乃系“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的封疆大吏,較之一省行政長官——巡撫,職權範圍更廣、更大。

在清代有名的“九大總督”中,有七位總督乃系執掌兩省或者數省的所在,唯獨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乃系執掌一省職務且監管巡撫事的特殊官職。因為掌管京畿地區,直隸總督的特殊性尚可理解;那麼,四川總督為何如此特殊呢?

《清史稿·職官志》明確記載了四川總督的發展歷程:

順治元年,置四川巡撫,駐成都,不置總督。十年,以川省兵馬錢糧皆從陝西調發,詔陝西總督孟喬芳兼督四川。十四年,停陝督兼轄,專置四川總督,駐重慶。康熙七年,更名川湖總督,徙荊州。九年,還駐重慶。十三年又省。

也就是說,從順治元年到雍正十三年,四川一省要麼被陝西總督、川湖總督兼管;要麼暫時設置單獨的四川總督,但並不常設;一直未成定製或專缺官職。

直到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第一次金川戰事行將結束的時候,乾隆皇帝下令設置四川總督官缺,並“始定為專缺,兼管巡撫事”。對於四川總督的官職設定,《清實錄·高宗實錄》詳細記載了乾隆皇帝的諭旨決定: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川陝總督。統轄四川、西安、甘肅。幅員甚為遼闊。在尋常無事之時。尚虞鞭長莫及。現今金川軍務未竣。地方公事、及籌辦軍需、一切調度。督撫駐劄西安。難於遙制。即將來平定。亦經理需人。從前曾經分設總督。就近綜理。尚書尹繼善、今現奉差在陝。著即授為陝西總督。策楞、著授為四川總督、管巡撫事。

也就是說,在第一次金川戰事並未完全結束,就算是將來平定以後,也需要專職的善後人選,金川區域進行戰後安撫和重建工作。當時的川陝總督掌管四川、陝西、甘肅三省,其總督府衙設置於西安,距離四川西北部的大小金川地區較遠,“難於遙制”。為一心一意將第一次金川戰事順利結束並處理好善後工作,乾隆皇帝根據前線需要和具體地方行政庶務的分佈,始設四川總督並監管巡撫事。

在這份諭旨以後,乾隆皇帝又專門強調了“分設總督,以專責成”問題,曾經“降旨商之經略大學士傅恆。昨據奏到,意亦相同”的說明後,正式對四川總督的人選選擇進行了說明:

川省軍興旁午。將來籌辦善後事宜。總督必須得人。應即令策楞、以總督管巡撫事。足可勝任。

策楞,即為鈕祜祿·策楞,乃系康熙朝初期“輔政四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孫子,乾隆朝滿洲勳貴的代表人物。策楞所在的家族有多牛?他的父親乃系“歲祿所入,以均宗族,人皆賢之”的尹德,乾隆元年詔晉一等公;二弟,乃系被乾隆皇帝稱為“朕自御極以來,大臣中第一受恩者”的乾隆朝初期寵臣訥親;三弟,乃系乾隆朝中期威名赫赫的名將阿里袞,以身殉國後,“諡襄壯,祀賢良祠”。

也就是說,不管是四川總督稱為定製官職的特殊原因,還是乾隆皇帝特意選擇的首任四川總督人選,都註定了這一官職的特殊性。同時,對金川戰事的善後處理,也要求四川總督必須擁有一省巡撫才有的“宣佈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的職權才可。所以,才有了除直隸總督以外,單獨執掌一省,且兼巡撫事的特殊總督——四川總督。

參考文獻:《清實錄·高宗實錄》、《清史稿·職官志》


正說清代十二朝


在清朝時期,地方總督們的轄屬範圍非常龐大,很多人都掌控著兩到三個省份的軍政大權,但是在這些權勢滔天的總督中,卻存在著兩個只統轄了一個省份的總督官職,這兩個總督就是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

直隸總督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其中的直隸總督。

相比於四川總督,直隸總督我們比較陌生一些,因為他所掌控的直隸省在我們現如今是不存在的。

在清朝時期,其實所謂的直隸省就是我們現如今所說的河北省。

只不過那時候的直隸省比現如今的河北省多統轄了天津市和北京市的周圍地區罷了。

而直隸省並不是一個確切的地名,在清朝時期,直隸省就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直轄市一樣,是一個特殊的行政區域。

它之所以會有直隸這個名字,主要跟它所存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有關。

眾所周知,北京市是被河北省緊緊包圍在其中的。

因為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所以清朝就把現如今的河北省劃歸到了京師的統轄下,授予了河北省直隸的名號。

清朝設置四川總督官職

直隸省擁有著如此重要的政治意義,僅在一省中就設置一個總督官職我們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最讓我們奇怪的是,四川這麼一個地處西南偏遠的省份,為何能享受到和直隸省一樣的待遇、為何一個省份就能設置一個總督官職呢?

說實話,在最開始的時候四川是並未能享受到如此殊榮的。

最開始時,清朝把四川劃歸到了陝西總督的管轄下,僅在四川設置了一個巡撫官職。


過了幾年之後,雖然順治皇帝設置了一個四川總督的官職,但是這個官職並沒有存續多少年,在康熙早年的時候,這個官職就被更名為川湖總督,把重心偏向了湖北。

再之後,四川則被轉交到了川峽總督的手中,這川陝總督除了轄屬四川之外,還轄屬著陝西、甘肅等省份。

就這樣兜兜轉轉了許久,四川總督的官職才在乾隆年間的時候被確定了下來,再未更改過。

而在乾隆年間之後,因為四川總督統轄範圍的縮小,朝廷就把四川巡撫的職權交由了四川總督兼職,讓其徹徹底底掌控起了四川的軍政大權。

之所以只在四川一個省份設置總督官職的原因

要說到清朝後來為何只在四川一個省份設置了總督官職,其實跟四川封閉的地理條件有關。

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四川的地形是一個周邊被各種山嶺包圍起來的盆地。

因為這些山嶺的環繞,導致了古代人們想要進入四川如果不想繞遠路的話,就必須得經歷一番翻山越嶺的波折才能進入四川。

唐朝李白的蜀道難非常著名,在這篇詩文中,就非常形象地描寫出了古人進入四川的艱難。

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這種複雜的地形、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正是乾隆時期之所以會在四川單獨設置一個總督官職的原因。

因為清朝早期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如果在四川設置一個總督官職轄屬著外省、在外省設置一個總督官職轄屬著四川,那麼四川封閉的地理環境必定會給這些總督對各省份的統轄造成許多麻煩,所以在經過權衡之後,他們就在四川這個封閉、意義重大的西南重省設置了一個僅統轄著單獨一省的總督。


孤客生


總督是統管一省或兩三省軍事、行政大權的地方大員,在清朝末期之前一共只有八個總督,分別為 直隸總督、兩江總督、 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而東三省總督是清朝末期才建立的。


他們中有的管理多達三個省,有的卻只管理一個省,而管理一個省的兩個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他們倆只管理一個省是不是意味著在九大總督裡是墊底的存在呢?

恰恰相反,他們的地位不僅不低,反而很高,直隸總督的地位和權力更是位於九大總督之首。

隸屬總督因為離京城太近,為了安全,也為了穩定,所以只能管理一個省。那四川總督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只能管理四川這一個省呢?

原來是清朝高層發現,全國有一些省份的轄區過大,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為了確立對全國的統治,所以將除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的另外七大總督所掌控的地區實行的分家,分成了多個省,例如曾經的江南省——被分為江蘇省、安徽省。

而四川總督所控制的四川其面積比其他未劃分省份前的轄區也差不到哪裡去,但是卻沒有被分家,這其中的根本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四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地質結構十分特殊,是一個巨大的盆地,無法將它進行拆分,所以最終就沒有把它拆分。


但是孤零零的一個四川省又不怎麼好,於是清朝高層就將陝西和四川合併,後來發現這樣的話管轄區域太大了,管不過來,朝廷也害怕四川如果管轄區太大,會增大造反的可能性,也不放心,最後又決定將四川劃分出來,單獨建立一個省份。

在清朝駐守管轄區的一般是總督和巡撫,他們都屬於封疆大吏。清朝將全國劃分為了許許多多的省份,每個省都會有一個巡撫負責此地,一般來說兩個到三個省會設立一位總督。

而九大總督裡只有兩位總督是最為特殊的,只能管轄一個省,那就是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直隸地區靠近皇城,並且其把手的人都是朝廷的心腹,其地位那是相當的重要,所以直隸總督只管理河北一個省,但直隸總督的地位確實最高的,他在清朝的後期甚至兼任了北洋大臣。

四川總督則是由於四川地理位置的原因,再加上朝廷多方面的顧慮也只管理四川省。

那麼只有一個省的管轄區總督和巡撫間應該怎麼劃分任務呢?這就成了一個問題。沒辦法,最後決定四川總督主要負責軍事,四川巡撫主要負責民政,這兩者的地位其實就相當於被放大了的都指揮使和布政使。後來由於兩者之間經常因為任務重疊的問題,兩者互不相讓,從而導致了總督和巡撫之間的爭鬥不休,後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清朝政府怕出現內亂就將四川巡撫一職給撤銷了,由四川總督全權擔任。

這麼一來,這就使得原本權力不大的四川總督一下子軍事民政一把包了,自然地位也就刷刷的排到了前頭,也就是這個時候的四川總督,才真正擁有了極高的地位和龐大的權力。

所以這個時候可以說四川總督負責管理全省軍政民財等各方面的工作,屬於權力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而這一權力,除了清朝的心腹直隸總督,是其他各個管轄區的總督所沒有的。

而四川的管轄區內生活的少數民族還不少,四川總督需要對他們的安全和生活進行負責,要管理的事還是十分的眾多,可以說四川這裡的實力也是十分不錯的,但是就是容易出現動亂,比較難控制。

後來的太平天國可以說是十分強悍的,一路上摧枯拉朽,橫掃千軍,最終也是在四川這個地方,落了個一去不復返的下場;到了北伐戰爭結束時,四川這裡也是不受控制,陽奉陰違。一直到抗戰時期,才漸漸控制了四川省,為此國家也是操碎了心——民國針對這一不穩定的、地域大、人口多的省份,為了方便管理,國家撤銷了四川省,並將其分成了川西、川東、川北、川南這四個行署區進行管理。不過那都是後話了。


夏目歷史君


因為四川面積太大,形勢又很複雜,雖然四川名義上只是一個省,但實際上相當於幾個省。

而且別看四川總督只管四川一省,他的任務並不輕鬆,因為西藏的一部分事務也歸其兼管。


清朝入關初期,四川沒有設總督。當時由於川渝兩地大部分區域都掌控在張獻忠和南明政府手裡,清軍只控制川北地區。所以當時四川只設有巡撫,撫臺衙門駐地設在閬中。

後來,清軍擊敗李自成,決定對張獻忠和南明下手。於是清廷便將四川、甘肅(含今天的寧夏和青海西寧地區)、陝西合併,統一交由陝西三邊總督管轄,衙門駐地在西安。

至於為什麼三邊總督衙門要設在陝西,道理很簡單:因為川陝甘三省中,四川和甘肅都是前線,清廷當時控制最牢靠的地盤就是陝西。清軍在四川、甘肅的兵馬錢糧皆要由陝西準備和調發,陝西是三省的中心。

經過十幾年的拉鋸戰後,明軍因為各種原因逐漸退出四川,清軍佔領四川。

順治十四年(1657年),為了徹底消滅雲南李定國,清廷將戰線前移。並把前線總指揮部從西安前移至了成都。

由於戰略地位提升了,巡撫的權限又太小了,所以清廷便將四川從川陝總督轄區內劃出,專置四川總督於成都。


順治十八年(1661年),由於南明勢力基本被肅清,四川的戰略地位下將。所以清廷又撤銷了四川總督,只設四川巡撫,仍歸由陝西總督管轄。

康熙七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憂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大意就是說:四川因為長年戰爭,目前滿目瘡痍,實難恢復。我建議陛下您下一道聖旨,招徠周邊省份的百姓,移民到四川,恢復四川的生產。

康熙收到奏摺後,大為感慨,於是他在那一年將四川劃入湖廣總督轄內,為後來的“湖廣填四川”預熱。(湖廣總督也因此短暫改名為川湖總督)



不過,由於後來爆發了三藩之亂,四川又變成了戰場。因而由朝廷主持的大規模的移民便被推遲了二十多年,一直到康熙三十三年才正式開始。

而在此期間,出於戰爭的需要(四川被吳三桂軍佔領了),清廷又將四川從川湖總督轄區內劃出,重新劃歸回了川陝總督。此後,四川便長時間歸川陝總督管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準噶爾汗國入侵西藏。清軍由於需要從四川、陝西兩路出兵打擊準噶爾,四川的戰略地位再次凸顯。於是康熙皇帝便再次將四川劃出,並指派年羹堯為四川總督。

康熙六十年(1721年),西藏收復,川陝再次合併,改名為川陝總督,由年羹堯擔任川陝總督。



雍正九年(1731),雍正皇帝決定對準噶爾汗國大舉用兵。於是在這一年,四川又與陝甘分家,獨立設總督。

不過清軍後來在和通泊慘敗,消滅準噶爾的計劃取消,清準議和,四川戰略地位再次下將。

於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川陝再一次合併,複名為川陝總督。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又攻明正土司(今天的康定市)。乾隆為了平息叛亂,便再一次將四川單獨劃出,獨立設總督。

此後,西南地區戰爭頻繁,清廷就乾脆省去了四川巡撫,只設總督。四川總督也就至此成了固定職務,一直到清朝滅亡。

這裡順帶一說,為了削弱四川總督權力,雍正五年,雍正帝將遵義從四川劃出,劃給了貴州巡撫管轄。並一直延續至今。

同時為了震懾康藏地區,乾隆皇帝後來還特設成都將軍,駐紮在康定。後來乾隆皇帝覺得康定地區生活太艱苦了,就把成都將軍遷回了成都,把四川提督府搬到了康定。而由於四川提督管轄了康藏地區,西藏的軍務問題也歸了四川總督和成都將軍兼管。

比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了反擊廓爾喀入侵,乾隆皇帝便調派了四川總督李世傑和成都將軍鄂輝率川兵入藏。(駐藏大臣管轄的兵馬只有500人)

後來廓爾喀二度入侵,乾隆皇帝除了調派福康安率軍入藏外,也調派了川兵入藏,由當時的成都將軍成德領軍。



總的來說,四川並不是一直都有總督。清朝中前期,四川是否設立總督,取決於西南地區有沒有大的戰事。打仗即設總督,不打仗就設巡撫。(巡撫不管軍務,職權不夠)

後來由於西南戰事頻繁,清廷便不再設四川巡撫一職,而是專設四川總督,由總督兼管巡撫的工作。雖然四川總督只管一個省,但由於四川漢藏雜處,情況複雜,經常要打大仗,川兵時常還要幫駐藏大臣撐場子,因此四川總督的任務並不輕。

通常來說,只要西南開戰,成都將軍往往會衝在第一線,四川總督負責後勤保障,四川提督隨時以備策應。這種工作量,遠遠比其他不打仗,管兩省、三省的總督要重。

另外清朝中後期,四川經濟恢復,人口體量非常大。把四川和雲貴或陝甘合併,有非常大的隱患。這一點從雍正帝把遵義從四川劃出,削弱四川體量就可以看得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