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大秦军队那么强,为什么他死了没几年,就弱到那种地步?

缥缈峰下一粒沙


秦一统天下之后,开始收缴天下兵器,秦军大部分也都功成还乡,只有留下北方抗击匈奴的蒙恬军团和攻打南越的赵铊军团。秦始皇死了之后,蒙恬被李斯赵高所害。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诸侯纷纷揭竿而起,秦国只有维护地方治安的官吏,没有常备的军队来平叛,加上赵高阻断天听,朝廷也一直没有下诏募兵,所以导致各路起义部队一路高奏凯歌。


贵州人看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情况不同了。

在统一六国时期,敌人是五国,秦国则是自己坚实的后方。

而秦国实力足够强,自然可以一一吃掉其他五国。

然而,秦始皇死后,国家因为超出承受力的军事作战和大型建设,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比如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征服百越,结果攻广西大败。秦军因为战斗伤亡和可怕的传染病,死亡高达30万之多。

秦军这次战争所动用的部队还是以之前灭楚国的部队为主力,但是为了适应南方作战,秦军这50万大军中也有不少于10万人的原楚国部队。

即便如此,秦军损失了30万,等于将之前的主力损失大半了。

除了长期战争的损失以外,秦朝的各项劳役不分国家,将自己的秦国人也搞得很惨。

比如修建长城,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

而秦朝并不只是一个长城工程,还有很多其他工程,占用大量的劳动力。

而古代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医疗也低下。

这样不顾老百姓乱搞劳役,导致土地无人耕种,饥荒很快盛行。民夫被迫离开故乡去外地,很容易感染传染病导致横死。

仅仅长城下死亡的民夫就不计其数,死尸太多导致骨头互相依靠,都无法倒下去。

这种情况下,秦朝其实众叛亲离,连自己的秦国子民也反了。

当时秦朝能够依靠的,只有王离卫戍长城的一支精锐军队,以及章邯的部队(大部分是修建长城的民夫)。

依靠这两支部队,秦军开始打了不少胜仗,消灭了诸如陈胜吴广之流。但是,依靠区区两支军队想要平息全国的反叛,这是根本办不到的。

甚至章邯的部队也窝里反,他们本来就是因悬赏才参战的民夫,现在悬赏却不能兑现,人人都不愿意作战。

所以,秦朝是因为暴政搞垮了自己。


萨沙


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赏心乐史”,我来回答楼主的问题。

秦国的军队一直很强,不然也不可能统一六国,楼主的意思应该是说秦始皇死后没几年秦国就灭亡了,从而认为秦国的军队很弱,这个想法是片面的,秦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

第一内部原因:沙丘之变,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死在了他的第五次东巡路上。按照秦始皇的意思,他已经在继承人的空格上写上了长子扶苏的名字。但是,秦始皇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遗诏最后竟然成了一封废纸,而扶苏也没有当上自己的继承人。

始皇最信任的宦官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又另外炮制了一封诏书,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和蒙恬自裁。一向仁孝的扶苏,按照父亲的旨意,不顾蒙恬的劝阻自杀了。扶苏死后,蒙氏兄弟成了赵高掌权的阻碍。

蒙氏兄弟是指蒙恬和蒙毅。蒙恬的功绩自不用说,伐齐、破匈奴、筑长城,早已成为秦国大将第一人。而蒙毅是蒙恬的弟弟,和蒙恬的奋战沙场不一样,蒙毅选择了当一个文官,为人光明磊落,忠肝义胆。两人都对秦国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功劳,《史记》上有说:“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可见蒙氏弟兄在当时秦国政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而蒙氏兄弟又出生于名将世家,再加上自身的能力和功绩,因此颇得秦始皇的信任。这对赵高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再者,当年赵高犯法的时候,就是蒙毅审的,因此赵高对其时常怀有记恨。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赵高必须先将这两个人给除掉,他们两个人已经严重地威胁到赵高的权力之路了。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和秦二世又开始了对皇室子女们的屠杀,以及朝内反对他们忠臣的都被冤死了。可以说赵高和胡亥两个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第二:秦朝严刑峻法,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

秦始皇在扫六合,统一中国之后,曾得到一个预言“亡秦者胡也”。由于当时北方的胡人势力日益壮大,加上秦始皇信方士,使他对这一预言深信不疑,并为之焦虑不安,时刻想到自己的帝国会亡在这个“胡”手中。

正是由于这种坦心,使他下定决心,修筑了两个宏大的工程:一是筑长城,二是修直道。在秦始皇的思想里,修长城可以抵制北方胡人的入侵,保证秦不为“胡”所灭。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国的骑兵在三天三夜之内抵达阴山脚下,出击“胡人”,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


但秦始皇万方没有料到,正是为防“胡”而修的两大工程,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他驾崩后,二世胡亥继位,横征暴敛,变本加利,终于激发农民起义,导致秦国灭亡。这也真正应了“亡秦者胡也”的预言,只不过这个“胡”不是胡人的“胡”,而是自已的继任者他的儿子胡亥。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章邯投降,秦朝气数已尽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这次起义的口号,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失败,被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由此可见秦军当时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但是章邯因为朝廷的昏君佞臣,对他的不信任,被项羽击败后,最后带着仅存的12万大军投降项羽,从此之后也就宣告了,大秦帝国的梦破碎了,秦国走到了尽头。

后来刘邦迂回进入武关,到达咸阳附近。那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秦亡。

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前207年,秦朝灭亡,仅十余年。

总结:秦朝的军队其实并不弱,秦朝之所以在秦始皇死后短短10年多就灭亡,主要原因在于秦始皇统治时的严刑峻法,后期横征暴敛,以及秦二世的荒淫无度,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赵高和胡亥残杀忠臣迫害名将,也加速了秦国的灭亡。以上种种最终应了那句“天下苦秦久已”,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也写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赏心乐史


首先要说的是秦国的军队并不弱,蒙恬北逐匈奴就充分说明秦军的战斗力。主要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当农民起义军来的时候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很多地方官不战而降,也有些暗中谋逆反叛,真正同起义军殊死搏斗的少之又少。所以探讨秦朝灭亡之迅速还要更多的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纠结于军事力量的强弱意义不很大。

那么秦朝为何统一六国之后灭亡那么迅速呢?原因有很多,重大原因我认为有这样几点。

第一、秦灭六国时,天下战事汹汹,百姓疲惫不堪,秦统一六国后最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是与民休息,通过休养生息来蓄积力量。但是秦始皇很明显的急于建立万世功业,六国一灭 就开始了大量的巨大工程,修阿房宫,修皇陵,修长城,随便哪一项都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要上马这么多工程,百姓有多疲弊可想而知。我认为这是秦迅速灭亡的最重大的原因,人心向背彻底改变。

第二、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有非常强大的个人向心力,使得整个秦朝勉为其难的运转。但是他一死,他的继承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个人认为秦始皇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错不小),胡亥得的帝位本就是非法得来,而且二世昏庸无能,没有他老爹的强大的向心力。所以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第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有很好的肃清六国余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多人还在思念故国,意图某乱,像张良、田氏兄弟这样的人才都还在想叛乱秦国,所以这些都是定时炸弹,导致秦国迅速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

第四、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第一个就是说没有前面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那是很容易出问题的。而且当时的人统一国家的概念不是很强。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浮度生


为何秦朝灭亡的时候,军队那么弱,这个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普遍认可的人心向背问题,起义军同仇敌忾,尤其是出现了卓越的领军人物项羽,二是军队成分发生了改变,灭六国之战的精锐分别为派往北方防范匈奴、南方平定百越,而应对农民起义的部队为临时拼凑的囚徒,且灭国之战的将领大多已经逝世。

首先来说人心向背,这是大家所公认的,秦朝统一六国后,横征暴敛,修长城、建驰道,征百越,焚书坑儒,尤其是胡亥继位后,更是倒行逆施,引起六国旧贵族的集体反抗,由陈胜吴广起义开始,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一时间,秦王朝四处冒火,扑灭不及,各义军之间结成了统一抗秦的联盟,尤其在巨鹿之战后,秦朝主力被灭,再也无力对抗各路义军。


其二,在秦末,秦朝军队的成分与统一六国时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将领不同:统一战争的第一名将王翦隐退、蒙武已经逝世,李信、王贲皆在统一全国后不知所终,而蒙恬则在胡亥继位时自杀,唯一可以使用的只有一个章邯,自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后便信心大挫,再也无力率军抵抗。二是军队构成不同:秦朝统一后,蒙恬率军30万人北击匈奴、赵佗率军50万人平南越,这两次出征带走了秦军大量的精锐,在秦末农民战争时期两支军队均未返回中原平乱,为应对起义军,秦朝不得不通过释放罪犯的形式来抵抗起义军,这些临时组成的军队当然没有什么战斗力而言。


史海小白丁


秦朝当时的兵役是属于战时为兵,闲的时候重新变为农民,进行耕种,所以到秦国实行的是耕战体制。其实它的常备正规军数量并不是很多,都是在战时进行动员。

当时,秦国的军队之所以战斗力强大,之所以被称为虎狼之师,是因为秦国制定了一个军功爵制,也就是说士兵作战以杀获敌人的首级,作为评定他的爵位根据。具有了一定的爵位,以后能够对应的获得相应的土地,财富和权利。这样一套完善的体制,使得秦国军队相当的强大。

在秦统一天下以后,一方面,秦国需要把自己的有限常备军分散到全国各地驻守,同时为了防守北边的匈奴,还派了长城的守卫军。同时大规模在全国新建基础设施,包括阿房宫,包括秦始皇陵等等的这一系列工程也需要有部队驻守,作为监军。各种下来的话,其实部队是相当分散。

另一方面随着秦国统一天下以后,并没有对自己的军事体制进行相应的变革,还是沿用着军功爵制。可天下一统后,战事减少,部队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首级来进行爵位升迁,也逐步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

到秦始皇死后二世继位,在残暴统治和荒淫暴政下,当天下大乱的时候,秦国他在整体的兵力动员能力,包括说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积极性方面都已经没法和统一天下时的虎狼秦军比较了。






大师兄翡翠原石


这个问题可以换成“秦朝为什么在秦始皇死后没几年就分崩离析了”,秦朝并不是弱,而是统治的方法有些问题。

秦朝自任用商鞅开始变法以来,整个国家都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把国内的所有资源都几种起来为战争服务,把所有的人民都打造成坚不可摧的战士,如此倾全国之力的结果虽然统一了全国,所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是国民的神经也被绷的紧紧的,人民的生活被控制的十分严格,所有的事情都有法律作出规定,一人犯罪,其他人全部连坐,这种办法在有目标敌人的时候,可以发挥出国内全部的能量,但是当秦始皇打败其他国家,统一了全国之后,如果还不及时改变策略,就有可能反噬自身,在秦始皇在位时,始皇帝英明盖世,文韬武略,可以控制住全国的局势,可是一旦换成了其他人,比如秦二世这种容易被忽悠的主,就有灭国的风险。果然,秦二世继位之后第二年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继而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最终在起义大潮中秦国覆亡。

秦始皇给二十留下了十分丰厚的政治资本,只要他继位以后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也不至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但是他的做法恰恰相反,在赵高的教唆下,他更加严刑峻法,以更加苛刻的法律来统治人民,徭役更加繁重,赋税也更增多,人民不堪重负,唯有起义一途径才可能有生还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在赵高的蛊惑下,秦二世诛杀了许多有能力的人,一周后面被刘邦项羽攻入咸阳,覆灭秦朝,实是可惜。


历史修行者


大家都知道秦朝早年间的时候,通过商鞅变法用新的制度替换了旧的制度,使国家的经济、人力、军事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国的整体水平就开始下滑,以至于到最后的覆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有以下几个分析。

高度依赖的军事体制

当时秦国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那么这么一支让人闻风丧胆,骁勇善战的军队,为何最后为何会被各地的起义军给打败了呢?

秦始皇对于自己手下的军队,有着明确的规定跟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正所谓有什么样的王就什么样的将,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所以秦始皇当时手下的军队跟他一样有一种王者势,他们当时的军法非常的严格,手底下的人只能服从于国家或者最高身份的统治者。当时秦始皇在秦国人民心中是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在军人们的心中也只认他秦始皇是最高的统治者,所以秦始皇下达的每一个命令,每一个指令,他们都会拼了命的去服从去执行。正是因为有这种严格的军事管理导致他手下的军队会非常的强大,以至于在后来数年的战斗之中,他的每一支军队都可以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但是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现在的这个最高统治者不在了的话,那么军队的思想就会不稳定,比如说秦二世上位之后,但是他的思想以及管理制度还没有跟着他一起上位,而且他的领导能力也比较差,这样手下每一个军人都感到了不满。所以后来慢慢的军队士气就越来越弱,打仗的时候就溃不成军。

后来敌军直接都要攻打咸阳了,驻扎在南北方向的两支军队都没有任何要过来支援的意思,所以秦朝迅速的衰败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六国遗民的反抗活动

当时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还有一小部分的遗民跟一些贵族势力还在进行着反抗。他们还在私底下招兵买马,商量计策准备推翻大秦王朝的统治。

虽然说当时秦始皇统六国之后还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管理,把度量衡跟文字进行一个统一,希望让原来其他一些国家可以接受自己的统治。可惜的是当时六个国家的残余力量还十分的强大,他们对于秦国的仇恨也非常之重,他们联合起来的力量成功的给秦国造成了困扰。

之后的残余势力就组合成了联盟,一起来抵抗秦国的统治。秦国也知道如果不能在短时间之内将这些残余的势力进行清除的话,那么对自己的威胁也是非常大的,可是以前七个国家都是各自为政,自己管自己的地盘,现在六个国家的残余力量联合起来,秦国想要一次性对他们进行收复那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当时又有大量的起义军开始出现,加上其他一些各族的残损势力,已经给当时的秦国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这也加剧了秦国当时的衰败的速度。

大部分的百姓也不愿意接受秦国的统治

当时统一六国之后,很多的老百姓并没有觉得自己是秦国人。在他们的心目当中觉得他们还是以前国家的一份子,秦朝也只是占领了自己的国家的地盘,自己并没有愿意去接纳秦国的统治。

任何一个开国皇帝都是踏着鲜血走上皇帝宝座的,当然秦始皇就不用多说了。其中征苦力、烧书、大改革等等跟当时的老百姓产生了矛盾。就拿当时的征苦力来说,国家需要修建大型的建筑,城墙、墓室、运河、堤坝等等,其中不少的苦力都是给活活的累死,大量的征苦力给人民造成了一种心理跟生理上的负担。

让当时的很多百姓都无法接受甚至说厌恶,最后使得民心散漫国家的力量就不能得到聚拢,所以导致了国家衰败的速度。

赵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秦国衰败的速度

要说到秦朝的衰败,我觉得应该离不开赵高这个人。他直接把国家最高的统治者给进行了一个打压,直接发起了秦朝宫廷的一个大乱斗。

站在金字塔顶部的管理者都经常在出现问题,那么你的下面还怎么去进行一个好的管理呢?

个人认为赵高肯定是加速了秦朝灭亡的一个人。因为在秦始皇去世之后,他自己就慢慢背地里拉着势力越来越大,后面更是发动了沙丘事件,又想方设法用计策让扶苏自杀,后面又让嬴政的小儿子胡亥上位成秦二世,在这期间他利用秦二世的权利,杀死了蒙括等很多人。

他的出现已经搞得天下不得安生,让下面的一些管理者无法去更好的管理国家,他滥杀无辜搞的内部十分的动荡,搞得国家百姓哀声怨道,百姓的各种不满开始出现。所以后来大量起义军开始出现要推翻这种统治,所以说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秦国的灭亡。

以上就是我对本问题做出的回答,如果你有不一样的看法欢迎留言进行讨论!








史忆小史官


题主的问题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大秦军队那么强,为什么他死了没几年,就弱到那种地步?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军队那么强,为什么他死后没几年,秦军就不行了呢!

秦军从强到弱可不是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只是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就这样了!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的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秋天。

当时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除了两名秦朝的军官之外,其他人并没有装备武器,也就是说,陈胜吴广率领的这900人,都是拿着木棍去进攻的秦军。

结果,他们非常轻松就攻占了大泽乡,后来又攻占了附近的县城蕲县,并且很快将队伍发展到了几万人,兵车六七百辆。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成功之后,鼓舞了山东地区的老百姓和旧贵族,他们纷纷揭竿而起,很快就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几乎遍布整个山东地区的反秦大起义。

换而言之,不仅仅是大泽乡附近的秦军战斗力差,几乎全国的秦军的守卫部队战斗力都不强,所以才能够被一群群拿着木棍的乌合之众打败。

那么,秦军战斗力退化为什么这么严重呢?

三个原因非常重要:

  • 第1个原因,当时秦国在秦二世的领导下朝纲混乱,影响到了秦军的战斗力。

秦军之所以战斗力强悍,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军功制。

商鞅变法制定了军功制之后,秦军怯于私斗,勇于公战,每逢听说要打仗都欢欣鼓舞,最终成为虎狼之师。

可惜,秦二是领导下的秦国由于朝纲混乱,军功制已经面临崩溃。

秦二世胡亥登上皇位之后,重用赵高,无辜杀掉了蒙恬,蒙毅等人,不仅让秦军将领寒心,也让军功制为基础的秦国法制遭到摧毁。

秦军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心态变了,战斗力也就差了!

  • 第2个原因,秦军兵团战斗力虽然强,但是被稀释掉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秦国有500万人口,100万军队,这是秦朝的基本盘,是秦王朝管理天下的基本盘。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这支百万大军不得已被稀释掉了。

比如,长城要塞进驻了大量秦军,南方的百越地区驻守大量的秦国军队,山东六国各地也驻守大量秦国军队,关中地区的本部更要有大批秦国军队。

秦军虽然数量多,但在全国各地都有驻扎,导致当秦末起义爆发之后,秦军面对的农民军处于绝对劣势,所以打不过也是很正常的。

  • 第3个原因,秦国军队当时受到突然袭击没有防备。

虽然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一直试图将反秦势力扼杀在摇篮中,可惜山东六国民间仍然是暗流涌动。

比如,项羽家族在江东地区几乎收揽了当地所有的人才,而当地政府对这一切却毫不知觉。

项羽家族只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通过大泽乡起义引发山东各国的大规模反抗来看,原六国境内类似于项羽家族这样的反秦力量遍布天下,这些人蛰伏于民间,一直在找机会,所以当大泽乡起义之后,全国各地同时响应。

秦军受到突然袭击,还没等组织起来就被占有绝对优势的农民军消灭掉了。

这就显得秦军的战斗力差,其实组织起来的秦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例如后来各国联军面对王离所率领的秦军军团,连对抗的勇气都没有。


历史风暴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秦朝军队战斗力达到顶峰,这个大家都没有异议,毕竟是一扫六合、威加海内,这个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至于秦始皇死后,军队战斗力衰弱的问题,我认为还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信仰缺失。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三军将士的凝聚力比较强。因为嬴政自身具有极高的政治、军事天赋,深得三军将领的爱戴。从君主到将领再到普通士兵,上下一心的情况下,爆发出的战斗力难免惊人。嬴政死后,二世胡亥的威望不足以服众,且对皇位的取得存疑,自然三军将领一心效忠的局面不复存在。

第二,是历练过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从此自己及后世子孙能代代相传,直到万世。国内没有了敌人,再也没有灭国大战这样的战斗了。并且,当时秦国周围没有很强的外敌,因此对军队的训练及建设较少,既使有相对规模大一点的战斗,也不足以让军队回复当年的战斗力。十几年的时间,足以熬垮一支精良的军队。

第三,是后备不足。秦国军队在嬴政在位后期,就多被调遣去看管修筑长城、皇陵的劳役这类的工作,中间很少有机会进行人员的大规模更换,导致军中老兵甚多。既使当年老兵们也曾立下汗马功劳,但没有新生力量,军营里肯定存在一种“暮气”,战斗力会被极大削弱。

第四,是贪腐堕落。三军在灭六国的时候,能够遵从国家号令进行自我约束。统一六国后,军内就出现了贪腐之事,将领也出现享乐迹象。如同后来的元兵、清八旗,将领享乐,士兵怕死,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肯定会直线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