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大秦軍隊那麼強,為什麼他死了沒幾年,就弱到那種地步?

縹緲峰下一粒沙


秦一統天下之後,開始收繳天下兵器,秦軍大部分也都功成還鄉,只有留下北方抗擊匈奴的蒙恬軍團和攻打南越的趙鉈軍團。秦始皇死了之後,蒙恬被李斯趙高所害。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諸侯紛紛揭竿而起,秦國只有維護地方治安的官吏,沒有常備的軍隊來平叛,加上趙高阻斷天聽,朝廷也一直沒有下詔募兵,所以導致各路起義部隊一路高奏凱歌。


貴州人看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情況不同了。

在統一六國時期,敵人是五國,秦國則是自己堅實的後方。

而秦國實力足夠強,自然可以一一吃掉其他五國。

然而,秦始皇死後,國家因為超出承受力的軍事作戰和大型建設,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比如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領五十多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征服百越,結果攻廣西大敗。秦軍因為戰鬥傷亡和可怕的傳染病,死亡高達30萬之多。

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還是以之前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但是為了適應南方作戰,秦軍這50萬大軍中也有不少於10萬人的原楚國部隊。

即便如此,秦軍損失了30萬,等於將之前的主力損失大半了。

除了長期戰爭的損失以外,秦朝的各項勞役不分國家,將自己的秦國人也搞得很慘。

比如修建長城,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這是什麼概念?

而秦朝並不只是一個長城工程,還有很多其他工程,佔用大量的勞動力。

而古代的農業生產水平低下,醫療也低下。

這樣不顧老百姓亂搞勞役,導致土地無人耕種,饑荒很快盛行。民夫被迫離開故鄉去外地,很容易感染傳染病導致橫死。

僅僅長城下死亡的民夫就不計其數,死屍太多導致骨頭互相依靠,都無法倒下去。

這種情況下,秦朝其實眾叛親離,連自己的秦國子民也反了。

當時秦朝能夠依靠的,只有王離衛戍長城的一支精銳軍隊,以及章邯的部隊(大部分是修建長城的民夫)。

依靠這兩支部隊,秦軍開始打了不少勝仗,消滅了諸如陳勝吳廣之流。但是,依靠區區兩支軍隊想要平息全國的反叛,這是根本辦不到的。

甚至章邯的部隊也窩裡反,他們本來就是因懸賞才參戰的民夫,現在懸賞卻不能兌現,人人都不願意作戰。

所以,秦朝是因為暴政搞垮了自己。


薩沙


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賞心樂史”,我來回答樓主的問題。

秦國的軍隊一直很強,不然也不可能統一六國,樓主的意思應該是說秦始皇死後沒幾年秦國就滅亡了,從而認為秦國的軍隊很弱,這個想法是片面的,秦國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二個方面。

第一內部原因:沙丘之變,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加速了秦國的滅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死在了他的第五次東巡路上。按照秦始皇的意思,他已經在繼承人的空格上寫上了長子扶蘇的名字。但是,秦始皇永遠也不會知道,他的遺詔最後竟然成了一封廢紙,而扶蘇也沒有當上自己的繼承人。

始皇最信任的宦官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又另外炮製了一封詔書,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和蒙恬自裁。一向仁孝的扶蘇,按照父親的旨意,不顧蒙恬的勸阻自殺了。扶蘇死後,蒙氏兄弟成了趙高掌權的阻礙。

蒙氏兄弟是指蒙恬和蒙毅。蒙恬的功績自不用說,伐齊、破匈奴、築長城,早已成為秦國大將第一人。而蒙毅是蒙恬的弟弟,和蒙恬的奮戰沙場不一樣,蒙毅選擇了當一個文官,為人光明磊落,忠肝義膽。兩人都對秦國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功勞,《史記》上有說:“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可見蒙氏弟兄在當時秦國政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而蒙氏兄弟又出生於名將世家,再加上自身的能力和功績,因此頗得秦始皇的信任。這對趙高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再者,當年趙高犯法的時候,就是蒙毅審的,因此趙高對其時常懷有記恨。所有這些都意味著趙高必須先將這兩個人給除掉,他們兩個人已經嚴重地威脅到趙高的權力之路了。除掉蒙氏兄弟後,趙高和秦二世又開始了對皇室子女們的屠殺,以及朝內反對他們忠臣的都被冤死了。可以說趙高和胡亥兩個人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第二:秦朝嚴刑峻法,橫徵暴斂,百姓民不聊生

秦始皇在掃六合,統一中國之後,曾得到一個預言“亡秦者胡也”。由於當時北方的胡人勢力日益壯大,加上秦始皇信方士,使他對這一預言深信不疑,併為之焦慮不安,時刻想到自己的帝國會亡在這個“胡”手中。

正是由於這種坦心,使他下定決心,修築了兩個宏大的工程:一是築長城,二是修直道。在秦始皇的思想裡,修長城可以抵制北方胡人的入侵,保證秦不為“胡”所滅。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國的騎兵在三天三夜之內抵達陰山腳下,出擊“胡人”,其作用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


但秦始皇萬方沒有料到,正是為防“胡”而修的兩大工程,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在他駕崩後,二世胡亥繼位,橫徵暴斂,變本加利,終於激發農民起義,導致秦國滅亡。這也真正應了“亡秦者胡也”的預言,只不過這個“胡”不是胡人的“胡”,而是自已的繼任者他的兒子胡亥。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章邯投降,秦朝氣數已盡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這次起義的口號,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失敗,被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由此可見秦軍當時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但是章邯因為朝廷的昏君佞臣,對他的不信任,被項羽擊敗後,最後帶著僅存的12萬大軍投降項羽,從此之後也就宣告了,大秦帝國的夢破碎了,秦國走到了盡頭。

後來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秦亡。

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前207年,秦朝滅亡,僅十餘年。

總結:秦朝的軍隊其實並不弱,秦朝之所以在秦始皇死後短短10年多就滅亡,主要原因在於秦始皇統治時的嚴刑峻法,後期橫徵暴斂,以及秦二世的荒淫無度,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趙高和胡亥殘殺忠臣迫害名將,也加速了秦國的滅亡。以上種種最終應了那句“天下苦秦久已”,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中也寫了: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賞心樂史


首先要說的是秦國的軍隊並不弱,蒙恬北逐匈奴就充分說明秦軍的戰鬥力。主要是人心向背的問題,當農民起義軍來的時候秦政權很快土崩瓦解,很多地方官不戰而降,也有些暗中謀逆反叛,真正同起義軍殊死搏鬥的少之又少。所以探討秦朝滅亡之迅速還要更多的探討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糾結于軍事力量的強弱意義不很大。

那麼秦朝為何統一六國之後滅亡那麼迅速呢?原因有很多,重大原因我認為有這樣幾點。

第一、秦滅六國時,天下戰事洶洶,百姓疲憊不堪,秦統一六國後最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是與民休息,通過休養生息來蓄積力量。但是秦始皇很明顯的急於建立萬世功業,六國一滅 就開始了大量的巨大工程,修阿房宮,修皇陵,修長城,隨便哪一項都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要上馬這麼多工程,百姓有多疲弊可想而知。我認為這是秦迅速滅亡的最重大的原因,人心向背徹底改變。

第二、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他有非常強大的個人向心力,使得整個秦朝勉為其難的運轉。但是他一死,他的繼承人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個人認為秦始皇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錯不小),胡亥得的帝位本就是非法得來,而且二世昏庸無能,沒有他老爹的強大的向心力。所以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第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沒有很好的肅清六國餘孽,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麼多人還在思念故國,意圖某亂,像張良、田氏兄弟這樣的人才都還在想叛亂秦國,所以這些都是定時炸彈,導致秦國迅速滅亡的一大重要原因。

第四、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王朝,第一個就是說沒有前面的經驗,摸著石頭過河,那是很容易出問題的。而且當時的人統一國家的概念不是很強。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浮度生


為何秦朝滅亡的時候,軍隊那麼弱,這個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是普遍認可的人心向背問題,起義軍同仇敵愾,尤其是出現了卓越的領軍人物項羽,二是軍隊成分發生了改變,滅六國之戰的精銳分別為派往北方防範匈奴、南方平定百越,而應對農民起義的部隊為臨時拼湊的囚徒,且滅國之戰的將領大多已經逝世。

首先來說人心向背,這是大家所公認的,秦朝統一六國後,橫徵暴斂,修長城、建馳道,徵百越,焚書坑儒,尤其是胡亥繼位後,更是倒行逆施,引起六國舊貴族的集體反抗,由陳勝吳廣起義開始,掀起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一時間,秦王朝四處冒火,撲滅不及,各義軍之間結成了統一抗秦的聯盟,尤其在鉅鹿之戰後,秦朝主力被滅,再也無力對抗各路義軍。


其二,在秦末,秦朝軍隊的成分與統一六國時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將領不同:統一戰爭的第一名將王翦隱退、蒙武已經逝世,李信、王賁皆在統一全國後不知所終,而蒙恬則在胡亥繼位時自殺,唯一可以使用的只有一個章邯,自鉅鹿之戰被項羽擊敗後便信心大挫,再也無力率軍抵抗。二是軍隊構成不同:秦朝統一後,蒙恬率軍30萬人北擊匈奴、趙佗率軍50萬人平南越,這兩次出征帶走了秦軍大量的精銳,在秦末農民戰爭時期兩支軍隊均未返回中原平亂,為應對起義軍,秦朝不得不通過釋放罪犯的形式來抵抗起義軍,這些臨時組成的軍隊當然沒有什麼戰鬥力而言。


史海小白丁


秦朝當時的兵役是屬於戰時為兵,閒的時候重新變為農民,進行耕種,所以到秦國實行的是耕戰體制。其實它的常備正規軍數量並不是很多,都是在戰時進行動員。

當時,秦國的軍隊之所以戰鬥力強大,之所以被稱為虎狼之師,是因為秦國制定了一個軍功爵制,也就是說士兵作戰以殺獲敵人的首級,作為評定他的爵位根據。具有了一定的爵位,以後能夠對應的獲得相應的土地,財富和權利。這樣一套完善的體制,使得秦國軍隊相當的強大。

在秦統一天下以後,一方面,秦國需要把自己的有限常備軍分散到全國各地駐守,同時為了防守北邊的匈奴,還派了長城的守衛軍。同時大規模在全國新建基礎設施,包括阿房宮,包括秦始皇陵等等的這一系列工程也需要有部隊駐守,作為監軍。各種下來的話,其實部隊是相當分散。

另一方面隨著秦國統一天下以後,並沒有對自己的軍事體制進行相應的變革,還是沿用著軍功爵制。可天下一統後,戰事減少,部隊沒有辦法去獲得更多的首級來進行爵位升遷,也逐步導致了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到秦始皇死後二世繼位,在殘暴統治和荒淫暴政下,當天下大亂的時候,秦國他在整體的兵力動員能力,包括說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積極性方面都已經沒法和統一天下時的虎狼秦軍比較了。






大師兄翡翠原石


這個問題可以換成“秦朝為什麼在秦始皇死後沒幾年就分崩離析了”,秦朝並不是弱,而是統治的方法有些問題。

秦朝自任用商鞅開始變法以來,整個國家都變成了一部戰爭機器,把國內的所有資源都幾種起來為戰爭服務,把所有的人民都打造成堅不可摧的戰士,如此傾全國之力的結果雖然統一了全國,所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可是國民的神經也被繃的緊緊的,人民的生活被控制的十分嚴格,所有的事情都有法律作出規定,一人犯罪,其他人全部連坐,這種辦法在有目標敵人的時候,可以發揮出國內全部的能量,但是當秦始皇打敗其他國家,統一了全國之後,如果還不及時改變策略,就有可能反噬自身,在秦始皇在位時,始皇帝英明蓋世,文韜武略,可以控制住全國的局勢,可是一旦換成了其他人,比如秦二世這種容易被忽悠的主,就有滅國的風險。果然,秦二世繼位之後第二年發生了陳勝吳廣起義,繼而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最終在起義大潮中秦國覆亡。

秦始皇給二十留下了十分豐厚的政治資本,只要他繼位以後實行寬鬆的統治政策,也不至於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但是他的做法恰恰相反,在趙高的教唆下,他更加嚴刑峻法,以更加苛刻的法律來統治人民,徭役更加繁重,賦稅也更增多,人民不堪重負,唯有起義一途徑才可能有生還的機會。而另一方面,在趙高的蠱惑下,秦二世誅殺了許多有能力的人,一週後面被劉邦項羽攻入咸陽,覆滅秦朝,實是可惜。


歷史修行者


大家都知道秦朝早年間的時候,通過商鞅變法用新的制度替換了舊的制度,使國家的經濟、人力、軍事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國的整體水平就開始下滑,以至於到最後的覆滅,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有以下幾個分析。

高度依賴的軍事體制

當時秦國的軍事力量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大。那麼這麼一支讓人聞風喪膽,驍勇善戰的軍隊,為何最後為何會被各地的起義軍給打敗了呢?

秦始皇對於自己手下的軍隊,有著明確的規定跟嚴格的軍事管理制度。正所謂有什麼樣的王就什麼樣的將,有什麼樣的將就有什麼樣的兵。所以秦始皇當時手下的軍隊跟他一樣有一種王者勢,他們當時的軍法非常的嚴格,手底下的人只能服從於國家或者最高身份的統治者。當時秦始皇在秦國人民心中是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在軍人們的心中也只認他秦始皇是最高的統治者,所以秦始皇下達的每一個命令,每一個指令,他們都會拼了命的去服從去執行。正是因為有這種嚴格的軍事管理導致他手下的軍隊會非常的強大,以至於在後來數年的戰鬥之中,他的每一支軍隊都可以驍勇善戰,所向披靡!


但是這種管理體制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現在的這個最高統治者不在了的話,那麼軍隊的思想就會不穩定,比如說秦二世上位之後,但是他的思想以及管理制度還沒有跟著他一起上位,而且他的領導能力也比較差,這樣手下每一個軍人都感到了不滿。所以後來慢慢的軍隊士氣就越來越弱,打仗的時候就潰不成軍。

後來敵軍直接都要攻打咸陽了,駐紮在南北方向的兩支軍隊都沒有任何要過來支援的意思,所以秦朝迅速的衰敗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六國遺民的反抗活動

當時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還有一小部分的遺民跟一些貴族勢力還在進行著反抗。他們還在私底下招兵買馬,商量計策準備推翻大秦王朝的統治。

雖然說當時秦始皇統六國之後還加強了邊疆地區的管理,把度量衡跟文字進行一個統一,希望讓原來其他一些國家可以接受自己的統治。可惜的是當時六個國家的殘餘力量還十分的強大,他們對於秦國的仇恨也非常之重,他們聯合起來的力量成功的給秦國造成了困擾。

之後的殘餘勢力就組合成了聯盟,一起來抵抗秦國的統治。秦國也知道如果不能在短時間之內將這些殘餘的勢力進行清除的話,那麼對自己的威脅也是非常大的,可是以前七個國家都是各自為政,自己管自己的地盤,現在六個國家的殘餘力量聯合起來,秦國想要一次性對他們進行收復那是非常困難的。

而且當時又有大量的起義軍開始出現,加上其他一些各族的殘損勢力,已經給當時的秦國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擾,這也加劇了秦國當時的衰敗的速度。

大部分的百姓也不願意接受秦國的統治

當時統一六國之後,很多的老百姓並沒有覺得自己是秦國人。在他們的心目當中覺得他們還是以前國家的一份子,秦朝也只是佔領了自己的國家的地盤,自己並沒有願意去接納秦國的統治。

任何一個開國皇帝都是踏著鮮血走上皇帝寶座的,當然秦始皇就不用多說了。其中徵苦力、燒書、大改革等等跟當時的老百姓產生了矛盾。就拿當時的徵苦力來說,國家需要修建大型的建築,城牆、墓室、運河、堤壩等等,其中不少的苦力都是給活活的累死,大量的徵苦力給人民造成了一種心理跟生理上的負擔。

讓當時的很多百姓都無法接受甚至說厭惡,最後使得民心散漫國家的力量就不能得到聚攏,所以導致了國家衰敗的速度。

趙高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秦國衰敗的速度

要說到秦朝的衰敗,我覺得應該離不開趙高這個人。他直接把國家最高的統治者給進行了一個打壓,直接發起了秦朝宮廷的一個大亂鬥。

站在金字塔頂部的管理者都經常在出現問題,那麼你的下面還怎麼去進行一個好的管理呢?

個人認為趙高肯定是加速了秦朝滅亡的一個人。因為在秦始皇去世之後,他自己就慢慢背地裡拉著勢力越來越大,後面更是發動了沙丘事件,又想方設法用計策讓扶蘇自殺,後面又讓嬴政的小兒子胡亥上位成秦二世,在這期間他利用秦二世的權利,殺死了蒙括等很多人。

他的出現已經搞得天下不得安生,讓下面的一些管理者無法去更好的管理國家,他濫殺無辜搞的內部十分的動盪,搞得國家百姓哀聲怨道,百姓的各種不滿開始出現。所以後來大量起義軍開始出現要推翻這種統治,所以說他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秦國的滅亡。

以上就是我對本問題做出的回答,如果你有不一樣的看法歡迎留言進行討論!








史憶小史官


題主的問題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大秦軍隊那麼強,為什麼他死了沒幾年,就弱到那種地步?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軍隊那麼強,為什麼他死後沒幾年,秦軍就不行了呢!

秦軍從強到弱可不是經歷了幾年的時間,只是經歷了一年的時間就這樣了!

陳勝、吳廣起義發生的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秋天。

當時陳勝、吳廣揭竿起義,除了兩名秦朝的軍官之外,其他人並沒有裝備武器,也就是說,陳勝吳廣率領的這900人,都是拿著木棍去進攻的秦軍。

結果,他們非常輕鬆就攻佔了大澤鄉,後來又攻佔了附近的縣城蘄縣,並且很快將隊伍發展到了幾萬人,兵車六七百輛。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成功之後,鼓舞了山東地區的老百姓和舊貴族,他們紛紛揭竿而起,很快就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幾乎遍佈整個山東地區的反秦大起義。

換而言之,不僅僅是大澤鄉附近的秦軍戰鬥力差,幾乎全國的秦軍的守衛部隊戰鬥力都不強,所以才能夠被一群群拿著木棍的烏合之眾打敗。

那麼,秦軍戰鬥力退化為什麼這麼嚴重呢?

三個原因非常重要:

  • 第1個原因,當時秦國在秦二世的領導下朝綱混亂,影響到了秦軍的戰鬥力。

秦軍之所以戰鬥力強悍,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軍功制。

商鞅變法制定了軍功制之後,秦軍怯於私鬥,勇於公戰,每逢聽說要打仗都歡欣鼓舞,最終成為虎狼之師。

可惜,秦二是領導下的秦國由於朝綱混亂,軍功制已經面臨崩潰。

秦二世胡亥登上皇位之後,重用趙高,無辜殺掉了蒙恬,蒙毅等人,不僅讓秦軍將領寒心,也讓軍功製為基礎的秦國法制遭到摧毀。

秦軍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心態變了,戰鬥力也就差了!

  • 第2個原因,秦軍兵團戰鬥力雖然強,但是被稀釋掉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初,秦國有500萬人口,100萬軍隊,這是秦朝的基本盤,是秦王朝管理天下的基本盤。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這支百萬大軍不得已被稀釋掉了。

比如,長城要塞進駐了大量秦軍,南方的百越地區駐守大量的秦國軍隊,山東六國各地也駐守大量秦國軍隊,關中地區的本部更要有大批秦國軍隊。

秦軍雖然數量多,但在全國各地都有駐紮,導致當秦末起義爆發之後,秦軍面對的農民軍處於絕對劣勢,所以打不過也是很正常的。

  • 第3個原因,秦國軍隊當時受到突然襲擊沒有防備。

雖然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一直試圖將反秦勢力扼殺在搖籃中,可惜山東六國民間仍然是暗流湧動。

比如,項羽家族在江東地區幾乎收攬了當地所有的人才,而當地政府對這一切卻毫不知覺。

項羽家族只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通過大澤鄉起義引發山東各國的大規模反抗來看,原六國境內類似於項羽家族這樣的反秦力量遍佈天下,這些人蟄伏於民間,一直在找機會,所以當大澤鄉起義之後,全國各地同時響應。

秦軍受到突然襲擊,還沒等組織起來就被佔有絕對優勢的農民軍消滅掉了。

這就顯得秦軍的戰鬥力差,其實組織起來的秦軍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例如後來各國聯軍面對王離所率領的秦軍軍團,連對抗的勇氣都沒有。


歷史風暴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秦朝軍隊戰鬥力達到頂峰,這個大家都沒有異議,畢竟是一掃六合、威加海內,這個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至於秦始皇死後,軍隊戰鬥力衰弱的問題,我認為還主要是以下幾點:

首先,是信仰缺失。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時,三軍將士的凝聚力比較強。因為嬴政自身具有極高的政治、軍事天賦,深得三軍將領的愛戴。從君主到將領再到普通士兵,上下一心的情況下,爆發出的戰鬥力難免驚人。嬴政死後,二世胡亥的威望不足以服眾,且對皇位的取得存疑,自然三軍將領一心效忠的局面不復存在。

第二,是歷練過少。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以為從此自己及後世子孫能代代相傳,直到萬世。國內沒有了敵人,再也沒有滅國大戰這樣的戰鬥了。並且,當時秦國周圍沒有很強的外敵,因此對軍隊的訓練及建設較少,既使有相對規模大一點的戰鬥,也不足以讓軍隊回覆當年的戰鬥力。十幾年的時間,足以熬垮一支精良的軍隊。

第三,是後備不足。秦國軍隊在嬴政在位後期,就多被調遣去看管修築長城、皇陵的勞役這類的工作,中間很少有機會進行人員的大規模更換,導致軍中老兵甚多。既使當年老兵們也曾立下汗馬功勞,但沒有新生力量,軍營裡肯定存在一種“暮氣”,戰鬥力會被極大削弱。

第四,是貪腐墮落。三軍在滅六國的時候,能夠遵從國家號令進行自我約束。統一六國後,軍內就出現了貪腐之事,將領也出現享樂跡象。如同後來的元兵、清八旗,將領享樂,士兵怕死,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肯定會直線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