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詩詞《七律•長征》背後的故事

寫作背景:

在1933年,國民黨反動派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為粉碎敵人的進攻,於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的長征。

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衝過四道封鎖線,翻過逶迤的五嶺、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越岷山,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

一、展開激戰,衝破四道防線

第一道封鎖線:東南起於安遠、信豐,西北迄止贛州、南康、大餘間,以桃江為天然屏障,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50公里。國民黨 陳濟棠粵軍在此構築了號稱“銅牆鐵壁、堅不可摧”第一道封鎖線, 整個封鎖線中構築了數百個碉堡,每段碉堡線上設置廠鐵絲網、深溝、暗堡3層防線。紅軍戰士在這裡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紅軍損失3700人。

第二道封鎖線設在粵北韶關的仁化縣,國軍分南北兩路,北路為中央軍,時薛嶽率領;南路是粵軍,由於陳濟棠和紅軍達成了《筠門嶺協議》,給紅軍借道西去,紅軍突破城口,越過了第二道封鎖線。但與中央軍衝突中損失9700人。

第三道封鎖線: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設在粵漢鐵路沿湘粵邊湖南境內良田到宜章之間,

損失了8600餘人。一貫積極反共的何鍵主要是防止紅軍勢力深入湖南腹地,對中央紅軍卻採取了送客式的防堵形式,他主要是防止紅軍勢力深入湖南腹地,而粵軍鄧龍光部放棄了防地,使得紅軍順利越過第三道封鎖線,轉入湖南零陵。

第四道封鎖線:第一步堵截紅軍於瀟水以東地區,消滅在寧遠天堂圩與道縣之間;第二步前計不成,就阻擊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消滅在湘江地帶。這兩步計劃構成了第四道封鎖線。封鎖線到搶渡湘江時銳減30500餘人,可謂是損失慘重。

紅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在戰爭前面,個個都是先鋒,為長征的勝利打了堅硬的基礎。

二、翻過五嶺

紅軍經過的五嶺是指: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 。70年前紅軍曾穿越的五嶺,是一片破碎的山地,一般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較高的達2000米。

毛主席詩詞《七律•長征》背後的故事


在初中時代,曾經學過陸定一寫的《老山界》文章,老山界就是五嶺之一的越城嶺的土名: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按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達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大家都知道這座山是怎樣地了,不由渾身緊張,前後呼喊起來,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

“不要掉隊呀!”

“不要落後做烏龜呀!”

“我們頂著天啦!”

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動了。傳來的話說,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點多鐘,傳下命令來說,就在這裡睡免明天一早登山。 】

80年前紅軍手上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地圖,憑著本能向他們陌生的五嶺前進,又順利地翻過五嶺,跨越五嶺是多麼的艱難,而毛澤東在《長征》中比喻五嶺猶如“騰細浪”,烏蒙猶如“走泥丸”。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眼裡只是翻騰的細浪、滾動的泥丸。讚揚了紅軍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體現了毛澤東的雄渾博大的氣魄。

三、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周邊是深山狹谷間 。如果紅軍過不去,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就會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國民黨判定紅軍“必渡金沙江無疑”。1935年4月28日,蔣介石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夜晚在金沙江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原來這兩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然。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 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裡,紅軍主力就靠這7只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強渡大渡

大渡河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築堡防守。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準備渡過大渡河。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佔領了該地,當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戰鬥,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戰前,先遣隊首長親自向領導領導交代任務,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關係全軍成敗,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為全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毛主席詩詞《七律•長征》背後的故事


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衝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衝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敵人見紅軍衝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智能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臺階死角作掩護,沿臺階向上猛烈衝殺。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毛主席揮筆寫下《 七律•長征》詩詞

毛澤東主席在回首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時,不禁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毛主席詩詞《七律•長征》背後的故事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詩詞,品味、領悟毛澤東毛主席和紅軍戰士中的情感,在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中和驚心動魄地戰鬥當中 ,紅軍戰士不怕犧牲,不畏艱辛地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這是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重要基石。

目前,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全力打擊新型肺炎病毒阻擊戰關鍵時期,更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紅軍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