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搭積木” 生產全自動 看“智慧工廠”如何以轉型升級衝刺滿工滿產

施工“搭積木” 生產全自動 看“智慧工廠”如何以轉型升級衝刺滿工滿產

“智慧工廠”中,裝配式構件的各種製作參數都是事先設定好的,控制中心可以實時監控、動態調整——智能化、自動化的生產,對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帶來了極大提升;施工現場,運抵的構件經過吊車運輸到位,工人們就可以直接進行安裝——機械化程度高、現場人工作業量小的施工方式,在當前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能顯著彌補人員到位不足帶來的影響。這就是記者在中國五冶集團看到的場景。

施工“搭積木” 生產全自動 看“智慧工廠”如何以轉型升級衝刺滿工滿產

先進

自動化智能化生產

大大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走進中國五冶(成都)建築科技產業園廠區的生產車間,只見工人們正在開展有序生產,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正在生產的一塊塊板材。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全程採用計算機全自動控制,所以根據客戶所需板材的長度、寬度、厚度等數據,就可以自動設定出混凝土澆築量,精準無誤。

在車間,還有一個個外觀看起來方方正正的智能蒸汽養護設備,“其實這就是一個大型的‘蒸烤箱’,只不過這個‘蒸烤箱’吃的不是食品,而是一塊塊混凝土構件。”該負責人指著“烤箱”介紹,這裡面採用了6列10層的設計,相比一般窯體增加了30%的窯位,最多可同時對56塊混凝土構件進行養護。當混凝土構件被送進這個‘蒸烤箱’後,系統會按照事先設定的參數對蒸烤的溫度、溼度進行自動控制,過程中傳感器還會對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從而對火力進行動態調整。“在傳統的建築施工中,疊合板一類的混凝土養護主要由人工在戶外操作進行,至少需要48小時,但在智能蒸汽養護設備只需要6-8個小時。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生產線的自動化操作,其實都有賴於“大腦”的指揮,這個“大腦”就是就位於廠房中央的指揮中心,該中心的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為工廠提供基於雲端、數據驅動、靈活可配置的多平臺實時協同,通過一物一碼、生產溯源、移動協同、堆場管控、自動報表,用輕量高效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製造成本、打通信息孤島,實現工廠無紙化、信息化管理。

施工“搭積木” 生產全自動 看“智慧工廠”如何以轉型升級衝刺滿工滿產

高效

工人減少一半效率提高一倍

可顯著彌補人員不足帶來的影響

目前,該生產基地的產品已供應到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金簡黃快速路、天府新區國際生物城等多個重大項目建設現場。那麼,由工廠化生產的建材,在施工現場又是如何使用的呢?

在由中國五冶承建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四川航空基地工程飛行保障用房項目,只見已經進入到主體結構收尾衝刺階段,工人們正在熟練地安裝著構件。“工人們正在進行的是裝配式疊合板施工。”項目經理江毅向記者介紹,天府國際機場四川航空基地工程飛行保障用房項目,其總建築面積約11.05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綜合辦公樓、出勤公寓、活動中心、地下室等,是天府國際機場重要的配套設施工程,也是川航在天府國際機場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助力四川航空公司完善運營服務功能,提升運營服務能力。

施工“搭積木” 生產全自動 看“智慧工廠”如何以轉型升級衝刺滿工滿產

據介紹,該項目自2019年4月中旬開工以來一直處於全力以赴的“決戰”狀態,並於2020年1月實現了1號樓、3號樓主體結構封頂。但因疫情影響,項目建設在春節前後被迫按下了“暫停鍵”。為此,自2月19日通過政府審批正式復工以來,中國五冶項目部全體員工加大工程推進力度,通過優化施工組織、調整計劃方案等措施千方百計保障履約,復工以來已完成混凝土澆築約2300立方米,使用鋼材350餘噸。“預計剩餘的主體結構建設任務將在4月中旬全面完成,屆時將全面啟動建築內外裝飾裝修,確保整體工程與天府國際機場同步投用。”江毅說。

談到裝配式建築產品在項目建設的應用情況,他表示,與傳統建築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築具有機械化程度高、節能環保、現場人工作業量小、節省工期等多種優勢,尤其是在當前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能顯著彌補人員到位不足帶來的影響:“以100平方米的建築內隔牆的施工為例,傳統的施工方式至少需要16人,但如果採用裝配式施工,僅需7人左右就能完成,效率至少提高了1倍。”江毅表示,項目在樓板、內隔牆等工序上均採用了先進的裝配式施工方式,整體裝配率達30.52%。

施工“搭積木” 生產全自動 看“智慧工廠”如何以轉型升級衝刺滿工滿產

加速

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

以建築業轉型升級實現轉危為機

市住建局負責人日前在談及疫情對行業的影響時曾表示,城市建設項目復工復產中的各種難題,很大原因,是因為目前建築業科技創新還不夠,建築材料、建造方式等,對傳統要素依賴度太高,建築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其中加速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正是加快推動建築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

中冶交投善築總經理孟鶴飛表示,裝配式建築是一種全新的建造模式,也是國家目前倡導發展方向,具有機械化程度高、施工週期短、現場作業量小等一系列優點,它的核心是建築部品生產的工業化。“大家都知道,我們傳統的施工方式其實對工人的需求量很大。但在當前,建築工人,特別是青壯年的工人越來越少。這一次疫情期間,由於多方因素的影響,許多工地在復工後,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勞動力緊缺的困難。對於行業而言,這是把今後會遇到的困難,提前擺在了我們面前。現場人不夠,還如何確保施工進度?解決方案就是轉變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築造方式,通過裝配式建築,把建築工人變成產業工人,把施工現場變成‘工廠’,建房子只需要像‘搭積木’一樣,把地板、牆、門窗等零件進行組裝,這樣就能大大減少施工現場所需要的人員,同時提升效率,從而避免受到當前工人到位不足的影響,保障項目,尤其是重大項目建設的正常推進。”他表示。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袁弘 供圖 中國五冶集團 編輯 李旻 校對 代立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