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春”:漢字中的磅礴生機

說文解“春”:漢字中的磅礴生機

在春天日漸走近的腳步聲中,我們可曾思考過一個問題:什麼是春天的精神?而要想把握春天的氣質,漢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角度。

說文解“春”:漢字中的磅礴生機

(甲骨文中的“春”)

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春”字。這個字形體不定,但基本的組成部件都是屮(草)、木、日、屯。以上圖第一個字形為例,左邊是兩個草夾著一個“日”字,右側是“屯”字。到了小篆,“春”寫作:

說文解“春”:漢字中的磅礴生機

(清代鄧石如篆書)

儘管形體有別,但“春”仍由“艸”“日”“屯”三個部件組成,只是字形更為規整、秀美。想要理解“春”的內涵,必須分析這三個字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屯”字,在甲骨文中像草芽破土之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從屮貫一,一,地也。”

原來,“一”像冰封的大地,堅實難破,下面的“屮”像草芽之形,尾部彎屈,在大地的壓迫下“屯然而難”,最終草芽初露,艱難地破土而出。“屯”是草木蓄勢、艱難破土之象,因此有“屯聚、屯積”之義。“屯”也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屯卦震下坎上,第一爻為陽氣初生,其後二三四爻均為陰爻,正與大地冰封、草木初長之象相合。

在中國北方,農曆的初春尚且寒冷,朔風時而肆虐,是什麼讓草芽破土叢生?那就是字形中的“日”。是陽光,帶來了春天的生長。“春”由“屯”“日”“艸”組成,形象地體現出春季萬物蘇生的過程——大地冰封嚴寒,草芽悄然地積聚生機,艱難破土;在陽光的普照下,最終煥發出強旺的生命力,春草蔓延,遍佈原野。

中國古人對“春”的理解立足於春天的生機。

《禮記》中說“春之為言蠢也”。

《說文解字》中說“春,推也。草春時生也。”

古人把“春”聲訓為“蠢”,即萬物蠢動不已。聲訓為“推”,也是強調在“草春時生”的過程中,推破冰封的頑強動力。

對農耕為本的中國人而言,生生不息是基本的自然規律,也是普遍的文化感受。在草木的生長繁衍中,古人感受到一種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周易》中的“生生之道”。

《易•繫辭上》:“日新之謂聖德,生生之謂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這種自強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整體氣象。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之間體現出一種微妙、神奇的韻律——人既非脫離自然的孤絕存在,也不是物哀落寞的傷感人生,而是與天地同振作、共生息的宏闊格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國人從春天中體會到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雄渾旺盛的生機。這份陽光下的生機磅礴,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遏止,這就是春天的精神氣象!

說解“春”字,思索春天的精神,令人感慨不已。

對個人而言,春天正是振奮昂揚、起而行之的季節。

對中國而言,大地冰封的記憶亦並不遙遠——百餘年來,我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艱難挫折,但對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追求,始終生息不已。任何勢力、任何歧路、任何艱難,都不能阻撓人的奮進——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盎然春意!

說文解“春”:漢字中的磅礴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