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黃雀行》作者主要分析少年的什麼形象?

用戶4722018313108


《田野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高大的樹木經常要受到狂風的刮襲,那平靜的海水也要被吹得波濤駭浪。手裡沒有鋒利的寶劍,沒有援助之力而結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要呢?你沒有看見籬笆上面那可憐的黃雀,為躲避兇狠的鷂卻又撞進了網裡。張設羅網的人見到黃雀是多麼歡喜,少年見到掙扎的黃雀不由心生憐惜。拔出利劍對著羅網用力挑去,黃雀才得以飛離那受難之地。振展雙翅直飛上蒼茫的高空,獲救的黃雀又飛來向少年表示謝意。

這首詩的作者是曹植,曹植從小便是一個神童,更是有著七步成詩的才能。

曹植,三國魏文學家。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公元211年(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年封平原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為臨淄侯。公元221年(魏文帝黃初二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稱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叡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鬱而死。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有較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作品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

這首詩是選自《曹植集》卷六。根據歷史記載,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藉故殺了曹植親信楊修,次年曹丕繼位.又殺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處動輒得咎的逆境,無力救助友人,深感憤忿,內心十分痛苦,只能寫詩寄意。他苦於手中無權柄,故而在詩中塑造了一位“拔劍捎羅網”、拯救無辜者的少年俠士,藉以表達自己的心曲。此詩開端,詩人以“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濃郁的悲劇氣氛,隱喻當時政治形勢的險惡;而少年拔劍捎網的形象則寄寓著詩人沖決羅網、一試身手的熱切願望。此詩通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遭難而無力援救的憤慨,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的形象,寄寓詩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緒。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於有為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梁代劉勰稱此詩“格高才勁,且長於諷諭”(《文心雕龍·隱秀》),確是中肯之論。


驍爻侯


全詩可分兩段。。“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兩句以比興發端,出語驚人。《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說卦》)諺曰:“樹大招風。”則高樹之風,其摧折破壞之力可想而知。“風”前又著一“悲”字,更加強了這自然景觀所具的主觀感情色彩。大海無邊,波濤山立,風吹浪湧,楫摧檣傾,它和首句所描繪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實際是現實政治氣侯的象徵,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險惡風濤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內心的悲憤與憂懼。正是在這樣一種政治環境裡,在這樣一種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轉千回之後,滿懷悲憤喊出了“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這一自身痛苦經歷所得出的結論。沒有權勢便不必交友,這真是石破天驚之論!無論從傳統的觀念,無論從一般人的生活實際,都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來。儒家一向強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從《詩經·伐木》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到今天民間流傳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都是強調朋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於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強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悲憤。從曹集中《贈徐幹》“親交義在敦”、《贈丁儀》“親交義不薄”、《送應氏》“念我平生親”、《箜篌引》“親友從我遊”等等詩句來看,作者是一個喜交遊、重友情的人。這樣一個風流倜儻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卻大聲呼喊出與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話來,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誡世人,則其內心的悲苦激烈、創鉅痛深,正是不言可知。“不見籬間雀”以下為全詩第二段。無權無勢就不必交友,這當然不是作者內心的真實思想,而是在特殊情況下所發出的悲憤至極的牢騷。這個觀點既無法被讀者接受,作者也無法引經據典加以論證。因此他採用寓言手法,用“不見”二字引出了持劍少年救雀的故事。這個故事從表面看,是從反面來論證“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這一不易為人接受的觀點,而實際上卻是緊承上段,進一步抒寫自己內心的悲憤情緒。

黃雀是溫馴的小鳥,加上“籬間”二字,更可見其並無沖天之志,不過在籬間嬉戲度日而已。然而就是這樣一隻於人於物都無所害的小鳥,竟也不能見容於世人,設下羅網,放出鷂鷹,必欲驅捕逐得而後快。為羅驅雀的鷂鷹何其兇惡,見鷂投羅的黃雀何其可憐,見雀而喜的羅家何其卑劣。作者雖無一字褒貶,而感情已深融於敘事之中。作者對掌權者的痛恨,對無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難於詞句外得之。

  作者又進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劍的少年,抉開羅網,放走黃雀。黃雀死裡逃生,直飛雲霄,卻又從天空俯衝而下,繞少年盤旋飛鳴,感謝其救命之恩。顯然,“拔劍捎羅網”的英俊少年實際是作者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黃雀“飛飛摩蒼天”所表現的輕快、愉悅,實際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難之後所感到的輕快和愉悅。誠然,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現實中無能為力,只好在幻想的虛境中求得心靈的解脫,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這虛幻的想象中,也潛藏著作者對布羅網者的憤怒和反抗。

 

 





唐伯虎點蚊香ybh


《野田黃雀行》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的詩作。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位掌權,殺了曹植的至交丁儀、丁廙,曹植卻無力相救。《野田黃雀行》所抒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悲憤情緒。此詩通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遭難而無力援救的憤慨,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的形象,寄寓詩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緒。全詩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於有為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


素琪


①以黃雀的弱小與鷂的兇狠作對比,表達少年對強權的憤恨之情;

②以羅家得雀的喜悅和少年見雀被俘的悲苦心情作對比,表達少年眼見弱小被欺凌而無能為力的悲苦心境;

③以黃雀投羅的實寫和脫網高飛的虛寫作對比,表達少年救助友人的心願;

④以初時對“利劍不在掌”的嘆恨和結尾對“拔劍捎羅網”的嚮往作對比,表達少年對濟難之權的希冀和實現凌雲壯志的憧憬。


知道我叫啥名字不


這是一首以擬人化的手法,借敘事而言情的詩作。

作者以“悲風”、“揚波”起句,含蓄地描寫了環境的險惡。通過黃雀投入羅網的比喻,抒寫朋友遇到災難而自己沒有權力無法援救的苦悶心情。後半首則以想象中的“少年”來比喻有權力的人,希望能有一個利劍在手的人來把羅網砍掉,使得羅網中的黃雀獲得自由,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身處險境中的朋友的關愛之情。


爽爽的大跟班


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