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退版的人民幣8分券,如今身價百倍,收藏大熱,該如何辨偽

中國人民銀行於1955年3月1日發行(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幣壹分、貳分、伍分紙輔幣,聯稱8分券。票券上三羅馬冠字後有7位阿拉伯數字號碼(簡稱冠字號碼、冠號),用以表示該券印製批次與編號。

1957年12月1日,人民銀行鑄行首套1分、2分、5分流通金屬幣(即55年版鋁製硬分幣),後連續多年大量發行,廣泛流通。金屬幣具耐磨損、使用方便、流通壽命長、便於自動售貨服務,利於提高現金收付部門的工作效率等優點。8分券在此環境下僅用了幾年便停止了生產發行並逐步淡出流通領域,銀行長期對其只收不付。1955年至1980年前由於人民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分幣流用頻繁,損耗率高,民間本就不多的8分券已難見到,特別是未使用過的直版票券更是稀罕。

▌壹分券

已經退版的人民幣8分券,如今身價百倍,收藏大熱,該如何辨偽


已經退版的人民幣8分券,如今身價百倍,收藏大熱,該如何辨偽



▌1953年原版壹分(正)

▌1953年原版壹分(背)

票幅90×42.5毫米。正面右側主圖汽車,左側面額“壹分”。正背均茶色,膠版;票面上楣“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右下列冠字號碼,下底“一九五三年”;背面為花符、國徽及漢、蒙、維、藏四種文字的行名和麵額。無水印和暗記。

▌貳分券

已經退版的人民幣8分券,如今身價百倍,收藏大熱,該如何辨偽


已經退版的人民幣8分券,如今身價百倍,收藏大熱,該如何辨偽



▌1953年原版貳分(正)

▌1953年原版貳分(背)

票幅95×45毫米。正面右側主圖飛機,左側面額“貳分”。正背均藍色,膠版;正背面與“壹分”券相比除面額、主圖不同和符飾有差異外,其他基本類同。無水印。暗記:正面飛機頭上有一空白點,背右側藏文下有中國共產黨黨徽微縮圖案,行名“中”字左方有一形似倒斜“古”字的標記。

▌伍分券

已經退版的人民幣8分券,如今身價百倍,收藏大熱,該如何辨偽


已經退版的人民幣8分券,如今身價百倍,收藏大熱,該如何辨偽



▌1953年原版伍分(正)

▌1953年原版伍分(背)

票幅100×47.5毫米。正面右側主圖為輪船,左側面額“伍分”。正背均為墨綠色,膠版;正背面與“壹分”“貳分”券相比除面額、主圖不同和符飾有差異外,其他基本類同。無水印。暗記:正面輪船後部有似“P、H”字樣。


198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根據經濟形勢和分幣流用緊缺狀況,用1953年版重新印發的壹分、貳分、伍分券,僅有冠字(分大小號)而無號碼,被稱為“53再版”“無號”分幣。原老版8分券也就有了“長號”的叫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收藏舊版人民幣的勢頭趨旺,各地市場冒出不少貌似“長號”8分券而實為偽品、仿品的紙分幣;其共同點基本都是利用“無號”券加印號碼成“長號”,大體可分兩類:一是票面大冠字配普通號碼,仿品違背紙幣冠字號碼一統規律,一看便知假;二是相當一部分是用膠版、粗體特徵的小羅馬三字冠配印與之尺寸相仿號碼,這種高仿品帶有很大的欺騙性。3種幣值“長號”與“無號”票券防偽暗記除在“壹分”券面上有一處區別外(“無號”票券正面汽車左前方地緣線有一似“兒”圖形暗記),“貳分”“伍分”均一致。如按真品8分券本身的一些共性來對這些偽品進行鑑別,不難發現其破綻。


真、偽票券冠字號碼。真品8分券冠字和號碼的線徑、大小、規格匹配合適,印跡細實、均勻,冠號間距排列統一規範,這是國家印鈔廠當時所用手排編碼機的特點。偽品在無法得到專業廠才有的字碼工裝情況下,使用一些地方曾經印製過票證的編碼機具,印出的號碼筆漬毛粗、色澤失勻,與冠字不甚協調且間距過密。真品冠號行列尺寸約為26.5毫米,偽品則在24~25毫米之間,差距較明顯。

號碼印製工藝不同。真品8分券冠號有不同程度、深淺不一的連續自動流水式機打凹痕。用“無號”8分券加印號碼的偽品是用光滑無痕的普通膠版對印,兩者工藝有著本質區別。

票券顏色易於分辨。真品“壹分”券色茶黃顯沉暗,“貳分”券藍色偏淡清,“伍分”券墨綠髮白黃。偽品“壹分”券正背色茶黃趨亮豔,“貳分”券藍中泛黑,“伍分”券墨綠蘊灰黑。兩相對比,一目瞭然。

測量票幅尺寸。經對若干枚偽品壹分、貳分、伍分券的測量,發現大多長寬尺寸相應比真品短0.2~0.5毫米。那麼真品的票幅尺寸測量結果如何呢?據1993年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行司編著首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目錄》中提供的第二套人民幣分幣票券數據來看,票幅裁切允許誤差基本都超過3‰的國家標準。如此多超差的票券在社會穩定、規章制度健全又嚴明的新版人民幣出廠檢驗中幾乎是不可能通過檢驗的。至於20世紀80年代初“無號”8分券出現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是廠家已考慮到防偽需要而有意為之,還是因設備老舊、精度下降或時間緊、任務重、質量把關不嚴等原因所致呢?目前尚無權威性史料予以佐證。


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愛好,有人認為收藏是一門學問,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消遣,還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投資,而通過價值讓藏品從側面證明自己獨到的眼光,就是一種自我認同般的享受。

我是老黃,關注我,瞭解更多收藏小知識

有空點點小程序,就是對老黃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