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不知道的下半句才是經典,少有人知

對於把家庭親情看得很重的中國人來說,老一輩的人總會對自己的晚輩兒孫有著各種各樣的期待,“望子成龍”也好,“望女成鳳”也罷,晚輩兒孫常常不自覺地就被寄託了許多念想。

而另一方面,通情達理的人往往不會強行地把自己的意念灌輸給後輩子孫,他們信奉“兒孫自有兒孫福”,願意給予兒孫獨立發展的空間。

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不知道的下半句才是經典,少有人知

相比於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其實它的下半句也同樣蘊含著發人深省的哲理,那麼這句知名度不高的下半句到底是什麼呢?這兩句俗語背後又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屢試不第,望子成龍

話說明朝時期有這樣一位羅秀才,家庭環境不好,自己則多年苦讀四書五經仍然無法考中進士,只能靠著秀才身份做了一名教書先生,以此來養家餬口。

雖然說羅秀才屢試不第已經斷了考取功名的念頭,但是卻盼望著自己的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志向。而由於奔波生計,羅秀才多年在外教書,只留下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在家。

羅秀才的妻子是一位大家閨秀,也能識文斷字,但是眼見兒子還小,自己又得操持家務,就沒有急於給兒子啟蒙。多年後,羅秀才回到家中,兒子已經七八歲了,一心想望子成龍的羅秀才就想考考這個兒子。

臨場考試,大失所望

羅秀才把兒子叫到跟前,知道兒子還沒有啟蒙後,就有心想通過考對聯的方式看看兒子的學習天分和能力。

對聯作為我國一門由來已久的學問,的確是博大精深的。當然,羅秀才也沒有難為兒子的意思,只是想稍加了解而已。

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不知道的下半句才是經典,少有人知

於是,羅秀才用手指指著天空,意思就是一個“天”字,想讓兒子對出“地”。然而兒子看著久違的父親,實在有些茫然,一時之間沒明白父親到底什麼意思。

一旁的母親怕兒子惹父親生氣,於是就用手指著地,誰料,兒子看見母親手指指的方向有“雞屎”。對著父親,“雞屎”兩個字脫口而出。

羅秀才見狀直接說“父親”,母親小心翼翼的用手指自己,想讓孩子對出“母親”,結果兒子看到母親手指的是自己的胸口,便喊出“奶”!

一心希望兒子能光耀門楣的羅秀才見到兒子近似愚蠢的反應後大失所望,憤怒而傷心,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做了和尚。

妻子撫育,高中狀元

羅秀才的妻子看到丈夫在憤怒中離開家十分焦急,然而百般追尋都無法打聽到丈夫的消息。無奈之下,羅秀才的妻子獨自承擔起教育兒子的責任。

羅秀才的妻子自己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相信兒子的能力,開始為兒子啟蒙,等到孩子長大一些後,妻子就拿出多年來家裡的所有積蓄去給孩子請老師,培養自己的孩子成才。

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不知道的下半句才是經典,少有人知

羅秀才的兒子其實也並不是什麼智商低下的人,只是在年幼的時候無法敏捷回答出父親的考題而已。經過多年的苦讀,羅秀才的兒子成功高中狀元,可謂皇天不負有心人。

父子相見,留下詩句

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羅秀才的兒子高中狀元后,立刻回家給母親報喜。而狀元郎回鄉探親的消息一下子傳遍了羅秀才的家鄉,已經出家多年的羅秀才,在寺廟裡也從來上香的人聽到了這個喜訊,驚喜萬分的羅秀才立刻趕回家慶祝。

然而,羅秀才到了家門口,被守門的人攔下來,羅家母子誤以為他是個來化緣的和尚,就想著讓門衛給點盤纏,做點善事,打發和尚離開。

無奈之下,已經成為和尚的羅秀才表示不要盤纏,只想見見羅家母子。於是,羅秀才被請進門,看到穿著狀元衣冠的兒子,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羅秀才在牆上提筆寫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才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久違的羅家三人終於團聚了。

小結

相比於羅秀才上句的“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更強調了作為長輩即使有再高的期許,也不應該操之過急,脫離實際做出過激的行為。

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不知道的下半句才是經典,少有人知

而羅秀才的經歷更是告訴我們,拔苗助長並不會有太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懂得循序漸進加以引導,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