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dt198125


答: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的是“花押”。

在中国古代,花押可是比签名更具法律效力的东西。

首先,根据《说文解字》一书对“押”字的解释:“押,署也。”

即“押”的意思就是署名。

但是一些老百姓不识字,他们在接触到合约文书之类需要署名的时候,签不了名,怎么办?

那么,就可以根据他心中所想,随便画个什么图形。

由于这个图形直接表现出个人的习惯与创意,旁人难窥其意,就难于模仿作伪,且辨识度极高,所以比签名更具法律效力。

因此,“花押”也叫“画押”。

但是,高雅的知识分子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在“画押”——那样是等同于讥笑自己不识字。

他们在画押的时候,故意用草书写一些似是而非的字,并且挤攒在一起,让人难于识别,改称为“花押”,意思是用花体字写的符号。

宋人洪迈因此在《容斋五笔》中说:“押字古人书名之草者,施于文记间,以自别识耳。”

在宋代,由于与邻近的辽、金、西夏都有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这些兄弟民族不识汉字,画押更加盛行。

蒙古入主中国后,擅长骑躲的蒙古却难于执笔,甚至推行固定押印以代替执笔画押。

另外,花押这种形式也不仅只在中国流行,在亚洲其他国家甚至欧洲也都有签名用“花押”的形式。

尤其是日本。

现代的中国人已经几乎没有人会花押了,日本人还保留着花押的习惯。

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上,李鸿章签署的是花押,日方代表签署的也是花押。

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文本第十二款规定,签约代表的署名,要以“画押”形式,而不是签字形式。

所以李鸿章就遵照条约的规定签了花押。

和李鸿章参加谈判的庆亲王奕劻也同样是在《辛丑条约》上签了花押,没有签名。

除《辛丑条约》外,李鸿章在《中日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上,也都是依照约文规定,签署的花押。

李鸿章的这个花押,远看像“肃”字,估计跟他是一等肃毅伯这个爵位有关。

近看这“肃”字,上边的部分是一个“李”字的一半,中间的部分是狂草的“鸿”字,下边部分收尾处隐藏有一个“章”字。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李鸿章本人从来没做过解释,全由观者自己品味了。

下面列举几个非常著名的花押,大家来品味一下其中意思。

第一个是书画皇帝宋徽宗的花押:很随意的两横,然后急匆匆的一个提折。

啥意思呢?

肯定不是他的名字赵佶。

有人根据他的身份猜,说是“天下一人”,不知您以为然否?

第二个是大明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花押,这盘龙团凤的一堆,写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他名字中的“由检”二字;也有人说是“一国之主”,您觉得呢?

第三个是民族大英雄郑成功的花押——漳州军饷大元上面铸有他的花押——有人说是“朱成功”三字合体,您看出来了吗?


覃仕勇说史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中文本上签署的并不是“肃”字,甚至并不是一个字,而是画了一个押,这是比签名更为正式的形式。

根据《辛丑条约》中文本第十二款规定,签约代表的署名,要以“画押”形式,而不是签字形式,所以李鸿章这么做,是遵照条约的规定而为之。同时和李鸿章参加谈判的庆亲王奕劻,在《辛丑条约》上也是画了押,而没有签名。

这里所说的“押”,即“花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防伪签名模式,从古代一直沿用到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老人也还依然有使用这种花押的传统,只是现代以来已经越来越少有人用这个,以至于“相见不相识”。

“花押”通常由本人自行设计,往往是运用自己的姓名或者字号为元素,按照书法习惯组合“攒”到一起而形成,其中的笔画顺序、细节模式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模仿,因而常用于在正式的文书上签署。

(李鸿章的花押并不是一个“肃”字,而是包含了“李鸿章”三字笔画在内的设计。可以看到起笔实际是“李”,中间包含了“鸿”,收笔部分有“章”的笔画)

如果仔细看李鸿章的花押,实际上根本不是个“肃”字,实际上是把“李鸿章”三个字的笔画组合到了一起而形成。

(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上李鸿章签署的就是花押,日方代表签署的也是花押)

(1885天津条约上,李鸿章签署的花押)

(1895年马关条约中文本上,李鸿章、李经方以及日方代表所用的都是花押)


除《辛丑条约》外,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参与谈判签署的《日清修好条规》、《中日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上,也都是依照约文规定,签署的花押。


海研会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再次战败,最后被迫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而代表清政府去签订《辛丑条约》的正是李鸿章,李鸿章是满清的裱糊匠,他这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虽有房杜之能却生不逢时,实在可惜。

我们今天在看《辛丑条约》,在上面中方签订的落款并不是李鸿章三个字,而是一个看上去像“肃”字一样的字,那么李鸿章为何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落款不是自己的本名呢?

我们需要先弄明白,这个“肃”字是什么意思,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晚清时期,清政府的主要国防力量。在李鸿章率领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公元1864年,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所以这个“肃”字,代表的是清政府给李鸿章封的爵位,李鸿章又代表清政府去参与列强和谈,用这个“肃”是最合适的,签订条约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

而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现在做生意主要用的是合同,签了字后,在盖上公章,或者是按上带有指纹的手印,这就具有法律效应了,在中国古代签订官方合约,文件一样是需要盖印章,或是画押的,如果不是盖大印,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辨识度不高,画押简单且容易仿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记号“押字”。

我们可以把押字理解成类似于现在的艺术签名,是各具特色的,这种押字其实说它是符号更为合适一些,因为这已经脱离了汉字书写规范,只是看上去和个人姓名是相同的,而这种押字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独特性,第二个是不容易被模仿,在古代这种签有押字的信件,文书是可以当做凭信来使用的。

在古代的一些名家的书画作品中,我们鉴别真伪的方法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作画风格,另外一个是印章,而在一些书画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名家留在上面的押字,以此来辨别真伪,而李鸿章签署在《辛丑条约》上这个有些像“肃”的字,应该就属于押字,事实上,我们仔细辨别李鸿章签署在《辛丑条约》上的这个符号,也是能找到他名字的一些痕迹。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是这个吗?

李鸿章签的这个,不是签名,而叫作“花押”,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契约签字形式。


给大家看几个其他的花押:

分开来就是:朱由检

再看看这个,画押印

宋徽宗的“天下一人”画押

日本人受到我们影响,也用花押,以下是一些日本首相的花押:


延伸阅读:


知更图书馆


《马关条约》确实是该李鸿章去签,这个骂名他得背。

但《辛丑条约》关他鸟事啊!

义和团的师兄弟们在北京玩红灯照的时候,他正在广东做总督呢。

慈禧脑子进水对列强宣战后,他和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搞了东南互保,避免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等联军进了北京城,慈禧逃到西安后,一地鸡毛无人收拾,才逼着李鸿章出来收拾残局。

后人多目李鸿章为卖国贼,却不知,仅此一事,也足以洗尽其一生耻辱!

风疾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身为臣子,见功名事业而奋不顾身,故值一赞👍。

而明知是耻辱之事,却为国家计,毅然决然赴身前往者,是为真国之柱石,更值一赞。

惜此等不易,却不为世人所知,更不为后人所谅!

少荃少荃,后人多是混帐!

中堂中堂,世事如此艰难!

假设庚子之乱后,李鸿章不出,中国久乱之局面无人收拾,日俄必势瓜分中国,应是情理之内、意料之中事。

所幸中国还有李鸿章!

遥想当年,李鸿章在广州接慈禧诏,乘船北上,临别之际,七旬老人,坐于船头,对送别之人慨然而道: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和尚死矣!

说罢,两行浊泪,一抹夕阳,掉棹北上,已知不会再有归时。


辛丑年,与列强十一国签约,如此重耻国约之上,李鸿章不写名、不写字、不写号,只写一“肃”字!

名、字、号者,均得之于父母或己身,而所谓“肃”者,清廷当年所赐“肃毅候”之爵。

一字写罢,掷笔长叹,得之于清,还之于清!

回望当年,犹存“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欲封侯”之雄心壮志,而今安哉?痛何如哉!

归,数月后,卒。


慈禧闻讯,大哭,是为其平生未有之伤心。


风谈天下


李鸿章他在条约上签的字不是肃,其实说白了还是他的签名,只是似乎象征的意义似乎不只是他一个人,而且还将背后的东西给稍稍放大了一些。

这个所谓的肃字其实还是李鸿章这三个字演变而来的,是李鸿章他个人的一种代表,在当时这种被称作为画押。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要这么签呢?因为不可否认,那些印在纸上的东西叫做卖国条约,他李鸿章何尝不清楚。但是他代表着清政府,能违反国家意志吗?很明显不能,但是让他自己承担所有,公平吗?很明显。


所以,肃可能也是他逃避的一种方式,或许有心里安慰的成分吧。毕竟世界上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另外,这个肃虽然是李鸿章所签,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还象征着清政府。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这个字肯定不会第一眼就会想到李鸿章,但是要是李鸿章这三个字签上去呢?很明显了吧。


众森淼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因为李鸿章当时是独自一人承受屈辱去签字的,不签自己的全名,而是以自己“肃毅侯”的身份去签字签了一个“肃”,这样也是为了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鸿章只签了一个“肃”,其实是画押,当时规定的是双方条约不能写名字而是进行画押,所以这个“肃”就只是画押而已。

画押这个说法是比较令人信服的,因为当时列强和我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全部都是采取的花押方式签订,在那个年代,签名是比较容易模仿的。

所以为了保证条约的安全性,列强全部都要求清政府大臣签订的时候都采取画押的方式,画押的效力确实也比签名高级很多。

那什么是画押呢?为什么一个“肃”字就算是画押呢?我现在来看当时李鸿章的那个“肃”字有点像道士画的符,这是当时高官的一种独特签名方式。

最早起源于唐朝。这个“肃”和平常的肃不一样,是根据自己名字的一些笔画,然后加上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的,这样写出来字就似字非字,让常人难以模仿。

而且当时在《辛丑条约》上面也明确规定了,签订形式只能用画押的方式进行,这种事情在当时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观察清政府和其他列强签订的条约,比如和日本签订的《日清修好条规》条约的时候也是采用的画押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签订这些条约统一采用画押的方式而不是签名。


江水趣谈


如果看过热播剧《走向共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样一个场景:

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时候,由李鸿章和奕劻负责签署。但正当奕劻要签字的时候,李鸿章就制止了他,并说:“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罪名啊。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

于是乎,李鸿章就代表了奕劻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请注意,这儿并不是——李鸿章,三个大字,而是一个“肃”字。

当然了,这毕竟是出自影视剧,实际上,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库房的《辛丑条约》原版条约上,不仅有十个国家代表的签字,还有李鸿章的签字和印章,当然了,还有庆亲王奕劻的签字和印章。

(如下图:)

(庆亲王奕劻签章的内容: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关防)

那么,为何李鸿章不签自己的名字,而偏偏签一个“肃”字呢?

实际上,这本身也是他的称呼,因为他已经被朝廷封为了“肃毅侯”的爵位,所以用“肃”字来代表自己,未尝不可!


方圆文史


李鸿章为什么在条约上签“肃”字而不签他的本名。各位都讲到了【肃毅伯】是朝廷封给他的名号,签名号也等同于他本人签字,脱不了干系!

不过,有些人对李鸿章进行辩护,这是没用的,徒劳的。因为李鸿章签的条约太多,他的名字就成了满清政府卖国代表人,历史将永远将他钉在了耻辱柱上。


1984年,设计师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判香港问题时,曾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们到时收不回香港,我们就是满清政府,就是李鸿章。可见,李鸿章与卖国行为脱离不了关系,洗也洗不掉。

今天的某些人百般为李鸿章开脱,不知为了什么。我想,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后代会这样描述:

李鸿章让我们的祖国蒙羞,我们的先辈又盲目推崇李鸿章,导致思想混乱,差点让我们二次蒙羞。如果他们不是我亲祖宗,我真敢把他们的牌位从家祠里扔出去!

阳城导航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的字并不是“肃”,只是李鸿章在签字的时候,刻意把“李鸿章”三个字连在了一起,导致人们第一眼望去,会认为李鸿章签了一个“肃”字。李鸿章之所以将自己的名字连在一起,主要是因为李鸿章在签字的时候,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一个人物,他领导了清朝的洋务运动,创建了我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为改变清朝落后挨打的局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他也代表清朝签订了包括《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在内的多个不平等条约,被很多人骂做卖国贼。

《辛丑条约》是李鸿章一生中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已经因为签订《马关条约》身败名裂。慈禧太后对11个国家宣战之后,李鸿章就已经知道清朝肯定会战败,他和张之洞等人联合,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定,避免了江南地区受到列强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下旨让李鸿章北上谈判。

当时李鸿章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但是在整个清政府里面,除了李鸿章之外,慈禧太后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够与列强面对面谈判的人。因为有了《马关条约》的教训,李鸿章并没有急着北上谈判,他在上海停留了很长时间。因为北方的局势十分混乱,南方的实权派官员们约定,只要慈禧太后被杀死,就拥戴李鸿章做大总统。李鸿章对大总统的位置没有多少兴趣,他之所以迟迟不愿意北上,主要是不想再背负卖国贼的骂名。

在慈禧太后的再三要求下,李鸿章最终同意北上,李鸿章到达天津之后,国内的很多文人便开始声讨李鸿章。外国的使者依仗着控制了北京,提出了很多无理的要求,李鸿章在内外的压力下很快病倒。重病之下的李鸿章仍然坚持和列强谈判,列强们担心一旦李鸿章病死,清朝将变成一团散沙,因此他们不断向李鸿章施压,逼迫李鸿章在条约上签字。

在经过慈禧太后批准后,李鸿章被迫同意了列强的无理要求,并且在《辛丑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可以说李鸿章这几个字签的非常痛苦,因为这几个字签出来之后,李鸿章就成为了千古罪人,肯定要受到后世的唾骂。但是李鸿章又不得不签这几个字,毕竟北京城都已经被列强攻占,如果李鸿章不签字,清王朝很可能就要被列强灭掉。

据说在《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结束后,李鸿章便开始大口吐血,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李鸿章签的这几个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签字时候的无奈和悲哀。实际上李鸿章也不想要签订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只是当时的清王朝国力太弱,没有能力和列强谈条件。从李鸿章签订条约的故事我们也能够得到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才有谈判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