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萬!一個竹筆筒為何能抵上海市中心一套房


1200萬!一個竹筆筒為何能抵上海市中心一套房



  在北京時間4月20日凌晨,法國一家小拍博桑—勒費福爾拍賣行(Beaussant-Lefevre)上拍一件竹筆筒,拍賣行將其定為康熙時期,拍前估價5-6萬歐元,但在現場引發了異常激烈的爭奪,最終以126萬歐元的高價落槌。大象以昨天的歐元匯率大致的算了一下,加上25%的佣金,其成交價約合1163萬人民幣。據確切消息,買家來自於上海。一件竹筆筒的成交價格,絕對能夠在上海市中心換一套還算馬馬虎虎的住房了。(究竟是房價貴還是筆筒貴呢?)

1200萬!一個竹筆筒為何能抵上海市中心一套房



201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 清康熙 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 成交價:1076萬港元

  根據材料,這件竹筆筒約合1163萬人民幣的成交應該是刷新了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古代竹刻拍賣成交的世界紀錄了,而這一紀錄已經保持了近12年。當時創造紀錄的,是201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的一件“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成交價是1076萬港元,以當時的港元匯率,約合人民幣為1140萬元。

 

1200萬!一個竹筆筒為何能抵上海市中心一套房



1200萬!一個竹筆筒為何能抵上海市中心一套房



1200萬!一個竹筆筒為何能抵上海市中心一套房

  有意思的是,拍賣場上拍出過千萬價格的中國古代竹刻,總共就只有這麼2件,都是筆筒,而兩件落的是同一人的款,他便是清代中早期嘉定竹刻名家——顧珏。

 這件竹筆筒落槌之後,可以說是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



在絕大多數朋友對筆筒的極致雕工表示讚歎的同時,也有極少數的質疑之聲,有部分朋友感嘆1000多萬買一隻竹筆筒價格實在過高,而甚至也還有極少數的朋友質疑筆筒是新作。

  面對各種聲音,在仔細研究了筆筒的高清圖片後,也和不少資深權威的文玩專家交換了看法。在結合了各種信息,再加上今天翻閱了手中的不少材料後,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它是否物有所值。

  我們在之前採訪臺灣文玩大行翦淞閣主人黃玄龍的時候曾經向朋友們介紹過古代記錄嘉定竹刻名人的權威著作——《竹人錄》,清中期嘉定文人金元鈺所撰寫的《竹人錄》是歷史上第一部竹刻專著,記載了從明正德到清嘉慶兩百多年裡的嘉定派竹人六十餘家。《竹人錄》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竹刻藝術不可複製的經典之作,直到兩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對於嘉定竹刻的所有新發現的考古、研究成果幾乎都完全符合《竹人錄》中的描述,所以《竹人錄》堪稱無法超越了,稱得上是研究竹刻藝術“不可少之書,而必傳之作也”。那《竹人錄》中對於顧珏是如何記載的呢?

  珏字宗玉,居城南。朱、沈相承,平淡天真,純以韻勝。珏則刻骨精深,細入毫髮,一器必經二三載而成,是又不襲前人窠臼,而能獨立門庭者。戲仿靈璧,英州石,以沉檀香、黃楊木製為奇峰,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致。其遺蹟槎裡羅氏收蓄最富。

  ——摘自 金元鈺《竹人錄》

  我們之前曾經引用過黃玄龍老師的兩個翦淞閣專場來評判不同的兩種古代工藝美術風貌——“沖淡自然”VS“神采璀璨”。如果說,明代正德時期開始,由“三朱”創立的嘉定竹刻“制度渾樸”、平淡天然,那麼到了清前期,顧珏的竹刻藝術“刻骨精深,細入毫髮”,“一器必經二三載而成”,絕對是“神采璀璨”的藝術代表了。

  顧珏的生卒年不詳,通過竹人錄的記載,我們大約能夠了解他大約活躍於康熙-雍正時期。顧珏對於每一件作品的創作極為用心,“一器必經二三載而成”,如果說,顧珏雕琢一件作品需要兩三年,就算顧珏的創作生涯維持了50年,其一生的作品,應該也不會太多的。

  那麼隔夜法國小拍上這件近1200萬元成交的竹筆筒,是不是就是顧珏的真跡呢?我們在之前介紹翦淞閣竹刻的推送中也曾經說過,評判一件竹刻作品是不是該位名家的真跡,需要研判“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主要依據”是觀察用刀的風格技法和其時代特徵;“輔助依據”,諸如相關的歷史記載、著錄傳承、所用材質本身等等,都會對鑑定有所幫助。

  由於顧珏“一器必經二三載而成”,在國家博物館中所藏的公認的顧珏真跡,其實並不多的,我們所知,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有一件竹雕迎駕圖筆筒。

  資料書上存有北京故宮這件的高清圖片。豪不誇張的說,兩者相比,隔夜法國小拍上近1200萬元成交的這件顧珏筆筒,其雕工要明顯勝於北京故宮這一件。(北京故宮這件有著具體的年款,為雍正七年,可能是顧珏的偏晚年之作了)

  筆筒上的人物至少有二十多位,描繪的是經典的西園雅集題材,西園為北宋駙馬都尉王詵之第,當代文人墨客多雅集於此。元豐初,王詵曾邀同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肇、李之儀、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劉涇、陳景元、王欽臣、鄭嘉會、圓通大師(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遊園,堪與晉代王羲之“蘭亭集會”相比並論。

  圖中撫琴的高士自然雕琢得極其生動,甚至能感受到他專注而沉醉的表情,而琴前帶座的缽式爐和小香盒都刻畫得細緻入微。更令人叫絕的是兩位老者身後的兩位年輕僕人,作者竟然在方寸這件刻畫出了人物遠近的透視關係,真乃“刻骨精深”!

  這一組人物群像同樣極其精彩,作者強調了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令人叫絕。

  人物在樹下的關係交代得極其到位而細緻,樹幹的雕刻巧妙借用了竹子原有的紋理,遒勁有力。

  對弈的兩位高士彰顯苦思冥想之情,而一旁的第三人則刻畫出了“觀棋不語”之樂,一旁桌上的書籍、香具、花瓶刻畫得一絲不苟!什麼叫做“一器必經二三載而成”,眼見為實了。

  後景的安排“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致”。

  這張低矮的香桌上,低矮的香桌上置有沖天耳爐、香筯瓶、瓶中插香匙筯一對、圓形蔗段香合。與南宋陳敬《陳氏香譜》中品香器具描述一致,亦與朱權、高濂、屠隆、文震亨、周嘉胄等宋明香事家之用香法度相合。

  當然,質疑其價格可能偏高的朋友認為,該筆筒的上下包邊有後加之嫌,或許影響了其原汁原味的完整性。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將紐約大都會的“醉翁亭”、2005年香港佳士得約合1140萬人民幣的“移居圖”和隔夜法國小拍上的“西園雅集”放在一起作為最重要的顧珏作品相提並論,那麼約合1163萬人民幣的價格究竟貴不貴呢?這個我也不敢妄下斷言。

 




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愛好,有人認為收藏是一門學問,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消遣,還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投資,而通過價值讓藏品從側面證明自己獨到的眼光,就是一種自我認同般的享受。

我是老黃,關注我,瞭解更多收藏小知識

有空點點小程序,就是對老黃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