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年輪|關於三皇,有神話說、古史辯、一元論,孰是孰非呢

我們要肯定的是:中國古代歷史有“三皇”時代。

由於學者們對古史的理解和敘述迥異,產生了神話學流派、古史辯流派及一元論。

眾說紛紜,讓古史變得撲朔迷離、紛繁複雜起來。

綜合各種說法,主要體現如下三種觀點:

以三國時期東吳國的徐整為代表的神話學流派,將盤古、王母及“三皇”等遠古歷史人物神仙化並編構了一套套完整的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黃帝率眾神大戰蚩尤等等。

以五四運動後的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辯流派,用科學的方法並結合西方哲學對“三皇”舊的歷史進行了全盤否定。

以近代歷史學家根據殷商時期甲骨文對遠古歷史的記載並結合考古學,對“三皇”提出了一元論,確定“三皇”分別是伏羲、神龍、黃帝

遠去的年輪|關於三皇,有神話說、古史辯、一元論,孰是孰非呢

以上三種觀點孰是孰非呢?

下面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三皇”進行深入的解讀與認識。

一、我們姑且釆信顧頡剛先生的疑古學,將“三皇”的神話故事清零。然後,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存在“三皇”的不同版本。

1、卜辭(甲骨文)載:虎(虙、宓、伏、伏羲)、農(列山、神農)、黃、黃尹(黃帝)。即:伏羲、神農、黃帝。

2、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天皇、地皇、泰皇。

3、《史記》、《補三皇本記》引《河圖》記載:天皇、地皇、人皇。

4、《風俗演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鬥樞》記載:伏羲、女媧、神農。

5、《白虎通》記載:伏羲、神農、祝融。

6、《風俗演義·皇霸篇》引《禮記·含文嘉》記載:燧人、伏羲、神龍。

7、《通鑑外記》記載:伏羲、神農、共工。

遠去的年輪|關於三皇,有神話說、古史辯、一元論,孰是孰非呢

以上幾種觀點,只能存在一種固定說法的“三皇”,如此多種說法並且自相矛盾的“三皇”體系,人們能相信它是歷史嗎?無論如何,只有一個說法才是真正的歷史!所以,顧頡剛先生對“三皇”的否定論應該是來源於此。

二、一元論對古史辯全盤否定“三皇”提出質疑。

一元論指出古史存在的真實性,並認為古史辯(疑古學)對於“三皇”的多種說法而覺得是偽史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古史辯全盤否定遠古歷史的觀點,卻讓人難以置信。這是因為:

1、三皇是一個時代,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2、違背了事物發展、變化必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3、不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難怪魯迅也指出:顧頡剛的古史辯學說,只有破壞而無建設,他已將古史辯成了無史。

三、殷商甲骨文和現代考古學有力證明了“三皇”一元論的正確性。

殷商甲骨文關於“三皇”的記載證據多達百條以上。分為三個層次時代,即虎、農、黃(伏羲、神農、黃帝)。甲骨文結合考古呼應“三皇”歷史的真實性。

遠去的年輪|關於三皇,有神話說、古史辯、一元論,孰是孰非呢

1、伏羲時代:以漁獵、釆集為生活方式;為原始社會形態;考古劃分為舊石器時期,人類處於矇昧階段。

2、神農時代:以畜牧業為生活方式,開始出現種植業;為原始社會形態;考古劃分為新石器時期,人類處於野蠻階段。

3、黃帝時代:以耕作,絲織等為生活方式;為階級社會形態;考古劃分為青銅器時期,人類走向文明階段。

遠去的年輪|關於三皇,有神話說、古史辯、一元論,孰是孰非呢

與此同時,中外考古學家對遠古時代形成了共識:分為三時期,即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器;人類由矇昧到野蠻,再進入文明時代。

殷商甲骨文關於“三皇”的記載證據多達百條以上,分為三個層次時代,即虎、農、黃(伏羲、神農、黃帝)。甲骨文是商代的國家檔案,具有商代的人證、物證、書證三項權威。另外,卜辭自1899年開始發掘,埋藏在地下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絕無人為地去刪除或更改。所以,甲骨文記載信息作為第一手資料是完全可信的。

考古學的直接證據與商代卜辭的權威證據相互作用,相互應證,肯定了古代歷史“三皇”的存在性。而且,明確了這段歷史為伏羲、神農、黃帝三個時代。

遠去的年輪|關於三皇,有神話說、古史辯、一元論,孰是孰非呢

結語。

從盤古到王母再到三皇,代表著的是一個文化中國,黃帝時期之後進入王朝中國,而文化貫穿著中國歷史的始終。如果我們把盤古、王母、三皇分別代表一個時代,遠古700萬年曆史也就依稀可見。因此,遠古神話體系是虛構的,疑古派對遠古歷史的全盤否定也是不成立的。

遠去的年輪|關於三皇,有神話說、古史辯、一元論,孰是孰非呢

恩格斯說:“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點,歷史中的決定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因此,“三皇”不是神仙,他們是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他們帶領著人們在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中不斷地提高生產力,持續生產和再生產,以改善人們生活日益需求的物質條件,並讓人們由矇昧走向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