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眾所周知,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坐上了世界體系中的頭把交椅,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老大”。這種在國際體系中居於核心主導地位的國家,我們把它稱之為霸權國。而成為霸權國也就意味著其掌握國際規則的主要制定權、世界主要事務的主導權以及話語權。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美國之前真正算得上世界霸權國的嚴格來說就只有荷蘭和英國了。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曼哈頓:美國的標誌地點之一

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美國坐上國際社會頭把交椅的重要契機,在此之前的1894年左右,美國就躋身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其工業總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不過此時在國際事務中還沒有它多少事。一戰是個關鍵環節,主要表現在兩點。

首先是美國在一戰後成為了資本輸出國和債權國,世界金融中心從英國轉到了美國;其次是美國理念的初次表現,即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計劃”,尤其是國際聯盟的創建。雖然最後美國又孤立了,但影響已經切切實實存在了。

二戰後,美國最終成為了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超級大國”,可以說前面兩個都比不了戰後的美國。那美國到底在二戰後有多強?以及在這種實力的作用下它和之前的霸權國有何不一樣?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用公式算一算。

一、計算二戰後美國實力的公式:克萊因方程

數學題不會做了怎麼辦?老師會教你帶公式算一下,慢慢的答案就出來了。同理二戰後美國究竟多強?不妨套用一個公式來全方位的認識一下。衡量一個國家實力大小可以想到其經濟、軍事等因素。但是僅僅考慮這麼一兩個所謂的關鍵因素,很多問題又說不通了。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綜合性的整合公式來計算。在國際政治學中衡量國家實力大小有一個普遍認同的公式,即美國學者克萊因提出的一個計算方程: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克萊因

P=(C+E+M)*(S+W)

先說明一下這個方程的內涵:

P(POWER)是國家實力的大小,也就是我們理解的綜合國力;C代表一國的客觀實體,主要表示的是人口和領土;E是經濟實力;M是軍事實力;S表示國家戰略方針;W表示國民意志,即為實現國家戰略的決心大小。

這就好比一個人的總成績一樣,不單是看主科,還得其他科目加起來進行加權計算才能算出來。

二、戰後的美國人口和土地:基礎指標位居世界前列

土地是財富的來源客體,人口是創造財富的主體。到了現代工業社會,很多人有這麼一種觀念,認為現在靠的是科技,國家土地大小與人口多寡不重要了。不論是從現實還是歷史的視角來看這都是有很大漏洞的。當前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只有德國人口沒有過億,但也不少了,是西歐國家中人口最多的。而從領土面積來看,其中三個是百萬級平方千米的國家,而增速最快的也是這三個。

從歷史上來看,儘管荷蘭、英國當年的本土面積和人口算不上大與多,不別忘了他們擁有的殖民地土地和人口是多麼龐大。當年沙俄就是通過領土的擴張才躋身為歐洲大國行列的,不然哪有資格插手歐洲事務。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土地與人口依然還是一個大國實力的基礎實體,它們孕育著一國無限的可能。眾多學者預測的本世紀中葉最強大的三個國家,對應的剛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三個大國。因此說了這麼多,就是表明一個道理:在衡量戰後美國實力的因素中,不應該忽視其土地和人口的因素,儘管它們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不能忽視的。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美國的領土

從領土面積來看,戰後到今天美國的面積幾乎沒有變化。戰後美國的領土面積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也有數據說是第三。加拿大實在是太特別了,面積大是大,但不論是從可利用或者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都顯得尷尬。因而謹慎一點表達的話,再考慮到土地的可利用問題的話,美國在戰後的面積應該是排在第二的(加上它的海外屬地),僅次於蘇聯。至於人口數量,美國在二戰後大約有1.42億人口(和蘇聯差不多,蘇聯大約在1.4-1.6億之間),如果按照總量來看能排在第三。但是人口因素主要看兩個指標,一是人口的素質,這個看受教育水平;二是人口的消費能力,這個看人均的經濟收入。加上這兩個指標的話,人口方面來看,美國應該是第一位。

綜合來看,在實體基礎上,美國是站在世界前列的位置的。這個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美國實力因素。

三、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體量大、主導性強

經濟方面的因素就好比高考中的三大主科一樣重要。從宏觀角度看,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主要體現在其總量上的絕對優勢和在整個世界中的主導性。

1948年,美國的生產總量佔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54%左右,佔全世界的比重也幾乎到一半了,這是近代以來到目前為止的最高紀錄了,也是美國最為輝煌的時刻,黃金儲備佔到75%,商品輸出佔到33%。美國更是最大的債權國(有意思的是現在卻反過來了),誇張點說全世界當時都欠美國錢,或者正準備向美國救助。其他主要的宏觀經濟數據美國也是世界領先的。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1944佈雷頓森林會議

更主要的是,美國牢牢掌握了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主導權。美國還在二戰未結束時就主導召開了佈雷頓森林會議,根據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的“雙掛鉤”原則(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從此確立了美元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這可以說是美國霸權的一個重要基石了。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國的貨幣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儘管當年英帝國稱霸之際,英鎊也沒能如此。

此外維繫二戰後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三大核心機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以及關貿總協定無一例外成立之際都是美國主導的。因此美國也就有了對世界經濟和貿易規則的制定權,從而成為了世界經濟的主導者。

因而,從經濟實力的角度來看,戰後的美國是當時最為強大的經濟強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這種狀況直到後來日本和西歐崛起後才有所改變。

四、戰後美國的軍事實力:普天之下難以匹敵

戰後美國的軍事實力一直以來都是維持其全球霸權的重要工具。每當世界上哪裡出了問題,美國總統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的航母在哪裡”。二戰後,美國不但在戰後初期壟斷了核武器,而且還擁有綜合實力最為強大的軍隊。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里根號航母

戰後的美國擁有約1200萬軍人,而且都是裝備精良。從1945-1949年間,美國還壟斷了核武器。其擁有的戰略轟炸機、軍艦尤其是航母等主力戰略裝備也是第一。除此之外美國在很多地方都擁有軍事基地。實際上在整個“冷戰”期間,也只有蘇聯在70年代時能在軍事上與美國相比較。到了70年代,蘇聯的常規軍事力量超過了美國的水平,但實際上在戰略武器裝備上也只能與美國稍微持平。在軍費開支方面,美國一直是遙遙領先世界的,只有在70年到八十年代初的十來年時間裡蘇聯的軍費開支超過了美國,除此之外美國的軍費開支一直是高居榜首。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1978年美蘇常規軍事力量的對比

更重要的,美國還構建了一系列的軍事聯盟組織,這個下面會再提到。因而,美國在軍事力量方面也是世界一流的,直到現在也是如此。這也是美國霸權的一個重要維護工具。不能說獨步天下,也算得上是難有單一的力量能直接抗衡美國的在二戰後的軍事地位。當然,至於具體的戰鬥力如何,這就不是那麼絕對了。

五、戰後美國的國家戰略方針與國民意志:極度膨脹

一個體格強壯的人不一定就有殺傷力,因為他可能比較溫柔。同樣一國具備強大的實力後也不一定會稱霸。實際上早在一戰後美國很多指標就是世界第一了,但我們看到的是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這就說明,具備實力並不一定表現為強國,還得把這種實力化作國家戰略方針表現出來,而且在大國博弈的時候還要考慮該國能有多大的戰略意志。這一項往往是大家不太注意的。

二戰後的美國徹底沒有了什麼孤立主義,而是全方位的建設自己的世界霸權。由此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在世界上耀武揚威的表演。我們可以把這種國家的對外戰略方針和戰略意志看作是一種國家的“軟實力”。這種實力是以前面的那些硬實力為基礎的,但不是簡單的加起來,而是一種乘法關係。也就是說,一旦一個擁有強大基礎的大國,制定出非常外向的國家戰略方針,並且不論是國民還是精英都始終堅守這種意志的話,那麼這個大國就在世界上表現的非常“刺眼”。

與一戰後的孤立主義完全不同的,二戰後的美國已將自己完全定位於“

世界領導”的角色了。由此美國表現的十分積極,充分展現出實力。僅僅在戰後結束內的五年時間裡,美國就到處展示自己的實力,以實現自己的國家戰略方針——稱霸世界。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利用強大經濟實力“拯救歐洲”(實際上不如說是控制)的典型例子。接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拉開與蘇聯“冷戰”的大幕。1949年又牽頭組建了北約組織。同一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又提出一個“第四點計劃”,即技術援助落後地區的計劃,實質上是想控制第三世界國家等等。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杜魯門

由此可見,僅在戰後初期的五年內,美國就特別的“忙”,一會和蘇聯對抗,一會又不忘控制歐洲,一會又忙於滲透第三世界,可謂是火力全開,在世界各地“忙碌不停”。至於後來更不用說,歷屆美國總統幾乎都會搞出一個“主義”來維持或者爭奪世界的霸權。從杜魯門主義到艾森豪威爾主義,再到尼克松主義、卡特主義、里根主義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是多麼的熱心於世界事務。不知道的還以為美國好有愛,自家事都不上心,專門忙碌於世界事務。

實際上這一系列的主義也好,政策戰略也罷充分表現出戰後的美國擁有極度膨脹的國家對外戰略。而且為了實現這種戰略有時候可以是不惜血本。比如一個越南戰爭打了多少年,花了多少軍費,投入多少人力,恐怕只有美國自己清楚。問題是最後啥也沒得到。美國在實施國家戰略的時候還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時間長了搞得美國國民都幾乎認為政府真的是在做好事,理所當然的感覺。美國的這種戰略意志存在了數十年了,直到一個不靠譜的總統喊出了“美國優先”的口號後,好像美國不打算做“世界警察了”。

因而,二戰後美國確立了非常積極的對外國家戰略方針,並且下大力氣去執行這種戰略。在這一過程中也將自己的實力完全展露出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美國實力的一部分,它作用在基礎實力之上,讓美國表現的“特別強大”。

以上幾個方面的實力綜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國的總體實力。前一部分是基礎,後一部分是一種強大的作用因素。這兩部分是一種乘法關係,而不是簡單相加。當然每個因素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比重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具體的理解了。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白宮

因此,把上面的幾個因素放進這個公式一算便知,戰後的美國實力(POWER)絕對是世界第一位的,如果平均分配的話,前面一部分佔比50%後面一部分佔比50%,在三項指標中有兩項是第一,一項第二,加起來怎麼說也是第一這點毋庸置疑。不但如此,在後一部分的作用下,戰後美國積極地展現出自己的實力。因此後面這一部分也幾乎可以算滿分(世界上歷史上還沒有哪國對國際事務如此“熱心”)。因此最終算出來的美國實力,自然超過其他國家,而且還超過了歷史上存在的任何一個霸權國。

六、不一樣的美國霸權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戰後美國在各個方面都比較強大,不單是單一的某個因素,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力量構成。歷史上還沒有哪個霸權國能做到這點,難怪布熱津斯基說:“美國是第一個全球性大國”。因此,實力的不同加上歷史階段的不同,理念的不同塑造了美國不一樣的世界霸權。

(一)規模龐大的聯盟體系

當年荷蘭和英國可以說是憑藉一己之力撐起世界霸權的。但美國儘管有這樣的能力,但其主要還是靠編制一張大網,即聯盟來維繫自己的霸權。二戰結束以後的短時間內美國就編制好了這張大網。

在歐洲組建了北約軍事同盟,把歐洲國家死死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亞太地區,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締結了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美澳新同盟、美菲同盟。就好像把太平洋都罩住了一樣,就等著把亞洲裝在裡面。美國還組織了“東南亞集體防務組織”。在中東,組建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在非洲、拉美、南亞也有不少的同盟國家。可以說美國是有史以來盟友最多的國家,當年的英荷簡直是望塵莫及。恐怕美國自己都不清楚締結過多少同盟條約了。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北約標誌

(二)第一個沒有殖民地的霸權國

二戰後美國原來的殖民地幾乎都獨立了。剩下的是有些海外領地,面積也很小。這在近代以來的霸權國家中還是頭一遭。其折射出的是一種深刻的變化。我們大家都知道,當年英帝國建立起世界霸權主要的支柱就是遍及世界的廣大殖民地,兩次世界大戰後這些殖民地獨立後,英國也就是徹底衰落了。荷蘭也是基本如此。

美國卻是不一樣的特例。不靠殖民地也能暴富?這一點可以說反映的是幾百年來大國興衰的一個新變化。當然或許是因為美國本身就比較大。不過小編覺得主要還是因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給世界大國的發家致富模式帶來了全新的變化。不在需要用武力去控制大片殖民地來掠奪原料和銷售商品了。利用現代經濟秩序和科技的發展,依靠強大的綜合實力作為保障自然能調動世界上的資源。這一點和當年英國所處的時代大不一樣了。

(三)文化影響力和話語主導權對美國霸權的影響

當年英帝國崛起後給世界帶來了現代工業發展模式、契約精神等。美國在這方面做得更是不得了。

美國文化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美國的電影就是一個大家都懂的典型例子。實際上只要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現,美國好像掌握著這個世界的“話筒”一樣,以至於很多時候把美國的文化標準當作“權威了”。不說別的,當代世界的主要新聞媒介,一流大學,權威期刊美國幾乎可以說是佔主導的。更重要的是,當代世界的主流國際關係理論幾乎全是美國人創立的,以至於很多時候好像美國人說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的,最為典型的就有“文明衝突論”、“修昔底德陷阱”等這些理論引起了世界的廣泛討論,很多人都把它當作真理一般,更不用說摩根索的“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理論”了,更是被世界國際關係界當作經典。

多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體會不一樣的世界霸權國

布熱津斯基

最後用布熱津斯基的一句話來結束:

美國文化雖然有些粗俗,卻有無比的吸引力,特別是對世界各地的青年來說。

通過以上內容,給大家介紹了美國在二戰後的實力究竟如何以及這種實力所帶來的不一樣的美國霸權表現。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