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淋溼的棉被真能擋子彈嗎?


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加強對身體的保護一向被視為重中之重。關鍵的防護能保士卒一命,也會增加戰爭的勝率。在古代,手持的盾牌和身穿的鎧甲就已產生。到近代,各種行軍作戰時的防護服裝更是層出不窮,但是士卒未必都能身著這種防護服裝。

二戰時,就有人以浸溼棉被作為防護,這招真的可行嗎?

以棉類製品作為防護,在歷史上已有先例,並非二戰時才產生。最為人熟知的古代戰衣乃是金屬鎧甲,其實到元朝時,新生的棉甲已經隱隱有取前者而代之的勢頭。所謂的棉甲是用棉花製成,先將棉花打溼製成極薄的棉片,再將棉片連綴成棉布。除此之外,棉布中還要放置鐵甲,增強防禦能力。棉甲乃是隨著戰場上火器的出現應運而生的。到明朝時期,許多將領對火器都頗有研究,火銃等武器應用更加廣泛,棉甲也就更加適用。棉甲真正的壯大乃是在八旗子弟手中,他們改良了明軍的棉甲,創造了八旗甲冑。

用棉來作為防禦品,確實有可取之處。首先,棉中的纖維看似柔軟,卻有韌性,防護力度大。棉被本就厚實,用水浸溼後密度更大。這樣使得棉被較為堅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敵方弓箭或者槍彈的力道,從而保護士兵。這種以柔克剛的方式確實能夠減緩子彈的威力。另外,由於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棉被,這種防護品更易獲取。尤其是在城市中遭遇巷戰而又物資短缺時,確實可以冒險一試。

以棉被作為防護雖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除非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嘗試,因為棉被無法擋住子彈,只能卸其力道。其一,隨著軍事的發展,武器槍支的殺傷力也愈發強大。現代槍支的穿透力一般都比較強,譬如步槍。有的步槍子彈能在一百米內穿過六毫米的鋼板。在實際作戰中,有的步槍甚至能夠穿透磚牆。如此強悍的殺傷力,絕不是浸溼的棉被可以阻擋的。棉被最多隻能讓子彈的力度小一點,卻無法阻止它。在戰場上,用浸溼棉被做防護幾乎是必死無疑的。

其二,僅僅依靠棉被的防護力是遠遠不夠的。即使是我國曆史上的棉甲,也並非單純的棉製品,在棉片之間還綴有鐵片。除此之外,棉甲中的棉片是多次浸水後壓實的,比普通棉被密度更大。棉被連棉甲的防護力度都不如,更遑論阻擋子彈。在美國,有人曾就棉被的防護力度做過實驗。即將棉被裹在假人身上,然後以二戰時期的槍械進行實驗。實驗的結果是,假人身上都有彈孔。這也說明,棉被的防護力度是不夠的。

實際上,在二戰中,以浸溼的棉被來擋子彈實在是無奈之舉。二戰時期除美國的物資比較豐富外,其他國家幾乎都面臨物資短缺的難題。就連戰鬥力強悍的德軍,在蘇聯的冬天都不得不身穿單衣作戰。如此情況下,以溼棉被來抵禦子彈也就可以理解了。


鄧海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溼棉被當然可以擋子彈,前提是足夠多!

棉花是一種韌性很強的纖維,尤其潮溼以後就更厲害。

而子彈不是刀劍,並不怕硬質物品,它可以射穿很厚的木板甚至鋼板。

但是,子彈很難對付多層纖維。

子彈擊中多層纖維,纖維將衝擊能向衝擊點以外的區域進行傳播,子彈初速被吸收掉而將破片或彈頭裹在防彈層裡。

現代防彈衣,都是這種設計理念。

而淋溼的棉被,也是符合這個理念。

然而,理念是理念,實際是實際。

即便今天凱芙拉防彈衣,也難以對付具有足夠初速或較重的直射彈頭,必須加裝堅硬金屬或陶瓷。軟、硬質材料結合,將兩種護層集成在一起,才能起到對人體的保護作用從而達到防彈的目的。

而棉被同凱芙拉材料根本就無法相比,所以防彈能力是非常弱的。


而凱芙拉也阻擋不了二戰時期的步槍子彈,哪怕射擊距離超過200米甚至400米。

那麼,就更別說棉被了。

外國網友曾經做過實驗,曾經用多層棉被(其實外國很難找到棉被)浸透水以後,進行射擊模擬。

結果步槍子彈穿透了4層棉被,被第5層棉被擋住。


可惜,大家也許不知道棉被的重量。以往的棉被是實心棉花,重量極大,一床棉被就有幾十斤重量。而棉被浸透水以後,重量就更大。

即便是一個壯漢,也難以揹著5層棉被作戰。

所以,揹著棉被防彈,根本都是異想天開。

真正一顆子彈打上去,棉被射穿,人沒命。


薩沙


單純的棉被,根本無法阻擋子彈的射擊。

抗日劇中的很多橋段都是讓士兵披上棉被,然後潑上水,利用棉被做防彈衣,用來擋住日軍的機槍掃射。實際上,這種事情確實是有,但劇中的做法完全不行。如果單純棉被澆水,死路一條。

棉被澆水測試

二戰時期的步槍都屬於全威力彈,這種子彈普遍射程遠威力大,打穿五六個人都沒問題,那就更別說棉被了。理論上,棉里加水可以減緩子彈速度,但是,幾床棉被根本沒用,一槍就打穿了。

曾經就有人做過測試,在假人上面綁著棉被,澆上水固定之後用槍射擊,子彈打光後,拿下棉被發現,結果和電影中的完全不同,棉被完全射穿,都打在了假人身上。那麼證明的問題就是,根本擋不住。

▲假人帶上棉被澆水

▲全都打在了假人身上

棉被擋子彈,不可能只有棉被和水

電視劇這麼拍了,也不只是空穴來風。這個橋段在五六十年代的電影中就有了,而且那個時候的電影還是比較嚴謹的,不會像現在的電影電視劇那樣無厘頭。有興趣的可以看下老電影,真心不錯。

這中土製防彈衣,裡面加的不僅是棉被,裡面還有木板沙土(其實是沙包),還有木板一類的東西,能就地取材的直接就地取材。這樣裡裡外外放幾層,才有可能擋住子彈,而且注意,是有可能,大寫加粗的有可能。至於能不能有效,完全看臉了,運氣好能擋住,運氣不好,照樣玩完。

這樣做,擋住流彈什麼的可以,但是被人發現,幾個點射下來,估計“防彈衣”還是會廢掉。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無所不用其極了,當時的條件很艱苦,能用什麼辦法用什麼辦法了。


軍武文齋


近些年,一些無知的導演編劇為了蹭愛國熱度,拍攝了無數的抗日神劇,比如同志們,抗戰七個年頭,我們已經到了最後一年了;撕鬼子;褲襠藏手雷;甚至還有讓士兵披著用水澆溼的棉被當做防彈衣衝鋒的。

那麼這些裡面,小太陽看到的時候,就喜歡看一看到底歷史上發生過沒有,今天我們就主要說一下“棉被防彈衣”。根據一位抗戰老兵回憶,我們以前有一種名為土坦克的工具,也是為了防子彈,而且也用到了溼的棉被,但是並不是我們在電視上看的,不僅僅一層溼的棉被就可以了。

土坦克是用吃飯用的八仙桌外面包一層打溼了的棉被,然後再放上沙土,再加一層溼的棉被,那麼有小夥伴會問了,這麼多的東西得有多沉啊,怎麼可能掛在身上?當然啦,這個土坦克可不是防彈衣,而是作為可移動的防禦工事來打碉堡的。

那麼我們題目中的二戰時期棉被擋子彈這個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您還別說,國外的盆友動手能力還是很強的,最開始的時候,關於棉被擋子彈這個話題在國內甚至世界上都引發了討論。

美國的一位軍事愛好者,就做了這個實驗,他找來一個打靶用的假人,外面披上用水打溼了的棉被,之後他找來二戰時候作戰用的主要的步槍,比如美國M-1“伽德蘭”半自動步槍,還有蘇聯SVT-38/40“託卡列夫”半自動步槍,讓這些槍在一定距離下射擊假人。

當把棉被拿下來的時候,發現假人身上也都是彈孔,但是卻發現子彈造成的傷害並沒有那麼大,我們知道,子彈是螺旋式擊打,打中身體的時候,往往前面是彈孔,後面可能已經被打透了,但是用溼的棉被之後,造成的傷害相對小了一點。

這樣就能夠增加戰場上戰士活命的機會,當然並不是真的能起到防彈的作用哦,子彈一樣會打到身上的,這種實驗我們就不要輕易的去做啦。

所以說,用棉被擋子彈是不能夠成立的,如果實在沒有辦法了,才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在一些人眼裡,子彈是萬能的,溼棉被不能擋子彈,沙袋不能打子彈,甚至鋼盔防彈衣都不能,萬惡的一知半解。

這裡,為什麼說是溼棉被而不是棉被,關鍵是溼,也就是水。

子彈打在水裡會怎麼樣?有個測試,槍在水裡發射,行程不過一米,如果是二百米以外發射的呢?估計進水裡就失效了,所以逃跑了的人跳進水裡就可以躲避槍彈的設計,自然,溼棉被也可以擋住遠距離射過來的子彈。



觀上靈雲


《星火燎原》、《星火燎原未刊稿》以及其他八路軍戰史記錄,關於溼棉被所做“土坦克”的效果,有截然相反的描述。


有的據說效果不錯,能夠擋住日軍的子彈。但是,也有的這麼記述:我軍使用“土坦克”衝擊日軍碉堡,但傷亡重大,多次衝擊失利。



個人認為,僅憑八仙桌加溼棉被的組合,在防彈性能上是不可能阻擋日軍子彈穿透的。也就是說,“土坦克”的防彈性能並不可靠。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溼棉被加土,能夠有效改變子彈穿透過程中的路線,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子彈命中“土坦克”後方人員的概率。這種“避彈”作用,對單發射擊的三八大蓋,會有一定防護作用,但對於連發的機槍就完全無效了。


所以說,“土坦克”如果足夠厚,特別是加土後,對付一下沒有機槍的對手,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這純屬個人見解。(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可能大家在某些抗日神劇中看到,淋溼的棉被可以擋子彈。其實那只是某些導演或者編劇誇張事實罷了——被淋溼的棉被並不能擋住子彈。


曾有一位好奇的網友用“三八大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先是在假人身上裹上一層厚厚的溼水棉被,然後用“三八大蓋”進行射擊,完後發現假人被射成了馬蜂窩,看著都疼。

厚棉被失敗後,網友不願就此罷休,又找來了一車沙子,向厚棉被中加入一層沙子後,再次進行射擊。

這次的效果就比上次理想了很多,發現溼水棉被加上沙子還是抵擋住了一部分子彈的,看來還是沙子比較給力啊。

“用淋溼的棉被擋子彈”這種說法其實並非沒有根據。早在中日交戰的時候,聰明的中國勞動人民便發明了一種被民間稱為“土坦克”的防禦工具,就是用六、七層被水浸溼的棉被裹上沙子後,再把棉被釘到一張木板上做成的。

由於有六、七層被水浸溼的棉被,外加一些沙子,所以“土坦克”的質量很好,一般是用小車推上戰場的,一般情況下也只有在佔領敵方碉堡時才會用到“土坦克”。


“土坦克”雖然用到了棉被,但是起防禦作用的還是其中的沙子和木板。

其實,談到防彈,還是防彈衣比較靠譜一點。防彈衣是替人體吸收部分子彈或者爆炸破片的衝擊力的防護工具。

軟式防彈衣由多層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纖維、凱夫拉縴維、尼龍等材料緊密編制而成。

而加強/複合防彈衣則是向軟式防彈衣中加入了碳化硅和碳化硼等防彈陶瓷材料。

但無論是軟式防彈衣還是加強/複合防彈衣都不能保證能夠百分百的抵禦住子彈或彈片,他們只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早在二戰時期名聲很大的蘇聯SN-42型防彈衣便是採用了2mm厚的鋼板,雖然士兵們行動不方便。
但安全係數很高,可以抵禦MP-40型衝鋒槍在100米內的射擊。在那個時期已經是非常優秀的防禦工具了,就像我們的“土坦克”也是當時很有效的一種防禦工具。

時間向後走,一直到越戰,出現了一種用軟質填充M69防彈衣。這種防彈衣解決了士兵們行動不便的問題,雖然抵禦能力比2mm厚的鋼板要差一些。

但考慮到方便了士兵們的行動,這種防彈衣還是可以有一些亮點的,曾經被使用過一段時間。

1965年,美國杜邦公司發明出了凱夫拉縴維,並把它使用在了防彈衣上,這才慢慢演變出了我們現在廣為使用的軟式防彈衣。

“用淋溼的棉被擋子彈”這種劇情也就只有在抗日神劇中才能看到,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擋子彈的話還是得找專業的防彈衣啊,用水淋溼的厚棉就想擋住子彈,被也未免太不給子彈面子了吧!

文|姜樂樂


史之策


淋溼的棉被當然擋不住子彈啊!淋溼的棉被只能用來衝進火場救人……

這顯然是跟電影《小兵張嘎》裡曾出現過的,抗戰時期八路軍用的土坦克混淆了吧……

但八路軍的土坦克可不是淋溼的棉被那麼簡單啊!

根據八路軍老戰士的回憶:

“土坦克”是由幾根木料釘成一個長方形的架子底下,或者是一個八仙桌,安上4個車輪,架子或桌子上蓋上七八層蘸了水裹了沙子的棉被。

這裡透露了很多信息。

首先,簡單的淋溼棉被肯定是不行的,要是蘸了水裹了沙子的棉被,而且還得是七八層之多。

其次,這麼多的裹了沙子的蘸水棉被已經很重了,靠人力已經扛不動了,所以要在木架子裝上車輪才能移動。

至於這東西能不能真防住鬼子的子彈。

國外有網友還真做了相關實驗:

那位網友使用侵華日軍的三八式步槍、裝填140格令圓頭彈,距離30米,入射角約45度(模擬炮樓向下射擊)射擊目標是一塊1.25英寸厚的松木板,先在上面鋪層1英寸厚的沙子,再鋪層用水浸溼的薄棉被. ,然後再鋪層1英寸厚的沙子, 最後再鋪層用水浸溼的薄棉被。

試驗結果:子彈穿透了棉被和沙子,但沒有擊穿木板


試驗結果證明了如下事情:

第一,只靠淋溼的棉被擋不住子彈,因為試驗證明了,它會被子彈擊穿

第二,八路軍的土坦克能有效防禦,侵華日軍所使用的,裝填6.5毫米口徑子彈的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輕機槍。

第三,土坦克能擋住子彈,靠得是淋溼的棉被和泥沙先對子彈進行吸能,然後靠硬木板阻擋後勁不足的子彈。


另外,那名國外網友還用英國.303口徑李氏步槍,模擬了侵華日軍使用7.7口徑子彈的92式重機槍。

實驗結果是,土坦克依然可以擋住。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如下事實:

八路軍的土坦克確實可以頂著鬼子步槍和輕機槍,甚至重機槍的火力衝到炮樓之下。但注意的是,鬼子是擲彈筒的……

而且,這個土坦克必須是多層蘸水棉被加沙土,並以硬木板為防禦核心。如果僅靠蘸水棉被加沙土是擋不住鬼子的子彈的。至於淋溼的棉被就更不可能擋住子彈了


冷兵器研究所


可能擋的住,也可能擋不住,沒有絕對的保障。這和覆蓋多少層棉被,溼度,中間隔離泥沙的厚度,甚至子彈的射入角度、距離都有關。


二戰時期,八路軍用棉被沾水然後覆土覆砂,再蓋棉被,實際上根本原因也是受戰爭條件約束,而且也不可能進行實驗室觀察。

以前八路軍用棉被做的最有名的就是“土坦克”。

也就是在大的實木八仙桌下面裝上輪子,上面至少覆蓋八條幹的時候6斤以上的棉被,每覆蓋一層,上面還要撒上3公分厚的砂土。(有條件的還可以在桌面上覆一層鐵板)這個曾經在八路軍後期攻城戰的時候運用過,戰士們躲在八仙桌下面,迅速衝過衝鋒槍子彈形成的交叉火力網。


但是很顯然性能和真正的坦克有著非常大的落差的。通常只能做臨時性掩體,速度一定要快,而且這個過程肯定有被子彈打中的。真的當作坦克開上戰場,連普通的迫擊炮都擋不住。

但是話說回來了,如果當時八路軍有坦克、有大炮,還要用這種又不保險,又不方便的土辦法、土發明麼?所以有些神劇的主創們要擺正一下心態,尊重一下歷史。

但是之所以用棉被沾水這種做法,很顯然在八路軍的日常鬥爭和生活中,學會的經驗,明白纖維沾水對沖擊能量有一定的吸收作用。而棉被又是當時在華北平原上相對較為常見的物品,相對比較容易獲得。


實際上在古代,八旗騎兵基本上穿的也不是鐵甲,而是棉甲;更早唐朝便有了“絹布甲”。

八旗的棉甲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阻擋明朝的各種鳥槍的效果優於鐵甲和革甲。棉甲外面是粗布的,裡面楦著厚厚的棉花,用鐵定分隔固定,使得棉花不亂串,當受到擠壓,形成反向力。而那時候鳥銃又沒有膛線,呈散彈噴出,遇到棉甲基本上都不太容易穿透,還容易卸掉大部分衝擊力。


現代的防彈衣已經徹底告別了普通的纖維材料和鐵板了。因為有著精確的實驗室數據,和高科技得參與。軟體防彈衣主要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的複合材料無緯布為主了,即便硬體的防彈衣,現在也都採用特種鋼板、超強鋁合金等金屬材料或者氧化鋁、碳化硅等硬質非金屬材料了。


所以不要看以前人的方法土,但是原理其實是沒有問題的,用被子沾水來防彈,那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無奈。




炒米視角


不是溼棉被能擋子彈,而是中國土八路的複合防彈衣。

複合防彈衣中有一樣就是溼棉被,真正能防彈的不是因為有溼棉被。

複合防彈衣的材料有,實木八仙桌,老棉花被,土,和水。

八仙桌是實木的,具有一定的阻擋作用,但單靠實木是扛不住三八大蓋,歪把子的子彈的穿透力的。

老棉花被用水澆透,再加一層土之後再加床老棉花被。

這種土八路的複合防彈衣也稱之為土坦克,因為太重了,在當時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土防彈衣和現在的防彈衣類似,只是有一定的防護,畢竟在抗日戰爭時期,三八大蓋的威力還是很大的。

只不過現在的電視劇裡把這個土防彈衣簡化成澆溼的棉被就能防彈了,成了一個吐槽點,按電視劇上演的,日本侵略者能在中國撐這麼多年,真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