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明知道以后的司马懿会造反,为什么不杀他还留在身边重用?

柚子视界


曹操明知道司马懿会造反?这句话说的并不准确。曹操又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他又怎么会早知道司马懿会造反呢?事实上曹操十分欣赏司马懿的才华,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最开始司马懿根本看不起曹操,他根本不愿意为曹操效力。建安六年,曹操听说司马懿的名气后就想征召司马懿到他的府中任职。司马懿却看不起曹操,虽然曹操当时大权在握,但曹操身为阉宦之后,司马懿不愿意给曹操效力。所以司马懿一直装病拒绝出仕。当时曹操根本不相信司马懿生病了,所以特意派人去探望司马懿。结果使者被司马懿精湛的演技给骗到了,所以曹操认为司马懿真的生病了,所以招揽一事也就暂时搁置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担任了丞相一职,在此期间曹操也侧面了解到司马懿根本没有生病,他是故意避着自己不愿意给自己效力。所以曹操下令强行征召司马懿出仕,并且曹操也很坦率的态度司马懿,如果你再敢装病,那就把抓起来,你司马氏一家也全部逮捕治罪。曹操这么一威胁,司马懿果然害怕了,所以司马懿不得已才出仕效力于曹操。由此可见司马懿效力曹魏全是曹操逼的。如果曹操不逼着司马懿为自己效力。那么后来的司马篡魏还真可能发生不了。

司马懿效力曹操后,因为其能力出众,所以曹操让他去辅佐曹丕。司马懿的能力让曹操是越来越中意,但随之而来的,曹操对司马懿的警惕之心也上升到了极致。曹操敏锐的发现,司马懿这个人心怀大志,肯定不是一个愿意长久去给予他人之下的人。正所谓“爱屋及乌”,那么恨屋自然也会及乌。正因为曹操开始怀疑忌惮司马懿,所以才处处看司马懿不顺眼。在曹操琢磨司马懿的时候,他更是发现司马懿颇有一副狼顾鹰视之相。他认为自己在的时候司马懿翻不出大浪,但他担心他的继任者压制不住司马懿。所以曹操才会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其大意就是要曹丕多注意司马懿,不行的话就杀掉他。

但曹操也是自己挖坑自己埋。他最初把司马懿分配给曹丕当老师,结果司马懿在曹丕麾下兢兢业业确实替曹丕做了很多事情。就连曹丕和其他人争夺世子之位,司马懿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曹丕很信任司马懿,也有点离不开司马懿。毕竟司马懿能力很强,而且他也用顺手了。这就导致曹丕对于曹操的警告并没有放在心上。由此曹丕在继位后开始更加重用司马懿,司马懿也因此开始掌握了曹魏的大权。也奠定了后来司马懿架空曹魏,给后世司马子孙篡魏打下了基础。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曹操为什么没有杀司马懿,历史上众说纷纭,我对此有以下几个看法。

首先解释下为什么曹操不待见司马懿,《晋书宣帝纪》中这样记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大意就是司马懿这个人内心狭窄但是外表宽厚,好猜忌而有权术。魏武帝曹操在世期间察觉到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听说他能像狼一样回头,想亲自检验一下,便将司马懿招来并让他向前走,又突然让他回头,司马懿果然身体没动就能将脸完全转过来。曹操又曾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马槽里吃料,心中非常厌恶。后来他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心做臣子的人,一定会干预国家大事。”

但是曹操没有杀司马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曹操虽然不待见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和曹丕关系十分密切,公元219年,司马懿荣升太子中庶子,经常帮助曹丕出谋划策,而深受曹丕信任和重用,曹丕将司马懿和曹真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所以曹丕经常会在曹操面前帮司马懿开脱,让司马懿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受到太多来自曹操的打击。



第二,大环境因素,三国时代是一个士族统治的时代,士族在三国时期扮演重要的角色各个重要职务都是由士族担当,而司马家族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名门士族,所以曹操也有所顾忌不敢轻易杀了司马懿。

第三,其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这个人十分低调懂得收敛光芒,会审时度势,司马懿在曹操在位时候一直隐忍甚至弃官不做,还经常劝说曹操称帝以表忠心,这样就使曹操放松了警惕,因此曹操临终前也只是告诉曹丕“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大用”。

总的来说,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争论已久,具体的原因或许只有曹操自己知道,简单分析就是上述三点原因,主要还是司马懿自己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明哲保身之理。


识海泛舟


曹操“明知道”以后的司马懿会造反,为什么不杀他还留在身边重用。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理由如下:

一方面,曹操“明知道”以后的司马懿会造反,“明知道”三个字有问题。在未发生前,只能说是“怀疑”,是怀疑的程度有多少罢了。试想,如果“明知道”司马懿会造反,换谁都会杀他,最多只是个时间问题,在皇权面前,古往今来没有那个帝王或者说握权者能够容忍造反的。既然曹操能够把司马懿留在身边重用,就可以说明,曹操不知道司马懿日后会造反的问题。即使是曹操已经怀疑司马懿日后有造反的可能,怀疑也还在曹操可容忍的程度。否则,即使司马懿有顶天的才能值得曹操重用,在“明知道”司马懿会日后造反,甚至是怀疑这件事情上,曹操也绝不会容忍的。就算曹操不马上杀司马懿,也一定会在曹操去世前杀了他的。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司马懿的韬晦术如此之高深。因此,无论司马懿有多么渴望造反,在曹操时代,司马懿不会,更不敢暴露造反之心的。记住司马懿是权谋家,而不是个纯粹的野心家,权谋家讲究的是利益的权衡,只有野心家才不知天高地厚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不存在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日后会造反的问题,最多曹操只是可能怀疑司马懿日后会造反,且怀疑的程度还远不至于杀了司马懿,否则以曹操的智谋和多疑,绝不可能容下司马懿的,更不可能把司马懿留在身边重用的。


文萤之


小编认为:曹操为人奸诈不假,但却不失为一个真英雄。他求贤若渴,曾多次大胆任用贤才,三国君主中,曹操对贤才的态度是最好的,所以他手下不乏栋梁之才,人才济济!

曹操明知司马懿会造反而不杀

原因其一,自了解司马懿之后,就一直在提防着这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所以曹操没给司马懿兵权,只让他做一个谋臣不会让他带兵打仗。不给司马懿兵权,把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也就是自己的亲信和家族,从这方面来讲司马懿对曹操的政权构不成威胁,杀了一个这样的谋士对魏也不是一件好事,对曹操来说也不是明智之举。

第二要怪曹丕,他完全信了司马懿,走得很近,授权授兵(抢自己老子女人最后还逼死,绝对是一个任性的家伙。也不知道是不是曹操风流的代价,生了一堆不是当领袖的儿子)。

第三,表面看是两个家族的争权,其实是官宦大族和地方土豪的比拼。曹操是官宦之后,之前一直奉汉朝皇帝为正统,不敢篡位(其实很无奈的,肉在嘴边不能吃)。

曹操明知道以后的司马懿会造反,为什么不杀反而重用?

第一:有以下几点第一:曹操年富力强之时尚可提防着司马懿,司马懿本人也不敢胡作非为。曹操和司马懿谈论之时深知其才科比诸葛亮。因此留在麾下大有用处,曹操以为自己镇得住司马懿,故而不杀。第二:曹操年迈将死,身边武将甚多,但是却无一谋臣可比诸葛亮,唯有司马懿深有大才,可与之一较高下。故曹操死后,魏国若无司马懿则可能被诸葛亮干掉,故而不杀。第三:相信曹丕之才与勇可以镇住司马懿。第四:司马懿在曹操未死之前,处处小心,步步为营,丝毫不给曹操杀他的理解。

历史上三马食槽的典故出自于《晋书.宣帝纪》,大意曹操病重之时,对儿子暗示说,梦三马食槽,并且暗示司马父子具备野心,恐怕会祸害到家族,便告诉曹丕永远堤防司马家,不可让司马懿执掌军权。 最终,曹氏政权还是被司马家夺走。

以上是小编的回答,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啊!


白泽小书生


曹操不知道司马懿会造反,他又不是神仙,以后的事他怎么预测的了,况且司马懿也没有造反,造反的是他的孙子司马炎,曹操只是觉得他雄才大略,城府极深,绝非池中之物,担心以后难以驾驭,但当时的形势是需要司马懿这样的人才的,所以曹操一边重用,一边防范。

谁曾想曹操后代那么弱,经历曹操,曹丕,曹真,曹爽之后,没能防范住司马懿。让他权倾朝野,成就司马家。


百里无风


曹操疑心很重,除了怀疑司马懿,肯定还怀疑许多人,正因为是怀疑,就很难决断。曹操因为疑心太重,就杀了热心招待自己的世伯,当时,曹操说: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当时一心逃命,心气不可乱,之后,曹操未必不会后悔过。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也是怀疑刘备今后要反他,才有“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的试探,刘备的“巧借闻雷来掩饰”,这真的能打消曹操的怀疑吗?我想不会,但没办法,要夺取天下,必须有盟友,刘备也是一支力量,刘关张大战吕布,威震天下,关羽、张飞的战力都在曹氏将领之上,争取了这支力量,曹操就能事半功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咯!虽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有时候,疑人也要用,用人也要疑,这是战争时代,犬牙交错,敌我渗透,见风使舵,朝三暮四,都是有的。司马懿也是如此,司马懿是一个很有势力的人才,赤壁之败后,曹操见识了诸葛亮的厉害,必须要找一个和诸葛亮抗衡的人,放眼天下,只有司马懿是诸葛亮对手,杀了司马懿,不是自毁江山吗?没办法,曹操交待曹丕对司马懿要控制使用,事实上也没出什么问题。但人算不如天算,曹丕死了,曹叡也死了,子孙不济,司马昭才有造反的机会。



朵朵佬爷


曹操是枭雄,难道他不知道司马懿有反心吗?知道,也不知道。曹操知道的是,司马懿不是一般人能掌控的,司马懿不是诸葛亮,有野心,也有能力,这样的人,要么掌控他,要么杀了他,这就是帝王心术。

曹操想杀司马懿吗?当然想,别看后期,曹操老年的时候,司马懿表现得多忠诚,多卑微,这对于杀人如麻的曹操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曹操之所以不杀司马懿,不是因为信任,也不是因为不知道他有反心,而是当时的魏国不能没有他,司马懿如果死去,曹魏江山就可能倒塌。

再一个,不杀司马懿也是对曹丕的信任,当然,曹操也留下了后手,一个是司马懿府中的女人,这个三国演义里面也有记载,一个是虎侯许褚。许褚是曹操手里最锋利的一把刀,对曹操敬若神明,曹操说杀谁,许褚连眼睛都不皱一下,曹操将许褚留给了曹丕,许褚若在,司马懿不敢反。

还有就是曹操错误估计了司马懿的寿命,这也是三国戏剧性的一个桥段,自己没有熬死司马懿,想让自己的儿子熬死司马懿,结果曹丕也没有熬过司马懿。司马懿熬死了曹操,也熬死了曹丕,这才是司马懿能够篡位的重要原因。

司马懿的存在,曹操杀不得,曹丕杀不得,外有忧患,怎么敢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帝王心术,可是这也是养虎,养好了是猛兽,养不好就是反噬主人的恶虎。当然,身体也是很重要的,不管做什么事情,有个好身体,才能够成功,篡位更是如此。


丛心而论


有本领的人都可能造反,如果可能造反的都杀光,那就是武大郎开店,个高的不要,只要庸才废物,这种人不会造反,打天下是不管用的。打天下阶段不能怕人以后可能会造反,而是怕招不来人才,只要打下天下后才会担心人造反把人才杀掉。刘邦朱元章都是起家时对人才很好,统一天下后就开始杀。曹操重用司马懿时也没想过司马懿能活那么长,到曹操的孙子死了他还不死,这谁也计划不到啊,如果曹操的儿子孙子能长寿,司马懿也就没机会了,这种事没法预见啊。总得给儿孙留点人才啊,把人才都杀光了,倒是不用担心造反了,诸葛亮杀过来,魏国还是得亡国啊。这点朱元章就是想多了,提前把功臣们杀光,就没人能造孙子的反了,可他的儿子造反,他孙子手下没人才,还是镇压不了。


海中岩haha


曹操虽然怀疑司马懿将来会篡夺曹魏天下,但并没有任何证据,只是看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意思是司马懿回头的时候像一头凶残的恶狼。

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但曹操不可能因为司马懿的长相就杀了司马懿。

其实当初司马懿并不愿意为曹操效力,是曹操利用生杀大权硬逼着司马懿出山为自己效力,如果曹操讨厌司马懿,就不应该用刀架在司马懿脖子上强人所难,既然曹操逼司马懿留在自己的身边出谋划策,当然因为是曹操看中了司马懿杰出的才能。

当然司马懿韬光养晦、循规蹈矩,还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找不到任何杀司马懿的把柄。但按照曹操杀人如麻的性格,杀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孔融、崔琰、娄圭、杨修、许攸、周不疑、路粹等很多著名谋士,曹操随便找一个罪名就可以杀害,那为什么曹操偏偏对司马懿心慈手软呢?

事实上,司马懿没有被曹操杀害的最重要原因是司马懿的后台是曹丕。司马懿是曹丕的头号心腹,曹操虽然怀疑司马懿,甚至警告曹丕提防司马懿,曹操说司马懿将来会干预曹魏政权的朝政,但曹丕非常信任司马懿,千方百计在曹操面前庇护司马懿。

而曹丕是曹魏集团的第二号人物,是曹操的接班人,曹丕敢抢曹操喜欢的美女甄宓,曹丕敢谋害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冲,曹操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可见曹丕在曹魏集团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有权倾天下的魏王世子、副丞相曹丕作为靠山,曹操想杀司马懿当然不容易,可以说司马懿能够逃脱曹操的屠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丕竭尽全力的庇护。

综上所述,曹魏天下最终落在司马懿及其儿孙手中是曹操曹丕父子自找的,没有曹操的强人所难与曹丕的极力庇护,就不可能有后来司马懿篡夺曹魏最高权力以及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王朝,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意。


曹操再奸诈凶残,再有先见之明,也不可能预料到司马懿会这么能“熬”,不仅熬死了曹魏的第一代领导人曹操,还熬死了曹魏的第二代领导人曹丕,最后熬死了曹魏的第三代领导人曹叡。等到曹魏的第四代领导人曹芳时,司马懿已经羽翼丰满,优柔寡断的花花公子曹爽当然不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的对手,曹家天下变成司马家天下可以说是在劫难逃。


厚德载物49847


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司马懿这个人隐藏的过于深,凡事都是十分谨小慎微,没有出现什么错误。

所以在曹操手里,根本没有杀他的把柄。以至于曹操每次有杀心的时候,除了怀疑他狼子野心,却也实在找不到司马懿有任何对不起他的举动。

如此一来,怀疑归怀疑,但是终究没有看到任何迹象,因此只好作罢,加强防范便是了。

其二,曹丕的原因。后来司马懿被曹丕所相中,一直为曹丕出谋划策,实实在在的帮助曹丕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关键的是帮助曹丕成为了世子,也就是曹操的下一任接班人。

而曹丕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身边肯定要有人辅佐。虽然曹操一直提防司马懿,但是看到司马懿一直兢兢业业地为曹丕效劳,就只能不杀他。

因为司马懿的才学超众,曹丕要是有他的辅佐,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杀不得,否则将来曹丕靠谁来稳定政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彻底对司马懿放松警惕了,相反他依然时刻保持着警惕,同时多次的告诫曹丕,在用司马懿的时候,同时要多提防他,告诫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可是就算曹操千叮咛万嘱咐,曹丕依然十分重用司马懿。这或许不能怪曹丕防备心不够,这只能说司马懿平时掩饰的太过天衣无缝,隐忍程度非同凡人。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统一三国的不是三国中的任何一个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