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

一抹书香伴君行


个人读道德经的体会,道乃是自然发展之规律,找到先天法门,返璞归真,才是大智慧。都说道家清净无为,不敢苟同,个人见解不同。道德经讲的是知无为之道,行无为之治,化繁为简,长生不灭。奥妙难以言表,写了5000多字,归根到底要说一件事,顺势而行,莫逆天而行。超脱淡然,一般人能够学到做到儒家,但很少能学到做到道家,要天人合一的境界,难。说完道再说德,德并非讲德行品行,而是通晓得失之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万事万物运转繁衍,有高潮就有低谷,有开始就有结束,结束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开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懂的这个道理,也就没有恐惧和担忧,同时也不会有庆幸和欢喜,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看世界万事万物更加通透,面对一切的发生,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从容。


秋水汤汤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天 人 合 一 ”的 思 想 念、“道 法 自 然”的 处 事 原 则、“无 为 而 治”的 行 为 方 式,是 其 思 想 精 髓。

评价:这部作品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念是天与人在自然界诸多矛盾中的一对矛盾。“天”是上天赐与的自然环境;“人”是这个自然环境中受用主体;“合一”是说“天人”的矛盾体互为依存,始终守恒于自然界中,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念。"天″是老子说的“道”,“道”是“天”。天人合一是道德合一,而“合一”的理念是“顺其自然。

天与人之合的自然界互为依存着矛盾体的生存法则,是人们之间存在着即有德性的掌控,必须让人们与自然界之间有德性的处事原则,尊重客观自然界环境的理念。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古代也是要求人们懂得大自然是上天赐予的宝藏,珍惜和爱护顺应其自然界规律,这样的做法是让自然界保护人们的生存,不会有大自然惩罚人们。

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与自然界分不开的,人们的德性要心术正,不能有私心存在,这样的与自然界依赖着使人们的身体,心里,三观方为能生存在大自然中。所以老子是人们衣食父母的家长,认为自然界中赐给的天然食物,花鸟,动物与人们之间形成的链条不能断裂,互相依靠;互相维护;互相生存,这样的秩序是关系到国家长长久久的永不失色。

做任何事情不要超过各种法则,宇宙万物的生存都有其规律可循,有着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的自然财富,也要明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这个道理,告诉了人们不要急功尽利做事情;不去宣扬自己不好的形为;不要贪得无厌的破坏大自然做自己想要的;要谦卑低调为人;不做自然界的敌人,这样也是现代人的高科发展的一切,都是来自然界的方方面面的给予人们的思维创举,现代人的一切生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告诫了人们与自然界互存。

人们要顺从客观规律出发的道理,不要主观规律判断事物,要以自然规律的方法去决定做任何事情,让事情自然形成往对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等待着不去做任何辅助工作,同时说明让人们爱护大自然如同爱护家人那样的处事原则;也同时是爱护家人那样去爱护我们的国家,使得自然界-国家-民众有着互为生存的法则,形成正方向的模式,让人们做自然界之主人维护好大自然赐予的一切。


Eleazarchen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就在首章“道,可道”篇。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功夫。老子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

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也,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为“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

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

此下两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犹寻常也。欲,犹要也。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要以观其道之妙处;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有,要以观其道之徼处。”教,犹边际也。意谓全虚无之道体,既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故庄子曰:“道在稊稗[ tí bài ],道在屎尿。”如此深观,才见道之妙处,此二“观”字最要紧。

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作两边,故释之曰“此两者同”。意谓我观无,不是单单观无,以观虚无体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以观万物象上,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故曰“此两者同”。

老子恐人又疑两者既同,如何又立“有”“无”之名,故释之曰“出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

老子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

老子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思是说: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内,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故曰“众妙之门”,斯乃造道之极也。

似此一段工夫,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方见此中之妙耳。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1]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志者道远


读了吕洞宾的一首诗,人生豁然开朗

仙人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姓吕名岩,出生于唐代,传说他四十六岁时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了仙人汉钟离。经过了南柯一梦,吕岩看破了人生,后随钟离权去终南山学道,终于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传说吕洞宾为人潇洒飘逸,写出来的诗也是文采飞扬,清丽绝尘。在他流传下来的诗集里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炼的诗之外,还有许多写景和说理的诗篇。他的许多诗篇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有的还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当今社会,一些诗篇也能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便是仙人吕洞宾写给我们芸芸众生的一首诗。这首诗选自于《吕祖全书》,诗的名字叫做《训人》。

你没有看错,就是训人。身为仙人的他,逍遥世外,游戏人间,对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又是如何训示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训人

何事劳劳死不休,为名为利在心头。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机心启后忧。

大地有缘能自遇,凭天付与莫他求。

广行方便存阴德,何事区区作马牛。


整首诗只有四句话分别阐述这几句话的含义。

我们这些凡人整天把金钱,地位等等放在心上,为了这些累死累活操劳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贫富贵贱,生老病死,得失成败,这些往往并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决定。换句话说,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数的。他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钻营,费尽心机,甚至不择手段。假如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会给自己留下日后的忧患。与你有缘的事和物,你会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赐给你的一样,不需要向谁去祈求。换句话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没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变命运,我们做人只需要广行方便,乐于助人,多做善事,积功累德。福报自然而然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哪里需要把地位和财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辈子为了这些做牛做马呢?


汉唐之音


自律,与自然相谐。用现代话说:管好自已不影响他人。

人若能水乳相融于自然和社会,同类相亲,哪还有当今世界如此乱象?如今,人类自许的灿烂文明仅是物质的,其余一无是处。看!披着文明华服的海盗屠夫刽子手在新冠病毒的激发下复活了!


乾衍334


道德经一部修身治国,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由道返人的神书,治国篇因为不是政府官员所以没有切身体会,修身篇讲守柔、守弱、似水、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致虚极、守静笃,人要学习大地的德行:厚德载物,大地是道的表现方式,天是自然、是道,个人认为跟易经的乾坤两卦很相似。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运行,万物自强不息,地德运行,包容万物,厚德载物。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道,天道效法自然。


douyin630594668


学《道德经》下可齐家,上可治国平天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而又和谐统一,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好中有坏坏中也有好!

而不是西方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告诉我们不是好就是坏;不是真就是假。它俩是对立水火不容的,所以很多在西方国家待久了的国人,回国以后总碰壁,最后发现是西方“二元对立”思想惹的祸!

《道德经》里的阴阳是和谐统一的,它们并不矛盾,所以学懂了《道德经》,捋顺了思想,我们的人生也就不再矛盾!





杨雨奇道学研修


道法自然



山中之人


老子“祸兮福所寄,福兮祸所依”是哲学:一件坏事办好了会成好事,一件好事办不好会成坏事?一一一这是哲理思维,对人有教育意义。


高广福204高广福204


精髓:阐述何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