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

铮铮铁骑7


17岁的我92年正式集邮,工作单位不错,所以工资也挺高的。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通过报章杂志知道邮票未来不断升值,我从此迷上了集邮,也因集邮把我生生的活成难民。

有次计划买一套63年16枚黄山邮票花去2个月的工资1380元,荷包剩下40元用了10天。这个是我人生中最经典的励志的例子,看出我当时的疯狂,痴迷。

21年后(2013年),由于生意需要周转忍痛到集邮市场抛售一本精心收集的邮本贱买得4万元(理想价格应8万元以上)。收购老板已种种理由评价邮品这样那样的,我当时也无心恋战仰天长叹,一路无语到家。

从此邮市不再有我身影。





上善若水一心向善


这么讲吧,只传闻中,集邮的人有赚了钱的,但现实生活中,集邮的人,都成了最后的接盘侠。这也是为何,最近5年以来,中国国内集邮人群直线下跌的主要原因。

本人老家是山西的,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1984年出生,从小学开始集邮,对山西和北京的集邮情况,相当了解。

集邮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会儿,大家通信基本上靠写信,因此,其实集邮也是伴随着写信而来的。

所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2008年之前,这四十年,是集邮的兴盛之年。

这四十年,人们为什么集邮:

第一,邮票用量很大,写信,寄包裹都用得到,印刷有限,但一年消耗量巨大。

第二,集邮公司不断宣传,邮票增值保值,比钱好的想法,动不动拿龙票、80版猴票这种有价无市的孤品来说事儿。

第三,投资渠道不多。

可进入2009年后,第一批集邮的人,迎来了晚年,不好听点儿说,就要马上要挂了,死了。可这批人悲剧的发现,手中的邮票,全部成了废纸:儿孙不喜欢,一辈子花了几万,甚至几十万集起来的邮票,也完全变现不了。

这种完全无法变现,自2009年开始到现在,愈演愈烈,集邮人群大量退出。

花几万,几十万,买一堆邮票,回来放着,欣赏,确实不划画,那倒不如,就买一本年册得了。

集邮,由此也回到了本源:就是集邮和欣赏,而不是收藏和想着升值。买一本年册,就得了。


董江波


我从1984年上初一时开始集邮,是真正的集邮,从信封上把邮票剪下来然后用水泡,再把邮票揭下来,这才是集邮的乐趣,后来变成了买新票,节省下来的钱几乎都买了邮票,有时为了买一套惦记很久的还要绞尽脑汁,这就是集邮的乐趣,从没想过发财的事,那些想通过邮票发财的是票贩子不是真正集邮的人



李家呆


七十年代未我就蹲在邮电局门口摆地摊卖邮票,因为没钱就以邮养邮。8几年的时候集邮很盛行,我一天能挣到10多20元,有一天运气好挣到了50元。那些大户跑南昌、武汉、南京、上海,一挣就是上千元。猴票刚发行就很紧俏,邮局沒熟人根本买不到,黑市卖8元/张。文革信销票到很多,老纪特票也多,编号票较贵,就是普票量大便宜。各种纪念封、小本票、小型张品种繁多,不是邮贩就搞不清楚。现在家里还有些,本想留给孙子的,看来也不怎么值钱,只是留下一点念想而已。


风行39285774


八十年代上高中的时候,开始集邮,一直到大学毕业。集了十几本邮票,期中有一些是非常珍贵的邮票或者小型张,那些都是千方百计攒出来的零钱买来的,有的甚至是牙缝里扣出来的。以前那个时候,集邮还得每年花钱办个集邮证,凭集邮证邮局才卖给你T、J邮票等。

我集邮从来没有卖过邮票,尽管个别便宜的邮票甚至是整版的。同时,也没有打算靠卖邮票发财,那些邮票也是我青春的最好纪念和回忆,它们在我心中的价值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家里还比较困难,父母也不支持我花钱买这些不当吃不当穿的东西,因此每一张邮票都来之不易,都是我千方百计节省出来钱买的,有时候甚至靠收集废品卖废品攒钱买的。我有很多邮票在收集或者购买的过程中,都有我自己知道的故事,这些故事随着岁月的沉淀,弥足珍贵,愈发难忘!


手研茄坊


集邮,是个人业余爱好,本质是一种文化消费,自得其乐。笔者七十年代末读初中时,受邻居大叔的影响,开始集邮,基本与之前收集烟标(大人抽烟丢弃的烟盒)是一个套路,从自家丢弃收到的信封上的邮票,到向周边亲友同学讨要,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文化消费更是奢侈,虽穿着补丁衣服,啃着窝窝头,但欣赏美追求美的心还是不灭的。待邮品多了,重复的且品相差一些的,就与别人交换,或者干脆送给小弟弟们。

进入八十年代读高中,开始买新邮票,钱从哪里来?在学校的午饭不吃,忍饥挨饿到放学回家后,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席卷残云般的扫荡家里的剩菜剩饭,父母感叹真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持续没两个月,被班主任发现就向家长告了状,断了这条财路,唯有从上下学乘的公交车费中开辟财源,上学为了赶时间,公交车是必须要乘的,放学可以走回家,每次可以节省5分钱,积少成多也是很可观的。偶尔胆大包天乘车逃票,一路上这个忐忑不安啊,遇见查票的,更是后悔不应该逃票,心理折磨太厉害了。

集邮最疯狂的时候,是读大学时,献血所得营养费是一笔巨资,换取心仪已久的邮票,也能开心好久。

啰嗦了这么多不靠谱的话,回到命题——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这还是个问题吗?

其实就与今天的年轻人买个心仪的新手机、女孩子美个甲一样,一开始就是一种享受性的文化消费,就没想着以后会不会因此发财的。

现在手里的这些老邮票,那真是花了多少心血换来的,谈钱真是伤感情啊[泣不成声]


卡布其平沟


收藏的人集文革票和编号票还有74年到82年票,不能说发财收益还行吧!而在80年代中期一直到2010年这个期间,邮票经历了三次大的炒作,好多人在邮市上挣的风声水起可是每次潮水过后,都是一地鸡毛亏钱的人是大有人在,也就是说早期票收藏可以,编年票量太大只适合炒作快进快出。





百川通


集邮就像拍婚纱照,带回家以后可能就不再翻过。邮票会涨价那也是发行人说的,如果真的会涨那可能三百年后吧,能保存到那时候不管现在高低价到时价值是一样的所以现在买最便宜的邮票藏起来,把位置告诉孙子再叫他转告他曾孙子。我小学时候很多同学都跟风省吃俭用的往邮局跑,到现在没听说谁靠这个赚过钱的


脱缰的蜗牛7


心寒了,打包处理,谁要?











好伐缘娱


以下是鸿璐的一些浅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邮票作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如今已经退出了必备使用的历史舞台成为了收藏界的一份子,但是邮票收藏也就是集邮的市场却并不乐观,其与纪念币市场、纸币市场共同称之为收藏界的三大尴尬!那么那些年集邮的人们发财了么?


集邮市场的前世今生

集邮市场的尴尬其实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人们对于邮票的期望值太高,让其承载了太多并不该承载的东西,邮票这个物件曾几何时是人们日常联络感情、传递书信的必备物件,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电话的不断普及邮票也就成为了历史退出了使用的舞台成为了收藏界的一员,那么邮票收藏这个门类为啥叫收藏邮票的很少反而叫集邮的很多?这个问题其实也反映出了邮票市场尴尬存在的原因,邮票一开始的收藏大多数都是人们从使用过的信件上门裁剪下来收藏纪念的,

再往后发展虽然也会有直接购买收藏但是更多的一种形式就是“你有我无,以物换物”这种方式来发收藏的,也正因为这种交换的方式人们并没有将邮票视为注重价值的收藏而是更注重情怀的收集,于是乎邮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集邮圈多数是以物换物,少量现金交易,随着社会的进步这邮票的发行量越来越大,国家的总体思路就是将邮票发展成一种纪念品,也正因为这种思路彻底给邮票市场致命一击,所以如今的尴尬处境也是出自于发行量巨大之手!如今的集邮如果抛开价值不谈确实是一件饱含情怀的物件,但是要是参与了过多价值那么集邮恐怕是要很多玩家失望的!


集邮的人发财了么?

集邮虽然如今处境尴尬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依靠邮票发家致富的,也就是说邮票市场也有巅峰,但是很遗憾的是这部分发财的人并不是集邮爱好者,而是倒买倒卖的邮票商人!这就有些尴尬了,切身感受到邮票“红利”的不是集邮爱好者反倒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邮票商,这着实让热爱集邮的玩家很难受,但是没办法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在邮票还没有大批量发行的时候,猴票、文革票等还火爆的时候,无数集邮爱好者将拥有一枚猴票和一套文革票收藏视为追求目标的时候,这些邮票商就已经抓住时机开始了倒买倒卖、囤积抬价的套路了,

集邮爱好者热情高涨邮票商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让无数吃了亏的玩家对于珍品的追求更是渴望至极,于是邮票商人就再这个阶段狠狠的赚了一笔,然后在邮票的寒冬来临之前转投他行了!集邮的人发财了么?这个答案很肯定却又很现实那就是“没有”,集邮爱好者看中的是收集邮票的过程,对于买卖可能大多数人动过心思但是真到要卖的时候回想起收集这些邮票的艰辛过程和美好记忆心中更多的是不舍,再加上这些无价的回忆很多集邮爱好者的邮票很难卖到其心理价位,如此这般集邮爱好者的邮票也就成为了收藏!


结语

集邮其实收藏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回忆、是一种不舍,虽然集邮爱好者并没有凭借爱好发财但是邮票带给他们的精神财富却是无法估量的,这个精神的愉悦恐怕是再多钱都买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