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阿强爱混剪


我喜欢赵国。

令我对赵国感兴趣的原因是,从春秋开始,赵氏公卿在晋国各族中巧妙的执掌权利,到后面六家鼎力,四家鼎力,联合魏韩灭智,三家分晋,胡服骑射,甚至是到长平之战时赵军的表现,都让我觉得赵人有血性,足智多谋。在相对不利的地理环境下,能够开疆拓土,北却匈奴,西顶秦国,南方和西方还有其他诸侯国,赵国在战国后期能够成为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大军事强国,是六国中唯一敢单独与秦国对峙的国家,即使是在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围困的情况下,依然给秦军造成了二十万的伤亡,赵军的作战力由此可见一斑。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是历史上的先河,从来都是外族向农业文明学习,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向游牧民族学习,极大增强了赵国的力量,避免了亡国的危险,值得敬佩。



缘御寒


自然是最喜欢秦国。除了我是陕西人之外,还因为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同时在战国后期的秦国,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段真正“路不拾遗、贤不遗野”的时期。

一、秦国是有功之国,因功而封

1. 秦先祖因功获姓。秦国能够追溯最早的先祖,是伯益。伯益因在“大禹治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被舜帝赐姓“嬴”,并被赐婚。

2. 秦先祖因功获封附庸国。众所周知,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诸侯中如晋国、燕国、鲁国等均是姬姓贵族,而秦国则是因为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获得周孝王赐予封地,成为周的“附庸国”。

▲ 周平王东迁雒邑

3. 秦国因功获封诸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即位的周平王被迫“东迁雒邑”,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因功而封,使得“附庸国”终于变成正式的“诸侯”。

4. 秦穆公“三救晋国”。晋国内乱之际,秦穆公扶助晋公子夷吾即位为晋惠公,晋惠公背信弃义未实现“割让河西”的诺言;晋惠公四年,发生饥荒,秦穆公不计前嫌,为晋国运送大量粮食,然而第二年秦国饥荒,晋国居然以怨报德,趁机攻打秦国;晋惠公攻打秦国失败,反被秦军俘虏,秦穆公再一次以德报怨,释放晋惠公。

5. 秦穆公“秦晋之好”。晋惠公病逝,年弱的晋怀公即位,迫害伯父晋公子重耳。秦穆公扶助公子重耳即君位,是为晋文公。

总之,秦国最终强大,没有一寸土地是白得的;连获得姓“嬴”也是因为功劳,可见秦国的根底是实实在在的。

▲ 秦晋关系

二、秦国历史是仅有的一段激进昂扬、可歌可泣的历史

秦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位卓越的君主。从周平王“东迁雒邑”开始,秦襄公、秦文公、秦宪公,连续三代明君为秦国奠定了“诸侯国”的基础;在春秋争霸的最剧烈的时期,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广纳贤士、锐意改革,很快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到战国中后期,尤其是从秦献公夺回君位开始,包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秦始皇等,连续8位君主都是明君,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古朴敦厚、忠勇团结的性格在新法的激发下,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秦国利用一代人的努力完成变法,收复河西,并从此开启了统一天下的序幕。

我们常说“守业更比创业难”,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是秦惠文王。在旧制和新法之间,秦惠文王毅然选择了后者。在26年的执政期间,他任用贤才,制定“东出”策略,不仅使新法全面贯彻,深入人心,更使得秦国领土扩大数倍,占据成都平原,从而拥有了真正统一天下的基础;同时,秦惠文王也为后代培养了大量人才,秦国后期涌现出的优秀人才中,秦惠文王培养的就占到一半左右。

▲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的秦国版图变化

随着继任君主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的对新法、“东出”策略的继承,统一天下的目标开始一步步实现,夺取宜阳,吞并东周,夺取黔中,夺取上党等,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使得强大的赵国和楚国失去了“争雄”的可能,与此同时的“乐毅伐齐”使得齐国几乎灭国。到秦始皇时,已经不再是“战国争雄”的局面,而是全面压制的局面,只需要考虑先灭谁后灭谁的问题。

在秦献公之后上百年的战争中,秦国仅出现过两次投降事件,就是郑安平和王稽,两人均是范睢“睚眦必报”的后果。而秦国本土从无投降案例,将士英勇上阵,虽然可说是受到新法的鼓舞,但从过程上看,秦国“力争上游”的故事,要远远多于六国。

▲ 秦统一六国

三、秦国历史实现了多项跨越式的成就

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跨越式的成就就诞生在秦国。比如,“法”概念的实践。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尚且不是主流派别,主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尽管当时还有申不害变法、李俚变法,但更多地基于法家的“术”和“势”。直到商鞅变法,“法”的概念真正得到了实践,也正是从此,中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时代。

商鞅变法实现了在法律层面,人人平等;这也是“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历史上首次被认可。在仍处于半奴隶社会的春秋战国,承认“人人平等”是一项超前的工作,但秦国却实现了,尤其是在对“太子嬴驷犯法”事件上,秦国实践了这一点。

▲ 秦国标准化生产

秦国最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值一提,然而在战国以前,没有谁会想到这一点。到秦国时,开始了标准化生产;从发掘出的秦箭、秦车、秦戈等器物上可以看出,秦国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使得生产迅速、配件通用、减少浪费、士兵熟悉速度更快等优点,是一种跨越式的生产模式。

四、秦国历史实现了“路不拾遗、贤不遗野”的场景

许多人乐意畅谈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太平盛世有着两大标准:第一,路不拾遗;第二,贤不遗野。中国古代有着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之治、明章之治等等,其中许多的“盛世”都是御用文人们的自我歌颂,最能接近“太平盛世”的,是昭宣之治和开元盛世。然而这两个盛世时间都不长。汉宣帝之后,汉元帝刘奭很快就败光家底,大权旁落;唐玄宗本人的两个年号“开元”“天宝”分别开启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

▲ 睡虎地秦简

然而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却真正实现了这两个标准,路不拾遗,贤不遗野。秦国的法治让老百姓对各种各样不检点的行为得到改善,同时,《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表明秦国法律也并非那么严酷。荀子曾在《强国篇》说道:

“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荀子连用了四个“古”,可以看出,至少在荀子眼里,秦国是“路不拾遗、贤不遗野”的太平盛世。

▲ 白起

秦法对耕、战或其他有功之人进行奖励,像秦国的白起、司马错、蒙骜等人,均是从行伍中提拔出来,尤其是白起,从伍长、什长、百夫长、千夫长等,一个不落,最后做到武安君。

同时,秦国对于东方士子保持礼贤下士的态度。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是最典型的人才任用;到战国中后期时,商鞅、公孙衍、张仪、甘茂、范睢、蔡泽、李斯等等,全是外来人才。因此说秦国“贤不遗野”一点也不过分。


安若凡


我是亘古怀念说史,我来回答。

历史的车轮从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代时,战乱纷争的中原大地最终出现了七个庞大的身影,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决意一统天下时,其他的六个国家才在短短的时间内被陆续灭掉。


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看,秦国无疑是最后的赢家。所以小编个人最喜欢的国家是秦国,喜欢秦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秦人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秦国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遭遇强悍的对手。战国首霸的魏国曾经秦国压制的抬不起头来;东方强国齐国曾经率领一众诸侯联军攻破了函谷关;胡服骑射强大起来的赵武灵王曾经计划一举灭秦;南方大国楚国曾经让秦始皇的二十万大军铩羽而归。


可是这些阻碍最终都没能阻挡秦国前进的步伐,魏国给秦人带来的耻辱让秦孝公决意一雪先人之耻辱,变法图强。秦孝公和商鞅君臣二人肝胆相照,披荆斩棘。

秦孝公变法以来,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安国君和秦庄襄王等六代国君没有一个是昏弱的君主。反观其他强国霸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往往都是因为三代而衰。


这种精神来源于秦国建国之初就渴望东出,独霸中原。五百多年的时光磨砺不仅没有消磨秦人的斗志,反而激发了秦人骨子里的知耻而后勇精神。这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多年而长盛不衰的精神源头嘛!


亘古怀念说史


春秋五霸后,各国经过长期的互相攻伐和吞并,到战国时形成了韩、赵、魏、楚、燕、齐、秦等七个国家,称为“战国七雄”。七个国家中,我比较喜欢秦国,不仅因为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华夏各民族的大融合,更重要的是秦国体现出来的那种坚持不懈、抗争到底的精神。

秦孝公时,国家积贫积弱,为了转变国家被动挨打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孝公大胆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变法后,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富足,军队战斗力大增,秦国一举收复了河西之地,各国不敢再小看秦国。

秦孝公死后,旧贵族势力联合起来逼迫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看到变法带来的实实际际的强盛成果,秦国仍旧坚持沿用了新法。秦惠王时期用张仪连横对付六国的合纵,用司马错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大大扩展了秦国版图。

秦武王时,拔宜阳,置三川,平蜀乱,任用甘茂、樗里疾为左右丞相,修筑河堤,发展生产,结盟魏国,联合越国制衡楚国。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最长,达56年之久,任用范睢为相、白起为将,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长平之战几乎灭掉赵国,攻陷东周,灭亡了周朝。此时,秦国雄霸六国,再无敌手,扫除了东出的一切障碍。

秦始皇亲政后,铲除了嫪毐的后宫之乱,免除了权臣吕不韦的相权,任用李斯、尉缭、王翦等人,在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横扫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天下方为一统。

秦国能统一六国,不是凭一时的运气,而是在前期历任君王的基础上,沿用了强国强军的商鞅新法,积累了几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再加上君臣一心、互不猜疑,秦军将士以死效命,才完成了最终的大一统。

曾经被六国压缩于函谷关内,不敢露头;曾经割地于魏国,罢兵求和;曾经放下面子,结盟他国等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蒙受着巨大的耻辱,求变图强,暗暗发力,终于等到出头的那一天,爆发的力量不容小觑!

这是一种心底考验的坚持抗争,这是一种新时代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说说历史那些事


赵国,彪悍的名族,不服输的名族。善于改革,励志图强。作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国家。慷慨激昂,可歌可泣。一个有故事的国家,数不胜数,今日的邯郸作为成语典故之乡,忆昔2000多年前的赵国经历了多少悲歌之士,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将相和等等……赵国,亮剑精神的代表者。


冒泡的锦鲤


最喜欢齐国。

因为齐国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

按现在的眼光看来,齐国的社会制度相当先进:齐国在各国中率先完成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并善用其滨海优势“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世家》),获得诸多商业资源。由于重视工商业,齐国相应也注重理财,由此而臻富强,“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缴山海之利,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准书》)。与当时诸国(尤其秦国)那种重农抑商的政策倾向不同,齐国的工商业、都市均繁盛一时,最能表现其经济力量之强的,便是齐国的刀币侵入燕国,连强盛一时的赵国也在三晋通行的布币之外兼用刀币。不仅如此,齐国政治上施行分权,文化活跃,严耕望总结说:“盖民富则不免作知识的追求,国富故能尊养天下学士,有稷下之盛。……凡此皆见齐国为工商发达、政治自由、民性活泼、学术兴盛之大国风范”。比如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他就有两大优点,一是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二是相信臣子,能够放权。

所以齐国有着大将风范,齐桓公的齐国雄占东方。(图片Cr浏览器)


Eleazarchen


我最喜欢秦国,因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益增强。统一六国,避免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为中国今日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烔烔哥1996


秦国


天道通天


秦,大清帝国统一天下,筑长城,卫国家,保证华夏文明进步传承


沐柒学长文玩圈


最喜欢赵国。

六国中,韩国对秦国毫无还手之力,被秦国欺负不算,还时常帮着秦国助纣为虐,不喜欢。

魏国呢?一手好牌打烂,从战国第一强国沦落为仅比韩国和燕国强,不喜欢。

齐国与秦国媾和,眼睁睁看着列国被灭居然无动于衷,不值得喜欢。

燕国一直被边缘化,整个战国都是充当小弟的角色,国力又弱,不喜欢。

楚国占据整个南方,人口面积为列国之最,居然被秦国打的没脾气,外强中干,不喜欢。

六国中,秦国最忌讳的就是赵国,赵国军事实力强,名将多(廉颇,赵奢,李牧),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大战,取得了三次胜利。秦国对付赵国,不得不多次使用反间计,了。就凭这份果敢和勇气,就值得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