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韓,趙,魏,楚,燕,齊,秦,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阿強愛混剪


我喜歡趙國。

令我對趙國感興趣的原因是,從春秋開始,趙氏公卿在晉國各族中巧妙的執掌權利,到後面六家鼎力,四家鼎力,聯合魏韓滅智,三家分晉,胡服騎射,甚至是到長平之戰時趙軍的表現,都讓我覺得趙人有血性,足智多謀。在相對不利的地理環境下,能夠開疆拓土,北卻匈奴,西頂秦國,南方和西方還有其他諸侯國,趙國在戰國後期能夠成為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大軍事強國,是六國中唯一敢單獨與秦國對峙的國家,即使是在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圍困的情況下,依然給秦軍造成了二十萬的傷亡,趙軍的作戰力由此可見一斑。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是歷史上的先河,從來都是外族向農業文明學習,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向遊牧民族學習,極大增強了趙國的力量,避免了亡國的危險,值得敬佩。



緣禦寒


自然是最喜歡秦國。除了我是陝西人之外,還因為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同時在戰國後期的秦國,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段真正“路不拾遺、賢不遺野”的時期。

一、秦國是有功之國,因功而封

1. 秦先祖因功獲姓。秦國能夠追溯最早的先祖,是伯益。伯益因在“大禹治水”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被舜帝賜姓“嬴”,並被賜婚。

2. 秦先祖因功獲封附庸國。眾所周知,周王朝實行分封制。諸侯中如晉國、燕國、魯國等均是姬姓貴族,而秦國則是因為秦非子因“養馬有功”,獲得周孝王賜予封地,成為周的“附庸國”。

▲ 周平王東遷雒邑

3. 秦國因功獲封諸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即位的周平王被迫“東遷雒邑”,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因功而封,使得“附庸國”終於變成正式的“諸侯”。

4. 秦穆公“三救晉國”。晉國內亂之際,秦穆公扶助晉公子夷吾即位為晉惠公,晉惠公背信棄義未實現“割讓河西”的諾言;晉惠公四年,發生饑荒,秦穆公不計前嫌,為晉國運送大量糧食,然而第二年秦國饑荒,晉國居然以怨報德,趁機攻打秦國;晉惠公攻打秦國失敗,反被秦軍俘虜,秦穆公再一次以德報怨,釋放晉惠公。

5. 秦穆公“秦晉之好”。晉惠公病逝,年弱的晉懷公即位,迫害伯父晉公子重耳。秦穆公扶助公子重耳即君位,是為晉文公。

總之,秦國最終強大,沒有一寸土地是白得的;連獲得姓“嬴”也是因為功勞,可見秦國的根底是實實在在的。

▲ 秦晉關係

二、秦國曆史是僅有的一段激進昂揚、可歌可泣的歷史

秦國曆史上,出現過多位卓越的君主。從周平王“東遷雒邑”開始,秦襄公、秦文公、秦憲公,連續三代明君為秦國奠定了“諸侯國”的基礎;在春秋爭霸的最劇烈的時期,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廣納賢士、銳意改革,很快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到戰國中後期,尤其是從秦獻公奪回君位開始,包括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以及秦始皇等,連續8位君主都是明君,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古樸敦厚、忠勇團結的性格在新法的激發下,產生了巨大的能量。秦國利用一代人的努力完成變法,收復河西,並從此開啟了統一天下的序幕。

我們常說“守業更比創業難”,秦國崛起的關鍵人物是秦惠文王。在舊制和新法之間,秦惠文王毅然選擇了後者。在26年的執政期間,他任用賢才,制定“東出”策略,不僅使新法全面貫徹,深入人心,更使得秦國領土擴大數倍,佔據成都平原,從而擁有了真正統一天下的基礎;同時,秦惠文王也為後代培養了大量人才,秦國後期湧現出的優秀人才中,秦惠文王培養的就佔到一半左右。

▲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的秦國版圖變化

隨著繼任君主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的對新法、“東出”策略的繼承,統一天下的目標開始一步步實現,奪取宜陽,吞併東周,奪取黔中,奪取上黨等,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使得強大的趙國和楚國失去了“爭雄”的可能,與此同時的“樂毅伐齊”使得齊國幾乎滅國。到秦始皇時,已經不再是“戰國爭雄”的局面,而是全面壓制的局面,只需要考慮先滅誰後滅誰的問題。

在秦獻公之後上百年的戰爭中,秦國僅出現過兩次投降事件,就是鄭安平和王稽,兩人均是範睢“睚眥必報”的後果。而秦國本土從無投降案例,將士英勇上陣,雖然可說是受到新法的鼓舞,但從過程上看,秦國“力爭上游”的故事,要遠遠多於六國。

▲ 秦統一六國

三、秦國曆史實現了多項跨越式的成就

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有許多跨越式的成就就誕生在秦國。比如,“法”概念的實踐。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尚且不是主流派別,主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儘管當時還有申不害變法、李俚變法,但更多地基於法家的“術”和“勢”。直到商鞅變法,“法”的概念真正得到了實踐,也正是從此,中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時代。

商鞅變法實現了在法律層面,人人平等;這也是“人人平等”這一原則歷史上首次被認可。在仍處於半奴隸社會的春秋戰國,承認“人人平等”是一項超前的工作,但秦國卻實現了,尤其是在對“太子嬴駟犯法”事件上,秦國實踐了這一點。

▲ 秦國標準化生產

秦國最早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在我們現代人看來不值一提,然而在戰國以前,沒有誰會想到這一點。到秦國時,開始了標準化生產;從發掘出的秦箭、秦車、秦戈等器物上可以看出,秦國已經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標準化”使得生產迅速、配件通用、減少浪費、士兵熟悉速度更快等優點,是一種跨越式的生產模式。

四、秦國曆史實現了“路不拾遺、賢不遺野”的場景

許多人樂意暢談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太平盛世有著兩大標準:第一,路不拾遺;第二,賢不遺野。中國古代有著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之治、明章之治等等,其中許多的“盛世”都是御用文人們的自我歌頌,最能接近“太平盛世”的,是昭宣之治和開元盛世。然而這兩個盛世時間都不長。漢宣帝之後,漢元帝劉奭很快就敗光家底,大權旁落;唐玄宗本人的兩個年號“開元”“天寶”分別開啟了“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

▲ 睡虎地秦簡

然而在戰國後期的秦國,卻真正實現了這兩個標準,路不拾遺,賢不遺野。秦國的法治讓老百姓對各種各樣不檢點的行為得到改善,同時,《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表明秦國法律也並非那麼嚴酷。荀子曾在《強國篇》說道:

“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雖然,則有其諰矣。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是何也?則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荀子連用了四個“古”,可以看出,至少在荀子眼裡,秦國是“路不拾遺、賢不遺野”的太平盛世。

▲ 白起

秦法對耕、戰或其他有功之人進行獎勵,像秦國的白起、司馬錯、蒙驁等人,均是從行伍中提拔出來,尤其是白起,從伍長、什長、百夫長、千夫長等,一個不落,最後做到武安君。

同時,秦國對於東方士子保持禮賢下士的態度。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回百里奚是最典型的人才任用;到戰國中後期時,商鞅、公孫衍、張儀、甘茂、範睢、蔡澤、李斯等等,全是外來人才。因此說秦國“賢不遺野”一點也不過分。


安若凡


我是亙古懷念說史,我來回答。

歷史的車輪從春秋時代過渡到戰國時代時,戰亂紛爭的中原大地最終出現了七個龐大的身影,它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決意一統天下時,其他的六個國家才在短短的時間內被陸續滅掉。


從歷史發展的結果來看,秦國無疑是最後的贏家。所以小編個人最喜歡的國家是秦國,喜歡秦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秦人堅持不懈和持之以恆的奮鬥精神。

秦國在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並不是沒有遭遇強悍的對手。戰國首霸的魏國曾經秦國壓制的抬不起頭來;東方強國齊國曾經率領一眾諸侯聯軍攻破了函谷關;胡服騎射強大起來的趙武靈王曾經計劃一舉滅秦;南方大國楚國曾經讓秦始皇的二十萬大軍鎩羽而歸。


可是這些阻礙最終都沒能阻擋秦國前進的步伐,魏國給秦人帶來的恥辱讓秦孝公決意一雪先人之恥辱,變法圖強。秦孝公和商鞅君臣二人肝膽相照,披荊斬棘。

秦孝公變法以來,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安國君和秦莊襄王等六代國君沒有一個是昏弱的君主。反觀其他強國霸業之所以不能夠持續,往往都是因為三代而衰。


這種精神來源於秦國建國之初就渴望東出,獨霸中原。五百多年的時光磨礪不僅沒有消磨秦人的鬥志,反而激發了秦人骨子裡的知恥而後勇精神。這不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而長盛不衰的精神源頭嘛!


亙古懷念說史


春秋五霸後,各國經過長期的互相攻伐和吞併,到戰國時形成了韓、趙、魏、楚、燕、齊、秦等七個國家,稱為“戰國七雄”。七個國家中,我比較喜歡秦國,不僅因為秦國最終統一了六國,實現了華夏各民族的大融合,更重要的是秦國體現出來的那種堅持不懈、抗爭到底的精神。

秦孝公時,國家積貧積弱,為了轉變國家被動挨打的局面,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秦孝公大膽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經過變法後,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富足,軍隊戰鬥力大增,秦國一舉收復了河西之地,各國不敢再小看秦國。

秦孝公死後,舊貴族勢力聯合起來逼迫秦惠文王車裂了商鞅,看到變法帶來的實實際際的強盛成果,秦國仍舊堅持沿用了新法。秦惠王時期用張儀連橫對付六國的合縱,用司馬錯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大大擴展了秦國版圖。

秦武王時,拔宜陽,置三川,平蜀亂,任用甘茂、樗裡疾為左右丞相,修築河堤,發展生產,結盟魏國,聯合越國制衡楚國。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最長,達56年之久,任用範睢為相、白起為將,六國“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長平之戰幾乎滅掉趙國,攻陷東周,滅亡了周朝。此時,秦國雄霸六國,再無敵手,掃除了東出的一切障礙。

秦始皇親政後,剷除了嫪毐的後宮之亂,免除了權臣呂不韋的相權,任用李斯、尉繚、王翦等人,在十年的時間裡先後橫掃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天下方為一統。

秦國能統一六國,不是憑一時的運氣,而是在前期歷任君王的基礎上,沿用了強國強軍的商鞅新法,積累了幾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再加上君臣一心、互不猜疑,秦軍將士以死效命,才完成了最終的大一統。

曾經被六國壓縮於函谷關內,不敢露頭;曾經割地於魏國,罷兵求和;曾經放下面子,結盟他國等等,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蒙受著巨大的恥辱,求變圖強,暗暗發力,終於等到出頭的那一天,爆發的力量不容小覷!

這是一種心底考驗的堅持抗爭,這是一種新時代的“亮劍”精神,狹路相逢勇者勝,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種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說說歷史那些事


趙國,彪悍的名族,不服輸的名族。善於改革,勵志圖強。作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對抗的國家。慷慨激昂,可歌可泣。一個有故事的國家,數不勝數,今日的邯鄲作為成語典故之鄉,憶昔2000多年前的趙國經歷了多少悲歌之士,圍魏救趙、竊符救趙、完璧歸趙、毛遂自薦、將相和等等……趙國,亮劍精神的代表者。


冒泡的錦鯉


最喜歡齊國。

因為齊國雄佔東方,國家財富居戰國之首。

按現在的眼光看來,齊國的社會制度相當先進:齊國在各國中率先完成從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並善用其濱海優勢“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史記·齊世家》),獲得諸多商業資源。由於重視工商業,齊國相應也注重理財,由此而臻富強,“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繳山海之利,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史記?平準書》)。與當時諸國(尤其秦國)那種重農抑商的政策傾向不同,齊國的工商業、都市均繁盛一時,最能表現其經濟力量之強的,便是齊國的刀幣侵入燕國,連強盛一時的趙國也在三晉通行的布幣之外兼用刀幣。不僅如此,齊國政治上施行分權,文化活躍,嚴耕望總結說:“蓋民富則不免作知識的追求,國富故能尊養天下學士,有稷下之盛。……凡此皆見齊國為工商發達、政治自由、民性活潑、學術興盛之大國風範”。比如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他就有兩大優點,一是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二是相信臣子,能夠放權。

所以齊國有著大將風範,齊桓公的齊國雄佔東方。(圖片Cr瀏覽器)


Eleazarchen


我最喜歡秦國,因為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增強。統一六國,避免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為中國今日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烔烔哥1996


秦國


天道通天


秦,大清帝國統一天下,築長城,衛國家,保證華夏文明進步傳承


沐柒學長文玩圈


最喜歡趙國。

六國中,韓國對秦國毫無還手之力,被秦國欺負不算,還時常幫著秦國助紂為虐,不喜歡。

魏國呢?一手好牌打爛,從戰國第一強國淪落為僅比韓國和燕國強,不喜歡。

齊國與秦國媾和,眼睜睜看著列國被滅居然無動於衷,不值得喜歡。

燕國一直被邊緣化,整個戰國都是充當小弟的角色,國力又弱,不喜歡。

楚國佔據整個南方,人口面積為列國之最,居然被秦國打的沒脾氣,外強中乾,不喜歡。

六國中,秦國最忌諱的就是趙國,趙國軍事實力強,名將多(廉頗,趙奢,李牧),趙國與秦國打了五次大戰,取得了三次勝利。秦國對付趙國,不得不多次使用反間計,了。就憑這份果敢和勇氣,就值得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