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就是说:那些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会有更多的吉庆;而那些作恶坏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会有更多的祸殃。

这句话和佛教倡导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意思相近,都是劝诫人们要多行善积德,才能福报多多,继而造福子孙后代。

但令人奇怪的是:曾国藩五兄弟生平都不注重“行善积德”,为何他们的后代子孙依然能够兴旺发达100多年呢?​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为什么说曾国藩五兄弟都不善于“积德”呢?因为曾国藩和三位弟弟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都是湘军将领,都爱屠城杀降,而四弟曾国潢则喜欢横行乡里,公报私仇,欺压百姓,在当地名声很差。

曾氏兄弟做了那么多缺德之事,为何还能够造福子孙后代?其实,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不睡懒觉

对于入睡越来越晚的现代人来说,早起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但曾国藩家族家风的一大特色,便是规定必须高度重视早起。

翻开《曾文正公家书》,可以发现,就早起这件事,曾国藩对家人有颇多叮咛。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曾国藩说祖父留下的八诀家训“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又说,“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则不厌其烦地询问:“尔在家常能起早否?诸弟妹早起否?”

早起为什么重要?能否做到和坚持早起,体现出一个人的心性和习惯。能否做到自我约束、是否具备恒心和毅力、是不是勤奋努力,而这些无论对于做人还是成事,都是最重要的根基。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不给给孩子留财产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子嗣的教育。他的教育观,在当时非常的超前。他从来不溺爱、不富养孩子,而是十分看重孩子的自立能力。他要求他的孩子一生铭记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不会把道理硬塞给孩子,而是偏向于引导孩子感受道理。只有这样亲自体验,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从而延续家族的兴旺。

曾国藩去世后,并没有给曾家留下多少钱财,仅仅是两个月俸禄钱,实在是清贫之极。然而,曾国藩的家族,两百多年来却是一代比一代强。繁盛延绵十余代,至今没有一个败家子女出现。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职业选择

曾国藩一生做事成功,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善于逆向思维。他要让自己的家族长远发展,首先就思考研究历史上很多家族为什么迅速衰败。他说: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他认为,决定家族成败的,是你怎么塑造子孙们的品德品质,而不是给他们留多少钱。这是他研究历代大家族兴衰所得出的结论,有着坚实的事实支撑。

所以,曾国藩确立的家风就是注重品德教育。不愿子孙当大官,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只希望子孙成为一个君子,或者说是绅士。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自古以来,为官也好,经商也罢,“富不过三代,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和富裕人家难以打破的魔咒。

但有这样一个传奇——曾国藩的家族。曾国藩家训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曾氏后代子孙则没出一个“败家子”,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他们就是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家训,实现了曾氏子孙绵延十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这本家书的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政治从军等好几个方面

以书信的格式在平淡的家常中向大家传扬一个家庭走向成功的秘籍。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读此家书,感觉就像自己的兄长孜孜不倦,谆谆教导一样。言语亲切,苦口婆心般提醒做人,做事,学习的方法。

此书也被教育部收录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中,可见《曾国藩家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曾国藩五兄弟很少“积德” ,但凭这3条家规,十代没有一个败家子


闲来无事读一读,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在家出不了门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汲取智慧!

只要55元,几顿饭的钱,开卷有益!家财不过身外之物,而智慧福济子孙,绵延后代万世!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给孩子和自己一个掌握未来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