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彤家族史(概述)

楊光彤家族史(概述)


楊光彤家族史(概述)


楊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受姓於西周楊國,歷經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歷代洗禮,最終成為當今中華第六大姓氏。

嫡祖楊再思遠祖繫上古黃帝。皇帝(公元前2697—前2599年)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因名軒轅;本姓公孫,長於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因改姓姬。黃帝生子玄器、昌意。傳至后稷,其後歷唐、虞、夏,商,由此派發。至公劉,居涇河中游的岐原谷(今長武縣)。至古公亶父,定都於周(今陝西岐山) ,至姬昌建都於豐(今陝西西安) ,昌子姬發伐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稱武王,分封諸侯國。周武王次子叔虞封於唐(今山西太原北)稱唐侯,叔虞子燮父改唐立晉,為晉侯。至晉獻公,封其二弟伯僑領地於楊,稱楊侯,以地取姓為楊姓。伯僑成為楊氏得姓始祖。伯僑生子文;文生子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以羊舌為氏;突生子職,羊舌職生五子:赤、肸,鮒、虎、季夙。肸名羊舌肸,又稱叔肸,字叔向、叔譽,晉太傅,時人稱楊肸,為楊姓第一人。因戴晉有功,被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之子道逃難於畢國(今陝西西安、咸陽以北),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裔定居於弘農、華陰一帶(今河南西北、陝西東部渭河下游一帶)繁衍生息。

戰國時期,嫡祖楊章居華陰(今陝西潼關西華山北) ,任周靚王(姬定)右將軍。後為秦左庶長、徵東大將軍。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因戰功封華陰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至秦二世亂,章子楊款不仕秦而從漢。款子楊碩率八子投漢軍,八子皆任將軍。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楊熹因擊殺項羽之功而封赤泉(今河南南陽)侯。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漢設弘農郡,轄華陰,治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東北)。 西漢昭帝元鳳五年(公元前76) ,弘農一世楊敞為相,弘農為"全國望郡,楊氏望族"。至五世楊震學識淵博,人稱"關西孔子",拒賄千金,史稱"四知”,不置產業,是著名的“清白傳家”。震子秉,秉子賜,賜子彪四世三公,蟬聯相位,為政清廉。晉朝建立,弘農楊震十世孫楊珧、楊駿、楊濟一世三公,總理朝廷軍政要務;一門兩後,權傾宮廷,終因勢重導致滅門之禍。幸有楊珧預卜玄機,先得武帝恩准隱退,至楊氏滅門慘案時有獨子楊結倖免其禍。在南北朝對峙之前,逃至前燕為中山(今陝西涇縣北中山)相。其子歸魏助攻,裔孫文臣武將蟬聯。至楊堅受北周蟬讓為帝,建立隋朝,嫡祖十七世文偉晉爵公侯。李淵興唐後,從二十一世志元至二十八世再思,均授職朝延內外。

楊再思遠祖世系:黃帝——玄器——喬極——帝嚳——后稷——楘璽——叔望——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陯——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姬昌——姬發——叔虞——燮父——寧族——服人——福——宜臼——司徒——籍——費王——成師——鱓——稱(晉武公)——伯喬——文——羊舌突——羊舌職——叔向(楊肸)

華陰楊氏遠祖世系:楊肸(叔向)——伯石——道——忠——業——贊——祺——羨——惠——元——溫——志——章——款——碩——喜——敷——胤——敞

弘農楊氏遠祖世系:楊敞——忠——譚——寶——震

關西楊氏遠祖世系:楊震——奉——敷——眾——超——珧——結——繼——暉——佑——鈞——儉——文偉——榮——恪——元政——志元——成名——凌——後之——帳誠——臨蝶——居忠——再思

嫡祖楊再思創立誠州,傾注了畢生精力。再思(公元869—957),居忠長子,震第二十四世孫。再思曾祖帳成,居家於淮南(今揚州)白沙桐木村,仕唐有功,詔封爵秩。生三子:臨琅、臨牒、臨儻。臨儻生三子:居本、居慶、居忠。居忠唐昭宗時奉守州郡,單騎退海賊,生擒賊首賀大王,以功封鎮國大將軍。生二子:再思、再韜。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 ,由淮南(江蘇揚州)丞調守敘川(今湖南黔陽、會同一帶)。再思於公元869年生於敘州,自幼聰穎好學,文武皆備。十四歲隨父守敘州,屢建奇功,受江陵節度使器重,舉薦為敘州知州,守沅州(今芷江) ,創建五溪十洞,設洞長,定洞制,眾尊再思為十洞長史。至昭宗初年 (公元889)受朝廷絹詔,分鎮滇黔,保境衛國。在五代時期,原思、播等州割地自立,不附朝廷。惟再思持奉唐正朔,改敘州為"誠州",誠心固守,自稱誠州牧,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號,使用唐規、唐款,在西南腹地創建忠於唐室的藩鎮。後唐末帝清泰元年(公元935),李從珂得知楊再思之志,欲安其心,授銀青光祿大夫,誠州刺史,左僕射尚書,食邑一萬二千戶。是時,唐、晉、漢、周爭奪中原,無暇顧及邊郡。天下分裂,戰亂頻繁,生靈塗炭。再思治下誠州則得休養生息,社會穩定,各民族安居樂業,農牧發展,商貿興旺。西部酋長常來犯界,被再思率十子及諸洞武裝一一擊退。平南一戰使諸酋部威服,不敢冒犯誠州。凱旋歸來時己八十四歲,把政權交付七子政巖,軍事付予次子政滔,自己頤養天年,於後周顯德元年 (公元957)逝於誠州,葬今黎平長嶺崗。

再思生前娶五氏,依序生十子,韓氏生(長)政隆、(次)玫滔、(三)政修;蒙氏生(四)政約、(五)政款;馬氏生(六)政綰、(七)政巖、(八)政嵩;潘氏生(九)政權;鄭氏生(十)政儉(欽)。政隆兄弟十人自從父親辭世後,見炎宋興起,唐祚已終,人心歸宋,順應潮流,於北宋太祖開寶八年 (公元975)晉京面聖,稱臣朝貢,獻誠州版圖。龍心喜悅,讚揚楊氏父子濟世良策,守土有功,樹為靖邊楷模。封政巖為誠州剌史;政隆為臨州知府,治洞口;政滔為湖耳古州柳州等處都總管防禦使,治湖耳;政修為刺史,治城步;政約為古州八萬軍民安撫使,治洪州;政綰為播州知州,居綏寧;政嵩為防疆使,治防疆;政權為太尉,治潭溪;政儉為威勝將軍,鎮黔陽。並追封其父再思為誠州刺史,賜爵英惠公,立楊英忠侯墓碑,嘉獎旌表,由朝廷賞賜兄弟絹帛回籍。從二世起,隨官任職,散居十地。子孫開始與土著侗苗民族聯姻融合。

宋初在民族地區設置總管府、軍民總管府、都護府等地方政權。自三世起,再思後裔世襲土府的有古川州八萬軍民總管府,鎮遠軍民府、邛水萬戶總管府,都勻定勻總管府及思州五溪洞等處軍民萬戶府,官民相通,地方昇平,出現了空前盛世。朝廷思念楊氏治世之德,九次褒封先祖再思為王侯,弘揚德範,賜廟供奉。豎“主廟于靖州飛山,賜名“飛山廟”、”令公廟”,立“行廟”於湘黔川邊州縣,供各地官民及子孫致祭。宋代詩人陸游至靖州飛山廟觀見,曾題聯贊雲:

"澄清烽火煙赤膽忠心昭曰月,

開闢王化宣仁布義壯河山。"

飛山廟建立後,百姓奉若神靈,香火愈盛,後人曾有聯贊雲:

"唐宋受表封一室盡昭英武,

楚黔宗祀典春秋不冷月煙。"

現位於湖南靖州飛山、綏寧東山及貴州錦屏、鎮遠城關的飛山廟、令公廟,受歷代地方州府重視,民眾集資修建擴建,規模宏敞,殿寧軒昂,風景秀麗,至今還被當地人民政府修茸為旅遊聖地,分別列為省、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誠州刺史楊再思八世孫楊再西率子政疆、政遷、正綱領士兵開發省溪、吐洞、宙邏、銅仁大小兩江等處建立政權。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正式置省溪軍民蠻夷長官司,建衙省溪(今江口縣雙江鎮鎮江村省溪村民組)。據《銅仁府志》記載:“南俯大江,北連梵淨,東帶小江(桃映河)西界提溪。崗連疊嶂,翠竹虯松。芙蓉開五腦之仙峰,水道通四方之舟楫。其司亦大可觀也。”可知,省溪衙門城池到明朝末年已具相當規模。

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平茶(今清溪)、邑梅(今梅江)、石耶諸洞苗夷內訌,尋仇糾殺。功授乜八,孟溪土同知楊通晟率其子光黨、光輔、光彤、光隆、光貴督兵撫苗安民,先後征服了平茶、邑梅、石耶、俊培、阿魯等地。置宣化、順德、承化、烏羅等軍民府,形成楊氏自署的土知府。

嫡祖光彤置平茶洞承化軍民府的同時,石耶、邑梅、烏羅等地均已建立了楊氏軍民土知府,這就是嫡祖楊通晟創立的覆蓋秀山、松桃等地川黔邊楊氏土知府政權。

楊光彤祖上世系:楊再思——政滔——通聲——光賓——昌除——勝聰——秀初——再西——正綱——通晟——光彤

九十年前,即1928年編修的《平茶楊氏族譜》,是楊光彤家族史的重要里程碑。在這之前,平茶楊光彤家族譜系皆用省溪大宗譜系。民國三年(公元1904)甲寅,平茶族人公議修譜未果。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癸亥,平茶族眾決議修譜,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族譜定稿,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付印。一部具有秀山地域特色的《平茶楊氏族譜》,歷經十五載的艱辛終於誕生了。

楊家氏族文化源遠流長,誠州本土文化興旺繁榮。特別是再思裔孫,尤重在家承譜牒,以序昭穆世系。

南宋孝宗興隆元年(公元1163),八世孫再西在思州萬戶總管任內聯合省溪、鎮遠、岑松、青溪及大定五土司族眾首修省溪族譜。同期有翰林院編修楊步雲和吏部尚書楊浩然主修豐城族譜。是全族最早的譜牒,兩譜出自名人名家,史料真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第十五世再清等續修省溪坪地及思州家譜;至正十九年 (公元1359), 第十六世政仁主修城步族譜;同期有第十三世朝宗解甲歸田後,創修豐城續譜。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 第十四世秀林主修第十房政儉裔族譜;至永樂十六年及正統十三年(1448),省溪、銅仁、萬山、江口、松桃、天柱坪地聯合續譜。總之,各房修譜、續譜、護譜,被當作弘揚傳統文化的大事。

元朝(1280)初年,改民族地方的土府為"土司",直宣慰司及長官司。楊氏受職思州、思南宣慰司副使,黃平、凱里、都勻、定雲安撫使及十餘長官司正副長官世襲。至明朝洪武,沿襲元制,再思裔孫受職者有古州、三郎、湖耳、曹滴、隆裡、邛水、省溪、壩場、提溪、萬山、蘇葛棒、岑松、金容金達、白巖、偏橋左副、偏橋右副、瑤洞、石阡、安夷溶溪、芝麻坪、水德江、平頭著可、烏羅、九里江、橫坡、石耶、邑梅、平茶、赤溪南洞等處正副長官。至清朝改土歸流,楊氏土官制走過了八百多年曆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在反霸運動中沒收族譜焚燒,劍河白番楊氏之媳吳氏卻將老譜一部密藏保留下來,其後作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南寧續修時的聯繫根據。改革開放後,綰、款之裔與修裔聯合修譜,至此再思十房譜牒全了。

嫡祖再思之前沒有字輩,再思生前,思慮後世子孫倫亂,親訂“再正通光昌勝秀”七字輪轉,以世數排列班次,囑咐後人在修譜、刻碑依順載明。在後來修譜實際操作中,除少數支系或多或少增減改動外,大多數仍然遵循“再正通光昌勝秀”七字輩。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省溪續譜,老字派己用四輪,族眾覺得七字太略,乃續新派為“懋績承宗建,弘猷啟盛昭,微聲才正遠,英敏振天朝”二十字。用了五字,族眾均不順遂,複議停止,恢復老派。

楊光彤後裔世系:光彤——昌蘭——勝都——秀留——再興——再勝——正賢——通衡——茂——殷——均佐——均佑——秀廷——再顯——正嵩——通壹——光祖——昌胤——勝吉——秀新——再璜——正欒——通文——光恆——楊昌久——勝璠

從唐至宋,從宋至元至明至清,從敘州到誠州,從土府到土官到土司,從土司到改土歸流。一句話,從古到今,敘州楊氏已經走過了一千多年的歷史。 一千多年以來,楊再思家族後裔在這裡生活繁衍。如今,楊再思後裔遍佈湘、黔、川、渝、滇、桂、贛等省市區,融合成苗、侗、土家等民族。在當代中國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楊姓為第一大姓,楊再思後裔佔據了秀山土家族的大半壁江山。

總之,一千多年來,楊再思後裔始終不忘祖訓,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當今時代,楊再思後裔在各條戰線上更是人才輩出,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優秀人物。

註明:

一、平茶洞地名,平茶洞是秀山最古老地名,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1年)置平茶洞,羈縻思州。乾隆元年(公元1736)置秀山縣(治所在今三合場小學),平茶地名淡出人們視野。

二、平茶洞區域,宋理宗寶桔元年 (公元1253年),楊光彤置平茶洞承化軍民府,其轄區“地廣六十里,袤一百五十里”:西起烏羅,東到貴圖,北至冉家(今溪口),南沿川黔邊界接九江(今屬貴州松桃)。


楊光彤家族史(概述)

楊肸(叔向)


楊光彤家族史(概述)

楊震


楊光彤家族史(概述)

楊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